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精神与中国禅文化
“禅商”的文化指向

“禅商”的文化指向释果宁摘要:“禅商”是当代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它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赚钱动机与生存智慧、差别智与根本智、张扬个性与破除我执。
“禅商”是继“儒商”之后中国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再斟酌和再选择。
这种“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的文化觉悟有助于当代经济生活的质量沉淀和“商道”智慧的逐步成型。
2000年,韩国作家崔仁浩出版了一本名为《商道》的长篇商业小说,仅两年发行量就突破200万册,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也迅速畅销,形成亚洲文化圈中的“《商道》热”。
2003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引进推出该书之后,一月订数即达15万册。
《商道》讲述的是19世纪初朝鲜巨商林尚沃从一个卑微的杂货店员成为天下第一商真实而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在经商中悟得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所谓“商道”。
《商道》虽是一部韩国小说,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含了很多儒释道的智慧和哲理。
《商道》将经商做人的世俗智慧提炼升华为“道”的境界,并在书中渗透了“商道即人道”、“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高手做势,中手做市,低手做事”的思想。
崔仁浩在谈到他的创作动机时说:小说创作开始时,韩国发生经济危机,并进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监管的时代,于是他一面创作一面思索,韩国经济之所以陷入监管的境地,就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没有遵循“商道”的结果。
其实在国内,“商道”问题也是近年来企业界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所谓“商道”,究其实是如何将中华传统儒、释、道文化变现为当代企业文化资源的问题,在信息经济或文化经济时代,“知本”、“知道”、“知心”已成为看得见的趋势,而对“道”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的自觉选择,这种现代化的道,究竟是究于人际以德配天,还是追问生命直入空茫?或者是人天和谐顺应自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界继“儒商”之后又有“禅商”一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
所谓“儒商”、“禅商”,其实就是商人对“道”的某种斟酌和选择。
第三讲日本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

日本企业的 精神价值文化
总论
日本企业宗教信仰的国民基础 企业神社与企业创始人的信仰 企业家的宗教信仰 企业员工培训与坐禅悟道 企业墓地及企业对已故职工的祭 祀
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员工的基本信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是员工的基本信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心理需求、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心理需求、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日本的企业文化根植于日本传统的神佛 信仰,是宗教(包括民俗宗教) 信仰,是宗教(包括民俗宗教)信仰与美国 传入的经济民主主义思想融合而成的产物。 传入的经济民主主义思想融合而成的产物。 日本的宗教信仰已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 中,企业人士往往把某种宗教信仰引入公司 的精神价值文化中,培养了员工把公司作为 的精神价值文化中 培养了员工把公司作为 的意识, “家”的意识,使大家具有集体主义的经营 思想。 思想。
一 楼 到 达 厅 的 羽 田 航 空 神 社
东 京 羽 田 机 场 第 一 候 机 大 楼
行业守护神、神社
医药业职工信奉神农、少彦名命; 陶瓷业职工信奉地藏菩萨; 和服裁缝祭祀吴服神社; 航运业职工祭祀住吉大社、宗像神社; 相扑祭祀大兵主神社末社相扑神社; 学生和教师信奉学问神菅原道真; 商人信奉蛭子神社; 农民信奉稻荷神社的宇迦之御魂命; 气象预报员祭祀气象神社; 建筑工人信奉圣德太子;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韦 伦 资 义 神[M].北京:三联书 联书店,1992 联书
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韦伯(Max 创 马 韦 Weber,1864-1920)首先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 资 的概念,认为这种精神是从根本上支撑资本主 认为这 认为 资 义的原动力,它体现为诚实 现为诚实守信、积累财富、 动 现为诚实 积 财 勤俭节约,认为营 俭节约, 俭节约 认为营利和追求利润是一种伦理性 润 伦 义务, 这 伦 义务,而这种伦理在无意识地驱使着人的行为 识 驱 为 方式和生活方式。韦伯并没有把宗教决定论来 韦 论 代替马克思的经济 经济决定论的意思,而是强调 强调了 马 经济 论 强调 两者的相互作用。
日本精神及信仰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日本的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而不是类似西方社会的“罪感文化” 其社会强制力来源于外部社会而不是人的内心狭小的国土和资源的稀缺产生了大和民族扩张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他们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所以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日本在世界民族坐标中是个有特色的民族。
以往,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从事以种稻为主的单一种植型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从春种到秋收若无整个家族及邻舍的彼此照料帮忙,势必举步维艰。
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核心??集体本位主义形成的始因。
日本文化可说是一件“百纳衣”,主要由中国、英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构成。
日本人自身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
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接种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
战后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略,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新质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
一位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说:“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哲学。
”日本人具有“亲自然”的情感倾向,在思维方式上重感觉、轻抽象;重经验、轻思辩。
日本文化具有重学习、模仿和综合再创造的倾向。
说到底是它文化的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而形成实用主义。
“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质。
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是“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这种多层次的同组关系形成作为日本社会整体的政治组织即国家。
这种纵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等级特征。
传统日本社会除皇族和宫廷贵族以外,依次的等级是武士、农民、工人、商人和贱民。
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
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相一致。
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生来负有“恩情债”。
有债就需要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
世人皆知的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
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日本才能踏上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羞耻感将日本人牢牢地束缚在道德律令中,因此在日本人看来,知耻就成了德行之本。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特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特点1.耻感文化日本文化不同于中国的“仁道文化”,或者欧美“罪感文化”,它属于“耻感文化”。
“耻”是因外力而被动感受到的,是人前的抱负和炫耀。
因此日本的武士道在无形中让它自大,偏执和狂妄,此外日本又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相对封闭和渺小的格局,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的自卑、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独。
这种二次元的性格特征,强化了员工个体对企业整体的归属感,因此终生雇佣制在日本才成为可能。
2.集体主义日本是一个虚拟的血缘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血浓于水”的观念在日本并不受用。
比如在日本,只要双方愿意就通过契约构成父子关系。
正是这种观念,促使日本在企业运行中,经常是集体做决策,集体承担责任。
日本公司就是一个共同体,它像一个家庭一样通过个体的作用而发挥其功能。
这样的共同体中员工加入后只要不被开除就会终生留在公司中,这也是终生雇佣制产生的根源。
3.“忠”“孝”观与中国忠孝观不同的是,日本的“忠孝观”没有以“仁”作为基础。
因此中国可能存在因为针对罪恶不仁之举而大义灭亲的现状,但,在日本则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日本的忠孝观更加绝对化、无条件化。
在过去“忠”的含义是绝对效忠天皇,现在则是效忠于所属的单位、公司或团体。
4.自我防护意识强日本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强,因此,这个民族天生就有一种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不信任。
这一点,在日本公司高级经理人的聘用中,就很能体现。
通过对在华日企的调查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少有其他国家的经理人可以进入到日企的高级管理岗位中,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中层管理的位置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不信任,自我防护意识强烈。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日本文化受过古代中国的显著影响,但是现代中国对于古代的一些习俗也有了一些改变,所以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是有差别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供大家参阅!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不少人都沾沾自喜于日本人学习了中国,因此,推论日本的发展是学中国的。
但从制度的角度看,日本在明治以前绝不是同中国相似,而是更相似于西方的贵族政治,这是日本西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中国极大的科举制未到日本,就是极明显的例证。
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日本又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不同于中国,其思想具有杂拌性,而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日本没有坐标轴式的思想核心,相比之下,欧美的__、中东的伊斯兰教、中国的儒学都在相应国家占据着思想核心的位置。
日本的思想,包括了国学、神道、本土化的佛学和儒学,以及被改造了的欧美思想。
佛学和儒学,都成了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
中国儒学中华夷之辨的民族情绪、等级礼教的专制观念,都成为日本的武器。
明治时的伊藤博文,在引进君主立宪制时,确定以天皇为国家权力中心,视为“现人神”,并以此为“国体”建立日本的思想核心,为儒学服务于天皇打下了基础。
明治以后,儒学和军人结合,武士道成了全体国民的理想。
《军人敕谕》的发起人山县有朋和起草人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学思想(西周甚至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夫”)。
《军人敕谕》渗透了儒学的观念,其内容在“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率”、“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的前提下,提出军人精神的五条标准,即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
对忠节的阐释如“军人以尽忠报国为本分,义重于山岳,死轻于鸿毛”;对礼仪的阐释如“须知下级奉上级之命,实为直接奉朕命之义。
为不暇者,其长官所命,纵有不合情理之处,亦不得有失恭敬奉戴之节”;等等。
敕谕称五条标准是“天地之公道,人伦之常经”。
归结为一点,就是诚心,“心诚则无不成”。
与《军人敕谕》类似,天皇侍讲元田永孚1879年起草的《教学大旨》强调:“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礼孝”;“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
日本的民族精神与企业文化

日本的民族性格
菊与刀
菊:高雅、柔和
刀:好斗残忍
有西方学者称其为“精神分裂”的民 族
生性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背叛 勇敢而又怯懦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民族精神
武 士 道
武士道的渊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佛教 神道
孔孟
一、神道
神道是日本的固有宗教。 日本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 之情。 神道属于自发宗教范畴,无创始人、无人为创教 动机、无系统的学理教义和规范化、制度化的宗 教仪轨。 公元5、6世纪佛教与中国儒教传入日本,对神道 产生很大影响。
神道吸收佛教教义、儒教的伦理道 德,形成各种神道学说。
参考书目:
《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商务印书 馆 1990年第一版 《武士道》 [日]新渡户稻造 著 商务印书馆 1993年第一版
主要神社
春日神社 伊 势 神 宫
明治神宫
神道在日常生活的表现
招财猫
大黑天
惠比寿
二、佛教
公元6世纪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 7世纪初,圣德太子积极推进兴佛事业,被尊为日本佛教的始 祖。 东大寺和唐招提寺是历史上有名的佛寺。 中国的鉴真和尚在754年到达日本,正式把律宗传入日本。被 奉为日本律宗祖师。 日本佛教形成了自己的佛教。 如净土宗、净土真宗、 日莲宗等。 佛教仍然是日本的 主要宗教之一。
① ②
天照大神
靖国神社
于1869始建,最初为“东京 招魂社”。创建主持人为日本 陆军创始人大村益次郎。 靖国神社是国家神社,使为国家战争 中战死的军人而建立的。 1978年,东条英机等14名A级战犯 被放入靖国神社名薄。供奉人次: 2,466,53 人。 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次以 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禅与企业软实力的融合

道修行, 修炼身心、 挖掘潜能、 开发智慧, 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
层 次上发现问题 、 问题。 解决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是智 、 、 、 、 , 信 仁 勇 严 所谓智即有谋 ,
基金项 目: 河北省软科 学研 究计划项 目 禅与企业管理及企业软 实力建设 的研 究”编号 : . z5。 “ , N 1b 0 o0l
KA S u一]a g N h (n i
(nlhDpr e ,a a T ce Clg, a 跏 ,ee01 1Ci ) Egs eam n C,  ̄ e hm’ oe Cn i t t w a e Hbi 63 , n ( ha 0
n Bdh t ot e, h hi l e t fr ht出 l df s lpi哪 , ae r te m f i i a t | udi c i s w i c d l fs l 1a a b I0 d: sd r n c n u ao o e } g n e ie l i l hv e f n ̄s ni r o g a re i g t  ̄ c
三、 禅对于企业文化的借鉴意义
禅蕴涵着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 这种处世态度对 于在具 有深厚东方文化 传统 的 中国建立 和完善 企业文 化有 着积极
的意义 , 主要表现在 : ( ) 一 以人为本观
展的命脉根深蒂固、 绵密恒久, 如能以禅道参透企业文化建设 的奥秘 , 必能使企业宏图大展, 永筑百年根基。
作者简介 : 阚淑香( f )女 , 16一 , 河北孟村 人 , 9 沧州师范学院英语 系副教授 , 究方 向: 研 翻译佛学。
・
44 ・
所谓信 , 是指能赏罚 , 所谓仁 , 能服 人 , 谓勇 , 是指 所 指能果 断,
日本“禅文化”在“无印良品”品牌中的应用

“ 印 良品 ” 含 了整个 1本 对 于 “ 文 化 ” 无 包 3 禅 的 崇 拜 和敬仰 。它 以返 璞 归真 的设 计 风格 , 日本 时 在 尚圈崭 露头 角 , 它就像 万绿 丛 中的一 点红 , 盖 了我 覆 们 的生 活 。消费 者从食 品 、 文具 、 化妆 品到服饰 等都 可 以选 择 “ 印 良 品 ” 一 品 牌 , 为 它 是 全 天 然 无 这 因 的。在 当今 社 会 物 质 资 料 不 断 被 污 染 的 环 境 下 , “ 印 良品 ” 无 做到 了 以环保 为 主 题 , 尚 自然 的 生活 崇 方 式 , 料选 择 、 材 工艺 检测 和包装 的简洁无 一不 说 明 “ 印 良品 ” 无 在对待 环保 这件 事上 的 良苦用 心 。 “ 无印 良品” 吸取了“ 禅文化” 中的精髓 , 带给消 费者 不 一样 的产 品理念 , 得消 费者更 加热 爱生 活 , 使 更健 康 , 更舒 适 。 禅, 汉语 意译 为 “ 维 修 ” “ 虑 ” 也 有 译 为 思 或 静 , “ 恶” “ 弃 或 功德 丛林 ” 。禅不 是 一个 实物 , 者 而是 从 智慧 、 神 中 流 露 出 的 一 种 感 悟 , 是 一 种 精 神 境 精 它 界 。 日本 的茶 道 、 道 、 道 都 体 现 了 “ 文 化 ” 书 花 禅 的 审美 格 调和设 计艺 术 。 日本 民族 从 “ 文 化 ”中 提 炼 出 “ 寂 ” “ 禅 空 、 闲 寂”“ 、物哀 ” 三 种 审 美 意识 。“ 寂 ” 日本 民族 这 空 是 最 高的 审美 境 界 , 完 全 排 除 “ ” 它 物 的世 界 , 立 在 建 “ 的美学基础上 , 无” 是一种最高精神境界 的升华 。 “ 空寂” 尚“ 崇 天人合一” 自 的 然观 , 体现了一切美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企业精神受到了中国唐宋明清以来禅文化的深巨影响,再加上西方的科学思维和管理,才有了日本今天的成就。
中国禅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内在的充实和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外在能否起用、起用的大小如何,就在于内在是否充实、充实的大小如何。
ﻫﻫ禅文化在某一时代,某一阶段,更注重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行愿。
ﻫ
这种行愿最终要落实到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上面,不单是个人上面。
众生成就,你我才成就,国家社会成就,你我才成就,老百姓成就,企业才算成就。
ﻫ日本人活学活用了中国的禅文化,把禅文化的精神充分的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文化之中。
ﻫ其中最典型的是铃木正三,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末年,日本的社会正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
ﻫ
铃木本人做过武士、官僚,最后出家,他在当时提出如何缔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从他的基本世界观来看,首先是“心知佛”,这里所谓心知佛的“佛”字,铃木正是引用了中国禅文化对于“佛”的重新定义,在禅文化中的“佛”,早已不是印度佛教形式的“佛”,而是融入到中国文化精义中,与《易经·乾文言》及《大学》中的“大人”同义。
ﻫ“佛”只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
ﻫ
学佛就是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之学问。
ﻫﻫ做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正是中国禅文化的标旨也是最终理想。
ﻫ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之中,在在处处都显示出了这种精神和要求,铃木正三的“心知佛”,正是在这种意义之下提出和倡导的。
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而在大人之觉的启导之下充实内在,在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这就是成佛之道,也就是铃木所说“心知佛”的根本意义。
比如说,农民要学“佛”,而且要有佛行,对于农民而言,可以说完全没有这种时间,那么要怎么办才能使农民学佛又有佛行呢?ﻫﻫ铃木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口号:农业就是行愿,就是学佛。
ﻫ如果像一般人只有利用闲暇时才去修行的话,这是完全错误的。
农民应视农业本身为修行,不论严寒与酷暑,均要行其艰苦之业。
也就是说,不管三九也好,三伏也好,都应该以农业为本生才是修行,才是学佛之道。
ﻫﻫ因此,铃木提出能在严寒
酷暑中做艰苦之业时诸多烦恼之心就已经转化成为大人之觉。
这就是农人以锄镰尽心勤勉播种、耕作、收割的学佛和佛行之道。
ﻫﻫ铃木的农民学佛之道,正是受到唐代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启发和影响。
ﻫ
百丈禅师在当时所倡导的农禅并重的丛林制度,对当代和后世的农业经济社会起到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日本的经济社会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ﻫﻫ铃木和后来的日本企业家都提倡一个响亮的口号:工作坊就是道场。
ﻫﻫ唐代丛林制度的影响,使得日本上至幕府,下至百姓,都能在现世经济社会和生活中得以修行学佛,因而大大的加强了经济生活的力度,使得全国上下都受到了禅佛的影响,推广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从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将军临济(禅),曹洞(禅)百姓,就可知其余。
ﻫ因此,日本把禅佛之道从天子以至庶人运用到日用平常生活之中。
小至个人卧室家园,大至工厂公司,庙堂社会,全以工作坊就是道场的精神来认同来执行来推广,尽其业,乐其群,修其行,行其道。
ﻫﻫ中国从满清末年,梁启超、鲁迅等仁人志士就开始向日本学习这种积极正信向上振奋人心的精神。
ﻫﻫ这种精神恰恰是来自中国唐宋时期禅文化的遗绪,正如铃木所说,从实事结合生活,就是佛行,农人又何必再求其他的佛行呢?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修行,远比那些穷经皓首,徒老修行的僧侣更可贵。
社会大众能不能做得到,实在于其心而非在于其业,因此要人人“心知佛”,每一个人都能心中有佛,有大人之觉,社会企业何愁而不能成功,国家民族何愁而不能昌荣。
如此做下来的结果,不仅人人终成正果,还净化了社会,进而对社会人类做出了贡献。
农人安于农业,工人安于工业,商人安于商业,士人安于学问,干部领导安于本职工作,这就是以心知佛,也就是以德报国,铃木的倡导,不只是近代日本各大企业还要深入学习,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是更要努力学习的。
ﻫ
仅以农民为例,如果不回归到属于他们的大地上,不回归到他们以为根本的大地上,农民不甘于其业,不敬于其业之时,我们国家民族的根根,万民赖以生活的生计就会产生危机,就会发生危险。
你虽然有什么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化,还是等于零。
因为农业的根本还在于农民,正如第一生产力不是科学,而是以科学思想为本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大人之觉的人。
铃木强调,农人乃生来就有养育天寿世界之重任,故全心全意以己之生而视天之道,所奉皆为天道,使农业而生五谷,继天地而祭神明,不仅救万民之生,也救虫类之命,此为农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