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黑板报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重要节气。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的祝福。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早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个宴会活动。

据传,汉武帝时期,宫廷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元宵夜宴,而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欢聚、猜灯谜和观赏花灯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下面会逐一介绍。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各地会悬挂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在灯笼下面贴上谜语。

人们可以互相猜谜语,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品。

猜灯谜既能锻炼智力,又能增加节日气氛。

2. 赏花灯:赏花灯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各地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动物、花鸟、美人等各种造型的灯笼。

人们会在夜晚出门欣赏这些花灯,同时也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

3. 吃元宵: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就是元宵,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形糕点,内馅多样,如豆沙、花生、红枣等。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家人们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庆祝元宵节的传统表演。

人们穿上龙狮的服装,表演起舞龙舞狮,既能展示技艺,也能庆祝团圆和繁荣。

5. 点燃孔明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点燃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像灯笼一样的装置,里面点燃蜡烛,然后放在空中飞行。

这一习俗象征着人们向上祈福和放飞困扰和不愉快。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个节日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让人们能够欢聚一堂,感受到家庭团圆的温暖和喜庆的氛围。

总结: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习俗包括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和点燃孔明灯等。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中国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等,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和新春一样重要,是中国人民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

一、元宵节的来历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当时,元宵节还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称为“上元节”。

据传说,汉武帝黄龙元年(公元前104年)正月十五夜,有很多神出现在皇城和民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在这一天点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祭祀。

从此,元宵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猜灯谜在中国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在灯笼下猜灯谜。

传统的灯谜多是由四个字组成,一般是谐音字、文化典故、历史名人等,难度和趣味性都很高。

猜中灯谜的人一般会得到小礼品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代表食品,是一种由糯米粉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小球状食品。

元宵的馅料有各种水果、豆沙、芝麻或花生等。

另外,元宵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例如红、绿、紫等,十分漂亮。

吃元宵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中国也有“团圆之夜”之称。

3、放烟火本土民间的习俗中,元宵节时燃放烟火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地方则会举行烟花、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4、挂灯笼元宵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挂灯笼。

灯笼是一种彩色的、装饰性强的灯具,通常是由纸糊或絮制成,中间放置一盏灯泡。

灯笼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民间艺术品、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等。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将灯笼挂起,以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5、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也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表演者将龙头或狮头套在自己的头上,用灵活的身手扭曲腰肢、肢体动作协调回旋,表现出神鬼世界的瑰丽绝伦。

三、结语中国元宵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PPT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PPT

元宵节的习俗
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 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 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灯谜悬之于灯,供人猜玩。 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有乐趣, 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起源于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 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 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中华民族崇尚龙,把 龙作为吉祥的象征。现在,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 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 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 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 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为“元 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中国人吃元宵, 有团圆美满之意。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
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 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其为“宵”,所 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 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但是元 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 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 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 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盛 大的节日。汉文帝时,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 宵节。
通俗的说,元宵就是汤圆, 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 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 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有荤有素,风味各异。烹制 方法多样,可以汤煮、油炸、 蒸。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黑板报内容

元宵节黑板报内容

元宵节黑板报内容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欢乐的庆祝活动。

一、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据传说,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

到了唐朝,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更加盛大。

无论是京城还是乡村,人们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唐朝的诗歌中也有许多描写元宵节的名句,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宋朝时期,元宵节的花灯制作更加精美,出现了各种各样新奇的造型。

同时,民间还兴起了猜灯谜的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明清两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鼎盛。

除了花灯和灯谜,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民俗表演,成为了全民狂欢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

元宵通常由糯米粉制成,馅料多样,有芝麻、豆沙、花生等。

煮好的元宵白白胖胖,香甜软糯,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2、赏花灯花灯是元宵节的标志性物品。

在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现代的电子灯、卡通灯。

花灯璀璨夺目,美不胜收,吸引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游玩。

3、猜灯谜猜灯谜是一项富有智慧和趣味的活动。

灯谜通常写在纸条上,挂在花灯下面。

人们在欣赏花灯的同时,开动脑筋猜灯谜,猜对了还能获得小奖品,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节目。

龙和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威武,舞龙舞狮的表演精彩绝伦,充满了力量和活力,能够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5、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民间技艺表演。

表演者脚踩高高的木跷,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和优美的姿势,令人赞叹不已。

6、划旱船划旱船则是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情景。

表演者站在旱船上,手持船桨,做出划船的动作,边划边唱,十分有趣。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观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一、由来: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最广泛接受的说法是与中国古代的祭神活动有关。

古代人们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恶灵鬼怪最为活跃的时候。

为了保护家人平安,人们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祭祀神明,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驱逐恶灵。

另一个由来是关于元宵起源的传说。

相传汉朝时期,天子刘邦听说有几个天上的神仙私下降临人间观察百姓的生活,便决定在正月十五夜晚点亮灯笼,以便神仙们找到人间回家的路。

这个传说也被视为元宵节起源的一种说法。

二、习俗:1. 观赏花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观赏花灯。

在这一天,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灯饰,包括动物、花卉、人物等。

灯光的绚烂与夜晚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欢乐的氛围。

2. 吃元宵:元宵节是因吃元宵而得名。

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内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芝麻、果蓉等。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坐在一起品尝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快乐。

3. 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会在花灯下举办猜灯谜的游戏。

灯谜通常有隐喻或者双关意味,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思考来猜测答案。

这个活动既富有趣味性,又能促使人们开动脑筋,增进智力。

4. 舞狮龙:元宵节还有人们表演舞狮龙的活动。

舞狮舞龙是中国传统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舞者身穿狮子或龙的服饰,以表达对神灵加冕的敬意。

这个活动在节日期间观众众多,人们热情高涨,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

以上只是元宵节习俗的一部分,这个传统节日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方式。

无论哪种习俗,元宵节都是人们团聚和庆祝的重要时刻。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团聚和平安的寄托,也体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黑板报内容

元宵节黑板报内容

元宵节黑板报内容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它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着欢乐和温馨的节日,也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载体。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学校常常会张贴元宵节的黑板报。

在黑板报中,学生可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中国传统食物、中华文化、习俗和传统娱乐。

一、元宵节的由来在黑板报上,介绍元宵节的由来是非常重要的。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源于古代射日和赏灯两种传统民俗活动。

传说,汉朝的时候,一个叫做“霍去病”的将军发现在这个晚上月亮十分圆满,便下令射箭,由于弓箭技艺非常高超,所以他终于让华贵故都的百姓全部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月亮。

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成为了传统的“上元节”。

二、中国传统食物元宵节还和美食息息相关。

在黑板报上,学生可以学习并了解中国传统食物的历史和文化。

头一个非常重要的食物是汤圆。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糯米球,其意义是团圆和义务。

第二种传统的元宵节食品是元宵。

元宵是日食糯米粉制成的年糕,其形状像个圆球,寓意圆满团聚。

第三种食品是五仁月饼,其内部包含着五种不同的坚果和干果,象征着五福临门。

三、中华文化除了食物以外,元宵节还是中华文化和传统的展示舞台。

在黑板报上,可以展示中国特色、传统和文化遗产。

可以介绍和描绘寺庙、神仙、狮子舞、斗降妖怪、赏花灯、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珍品。

此外,还可以探讨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文化和艺术品,如红色剪纸,中国结,宫灯,打孔器,彩绸鞋等。

四、习俗和传统娱乐元宵节还伴随着各种有趣有味的习俗和传统娱乐活动。

在黑板报上,可以介绍和展示各省市的习俗和传统娱乐,如下江湖、赛龙舟、猜灯谜、放烟火、吃元宵、舞狮、舞龙、合唱歌曲等。

综上所述,元宵节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多样化,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能够尽情的展示和介绍这个节日的传统文化特点、食品,民俗习俗和传统娱乐等方面的信息。

元宵节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特色的节日,也是一个让人们感受到团圆和幸福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宵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时期,最早的灯节传说与佛教有关。

据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于正月十五达到彻悟境地,宣讲了佛法,为纪念这一重要事件,正月十五成为佛教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与佛教的传统灯节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节文化。

二、元宵节的习俗1.观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观赏灯笼。

人们互相邀请,一起到公园、庙会等地欣赏美丽的彩灯。

家庭也会在自己家中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

这些彩灯通常由纸、丝绸或竹子制作而成,形状各异,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2.猜谜语:元宵节猜灯谜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

人们用纸条写下一个谜面,将谜语贴在灯笼上供别人猜解。

猜对了可以得到奖品,猜错了则需要罚酒。

3.吃元宵:元宵节也被称为“吃元宵节”,意味着吃汤圆。

汤圆是元宵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它们由糯米粉制成,内部通常填充有芝麻、豆沙、花生等馅料。

吃汤圆象征团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4.舞狮龙:舞狮和舞龙是元宵节的另一个特色表演项目。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庙会上观看舞狮和舞龙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具有高难度动作,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艺与美。

5.放孔明灯:在部分地区,人们还会放孔明灯庆祝元宵节。

孔明灯是由薄纸制成的灯笼,内部装有蜡烛。

人们将孔明灯点燃后放飞,希望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上天,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更是家庭团聚和感情交流的时刻。

这一天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猜灯谜、观赏烟火,共同庆贺节日。

此外,元宵节也是传递祝福和追求美好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幸福与健康。

总的来说,元宵节作为一个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观灯、猜灯谜,还是品尝汤圆、舞狮龙,这些习俗都映射了中国人欢庆节日、祈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的黑板报元宵节的
来历及习俗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春节的黑板报: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这篇关于春节的黑板报: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

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

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