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散射报告
探究电磁波的衍射与散射实验

2
实验背景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 传播形式,可以在真空
中传播
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相 同,约为3×10^8 m/s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很 广,从低频的电磁波 到高频的γ射线都属
于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长与频率成 反比,频率越高,波长
越短
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与 电场和磁场的方向有 关,可以在各个方向
上传播
实验步骤及操作流程
将衍射屏和散射屏放置在合 适的位置,确保电磁波能够 正常衍射和散射
调整电磁波发生器频率和功 率,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准备实验器材:电磁波发生 器、接收器、衍射屏、散射 屏等
启动电磁波发生器,观察并 记录衍射和散射现象
调整实验参数,如频率、功 率、衍射屏和散射屏的位置
等,重复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范
实验前,确保所 有设备完好无损, 电源关闭
实验过程中,保 持实验室环境整 洁,避免杂物干 扰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及 时清理实验现场, 确保设备安全
注意实验过程中 的安全防护,避 免触电、烫伤等 意外发生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电磁波的频率、强 度、角度等
实验结论与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衍射与 散射现象的观察与 测量
结论:衍射与散射 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误差分析:实验误 差的来源和影响因 素
改进措施:提高实 验精度和可靠性的 方法和建议
6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与收获
实验目的:验证电磁波的衍射与散射现象 实验方法:使用激光器和光栅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观察到明显的衍射与散射现象 实验收获:加深了对电磁波衍射与散射现象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电磁散射大作业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 0210**学号: 021012**姓名:张**电子邮件: 542******@日期: 2013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F117A的电磁散射及隐身特性研究F117A是1981年美军的世界上首架真正意义上的隐身飞机,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形奇特,表面涂敷RCS吸波材料。
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散射中心强度,给雷达探测带来困难。
计算和分析F117A的电磁散射特性,了解其隐身性能,对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主要从隐身飞机的外形,高低频,双基地等方向研究F117A的电磁散射特性及隐身特性。
(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于参考文献,笔者暂时没有对F117A隐形飞机的散射特性进行实验)一、F117A外形散射特性F117A的显著特点是外形上的与众不同,如图1,图二所示。
为达到隐身的目的,F117A主要采用的设计有:图1 F117A结构三视图总体设计上,该机采用多面体结构,整机呈楔状,由多个小平面拼合而成,就连机翼及尾翼的翼型轮廓也是由几条折线构成的多边形,没有考虑到亚高声速的气动要求。
在电磁波照射下,平面的回波波峰比曲面的回波波峰窄得多,更便于利用表面的倾斜将回波波峰偏转到雷达接收不到的方向上。
●F117A翼身融为一体,采用大后掠机翼(前缘后掠角达66.5度)使主要回波避开雷达探测区;用v型尾翼代替常见的直立式立尾及水平尾翼,以消除角反射器效应。
●采用背负式进气道,用机翼遮挡仰视雷达的入射波,同时把进气口斜置,罩以网眼尺寸为1.9 3.8⨯)的屏蔽cm cm⨯ (在速度方向投影为1.5 1.5cm cm格栅,使波长10cm以上的入射波无法进入进气道而被偏转反射。
●舱罩的外形设计成与机身一致的多面体形状,并在5块平板形风挡玻璃上镀上可屏蔽雷达波的金属膜。
●消外挂物及外露挂架,将全部可投放或可发射武器及其挂架均安置在机身或机翼内的专门武器舱中。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报告9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电子邮件:日期:成绩:指导教师:飞机隐身的措施手段隐身技术作为一门尖端的综合军事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雷达探测设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军事上隐蔽自己,避免被敌人发现,借以增强突击能力或保护自身的重要手段。
雷达和通信设备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表面会反射电磁波,运转中的发动机和其他发热部件会辐射红外线,以及飞机会反射照射向它的电磁波,这样,就使武器装备与它所处;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被敌人发现。
通过多种途径,设法尽可能减弱自身的特征信号,降低对外来电磁波、光波和红外线反射,达到与它所外的背景难以区分,从而把自已隐蔽起来,这就是电磁隐身技术。
从1936年荷兰飞利浦实验室研究并取得法国专利的第--批电磁波吸收材料算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
飞机的隐身主要是为了提高武器的生存和防御能力而制作的,它在军事战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该项技术更是得到很多军事机构的青睐。
它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隐身飞机的发展国外隐身技术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于德国,发展于美国,并扩展到英国、法国、俄罗斯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迄今为止,美国已研制出10余种准隐身飞机、8种隐身飞机、12种无人驾驶隐身飞机、7种准隐身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其中F- 117A隐身战斗机、B-2A隐身轰炸机和F- 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是隐身飞机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均采用了不尽相同的隐身技术,代表了飞机隐身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
目前美国的隐身飞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俄、德、法、英、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对隐身飞机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中。
现役隐身“飞机中,只有F-117A和B-2A经过战争的检验,它们被证明是技术性能卓越、作战功能强大、具有超级突防能力的作战飞机。
不同材料对电磁辐射的散射能力实验报告

不同材料对电磁辐射的散射能力实验报告引言:电磁辐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电磁波。
了解不同材料对电磁辐射的散射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材料对电磁辐射的散射能力的差异,并为电磁辐射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电磁波源、样品架和电磁波检测仪。
首先,我们准备了由金属、塑料和木材制成的不同材料样品,确保它们大小、形状的一致性,并保证材料表面的平整度。
在进行实验前,我们将电磁波源的频率和功率调整到固定的数值。
然后,将待测样品架设在电磁波源与检测仪之间,使其垂直于电磁辐射的传播方向。
通过调节检测仪的位置和角度,使其能够精确地测量到样品上所散射的辐射能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不同材料样品对应的电磁辐射强度与散射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我们观察到金属材料对电磁辐射的散射能力最强,而木材的散射能力最弱。
塑料材料的散射能力介于金属和木材之间。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材料的散射能力与其原子结构和导电性质密切相关。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质,其自由电子能够迅速吸收并重新辐射电磁辐射能量,从而导致较高的散射能力。
木材则由于原子结构中缺乏自由电子而呈现出较弱的散射能力。
塑料材料的导电性质较差,导致其散射能力位于金属和木材之间。
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材料对电磁辐射的散射能力,揭示了材料性质与散射能力之间的紧密关联。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导电性质和原子结构是影响散射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散射能力设计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对于需要阻隔电磁辐射的区域,可以选择具有较强散射能力的金属材料来建造,以实现辐射的有效散射和减弱。
对于对电磁辐射敏感的设备和人员,可以选择较弱散射能力的材料来设计保护屏障。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我们只研究了金属、塑料和木材这三种常见材料,未考虑其他材料对散射能力的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仅限于特定的频率和功率条件下,无法完全代表所有情况。
电磁辐射的传播与散射现象分析

电磁辐射的传播与散射现象分析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形式,其在空间中的传播和散射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将对电磁辐射的传播与散射现象进行分析,以增进对其影响及应对措施的了解。
第一部分:电磁辐射的特性电磁辐射包括电磁波和光线,它们在自由空间中以光速传播。
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且相互作用组成,其特性由频率和波长确定。
而光线是可见光的形式,其频率介于紫外线和红外线之间。
第二部分:电磁辐射的传播电磁辐射的传播主要通过空间中的电磁场传输,其中电场和磁场以垂直相互作用形式传播。
电磁辐射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电导率和磁导率。
在真空中,电磁辐射的速度为光速,而在介质中则会减速。
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对于较低频率的电磁辐射,如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如建筑物和山脉,这些障碍物会引起衍射现象,使得电磁波在障碍物后方产生弯曲。
而较高频率的电磁辐射,如微波和红外线,则更容易被障碍物吸收。
第三部分:电磁辐射的散射除了传播,电磁辐射还会经历散射现象。
散射是指当电磁波遇到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尺寸远大于电磁波的波长,电磁波会被物体表面碰撞而改变传播方向。
散射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两种形式。
对于弹性散射,散射后的电磁波的能量、频率和速度不发生变化。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光线在空气中遇到尘埃或水滴,导致光线的散射现象。
而非弹性散射则指电磁波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后,能量、频率和速度发生变化。
这种散射现象在光学和光谱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部分:电磁辐射的防护与减少电磁辐射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对电磁辐射的防护与减少显得要尤其重要。
防护与减少电磁辐射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使用屏蔽材料、加装隔离设备和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等。
屏蔽材料是常用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之一,它可以将电磁波的传播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隔离设备则通过创造封闭空间来阻止电磁波的传播,采用波导和屏蔽室等技术实现。
此外,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也是减少电磁辐射的一种方法,如减少使用微波炉和手机等产生较高频率辐射的设备。
电光源玻璃外壳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分析

电光源玻璃外壳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分析电光源玻璃外壳是一种经常应用于电子元器件中的外壳材料,其在电磁波传输中的散射性能对于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的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进行分析。
1. 引言如今,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对于电磁波的控制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电光源玻璃外壳作为一种普遍应用于电子元器件中的外壳材料,其电磁散射性能对于设备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电磁散射性能分析方法为了分析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
常见的电磁散射性能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FEM)、有限差分时间域方法(FDTD)和有限差分频域方法(FDFD)等。
这些方法在对电磁波的传播和散射进行模拟和计算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电磁散射性能的影响因素电磁散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材料特性、几何结构和电磁波频率等。
首先,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玻璃零件的材料特性是决定散射性能的重要因素。
不同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对电磁波的散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其次,几何结构也会对散射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玻璃零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都会改变其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
最后,电磁波的频率也会对散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频率下的电磁波与玻璃零件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不同的散射效果。
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为了研究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取了不同的电光源玻璃外壳样品,并进行了详细的材料特性测试。
然后,我们使用有限元方法对这些样品的电磁散射性能进行了模拟和计算。
通过修改样品的几何结构和电磁波频率,我们观察和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散射效果。
最后,我们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对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5. 结论通过对电光源玻璃外壳中玻璃零件的电磁散射性能的分析,我们发现材料特性、几何结构和电磁波频率等因素对散射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二维左手介质电磁散射特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维左手介质电磁散射特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电磁散射是指电磁波在遇到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反射、透射等现象,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在雷达、通信、遥感等领域中。
而介质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是影响电磁波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介质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维左手介质是一种特殊的介质,其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取负值,并且在电磁波传播中会出现其它介质所没有的现象。
因此,研究二维左手介质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电磁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理解,而且可应用于设计新的宽带天线、太赫兹波器件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在分析二维左手介质电磁散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二维左手介质在电磁波作用下的反射、折射、透射及散射特性。
2.不同材料参数和结构对二维左手介质散射特性的影响。
3.设计适用于二维左手介质散射的电磁学模型,并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理论分析:通过建立二维左手介质散射的数学模型,分析电磁波在二维左手介质中的传输规律以及与其它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数值模拟:使用有限元方法或有限差分法,对二维左手介质电磁散射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其散射特性。
3.实验验证:基于设计的电磁学模型,构建实验平台进行样品制备及电磁散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探究二维左手介质的电磁散射特性,为研发新型电磁波器件提供理论支持和数值计算方法,同时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预期成果:1.在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方面得到可靠的二维左手介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
2.提出一种适用于二维左手介质散射的电磁学模型,为分析、计算和预测电磁波在二维左手介质中的传输提供更加准确的方法。
3.为设计新型宽带天线、太赫兹波器件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对二维左手介质电磁散射的理论模型建立和数学分析,以及仿真模型的构建,预计耗时3个月。
平衡流场的再入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分析报告

平衡流场的再入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分析当具有极高速度(如10 个马赫数以上)的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 由于目标与空气摩擦将产生高达几千摄氏度的气动热, 使周围的气体发生电离,导致飞行器附近空气呈离子状态存在, 形成等离子体鞘套和冗长的等离子尾流。
尽管作为一种色散介质的等离子体具有“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 即大于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可以在等离子体中传播, 而小于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被等离子体反射, 但对再入飞行器来说, 不同的再入速度对等离子体尾流会产生何种影响, 等离子体尾流的电子密度会达到何种量级, 高电子密度的等离子体尾流对低频电磁波能否表现出强散射特性,从而有利于雷达的探测与识别, 这些都是研究再入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 年代初国外就已开展了与等离子体尾流相关的研究,鉴于等离子体尾流情况复杂。
在理论研究方面, 有用Born 近似方法计算等离子体尾流的电磁散射特性, 建立了再入尾流散射的畸变波Born 近似模型。
21世纪初期,国学者也基于Born 近似方法开展了大量有关再入段等离子体尾流散射特性的研究, 但由于Born 近似方法更适合于计算亚密(等离子体频率小于雷达波工作频率)状态下等离子体与雷达波的相互作用。
因此,研究的频段主要集中在L和S波段。
近年来, 也有一些国外学者利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电磁特性, 但利用该方法研究再入飞行器等离子体尾流低频电磁散射特性的论文却鲜见发表。
因此, 本文根据再入飞行器的物理现象, 将平衡流场的计算方法与电磁散射数值计算方法相结合,用于再入飞行器低频电磁散射问题的分析。
首 先借助真实气体效应情况下等离子体流场计算方法,获得锥球形目标 再入时接近于真实尾流的非均匀等离子体分布,然后利用移位算子时 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ee time domain FDTD) 计算和分析 锥球形目标以零攻角再入时的低频电磁散射特性 ,最后给出了一些有 价值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3 150
0
100 50
150
100 100 50 0 0 50
150
-5
-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注:本程序通过参考网络程序所写,仅做研究
HFSS仿真——金属球
XY Plot 1
-5.00
Curve Info
spher
ANSOFT
-10.00
dB(Mo... Setup2 : Sw eep Phi='0deg' T... dB(Mo... Setup2 : Sw eep Phi='10deg' T... dB(Mo... Setup2 : Sw eep Phi='20deg' T... dB(Mo... Setup2 : Sw eep Phi='30deg' T... dB(Mo... Setup2 : Sw eep Phi='40deg' T... dB(Mo... Setup2 : Sw eep Phi='50deg' T... dB(Mo... Setup2 : Sw eep Phi='60deg' T... dB(Mo...
利用物理光学法计算圆柱RCS得到近似解:
sin 2 (kH cos ) r sin 2 k cos 2
圆柱示意图
MATLAB仿真——点状物体
点状仿真主要为了说明RCS的 变化主要跟方位角、频率和物 体形状有关。
rcs 1
10
10
2* l
cos
0
5
-10
0
RCS in dBsm
2
典型模型介绍——椭圆球
几何算法的近似结果如下所示: 各参数示意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2b 2 c 2 2 (a (sin )2 (cos )2 b 2 (sin )2 (sin )2 c 2 (cos )2 )2
典型模型介绍——圆柱体
几何光学法计算记过
r12 r22 8 [(cos ) 2 (r12 (cos ) 2 r22 (sin ) 2 ]1.5
sigmaperarea Setup2 : Sw eep
sigmaperarea
2.50
1.00 Phi='10deg' Theta='0deg'
sigmaperarea Setup2 : Sw eep Phi='20deg' Theta='0deg'
sigmaperarea
sigmaperarea Setup2 : Sw eep Phi='30deg' Theta='0deg'
代码:rcs_aspect.m和rcs_frequency.m
MATLAB仿真——金属球
Normalized sphere RCS - dB
5
Normalized sphere RCS
0 1 2
3 2.5 2 1.5 1 0.5 0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13 14 15 Sphere circumference in wavelengths
-15.00
dB(MonostaticRCSTotal)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仿真模型—PML边界
spher
ANSOFT
-45.00
10.00
Curve Info
XY Plot 2
3.00
-50.00 0.00
0.50
1.00
1.50 2.00 Setup2 : Sw eep Freq [GHz] Phi='0deg' Theta='0deg'
FDTD仿真——无限长方柱
初始化
近远场外 推
显示结果
RCS求解
PML设置
归一化
迭代电场
计算磁场
保存数据
程序: FDTD_2D_RCS.m
程序: FDTD_2D_RCS.m
FDTD仿真——无限长方柱
20 15
1 0.01
0.5
10
0
0
-0.01
-0.5
5
-0.02
-1 150 100 50 0 0
2.25
Curve Info
cylinder
ANSOFT
2.00
RCSTotal Setup2 : LastAdaptive Freq='2.5GHz' Phi='0deg' RCSTotal Setup2 : LastAdaptive Freq='2.5GHz' Phi='90deg'
1.75
1.50
=-
4
2 a
2
e
0 0
- j 2 z
a-z ( )adzd a
2
进过积分
4 2 1-e (a ) 2 j 2 2 j a
- j 2 a
2
其中指数想是由于电流不连续的原因,不是物理 因素所以忽略,从而得出归一化结果:
细节参考实验报告
1 1 a (1 ) 1 2 a j 2 j a
具有归一化精确解:
krJ n 1 (kr ) nJ n ( kr ) J n ( kr ) j n ( ) (1) (2n 1)[( ) ( (1) )] 2 (1) (1) r kr n 1 krH n 1 (kr ) nH n 1 ( kr ) H n 1 ( kr )
-20 -30 -40 -50 -60 -70 0 50 100 150 aspect angle - degrees 200
RCS in dBsm
-5 -10 -15 -20 -25 -30
3
3.2
3.4 3.6 Frequency
3.8 x 10
4
9
MATLAB仿真——点状物体
结论: RCS的值与两点之间的距离、雷达接受照 射的方位角以及工作频率都有很大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点构成 的,这些点模型虽然不能用于离散3维物体, 但是依然可以能说明RCS在3维物体中变化 规律,以及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式子中:
(1) H n (kr ) J n (kr ) jYn (kr )
其中r是球的半径,k=2π/λ ,λ 微波长度,J和 Y都是贝塞尔函数的解。物理光学法近似解:
1 1 a (1 ) a 2 2 a j 2 jka
2
推导过程
根据物理光学法知道
|E |=4 l 0
4R
2
lim
ES E0
2 2
R
引言——预测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 ——矩量法,有限元法,时域有限元法,快速多极 子算法,有限积分法; 高频近似计算 ——几何光学、几何绕射、物理绕射理论和物理光 学等多种方法。
具体在何国瑜老师教材《电磁散射的计算和测量》都 有所体现
典型模型介绍——球形
0.10
sigmaperarea
0.01
0.00 0.01
0.10 Freq [GHz]
1.00
10.00
剖分模型—PEC边界
HFSS仿真——金属球
简单罗列关键步骤
建立空间模型,包括画模型、单位、 选择材料 设置PML辐射边界 设置辐射场为平面波激励 设置频率和扫频 仿真介绍后查看单站双站RCS,输 入公式进行计算
电磁散射仿真实验
内容提要
引言
典型模型介绍 Matlab仿真 HFSS仿真
引言——RCS定义
暴露在电磁波中的物体将入射能量向各个方向散开, 这种能量的空间分布称为散射,物体本身常常称为 散射体。返回到波源方向的散射能量(称为后向散 射)形成物体的雷达回波。回波的强度用物体的 RCS明确描述。这里,缩写RCS已经被广泛认同。 这些术语在现代科技文献中仍时有提及并RCS的正 式定义为(归一化)
金属球仿真结论
从仿真结果上看,不 难发现总体趋势和精 确解相似,但是和物 理光学法不一样的是,金属柱 在低频很准确,但是 在高频就不那么精确 了。主要原因在于高 频下,HFSS的网格 剖分相比波长就显得 粗糙了。
见仿真文件:spher.hfss中spher模块
HFSS仿真——金属柱
XY Plot 4
见仿真文件:spher.hfss中syliner模块
HFSS仿真——复杂模型
由于电脑软件原因,使得仿 真超出内存,无法仿真。具 体可参考模型
仿真模型—PML边界
见仿真文件:spher.hfss中cyliner_spher模块
剖分模型—PEC边界
40 30 20
RCS - dBsm
10 0 -10 -20 -30 -40 -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Aspect angle, Theta [Degrees]
140
160
180
蓝线为最大值,红线为物理 光学解,黑线为几何光学解
程序:rcs_cylinder.m和rcs_sphere.m
仿真模型—PML边界
RCSTotal
1.25
1.00
0.75
0.50
0.25
0.00 0.00 50.00 100.00 Theta [deg] 150.00 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