元宵节为什么要放烟花
元宵节放烟花作文

元宵节放烟花作文
今天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
我和家人一起到外面找一个空地,点燃了几根烟花。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斑斓,美丽极了。
看着灿烂的烟花,我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烟花绽放之后,天空彻底沉寂了下来,没有了繁忙和喧嚣,只有夜空中闪烁的星光,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这个时刻,我觉得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放松,也明白了为什么元宵节一定要放烟花了。
元宵节放烟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烟花的美丽让人感到欣喜,也让人们感受到团聚的温馨和幸福。
我相信,元宵节放烟花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愿所有的人在元宵节能够得到美好和快乐,也希望我们的生活都能如烟花一般绚丽多彩。
祈求平安元宵放烟火有讲究

祈求平安元宵放烟火有讲究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在庭院或广场上放烟火,以祈求平安幸福。
然而,放烟火虽然寓意美好,但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可能带来危险。
下面将介绍一些祈求平安元宵放烟火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场地在放烟火之前,首先要选择一个开阔、无障碍物的场地。
最好是在空旷的地方,远离树木、建筑物以及易燃物。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烟花炮竹引发的火灾或其他安全事故。
2.确保烟火质量可靠在购买烟火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并查看产品包装上的厂家名称、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同时,要遵循相关法规,避免购买过期或不合格的烟火产品。
质量可靠的烟火不仅能保证燃放效果,还能降低燃放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3.保持适当的距离放烟火时,要距离烟花炮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远离烟花炮竹的爆炸区域,以免受到火花或碎片的伤害。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人来说,更要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发生危险情况。
4.注意风向和风力在放烟火之前,要关注当天的风向和风力。
选择适当的放烟火的时间和角度,确保烟花炮竹的火花向上飘散,并避免风力过大导致火花烟雾吹向人群或易燃物。
5.正确操作烟花炮竹放烟火时,务必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正确操作烟花炮竹。
不要随意修改或擅自拆解烟花炮竹,以免引发意外事故。
同时,要远离喝酒或太过兴奋的人群,以免不慎操作导致危险。
6.备有灭火工具在放烟火过程中,要随时准备好灭火工具,如灭火器或水桶。
如果发生意外火灾,能够迅速扑灭火势,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7.不要扔烟花炮竹残骸烟花炮竹燃放结束后,不要随意将残骸扔在地上。
要等待其完全冷却后,进行分类处理。
正确处置烟花炮竹的残骸,可以减少火灾和其他安全隐患的发生。
总结:在祈求平安的元宵节放烟火时,保持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场地、购买质量可靠的烟火、保持安全距离、注意风向和风力、正确操作烟花炮竹、备有灭火工具以及妥善处置烟花炮竹残骸,都是确保放烟火过程中安全的关键。
元宵节的经典故事三篇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放烟花呢?整理“元宵节的经典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篇一】元宵节的经典故事东方朔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官员。
他很有学问,头脑也非常灵活。
有一年腊月,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游玩,发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伤心地哭。
东方朔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难过。
这个宫女叫元宵。
她来到皇宫好几年了,非常思念家人,但又不能回家,真觉得生不如死。
东方朔安慰她:“姑娘,别难过了,我想办法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来到元宵姑娘家中,对元宵的家人说:“我有个主意,能让元宵和你们团聚。
”他仔细嘱咐元宵的妹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随后,东方朔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来到街头:“我夜观天象,京城要有一场大火灾!”老百姓纷纷求他化解灾难。
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有人骑黑驴,穿红衣,从南边过来,那就是火神君。
大家要跪在路边苦苦求他,全城才能得救。
”老百姓照东方朔的话去做。
天快黑的时候,火神君真的穿着红衣,从南边骑驴而来。
大家跪在路边向火神君求情。
火神君扔下一封信,说:“火烧京城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你们把这封信送到皇宫,交给皇帝,或许能免去这场灾难。
”有人拾起信,连夜送进了皇宫。
信上写着:“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
”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来东方朔给他出主意。
东方朔听了事情经过,对皇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
正月十五那天,多让百姓做汤圆、扎花灯,求玉皇大帝和火神君不要降灾。
”皇帝听了,立刻让人传令:不管宫里宫外,大家都要多做汤圆,多扎花灯。
元宵姑娘是做汤圆的能手。
东方朔嘱咐她,让她扎一盏大大的花灯,写上自己的名字,字要写得大大的,让人一眼看得见。
正月十五这天,皇帝用元宵姑娘做的汤圆,供在火神君的画像前,求神仙保佑百姓平安。
到了晚上,全城百姓都上街看花灯。
元宵提着自己扎的花灯,也走在人群里。
元宵的妹妹搀扶着爸爸妈妈,也来到街上看花灯。
她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大花灯,上面写着姐姐的名字。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介绍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介绍1.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介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小学生元宵节闹花灯优秀作文

小学生元宵节闹花灯优秀作文导读:【第一篇】:元宵节为什么要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又称灯节。
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
当时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至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2000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
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
起于十四,止于十八。
更为兴盛。
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
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
“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
”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
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
”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第二篇】:元宵节闹花灯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灯笼,闹花灯是今晚的传统活动。
晚上,我提着一盏心爱的花灯来到街上,见到小伙伴们提着样式各异的花灯在玩耍。
小红的花灯是大象形状的,一按按钮鼻子可以上下晃动;小明的是一盏汽车形状的,不时还能在地上跑呢!最有趣的要数我的公鸡花灯,你看它瞪着眼睛傻乎乎的,不时还发出“喔喔”的叫声。
小伙伴们围着我情不自禁的说:“多么可爱的小公鸡啊!”歌声,笑声,吵闹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
今年的元宵节玩得真高兴!【第三篇】: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
不管南方北方,到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_元宵节看花灯由来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_元宵节看花灯由来随着元宵佳节的临近,元宵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也是很多,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看花灯。
那么你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花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古人点灯还有祈求平安的意思。
观灯是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一项娱乐活动。
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汉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文帝就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中国花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
在隋朝时期,元宵节观灯的活动已经非常热闹了,唐朝更是将这个活动进一步扩大,当时国家富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被发展的十分兴盛。
宋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娱乐活动。
这时候的元宵观灯活动可以持续好几天。
古时候没有电,在到了夜晚的时候,灯是可以驱走黑暗,带给人们安全感的东西,所以点灯往往能衍生祈求光明,驱邪避祟的意思。
在闽南地区灯与“丁”谐音,人们在元宵节提灯穿梭,有祈求添丁得子,人丁兴旺的意思。
现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依然被继承保留下来,大家会在元宵节举行灯会,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花灯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元宵节看花灯由来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花灯目的之一是“添丁”,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

元宵节花灯目的之一是“添丁”,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元宵节心得体会大全(优秀15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元宵节心得体会大全篇1今天是元宵节,“铛铛铛……”有人来了,我连忙去开门,原来是爷爷。
奶奶和姑姑来了,奶奶说今年在你们家过元宵节。
我好欢迎他们的到来啊!爸爸和妈妈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
午餐,吃饭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元宵节的来历。
时间过的真快,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爸爸精心为我们煮元宵,几分钟时间,美味的元宵出锅了,每个人都端起一碗汤圆,我们吃着三全凌汤圆,真是味美香甜甜啊!这时天空中升起了各种各样的烟花,像是颗颗百宝石在空中飞舞,我心里有些许痒痒,拿起打火机,抓起自己的‘宝贝’降落伞。
震天雷……冲出家门直奔楼下,先放了一个双响雷,啊!太壮观了!那烟雾组成的图形简直就像原子弹爆发一样。
我放完后立刻跑回家,妈妈说;“正月十五晚上要‘端灯’。
”只见妈妈拿来很多红色的小蜡烛,我很不解,妈妈把红蜡烛固定起来粘好,要把蜡烛点燃,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原来端灯就是点燃一盏盏的红蜡烛啊!“我来我来……”我连忙接过妈妈手中燃烧的红蜡烛,一个个燃烧的红蜡烛多么像一盏盏的灯,我们一家人在红红的烛光下关掉电源,只有这烛光的夜晚,窗外漂亮的烟花在空中升起。
难忘的元宵节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元宵节心得体会大全篇2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比春节还让我难忘。
那天,是我最激动的一天。
元宵节晚上,在江滨公园,举行了“焰火晚会”。
傍晚,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跳。
终于,夜晚降临了。
我和妈妈来到月眉公园看烟花(因为江滨公园不能进入)。
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拥挤。
我们站在那儿,十分焦急地等待着。
江滨公园的中山桥上,一个红色的火花迅速地“飞”过桥,开始了!“砰砰”几声,烟花炸开了。
哇!各种颜色的烟花“飞”到了天空,颜色不时地变化,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
有的升到到月亮那边炸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为什么要放烟花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元宵节人们习惯于放烟花,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元宵节放烟花的由来及传说,一起来了解下吧!
元宵为什么要放烟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传承意义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
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
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
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
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放烟花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寓意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发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2020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