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矿120万t新井通风设计

合集下载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新三矿年产120万吨新井通风课程设计报告

新三矿年产120万吨新井通风课程设计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设计题目新三矿120万t/a新井通风设计班级指导教师成绩日期目录1 矿井设计概况 (1)1.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2 井田开拓 (1)1.3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 (3)2 矿井通风系统拟定 (4)2.1通风系统拟定原则和要求 (4)2.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5)2.3 矿井通风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8)2.4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 (9)3 带区通风 (10)3.1带区进、回风上山的通风系统 (10)3.2 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选择 (11)4掘进通风系统设计 (12)4.1掘进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 (12)4.2掘进通风方法选择 (12)4.3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3)4.5掘进通风技术管理和安全措施 (18)5 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8)5.1 矿井总风量的计算 (18)5.2 矿井风量分配 (22)5.3风速验算 (23)6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4)6.1 通风阻力的计算原则 (24)6.2 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 (25)6.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7)6.4 矿井通风总阻力 (28)7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0)7.1矿井通风设备选型要求 (30)7.2矿井自然风压 (30)7.3 通风机选择 (31)7.4 电动机选择 (33)7.5 矿井主要通风设备要求 (34)7.6 通风附属装置及其安全技术 (35)8 矿井通风费用概算 (36)8.1吨煤通风电费 (36)8.2通风设备的折旧费和维修费 (37)8.3专用通风巷道的维护费 (38)8.4通风员工工资费用 (38)8.5吨煤通风成本 (38)9 结论 (38)参考文献 (39)1 矿井设计概况1.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矿区概述峰峰集团新三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隶属邯郸市峰峰矿区管辖。

矿井北以技术边界与泉头井田相邻;南至F26号断层与梧桐庄井田分界;西至技术边界与三矿井田相隔;东至F8号断层与九龙矿相望。

潘一矿钻孔施工基本规定

潘一矿钻孔施工基本规定

潘一矿钻孔施工基本规定潘一矿钻孔施工基本规定第一条、总则本规定适用于井下防突措施孔、瓦斯抽采孔、地质孔、测压孔、防火注浆孔及其它瓦斯地质钻孔。

第二条、施工准备(一)钻场规格满足钻孔施工要求,通风良好,无瓦斯积聚。

(二)风水管路接至施工地点,风、水管路上设压力表。

采用供水或压风排屑时,钻杆水压不少于2.0Mpa,风压不少于0.4Mpa。

(三)煤孔施工时,具备风水联动条件,切换自如。

孔口及下风测设有喷雾。

(四)施工现场安设瓦斯自动报警断电仪和瓦斯便携仪,悬挂在钻孔正下风侧5m以内。

掘进工作面施工钻孔时,钻机电源和作业场所的局扇应与瓦斯传感器实现风电和瓦斯电闭锁。

(五)配备方位尺、皮尺、度尺(罗盘)。

(六)钻孔施工处巷道中线标记清晰。

(七)有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钻场有钻孔设计参数牌板和实际施工牌板。

(八)设置调度电话。

(九)钻机要求:1、按设计最大孔深的1.5倍以上能力配备,钻机完好,电气设备无失爆失保。

2、所有仪器、仪表完好,手把齐全。

3、开关、控制按钮灵敏可靠。

4、机械转动部分防护栏、保护罩齐全。

(十)钻机安装1、安装地点巷道支护良好。

2、地梁木平稳卧入巷道底板并见实底。

钻机底座牢固,四角采用丝杠或单体稳固,数量不少于4根。

3、周围安全间隙不少于500mm。

第三条、钻孔施工(一)施工工艺1、岩孔宜采用压力水排钻屑法钻进;煤孔宜采用麻花钻杆压风排钻屑法钻进;地质孔及f>8的岩孔宜采用全孔取芯法钻进。

2、抽采钻孔煤孔孔径不小于94mm,岩石钻孔孔径不小于108mm。

3、采用麻花钻杆时,钻头直径超过钻杆外径不少于20mm。

4、倾角采用度尺或罗盘确定,方位角采用方位尺及皮尺确定。

5、孔深超过50m的岩孔应使用导向装置。

(二)钻机操作1、钻机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钻机操作技能,严格按使用说明书操作,做到持证上岗。

2、人员穿戴整齐,袖口扎牢,戴好防尘用品(不准戴手套)。

3、先开水(风)后钻进,先停机后停水(风)。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绞车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人:技术经理:安全经理:项目经理:中煤五建三处潘一项目部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潘一东区矿井风井绞车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井筒掘砌工程由中煤五公司三处施工,目前大临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为确保绞车基础施工质量,安全、快速按工期完成,特编制本措施。

一、工程概况潘一东区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境内,距洞山约20km,该矿井由合肥设计研究院设计,工广内现暂设有主、副、回风井三个井筒,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立井开拓。

三个井筒的表土及风化基岩段均采用冻结法施工,基岩段采用地面预注浆封水,预计井筒注浆段剩余漏水量小于6m3/h。

实测自然地坪标高+21.6m。

风井布置两套单钩提升。

设计工广东、西侧各布置一台2JKZ-3.6/15、JKZ-3.2/18型绞车。

绞车基础设计标高+23.2m,高出原始地坪1600mm。

基础外围施工尺寸比设计尺寸放大200mm。

其基础混凝土标号均为C20。

二、施工方案风井绞车基础采用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修整。

当基础挖设土方工程符合设计尺寸后,先进行垫层施工,然后立模、加固,浇筑混凝土。

内、外模均采用δ30 mm木板加工而成。

砼采用商品砼。

三、施工顺序绞车基础施工工序:熟悉设计图纸→基础放线→基础挖设、修整→基础垫层施工→立模、加固→预留孔埋设、加固→基础及预留孔位复验→浇筑混凝土→模板拆除→基础养护。

四、施工方法(1)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应熟悉基础设计图纸,确保对图纸所示的基础尺寸及标高熟悉后,方可施工。

(2)按照图纸设计基础尺寸,由技术员依据井筒十字基点将基础的十字中心线及基础边框轮廓线画出,并用木桩作标记。

(3)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挖设基础入地部分(入地深度3000mm),人工修整,按设计尺寸找够荒径,进行基础底部垫层施工。

(4)垫层施工时尽量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在混凝土未凝固之前放置φ18 mm的钢筋(钢筋放置不得影响模板及预留孔施工),钢筋插入垫层基础400mm,上部预留400mm,保证上部基础与下部垫层接触良好,增强基础结合力。

改建潘一矿气精煤选煤厂的经济效益分析

改建潘一矿气精煤选煤厂的经济效益分析
可 采储 量 4 1 . 3亿 t 分 为 一5 0I、 一8 0m 两 个 , 3 I T 0
接 近 1 3焦 煤 ( / 除挥 发 分 外 ) ,为提 高 资 源 的有效 价 值 ,同时 为提高 企业经 济效 益 ,作 者根 据煤质特
征 、筛分浮沉 资料 ,通过效 益对 比分析 ,得 出把潘一
表 4 化 验 后 煤 质 指 标
( )建立 炼焦 煤选 煤厂 后产 品结 构预 测及效 益 2
见 表 3 。
表 3 建 立 炼 焦 煤 选 煤 厂 后 产 品结 构 预 测及 效益
M 、M 指 标 由用 户 把 焦 煤 、1 3焦 煤 、气 。 。 /
设 计开 采水 平 。煤 质 优 良 ,煤 种 上 部煤 层 以气煤 、 下 部煤 层 1 3焦煤 为主 。当 前 主要 开 采槽 别 为 1 、 / 3 1 、8 槽 为 主 ,随 着 开 采 的延 深 ,下 部 煤 种 将 1 、6
逐 渐 以 1 3焦 煤 为主 。 /
矿动力煤选煤 厂改建成气精煤选煤厂具有可行性。
1 潘 一 矿煤 炭 浮 沉 资 料
根据 20 0 7年 潘 一 矿 原 煤 月 综 合 资 料 ,大 于 0 5mm 以及 小于 0 5mm 浮沉组 成见 表 1 . . 。
当前该矿 井选 煤厂 为动 力煤选 煤厂 ,洗选产 品
表 1 潘 一 原 煤 大 干 0 5 mm 及 小 于 0 5mm 浮 沉 组成 综 合 .
66
第5 期
2 洗 选 动 力 煤质 技 术
21 年 9月 00
计算 ,洗动力煤 时混煤按照 出矿 不含税 4 0 0 7 . 8元 / t 计 算 ,洗 混 煤 由于 与 2 . 1MJ k 0 9 / g的相 差 比 较 大 , 故 采用就 地 销售相 对 应的 销价 。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针对深部开采问题,特别是深部瓦斯面临的重大灾害隐患。

进入深部开采以来,突出威胁增加、软岩支护问题、采空侧小煤柱等地压问题及地温问题日趋严重,深部开采面临巨大的安全技术挑战。

而地面钻井开采煤层气技术尚不能解决深井低透气性煤层条件,实现先抽气、后采煤的资源开采方式。

国内外的研究实践表明以沿空留巷的方式可以一体化解决通风降温、缓解采掘接替、简化采区系统、实现连续开采,并为高效抽采采动卸压煤层气,治理煤层群瓦斯提供最佳的工作空间,因而将开采高瓦斯、高地压、低透气性煤层群的技术难题统一起来考虑,提出了基于1252(1)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Y型”通风卸压开采抽采煤层气的煤气共采技术新思路。

二“Y型”通风沿空留巷方案1、1252(1)工作面地质概况2、采用“Y型”通风沿空留巷原因分析结合潘一东区矿井1252(1)工作面地质概况,根据在淮南矿区坚持科技创新瓦斯治理上形成的创新技术体系,分析得出1252(1)工作面瓦斯治理为-848深部煤层开采,采用“Y型”通风沿空留巷具有以下原因:(1)上隅角瓦斯积聚“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的漏风主要流向留巷,从根本上解决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难题。

在留巷密实性好的前提下,在留巷内距工作面切顶线一定距离或留巷未端增加流出汇(抽采覆岩卸压瓦斯或采空区埋管抽采瓦斯),通过调节抽采量,可显著改变采空区流场结构,保证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处于安全允许值以下的较低值;(2)采空区易积存大量高浓度瓦斯“Y型”通风沿空留巷留巷密实性好,采空区内部的易积存大量高浓度瓦斯,利于实现高浓度瓦斯抽采;(3)上部端口区域瓦斯浓度高在保证工作面瓦斯浓度不超限的安全前提条件下,通过调节二进风巷的进风比,降低工作面的风量,减少上、下端口压差,实现上部端口区域瓦斯浓度处于较低水平;(4)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入由于工作面中没有来自采空区的漏风,避免了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入;(5)高温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机电设备散热和采空区氧化热直接进入专用回风巷,工作面上、下进风巷均处于进风系统,对高温采煤工作面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潘一矿主通风机电气集中控制系统改造

潘一矿主通风机电气集中控制系统改造

潘一矿主通风机电气集中控制系统改造
刘胜利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应用》
【年(卷),期】2015(0)26
【摘要】潘一矿主通风机安装两台上海鼓风机厂生产的GAF37.5-22.4-1型动叶可调的轴流风机,经过电气集中控制改造后,风机启动效果较好,启动较平稳。

【总页数】1页(P112-112)
【作者】刘胜利
【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南井工区,安徽淮南 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腾龙煤矿主通风机变频技改方案——高压变频器在煤矿主扇风机上的应用
2.TF-3B通风机综合测试仪在煤矿主通风机系统安全检测检验中的应用
3.三矿主通风机房的合并及主通风机的更新改造
4.TF-3通风机综合测试仪对煤矿主通风机性能的带网测定
5.煤矿主排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城矿120万吨新井通风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

古城矿120万吨新井通风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古城矿120万t/a新井通风设计小组成员:朱宇孙如心王浩焦邵博班级地质12-8班指导教师杨永良成绩日期 2015年 6月1.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古城矿井位于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古城村,距兖州市中心3km,东距曲阜市20km,西南距济宁市30km。

分属兖州、曲阜两市管辖。

古城矿井位于兖州东北侧兖州市境内,由临沂矿务局筹建开发。

西以京沪铁路东侧煤柱线及兖州市煤柱线,即Z1~Z8、Z12~Z17各点连成为界,东至F33断层,北以F18断层及D1~D5各点连成与单家村煤矿为界,南以第31勘探线及-1200米煤层地板等高线为界。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表1 矿井进回风井的风流温度参数一览表1.1.2 井田地质特征井田水平面积约17.95km2 ,井田周长18.68km,井田的水平宽度是:3.5km。

倾斜长度 Lmin=0 平均长度是4.3km 。

井田走向长度 Lmax= 5.92km, Lmin=0.72km 平均走向长度是4.8km 。

储量计算范围为井田境界内各可采煤层。

1.1.3 煤层特征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有3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5m,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根据精查地质报告的瓦斯地质资料,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瓦斯鉴定结果为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CH4=2.52m3/t、CO2 =2.22m3/t,为低瓦斯低二氧化碳矿井,无煤和瓦斯突出现象。

据煤芯煤样爆炸性实验:煤尘爆炸指数36.41%,各煤层均有爆炸性危险。

煤芯煤样测定结果,自燃发火等级为II类,各煤层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然发火倾向。

根据矿井实际生产资料统计发火期一般在3~6月。

1.2 井田开拓1.2.1 井田境界与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3#煤118.51(Mt),矿井工业储量114.24(Mt),矿井可采储量101(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任务书
潘一矿120万t/a新井通风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为煤矿新井通风设计,是《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矿井通风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的问题。

二、设计内容及步骤
1、矿井的地质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如下设计技术资料所示,矿井开拓平面图与剖面图见附件1和附件2。

井下同时作业的最多人数为700人,综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40人,高档普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60人。

2、提出该矿井前25年左右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比较与经济比较(粗略),选择最优方案,确定出矿井的通风系统。

3、确定采区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

4、确定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

5、确定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并作技术比较。

6、计算各用风地点的供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7、确定矿井通风困难时期和容易时期的开采位置,分别绘制两个时期的通风系统立体图和网络图(用A3或A4纸画)。

8、分别计算两个时期的矿井最大通风阻力与等积孔,并评价矿井通风难易程度。

9、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并确定两个时期的工况点,选择配套电机,概算通风费用,提出对通风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

10、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协调,经过技术处理加工后,依据附件3说明书模板编制矿井通风系统说明书(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及参考书目),绘制矿井通风系统图(比例尺为1:5000或1:0000,个别小矿井可采用1:2000),作图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具体要求见附件4.
三、设计要求
1、按设计内容及要求编排章节,并按序编页码
2、语言文学
(1)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2)文理通顺,词达意明,应用专业术语
(3)字体工整,书写清洁
3、公式与图表
(1)所用公式应写出处,并编号(如式4-2)公式中各项意义单位需注明,计算应准确,计算结果可以图表表示。

(2)图表应按顺序编号(如表图2-3),标明图标、表题并与文字相呼应,表内数据对应数位应整齐、数字重复应照写。

(3)所有图均采用纸质较好的白纸按制图标准描绘,要求图面清洁、粗细均匀、比例一致。

4、排版格式完全参照《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四、设计技术资料
潘一矿120万t/a新井通风设计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潘一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明龙山南,淮河以北,南距凤台县城16 km,东南距淮南市政府所在地洞山约28km,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潘集区。

潘一井田东以第Ⅳ勘探线与潘二井田毗邻,西以第Ⅸ勘探线及人定境界与潘三相接,北部Ⅳ-Ⅴ至Ⅵ勘探线间以潘集背斜轴、Ⅵ至Ⅸ勘探线间与潘二、潘北井田为界,南至13-1煤层-670m底板等高线地面投影线。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1.2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东西走向长约7.5~8.2km,平均7.8km;倾斜宽:最大约3.2km,最小2.4km,平均2.8km。

井田的水平面积约21.7km2。

1.3 煤层特征
本矿井可采煤层有13-1煤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4.85m,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矿井瓦等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煤层CH4涌出量不同。

矿井瓦斯涌出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12~22m3/t,属高瓦斯矿井。

潘一井13-1、11-2煤层爆炸性指数一般为37-40%。

试验表明,潘一井田煤层煤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火焰长度最大达800mm,岩粉量最大达85%。

潘一井田应用着火温度降低值测定法,对煤层进行过氧化程度测试。

勘探阶段对13-1、11-2煤层取送样32个。

测试结果表明,可能自燃~很容易自燃的样品占78%,不自燃样品占22%,说明煤层具有自燃发火性。

2 井田开拓
2.1 井田境界与储量
矿井地质资源量:13-1#煤157.74(Mt),矿井工业储量144.5(Mt),矿井可采储量84.9(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00m×400m的长方形,工业广场的煤柱量为790(万t)。

2.2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计算,“三八制”,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采煤,一班检修,每班工作时间8小时,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96.13年。

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2.3 井田开拓
工业广场应布置在井田储量中央处,大致在井田走向中央,倾向略微偏下位置,主副井均位于工业广场内。

风井井筒布置在井田外,从而减少了煤柱的损失。

根据上述原则,将主、副井筒放在断层附近,可以减少保护煤柱的损失,该处表土厚222 m。

立井单水平上下山采。

本矿井煤层露头标高-232m,煤层埋藏最深处达-670m,垂直高度达440m。

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针对于本矿井的实际条件,对于本矿井开采水平的确定,可划分为一个水平。

由于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深,冲击地压不大,设计可采煤层的厚度为4.85m,所以将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下方30m处的砂岩中。

其优点是巷道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巷道施工条件够按要求保持一定方向和坡度;不留或少留设保护煤柱,减少煤柱损失,同时便于设置煤仓。

3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
3.1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首采的东翼采区走向长度为3100~4200m。

其它采区走向长度为1500~3000m。

首采的东翼采区上山阶段斜长为1180m,下山阶段为920m,为保证合理的工作面长度,故上山阶段区段长度确定为240m 左右,下山阶段为200~250m,区段数目为上山5个,下山4个。

回采工作面长度为200m。

根据煤层条件,采用单层布置准备方式。

在采区内沿煤层布置三条煤层上(下)山,一条为运输上(下)山,一条为轨道上(下)山,一条为专用回风巷。

三条煤层上(下)山之间采用中间联络巷贯通,区段平巷及区段集中巷也采用联络巷进行贯通。

采区上(下)山与联络巷的断面形式、支护方式相同。

区段平巷与区段集中巷的断面形式、支护方式相同。

在同一采区内,先采上层,后采下层;沿倾斜方向,由上向下开采。

本设计只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达产,工作面的接替顺序为:在上山两翼进行左右跳采接替。

3.2 采煤方法
主采煤层选用综采开采工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

工作面的推进方向确定为后退式。

根据工作面的关键参数选用配套设备:ZZ9200/24/50支架、MGTY750/1715-3.3D型双滚筒采煤机、SGZ-1000/2×700型刮板输送机、SZB-764/132型转载机、PCM110型破碎机、SSJ1000/2×160型带式输送机。

采煤机截深0.8m,其工作方式为双向割煤,追机作业,工作面端头进刀方式。

工作面用先移架后推溜的及时支护方式。

3.3回采巷道布置
本工作面采用综采采煤工艺,回采巷道采用一般的U型布置方式,即一条区段运输平巷和一条区段回风平巷。

本采区巷道采用双巷掘进,相邻区段间留30m的煤柱。

该采区开采单一煤层,煤层厚度为4.85m,2个顺槽均采用矩形断面,锚网支护。

3.4部分井巷特征参数
五、成绩评定方法
参照《矿井通风课程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规定执行。

六、附件
附件1矿井开拓平面图
附件2矿井开拓立体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