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茶褐素研究进展
茶褐素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2002AE320001)作者简介:代丽凤,女,云南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官兴丽(1986—),女,云南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
E mail:guanxingli1986@126.com收稿日期:2022 10 13 改回日期:2023 03 09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0911[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6 0227 07茶褐素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biologicalactivityoftheabrownin代丽凤1,2犇犃犐犔犻 犳犲狀犵1,2 蒋洁琳2,3犑犐犃犖犌犑犻犲 犾犻狀2,3 官兴丽1,2犌犝犃犖犡犻狀犵犾犻1,2 邹小林1,2犣犗犝犡犻犪狅 犾犻狀1,2符宗林1,2犉犝犣狅狀犵犾犻狀1,2 罗 赛1,2犔犝犗犛犪犻1,2 杨 智1,2犢犃犖犌犣犺犻1,2(1.云南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17;2.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217;3.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勐海 666200)(1.犢狌狀狀犪狀犜犃犈犜犈犃犕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犜犲犮犺狀狅犾狅犵狔犆狅.,犔狋犱.,犓狌狀犿犻狀犵,犢狌狀狀犪狀650217,犆犺犻狀犪;2.犉犲狉犿犲狀狋犪狋犻狅狀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犆犲狀狋犲狉犳狅狉犢狌狀狀犪狀犘狌 犲狉犺犜犲犪,犓狌狀犿犻狀犵,犢狌狀狀犪狀650217,犆犺犻狀犪;3.犕犲狀犵犺犪犻犜犲犪犐狀犱狌狊狋狉狔犆狅.,犔狋犱.,犕犲狀犵犺犪犻,犢狌狀狀犪狀666200,犆犺犻狀犪)摘要:茶褐素是一类水溶性非透析性高聚合的褐色物质,主要组分为多酚类、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与发酵茶的色泽、功能活性密切相关。
BaCl2和Ca(CH3COO)2沉淀法定量分析普洱茶茶褐素官能团

普 洱 茶 茶 褐 素 官 能 团
秦 谊 龚加顺 张 惠芬 周红杰 何 静 李宝才 , , , , ,
(. 1 昆明理工大 学 生命科 学与技 术学院,云南 昆明 60 2 ; 5 24
C
h
e
2 云 南 农 业 大 学 食 品 科 技 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 00 ; . 52 1
P —r e ae nB C2a dC ( H O 2Pr c p tto t o s uehT aB sdO a 1 n a C 3 0) e i iain Meh d C
Q N Y O G J . u H N ie Z U H n -e ,H ig , I a .a I i,G N as n ,Z A G Hu. n , HO o gj EJ L oci i h f i n B
m eh d,wee us d t ee mi e t o tnto ci n lg o pso ea o i ef rt e f s i to r e o d tr n hec n e ff to a r u ft brwn n o h r ttme,a d s ia l pea ig meho s un h i n ut b eo r tn t d
褐 素 中 官 能 团 的 定量 分析 。
关键词 : 普洱茶 ; 茶褐素 ; 官能 团分析 ; 氯化钡 法; 乙酸钙法
中 图分 类 号 :Q 5 T 3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2 3— 4 7 2 1 )6— 17— 6 05 21(000 00 0
n Q a taieD tr ia o f u cinl ru si he b o i e fo u ni t e m n t no n t a G o p T a r wn n r m t v e i F o
普洱茶茶褐素类主要组分特征及光谱学性质研究

20 12年 4月
光
谱
学
与
光
谱
分
析
S e t o c p n p cr lAn l ss p cr s o y a d S e ta a y i
Vo . 2 No 4 p 1 5 — 0 6 13 , . , p 0 11 5 Ap i,2 1 r l 02
文献标 识码 : A D :1 . 94 i n 10 —5 32 1 )41 5—6 OI 0 3 6  ̄.s . 000 9 (0 20 —0 10 s
中图分类号 :¥ 7 . : 5 . 5 1 1 067 3
及性质 , 阐明普洱茶茶褐素形成机制及普 洱茶 品质 形成机 为
引 言
接且有较多分支或形成网状结构 。 P MA C - SNMR表 明,在 350 50 0D 0  ̄2 0 a的茶褐 素属 含有 多苯 环的苯多
酚类高 聚物 ,结合 多糖 、蛋 白质残基 ,富含羧基 、羟基 、甲基等基 团 , 有酚类 物质特性 。其 酸未水解 物经 具 C - SNMR分析表 明为多苯环高聚物 , PGC MS共鉴定 出 1 P MA C- / 6种可能存 在的化合物 。 关键词 普洱茶 ;茶褐 素;结构特征 ; 光谱性质
洱茶所含色 素密切 相关 。在 发酵 过程 中 ,多 酚类 、儿 茶素 、
B u e no2 红外光 谱仪 ,岛津 U 7 0紫外一 见 r kr Te sr7 V10 可
黄酮类 、茶红素 和水 溶 性寡 糖 均大 幅 下 降,茶 褐 素 显著 增 加[ 。普洱 茶中茶褐 素含量 在 8 ~l , 有类 似红茶 茶 5 ] 7 具 褐素 的性质r 。 6 研究 发现 ,茶褐素有显 著 的抗 疲劳 、降血 脂 ]
茶褐素国标测定实验报告

茶褐素国标测定实验报告
茶褐素国标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茶褐素的含量,并掌握茶褐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茶褐素是一种天然色素,主要存在于茶叶、咖啡、可可等食品中。
本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即GB/T 5009.12-2017《食品中茶褐素的测定》。
该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褐素的含量。
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取适量茶叶样品,研磨成粉末状,过筛备用。
2.提取:取1g茶叶粉末,加入50ml 95%乙醇,超声提取30min,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备用。
3.分离:将上清液经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乙醚-乙酸乙酯(5:1)混合溶液洗脱,收集茶褐素所在的洗脱液。
4.测定:将洗脱液置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茶褐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
本实验测定得到茶褐素的含量为0.23mg/g。
实验结论:
本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成功测定了茶褐素的含量。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茶叶等食品中茶褐素的测定。
参考文献:
GB/T 5009.12-2017《食品中茶褐素的测定》。
普洱茶茶褐素研究进展

各文献 中较为相似( 1 , 图 ) 均显示出 30 c - 40 m1 左右 的强 — 伸缩振动峰, 3 处的亚甲 —c 广 ) - H 2 4 9 基( H 伸 缩振动峰 ,70c 处的羧基 c 10 m 一0伸缩振动峰 , 19 处的羧基 c 0伸缩振动峰和 12 m 20e m 一 07c 处的 C— C伸缩振 动峰 , _ — 另外 15 -15 - 60 m ̄ 50c 1 c , m、
在紫外一 可见分光光度方面 ,多数文献报道茶
这也是人们对茶褐素 当中存 在蛋 白质 的猜想 的依 据。20 年 吕虎等阁 00 利用 自动分析仪从茶色素中检
测到并定量分析到 1 种不同氨基酸 ,与 V a z 5 ut 等 a 的发现大体一致 ;09 2 0 年杨大鹏[用同样方法测定 2 5 1 了茶褐素当中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 并从茶褐素的 水解产物 中检测到并定量分析了同样包括丙氨酸和
程。
乙酯萃取、 浓缩之后在 p H=l 环境 中继续氧化 2 1 O h 最后经喷干得茶褐素。而陈小强【 , 9 J 等采用茶多酚 与小苏打溶液超声共热的方法也制得 了茶褐素干粉
茶褐素 目前较为公认 的定义为不溶于氯仿 、 乙 酸乙酯 以及正丁醇的一类褐色色素 , 故而基于浸提、 萃取的茶褐素提取工艺为 目 的主导方法 ,只是因 前 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不同而在提取次数 、 温度 、 时间
第2 5卷第 6 期
邵春甫等 : 普洱茶茶褐素研究进展
3
精氨酸等 1 种不 同氨基酸( 1 , 7 表 ) 以上三者的研究
结果 十 分近 似 。
表 1 三 种 茶 色 素 中分 离 出 的氨 基 酸
茶褐素液态发酵提取制备方法及茶褐素减肥固体饮料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茶褐素液态发酵提取制备方法及茶褐素减肥固体饮料。
背景技术::肥胖是一种慢性的,复杂的疾病,其特征是由于高能量食物摄入量增加和运动减少导致脂肪过度的积累肥胖症,又称肥胖病,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目前其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
目前,多种方法和策略已经被用于治疗肥胖症,其中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做出健康的饮食选择和增加运动),减肥手术和药物治疗。
健康饮食和增加运动有益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症。
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自律和坚持,普通人可能很难做到这点。
减肥手术,能够帮助病态肥胖患者显著的减轻体重,同时改善肥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
然而,减肥外科手术比较昂贵,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鉴于生活方式的干预和减肥手术的局限性,药物治疗方法仍然是治疗肥胖的重要选择。
肥胖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而目前在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中正在研究的fda批准的药减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食欲和卡路里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吸收。
前临床上被fda批准的减肥药种类不多,而且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具有一定依赖性。
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肥胖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已不容忽视,而目前市场上减肥药种类较少,并且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无毒的抗肥胖药物是迫切需要的。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与健身经济迅速崛起,卡路里、低糖、减肥等关键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在疫情影响之下,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也让人们对自身的营养摄入与饮食结构有了更高要求。
所以,以营养为基础调整饮食习惯,尊重食物与身体指标和平相处,达到健康管理是每日饮食的重要趋势。
茶褐素是锈褐色且具有酚类性质的结构复杂高聚物,主要存在于渥堆发酵的黑茶和普洱茶等熟茶中。
近年来,对其研究发现茶褐素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炎和抗肿瘤为主的生物活性,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寻找高效生产茶褐素的方式并全面了解其生物活性成为研究热点。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添加物对茶褐素及其形成机制的影响

茶 叶 科 学 2010,30(2):101~108 Journal of Tea Science收稿日期:2009-08-17 修订日期:2009-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60152,3096024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58B02)作者简介:龚加顺(1971— ),男,云南富源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普洱茶化学,gong199@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添加物对茶褐素及其形成机制的影响龚加顺1,陈一江1,彭春秀2,周红杰3(1.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3.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摘要: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
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理的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6.99%、11.29%、10.22%、6.31%、9.25%和7.30%,显著高于对照干茶样(1.76%)和仅添加水的处理样(2.87%);但有山梨酸钾存在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与对照差异极小。
结果还表明,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和茶叶内含成分对茶褐素的形成也有较大作用。
关键词:普洱茶;晒青绿茶;添加物;茶褐素;机制中图分类号:TS272;Q946.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02-101-08 Effect of Different Additives on the Theabrownin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during Pu-erh Tea FermentationGONG Jia-shun 1, CHEN Yi-jiang 1, PENG Chun-xiu 2, ZHOU Hong-jie 3(1. Facult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Faculty of 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3. Faculty of Pu-erh Tea,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Abstract: Sun-dried green tea prepared from the fresh leaves of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was used as its starting materials by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earance color and soup color value of fermented tea leave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content of theabrownin in fermented tea leaves in addition of glucose, gallic acid, pyrogallol, pyrocatechol, glycine and mixtures of glucose and gallic acid is 6.99%, 11.29%, 10.22%, 6.31%, 9.25% and 7.30% respectively, and their conten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dried tea sample (control 1, 1.76%) and fermented sample (2.78%) only added with distilled water (control 2).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mples treated with glucose, gallic acid, pyrogallol, pyrocatechol and glycine as well as administering with potassium sorbate and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ascorbic acid reaction and the components within tea leaves also enhance theabrownin production. Keywords: Pu-erh tea, sundried green tea, additive, theabrownin, mechanism普洱茶是云南的特色茶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具有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深受人们喜爱[1-2]。
普洱茶中茶褐素含量的紫外光谱法测定

#$%&!!!'$&"!(()B?-,)B?> :;%4!*-)! !
普洱茶中茶褐素含量的紫外光谱法测定
杨!妍)彭春秀*" 刘华戎)" 盛!军)龚加顺)
)B?)
生产日期 *-)-&))&) *-)-&"&)> *--B&))&< *-)-&<&? *-)-&<&) *-)-&)-!*" *-)-&?&> *--B&)-&! *-)-&)-&*? *-)-&>&< *-)-&?&< *--"&)&)*-)-&?&)B *-)-&*&)B *-)-&<&** *-)-&"&*B *--"&B&) *-)-&)-&* *--+&+&)B *-))&*&)> *---&)*&*" *--B&!&! *-)-&B&B *-)-&))&)+ *-)-&)-&)*-))&!&)> *--"&+&) *-)-&<&>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 1 ]王坤波,刘仲华,黄建安. 茶黄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食
品科学, 2001, 22(11): 104-106. [ 2 ]易恋,黄建安,刘仲华. 普洱茶多酚与茶褐素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29-31. [ 3 ]萧伟祥, 张丽平. 红茶中的茶红素和茶褐素 [J]. 中国茶叶,
我国对茶褐素的探索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 (当时的研究对象尚多为红茶中的茶褐素), 当时的科研工作受到人们认知程度和经济、设备条 件制约,仅限于上述三种茶色素的发酵机理、定量分 析及其对汤色、品质的影响等几个方面[3,4],而对其保 健功能无所涉及。在世纪之交,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 不断进步,以及各种先进仪器的引进,对茶褐素的研 究步伐得到了加快,在很多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长 足进步。本文就茶褐素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检测 方法、成分分析以及功能探究几个方面综述目前国 内研究工作者的研究进展情况。
此后 Bailey R. G.[19],Opie S. C.等[20]在 1990 年前 后将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引入了茶色素的检 测工作中,并快速、准确地测定了茶黄素。李大祥等[21,22] 曾报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斯里兰卡红碎茶中 的茶黄素,又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鲜叶、绿 茶、乌龙茶和红茶中的茶黄素,体现出了 HPLC 对传 统 Roberts 法的优势,或许可以经过一定的改良后 推广到茶褐素的检测工作来。
种手段揭示茶褐素的内在本质,成为了摆在众多茶叶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保健功能;茶褐素;成分;化学结构
doi:10.3969/j.issn.1008-1267.2011.06.001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267(2011)06-0001-04
普洱茶中主要功能活性来源于茶多酚以及茶色 素。其中茶多酚为一类稠环芳香烃,以儿茶素 为代 表。茶色素可以分为茶黄素 、茶红素和茶褐素。对于 茶黄素的结构以及功能的研究,目前文献报道很多[1], 但对于另两种茶色素,尤其是普洱茶汤中含量最高 的茶褐素,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初步阶段[2]。
第 25 卷第 6 期
邵春甫等:普洱茶茶褐素研究进展
3
精氨酸等 17 种不同氨基酸(表 1),以上三者的研究 结果十分近似。
表 1 三种茶色素中分离出的氨基酸
茶红素 (Vuataz L.,1961)
丙氨酸
茶色素 (吕虎,2000)
丙氨酸
茶褐素 (杨大鹏,2009)
丙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
收 稿 日 期 :2011-05-25 作者简介:邵春甫 (1984 -),男,硕士,工程师,从事普洱茶鉴定以 及 分析工作。
2
天津化工
2011 年 11 月
了一个新颖的思路,十分值得相关的科研人员关注。
2 茶褐素检测方法
最早为茶色素的定量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Roberts E. A. H. 于 1961 年提出的一种用于定量测定 红茶茶黄素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该 [10~13] 方法于 1969 年被 Casson C. B. 等 [14,15] 改良后用以定量测定茶红 素。Roberts 法在国内的早期应用是在 1981 年由程 启坤改良提出的系统分析法[16],并被正式应用于定 量测定茶褐素。但 Roberts 法重复性较差进而引起 检测误差大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改善,更有文 献报道 Roberts 系列方法在测定国外大叶种茶的茶 黄素方面虽然表现尚可,但并不适合推广至国内小 叶种茶或其他茶种(例如普洱茶)的茶色素检测当中 [17],即该法的应用本身存在较大局限性,为此许多研 究人员纷纷转而尝试其他检测手段。
OH
O
P
NaO O
O
OH
P
O
பைடு நூலகம்
ONa
图 2 一种茶褐素水解物中的可能结构
5 茶褐素功能研究概况
目前针对茶褐素本身功能的研究工作并不多 见,相比较而言,对茶色素功能的研究以及对普洱茶 的功能与毒理学研究开展的较为广泛 ,目 [28~30] 前已
发现普洱茶有较为明显的降压、降脂、降糖、防止动 脉硬化、抗疲劳、抗感冒、抗出血、抗癌、抗肝炎等功 效,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多方猜测茶褐素作为普 洱茶汤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上述保健功效必定与茶
相比之下,茶褐素的中红外光谱图(KBr 压片)在 各文献中较为相似(图 1)[23,28],均显示出 3400 cm-1 左右 的强 O—H 伸缩振动峰,2934 处的亚甲基(—CH2—)伸 缩振动峰,1700 cm-1 处的羧基 C O 伸缩振动峰, 1290 cm-1 处的羧基 C—O 伸缩振动峰和 1027 cm-1 处的 C—O—C 伸缩振动峰,另外 1650 cm-1、1550 cm-1、 1445 cm-1 左右处的苯环骨架以及 762 cm-1、746 cm-1 两处苯环上的 C—C 面外弯曲振动峰也比较明显。
1 茶褐素提取工艺
作为茶褐素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提取工作显得 至关重要,但国内尚无标准化的茶褐素提取操作流 程。
茶褐素目前较为公认的定义为不溶于氯仿、乙 酸乙酯以及正丁醇的一类褐色色素,故而基于浸提、 萃取的茶褐素提取工艺为目前的主导方法,只是因 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不同而在提取次数、温度、时间 以及料液比等工艺参数方面略有不同。目前已有科
图 1 茶褐素的中红外光谱图
4 茶褐素成分研究概况
茶褐素是来源于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等 的进一步氧化聚合,由于目前认为茶红素是由分子 量范围在 700~40000 Da 的色素集团构成,故可推测 茶褐素的分子量应远超过这一范围。本身及其复杂 的结构,使得对其成分研究的进展相对缓慢。
一般认为茶褐素当中含有相当数量的蛋白质、 糖类、酸类物质(包括羧酸基以及酚羟基)[24],也可能 含有咖啡因,其红外谱图也支持这一观点,但各种物 质的分离工作因其复杂的结构而显得十分困难。
除了萃取分离技术之外,目前又有科研人员提 出采用合成的方法制取茶褐素,例如李连喜[6]采用 茶多酚 (儿茶素) 与多酚氧化酶反应的方法制茶褐 素,在 38 ℃、pH = 5.5 环境中氧化 200 min,经乙酸 乙酯萃取、浓缩之后在 pH = 11 环境中继续氧化 20 h,最后经喷干得茶褐素。而陈小强[9]等采用茶多酚 与小苏打溶液超声共热的方法也制得了茶褐素干粉 并已取得专利。此两种方法为我们制备茶褐素提供
第 25 卷第 6 期 2011 年 11 月
·专论与综述·
天津化工 Tianjin Chemical Industry
普洱茶茶褐素研究进展
Vol.25 No.6 Nov.2011
邵春甫 1,贾黎晖 2,李长文 1,魏纪平 1,刘顺航 2 (1.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410; 2.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思茅 665000)
3 茶褐素理化性质及其光谱学性质
茶褐素可溶于水,不溶于氯仿、乙醇、正丁醇、乙 酸乙酯等溶剂。其不同浓度水溶液 pH 变化并不大, 均值在 6.29[7],呈弱酸性。茶褐素在强酸条件下表现 出不稳定性,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而在强碱性条件 下出现溶液颜色加深、逐渐转变为深褐色的现象[23], 该文献作者提出这一现象可能是由多酚转化、蛋白 质 变 性 所 致 。 其 对 H2O2 表 现 稳 定 , 而 对 Vc 和 Na2SO3 表现不稳定,即体现出明显氧化性。
褐素有关,但由于对茶褐素自身结构、组成的了解和 认识尚存不足,这一猜测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和
验证当中。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对于茶褐素的组成、结构、
性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就连现有的茶褐素的定义
也显得模糊不清,其组成成分、化学结构方面更是知 之甚少。所以尽快探明茶褐素的内在本质以及物质 组成,准确测定其中含有的多糖、蛋白、多酚类等物 质种类与含量,对今后研究普洱茶的工作有着极其
研人员针对茶褐素的提取工艺做了正交实验研究。 吕虎[5]于 1999 年提出在提取过程中控制工作液 pH 在 9.0,提取温度 80 ℃和提取时间 3 h,茶褐素产率 为 21.31 %。李连喜[6]于 2005 年则提出最佳料液比 为 3∶125,提取温度 100 ℃,正丁醇萃取后用氯仿和 乙酸乙酯洗脱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再利用超滤 膜分离不同分子量级的茶褐素,但未提及具体产率。 秦谊[7]等提出最佳工艺应为料液比 1∶15,提取温度 83 ℃,提取时间为 20 h,提取 3 次,平均产率为 16. 86 %。而易恋[8]等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其研究 表明在同时进行的茶多酚和茶褐素的提取实验中,采 用料液比 1∶25,提取温度 100 ℃,一次提取 60 min 的 组合可达到最佳提取效果,提取率可达 93.15 % (需 注意的是此处作者亦未提及“产率”,而是“提取率”, 两者的计算依据不同— ——笔者注)。值得注意的是后 两者提出的工艺参数相对比较接近。
苯丙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脯氨酸
丝氨酸
茶 - 丝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酪氨酸
酪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赖氨酸
赖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茶 - 色氨酸
组氨酸
缉氨酸
蛋氨酸
胱氨酸
半胱氨酸
2007 年,李宝才等[26]在对比了几种腐植酸与部
杨大鹏[29]用 2 mol/L 盐酸、90℃、4h 水解茶褐素
后使用 m(甲苯)∶m(丙酮)∶m(甲酸)= 3∶3∶1 展开剂
层析,配合使用 HPLC 以及 C-NMR 等方法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