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设计
焦作煤业集团中马村矿1号井90万吨a矿井设计毕业论文

煤业集团中马村矿1号井90万吨/a矿井设计毕业论文目录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 井田概况 (1)1.1.1 交通位置 (1)1.1.2 地形、地貌 (1)1.1.3 地表水系 (1)1.1.4 气象特征 (2)1.1.5 地震情况 (2)1.1.6 自然和生态环境概况 (2)1.2 地质特征 (2)1.2.1 地层 (2)1.2.2 构造 (5)1.2.3 煤层 (8)1.2.4 煤质 (9)1.2.5 水文地质 (10)1.2.6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3)1.2.7 井田勘查程度及开采条件评述 (15)2 井田开拓 (17)2.1 井田境界 (17)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2.2.1 矿井地质资源量 (17)2.2.2 矿井工业资源量 (18)2.2.3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19)2.2.4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0)2.2.5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22)2.3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 (23)2.3.1 矿井开拓方式 (23)2.3.2 矿井开拓方案比较 (24)2.4 井筒 (29)2.4.1 主井 (29)2.4.2 副井 (30)2.4.3 风井 (31)2.5 井底车场及大巷 (33)2.5.1 井底车场 (33)2.5.2 设计基本参数 (34)2.5.3 一些基本问题的确定 (34)2.5.4 线路联接计算 (35)2.5.5 轨道线路平面布置 (38)2.5.6 通过能力计算 (38)2.5.7 坡度 (41)2.5.8 确定各井底车场硐室位置 (41)3 大巷运输及设备 (43)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43)3.1.1 井下煤炭运输 (43)3.1.2 井下辅助运输 (44)3.2 矿车 (45)3.3 运输设备选型 (46)3.3.1 大巷煤炭运输设备选型 (46)3.3.2 运输上山胶带输送机的选型 (47)3.3.3 井下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47)4 采区布置及装备 (53)4.1 采煤方法 (53)4.1.1 采区煤层开采条件 (53)4.1.2 采煤方法选择 (54)4.1.3 采煤工艺 (54)4.2 采区布置 (57)4.2.1 首采区数目和位置选择 (57)4.2.2 首采区特征 (57)4.2.3 采区巷道布置 (58)4.2.4 采区车场和硐室布置 (59)4.3 采掘设备选型 (60)4.3.1 设备选型 (60)4.3.2 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 (61)4.4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64)4.4.1 采区中部车场线路布置 (64)4.4.2 甩车场设计主要参数的选择 (65)4.4.3 甩车场线路设计 (67)5 通风和安全 (69)5.1 概况 (70)5.1.1 通风设计的基本依据 (70)5.1.2 矿井通风系统要符合下列要求 (70)5.1.3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0)5.2 矿井风量计算 (71)5.2.1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风量 (71)5.2.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73)5.2.3 峒室实际需风量 (73)5.2.4 风速验算 (74)5.3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74)5.3.1 计算原则 (75)5.3.2 计算方法 (75)5.3.3 计算矿井的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78)5.3.4 扇风机选型 (78)5.3.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82)6 矿井建设工期 (83)6.1 指标选取 (84)6.2 关键线路 (84)6.3 工期计算 (85)致谢 (88)参考文献 (89)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中马村矿地处煤田中部,位于省市东北部8公里,行政隶属市马村区待王镇管辖。
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论文目录前言 (3)摘要 (3)Abstract (4)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5)1.1 矿区概述 (5)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5)1.1.2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6)1.1.3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7)1.1.4 矿区的水文简况 (7)1.1.5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7)1.2 井田地质特征 (8)1.2.1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8)1.2.2 井田勘探程度 (11)1.2.3构造 (14)1.2.4 地层的移动角 (15)1.2.5 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15)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19)1.3.1 煤层赋存特征 (19)1.3.2煤层的性质及品种 (23)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27)2.1 井田境界 (27)2.1.1井田边界的描述 (27)2.1 储量的计算 (28)2.2.1工业储量的计算 (28)2.2.2 设计储量的计算 (28)2.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29)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29)3.1 矿井工作制度 (29)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9)3.2.1 矿井生产能力 (29)3.2.2 矿井服务年限 (29)第四章井田开拓 (30)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0)4.1.1 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1)4.1.2 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3)4.1.3 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4)4.1.4 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34)4.1.5 方案比较 (36)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39)4.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39)4.2.2 采煤机 (40)4.2.3 液压支架 (42)4.2.4 工作面输送机 (42)4.2.5 转载机 (43)4.2.6 胶带输送机 (43)4.2 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3)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4)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44)5.2 井底车场 (45)5.3 建井工作计划 (45)第六章采煤方法 (48)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8)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48)6.1.2 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48)6.1.3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48)6.1.4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48)6.2确定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49)6.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49)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0)6.3.1 回采工艺 (50)6.3.2 劳动组织形式 (51)6.4盘区的准备和工作面接替 (52)第七章井下运输 (53)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3)7.2 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4)7.2.1 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4)7.2.2 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55)第八章矿井提升 (55)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55)9.1 风量的计算 (56)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1)9.2.1 矿井通风系统 (61)9.2.2 风量分配 (65)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67)9.4 选取扇风机 (70)9.5 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4)9.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76)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76)9.6.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77)9.6.3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78)9.6.4 火灾预防措施 (79)9.6.5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0)9.6.6 井下避灾线路 (80)9.6.7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1)第十章经济部分 (86)10.1 矿井设计概算 (86)10.1.1 投资范围及划分 (86)10.1.2 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87)10.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87)10.2.1 生产作业班次 (87)10.2.2 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88)10.2.3 全员效率 (89)10.3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0)致谢 (93)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

目录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1.1 地理位置 (1)1.1.2 交通条件 (1)1.1.3 自然地理 (2)1.1.4 矿区气象 (2)1.1.5 矿区的地震震级及烈度 (2)1.1.6 矿井中小煤矿开采情况 (2)1.2 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层特征 (3)1.2.2 井田地质构造 (5)1.2.3 岩浆活动情况 (7)1.2.4 岩溶陷落柱 (8)1.2.5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9)1.3 煤层特征 (14)1.3.1 含煤地层特征 (14)1.3.2 标志层特征 (16)1.3.3 含煤性概述 (17)1.3.4 煤层分述 (17)1.3.5 煤层顶底板 (21)1.3.6 煤质 (21)第2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27)2.1 井田境界 (27)2.2 矿井工业储量 (27)2.2.1 井田勘探 (27)2.2.2 储量计算范围 (28)2.2.3 储量级别的划分 (28)2.2.4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29)2.2.5 储量计算结果 (30)2.3 矿井可采储量 (30)2.3.1 永久煤柱煤量 (30)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31)第3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3.1 矿井工作制度 (3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第4章井田开拓 (33)4.1 概述 (33)4.1.1井田概况 (33)4.1.2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3)4.1.3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35)4.2 井筒位置的确定 (37)4.2.1井筒位置 (37)4.2.2 井筒的用途及规格 (37)4.3 开采水平的设计 (39)4.3.1 水平高度的确定 (39)4.3.2 设计水平巷道布置 (39)4.4 采区划分 (39)4.5 井底车场 (39)4.5.1 概述 (39)4.5.2 井底车场的选择原则 (40)4.5.3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依据 (40)4.5.4 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40)第5章采区巷道布置 (42)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2)5.1.1 采区位置及范围 (42)5.1.2 地质构造 (42)5.1.3 水文地质条件 (42)5.1.4 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 (42)5.1.5 开采煤层的瓦斯及煤尘情况 (42)5.2 采区巷道和生产系统 (43)5.2.1 采区概况 (43)5.2.2 采区布置 (43)5.3 采区车场设计及硐室 (44)5.3.1 采区车场 (44)5.3.2 采区变电所 (46)5.3.3 采区煤仓 (46)第6章采煤方法 (47)6.1 回采工艺方式 (47)6.1.2 回采工艺的确定 (47)6.1.3 采煤机械的选用 (47)6.1.4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7)6.1.5 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 (48)6.1.6 工作面的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布置方式 (48)6.1.7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50)6.1.8 循环作业方式及各图表 (56)6.2 采区采掘计划 (58)第7章井下运输 (59)7.1 概述 (59)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9)7.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 (59)7.3.1 煤炭运输方式 (59)7.3.2 带式输送机的选择 (60)7.3.3 电机车的选型设计 (60)7.3.4 列车组成的验算 (62)7.3.5 电机车台数的确定 (63)第8章矿井提升 (65)8.1 概述 (65)8.2 主井提升 (65)8.2.1 选择提升容器 (65)8.2.2 选择提升钢丝绳 (66)8.2.3 提升机的选择 (67)8.2.4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68)8.2.5 提升机对井筒的相对位置 (69)8.2.6 立井提升理论及计算 (70)8.2.7核算提升能力 (71)8.3 副井提升 (71)8.3.1 注意事项 (71)8.3.2 副井提升选型 (71)第9章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74)9.1 概述 (74)9.2 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的选择 (74)9.2.1 通风系统的选择原则 (74)9.3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 (75)9.3.1 原则 (75)9.3.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76)9.3.3 风速验算 (79)9.4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79)9.4.1 原则 (79)9.4.2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81)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3)9.5.1 瓦斯管理 (83)9.5.2 煤尘管理 (84)9.5.3 火灾预防 (84)9.5.4 水灾预防 (85)9.5.5 顶板管理措施 (85)9.5.6 水灾 (85)第10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2)摘要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所做的是张庄二矿新井的设计设计。
毕业设计——新庄孜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新庄孜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ef902528ea81c759f5785e.png)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小组成员:曹振兴02070823曹明03071319蔡鹏01070095设计题目新庄孜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班级采矿07-4班指导教师成绩日期 2011年1月目录1矿井设计概况 (1) (1) (1) (2)2矿井通风系统拟定 (4) (4) (4) (6) (7)3采区通风 (9) (9) (9)4掘进通风 (12) (12) (12) (13) (15)5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8) (18) (21)6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3) (23) (23) (23)7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1) (31) (33) (35) (35) (36)8矿井通风费用概算 (38) (38) (39) (39) (39) (39)9结论 (40)参考文献 (41)1矿井设计概况1)矿区概述新庄孜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东麓,南与谢一矿相接,北与孔李公司为邻。
地处东经116°4938″北纬32°35′41″,行政区划属淮南市八公山区。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新庄孜井田东以第Ⅳ勘探线与李一矿井田毗邻,西以第Ⅸ勘探线及人定境界与新庄孜相接,北部Ⅳ-Ⅴ至Ⅵ勘探线间以八公山背斜轴、Ⅵ至Ⅸ勘探线,南至3-1煤层-650m底板等高线地面投影线,~,;倾斜宽:,,。
3)煤层特征,含煤2余层;其中可采煤层3-1煤层,,%。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矿井东翼在开采3-1煤层时,,,矿井瓦斯等级应定为高瓦斯矿井。
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为三级。
依据《矿井防灭火规范》,矿井自燃危险等级划归为二级自燃矿井。
1)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3-(Mt),(Mt),(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15m×400m的长方形,(Mt)。
2)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本矿井年工作日330天,每天净提升时间16小时。
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课程设计共38页word资料

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课程设计共38页word资料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1 矿井设计概况1.1 矿区概述及井⽥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马临煤矿位于贵州省遵义地区北部的习⽔县东皇镇关坪村。
距习⽔县城3km。
井内的⽓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1.1.2 井⽥地质特征井⽥⾛向长最长6.5km、最短5.5km、平均约为6.0km,倾向宽最⼤2.3km、km。
准采深度上起+1400m,最⼩0.45km,平均约为2.2km,⾯积约为13.22下抵+750m,垂深650m,西采区西翼上部因煤层⾛向变化影响,下部受河流及村庄的限制,准采深度相对较⼩,平均约为400m。
1.1.3 煤层特征本矿井可采煤层有C8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为3m,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2009年重庆煤科院对矿井⽡斯涌出量鉴定结果,全矿井最⼤绝对⽡斯涌出量为13.83m3/min,最⼤相对⽡斯涌出量为7.30m3/t,矿井⽡斯等级应定为低⽡斯矿井。
据煤的⾃燃发⽕倾向测试结果,各煤层均属不⾃燃发⽕煤层(三级)。
1.2 井⽥开拓1.2.1 井⽥境界与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C8煤65.31(Mt),⼯业储量58.8(Mt),矿井可采储量52.99(Mt),本矿井设计⽣产能⼒为90万t/年。
⼯业⼴场的尺⼨为300m×400m 的长⽅形,结合本矿井实际,其⼯⼴场地处于井⽥中央、平硐⼝附近井⽥境界外缘,⽆需留设⼯⼴保护煤柱。
1.2.2 矿井⼯作制度、设计⽣产能⼒及服务年限本矿井设计⽣产能⼒按年⼯作⽇330天计算,“三·⼋”⼯作制,即两班采煤,⼀班准备,每班净⼯作时间为8h,净提升时间为16⼩时。
本矿井的设计⽣产能⼒为9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49年。
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1.2.3 井⽥开拓根据井筒位置,⼯业场地的布置:以平硐井⼝为中⼼,向东西两侧各拓展400m。
,宽200m,⼯⼴置于井⽥开采边界外,⽆需留设⼯⼴保护煤柱。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

目录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1.1 地理位置 (1)1.1.2 交通条件 (1)1.1.3 自然地理 (2)1.1.4 矿区气象 (2)1.1.5 矿区的地震震级及烈度 (2)1.1.6 矿井中小煤矿开采情况 (2)1.2 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层特征 (3)1.2.2 井田地质构造 (5)1.2.3 岩浆活动情况 (7)1.2.4 岩溶陷落柱 (8)1.2.5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9)1.3 煤层特征 (14)1.3.1 含煤地层特征 (14)1.3.2 标志层特征 (16)1.3.3 含煤性概述 (17)1.3.4 煤层分述 (17)1.3.5 煤层顶底板 (21)1.3.6 煤质 (21)第2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27)2.1 井田境界 (27)2.2 矿井工业储量 (27)2.2.1 井田勘探 (27)2.2.2 储量计算围 (28)2.2.3 储量级别的划分 (28)2.2.4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29)2.2.5 储量计算结果 (30)2.3 矿井可采储量 (30)2.3.1 永久煤柱煤量 (30)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31)第3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3.1 矿井工作制度 (3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第4章井田开拓 (33)4.1 概述 (33)4.1.1井田概况 (33)4.1.2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4)4.1.3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35)4.2 井筒位置的确定 (37)4.2.1井筒位置 (37)4.2.2 井筒的用途及规格 (37)4.3 开采水平的设计 (39)4.3.1 水平高度的确定 (39)4.3.2 设计水平巷道布置 (39)4.4 采区划分 (40)4.5 井底车场 (40)4.5.1 概述 (40)4.5.2 井底车场的选择原则 (40)4.5.3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依据 (40)4.5.4 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41)第5章采区巷道布置 (42)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2)5.1.1 采区位置及围 (42)5.1.2 地质构造 (42)5.1.3 水文地质条件 (42)5.1.4 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 (43)5.1.5 开采煤层的瓦斯及煤尘情况 (43)5.2 采区巷道和生产系统 (43)5.2.1 采区概况 (43)5.2.2 采区布置 (44)5.3 采区车场设计及硐室 (44)5.3.1 采区车场 (44)5.3.2 采区变电所 (46)5.3.3 采区煤仓 (46)第6章采煤方法 (47)6.1 回采工艺方式 (47)6.1.2 回采工艺的确定 (48)6.1.3 采煤机械的选用 (48)6.1.4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8)6.1.5 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 (48)6.1.6 工作面的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布置方式 (49)6.1.7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50)6.1.8 循环作业方式及各图表 (57)6.2 采区采掘计划 (58)第7章井下运输 (59)7.1 概述 (59)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9)7.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 (60)7.3.1 煤炭运输方式 (60)7.3.2 带式输送机的选择 (60)7.3.3 电机车的选型设计 (60)7.3.4 列车组成的验算 (62)7.3.5 电机车台数的确定 (64)第8章矿井提升 (65)8.1 概述 (65)8.2 主井提升 (65)8.2.1 选择提升容器 (65)8.2.2 选择提升钢丝绳 (66)8.2.3 提升机的选择 (67)8.2.4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68)8.2.5 提升机对井筒的相对位置 (69)8.2.6 立井提升理论及计算 (70)8.2.7核算提升能力 (71)8.3 副井提升 (72)8.3.1 注意事项 (72)8.3.2 副井提升选型 (72)第9章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74)9.1 概述 (74)9.2 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的选择 (74)9.2.1 通风系统的选择原则 (74)9.3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 (76)9.3.1 原则 (76)9.3.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76)9.3.3 风速验算 (80)9.4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80)9.4.1 原则 (80)9.4.2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82)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4)9.5.1 瓦斯管理 (84)9.5.2 煤尘管理 (85)9.5.3 火灾预防 (86)9.5.4 水灾预防 (86)9.5.5 顶板管理措施 (86)9.5.6 水灾 (86)第10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3)摘要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所做的是庄二矿新井的设计设计。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童亭井田位于省北部平原、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北距市约42km,东距市30km。
西北以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东以4线与柳井田相连,南部以孟集断层、家断层、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
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
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站约30km,井田西部10km有青阜铁路通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干线相接,区青芦支线已建成,矿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经小周家、周小庄进入矿井装车站。
公路可直通、、、、永城,正在施工的淮六公路,穿过本井田;水路方面童亭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25~+28m,相对高差不超过3m。
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均为201.50~291.67m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井田农用沟渠纵横交错。
1.1.3 河流及水体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可形成涝,积水深度0.50 m。
最高洪水位为+28.34m,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1965年7月)。
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
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最大降雨量为1481.3mm。
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3.2℃。
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15cm。
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
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
1929年11月19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1年9月26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Ⅷ度;1937年5月13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7年9月22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65年3月15日在芦岭及固镇~长丰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波及矿区。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目录前言 (8)摘要 (9)Abstract (10)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1.1 矿区概述 (11)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1)1.1.2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11)1.1.3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12)1.1.4 矿区的水文简况 (12)1.1.5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12)1.2 井田地质特征 (13)1.2.1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13)1.2.2 井田勘探程度 (16)1.2.3构造 (20)1.2.4 地层的移动角 (20)1.2.5 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21)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25)1.3.1 煤层赋存特征 (25)1.3.2煤层的性质及品种 (28)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32)2.1 井田境界 (32)2.1.1井田边界的描述 (32)2.1 储量的计算 (33)2.2.1工业储量的计算 (33)2.2.2 设计储量的计算 (34)2.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34)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35)3.1 矿井工作制度 (35)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3.2.1 矿井生产能力 (35)3.2.2 矿井服务年限 (35)第四章井田开拓 (36)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6)4.1.1 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6)4.1.2 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9)4.1.3 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9)4.1.4 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40)4.1.5 方案比较 (41)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44)4.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4)4.2.2 采煤机 (45)4.2.3 液压支架 (47)4.2.4 工作面输送机 (47)4.2.5 转载机 (48)4.2.6 胶带输送机 (48)4.2 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8)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9)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49)5.2 井底车场 (50)5.3 建井工作计划 (50)第六章采煤方法 (53)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3)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53)6.1.2 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53)6.1.3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53)6.1.4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53)6.2确定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54)6.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54)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5)6.3.1 回采工艺 (55)6.3.2 劳动组织形式 (56)6.4盘区的准备和工作面接替 (57)第七章井下运输 (58)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8)7.2 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9)7.2.1 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9)7.2.2 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0)第八章矿井提升 (60)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60)9.1 风量的计算 (61)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6)9.2.1 矿井通风系统 (66)9.2.2 风量分配 (70)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72)9.4 选取扇风机 (75)9.5 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9)9.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81)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81)9.6.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82)9.6.3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83)9.6.4 火灾预防措施 (84)9.6.5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5)9.6.6 井下避灾线路 (85)9.6.7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6)第十章经济部分 (92)10.1 矿井设计概算 (92)10.1.1 投资范围及划分 (92)10.1.2 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92)10.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93)10.2.1 生产作业班次 (93)10.2.2 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93)10.2.3 全员效率 (94)10.3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4)致谢 (98)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设计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矿区概述 (1)1.1.1 交通位置 (1)1.1.2 地形、地貌 (2)1.1.3 河流及水体 (2)1.1.4 气象及地震 (2)1.1.5 矿区经济概况 (2)1.1.6 水源及电源 (3)1.2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质构造 (3)1.2.2 水文地质 (8)1.2.3 其它有益矿物 (11)1.2.4 地质勘探程度 (11)1.3煤层特征 (13)1.3.1 煤层 (13)1.3.2 煤层顶、底板 (15)1.3.3 煤质 (16)1.3.4 瓦斯 (17)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9)2.1井田境界 (19)2.1.1 井田围 (19)2.1.2 开采界限 (19)2.1.3 井田尺寸 (19)2.2矿井工业储量 (20)2.2.1 储量计算基础 (20)2.2.2 井田地质勘探 (21)2.2.3 工业储量计算 (21)2.3矿井可采储量 (22)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22)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 (22)2.3.3 矿井可采储量 (2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1矿井工作制度 (25)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2.1 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5)3.2.2 矿井服务年限 (25)4 井田开拓 (27)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7)4.1.1 井筒的确定 (28)4.1.2 井筒位置的确定 (28)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 (30)4.1.4 主要开拓巷道 (30)4.1.5 方案比较 (30)4.2矿井基本巷道 (39)4.2.1 井筒 (39)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41)4.2.3 主要开拓巷道 (45)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9)5.1煤层地质特征图 (49)5.1.1 采区煤层特征 (49)5.1.2 水文地质 (49)5.1.3 瓦斯 (49)5.1.4 煤尘和煤的自燃 (49)5.1.5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50)5.1.6 地质构造 (50)5.1.7 地表情况 (50)5.1.8 采区位置及围 (50)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1)5.2.1 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 (51)5.2.2 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51)5.2.3 煤柱尺寸的确定 (51)5.2.4 采区上山布置 (52)5.2.5 区段平巷的布置 (52)5.2.6 采区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53)5.2.7 采区通风、运输及其它系统 (53)5.2.8 采区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54)5.2.9 采区生产能力 (54)5.2.10 采区采出率 (54)5.3采区车场选型 (55)5.3.1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55)5.3.2 采区中部车场的选型 (55)5.3.3 采区下部车场 (56)5.3.4 采区主要硐室 (56)6 采煤方法 (59)6.1采煤工艺方式 (59)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59)6.1.2 采煤工艺的确定 (59)6.1.3 机械化程度 (60)6.1.4 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工作面推进方向和推进度 (60)6.1.5 采煤工艺及设备 (61)6.1.6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 (71)6.1.7 工作面劳动组织和作业循环图表 (73)6.2回采巷道布置 (76)6.2.1 采区巷道布置 (76)6.2.2 采区走向长度 (76)6.2.3 采区煤柱尺寸 (76)7 井下运输 (79)7.1概述 (79)7.1.1 运输系统 (79)7.2.1 第一水平概述 (80)7.2.2 采区运煤设备选型 (80)7.2.3 采区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81)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82)8 矿井提升 (85)8.1概述 (85)8.2主副井提升 (85)8.2.1 主井提升设备选型 (85)8.2.2 副井设备选型 (86)9 矿井通风及安全 (89)9.1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89)9.1.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89)9.1.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89)9.1.3 矿井主扇工作方式选择 (90)9.1.4 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91)9.1.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92)9.1.6 通风构筑物 (93)9.2矿井风量计算 (93)9.2.1 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94)9.2.2 备用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96)9.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96)9.2.4 硐室需风量 (97)9.2.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98)9.2.6 掘进通风方法 (98)9.2.6 矿井总风量 (98)9.2.7 风量分配 (99)9.3全矿通风阻力的计算 (101)9.3.1 确定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 (101)9.3.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的方法 (101)9.3.4 矿井总等积孔 (105)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106)9.4.1 选择风机的基本原则及技术资料 (106)9.4.2 矿井自然风压 (107)9.4.3 通风机风压 (107)9.4.4 风机风量及风机选型 (108)9.4.5 电动机的选择 (109)9.4.6 对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111)9.5矿井灾害防治措施 (111)9.5.1 瓦斯管理措施 (111)9.5.2 煤尘的防治 (112)9.5.3 防火 (112)9.5.4 防水 (112)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15)主要参考文献 (117)致谢 (119)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童亭井田位于省北部平原、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北距市约42km,东距市30km。
西北以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东以4线与柳井田相连,南部以孟集断层、家断层、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
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
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站约30km,井田西部10km有青阜铁路通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干线相接,区青芦支线已建成,矿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经小周家、周小庄进入矿井装车站。
公路可直通、、、、永城,正在施工的淮六公路,穿过本井田;水路方面童亭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25~+28m,相对高差不超过3m。
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均为201.50~291.67m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井田农用沟渠纵横交错。
1.1.3 河流及水体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可形成涝,积水深度0.50 m。
最高洪水位为+28.34m,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1965年7月)。
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
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最大降雨量为1481.3mm。
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3.2℃。
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15cm。
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
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
1929年11月19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1年9月26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Ⅷ度;1937年5月13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7年9月22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65年3月15日在芦岭及固镇~长丰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波及矿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大队1973年9月的鉴定意见,本区地震基本裂度为Ⅶ度。
1.1.5 矿区经济概况本矿地处华东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工业主要有煤矿、化肥、以发电、农机、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等。
开发该井田对加快华东经济区的建设和缓解我国能源紧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1.6 水源及电源矿井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水源均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第三系、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源。
供电电源,从海孜110KV变电站引双回路35KV专用供电线路,保证了矿井双回主供电电源。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构造童矿区处在闸河煤田之南侧,童亭背斜西北端。
大地构造环境是处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徐宿弧形构造带上。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宿县地层小区。
区基岩出露面积很小,仅占总面积的3%,而绝大部分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
童亭井田位于临涣矿区童亭背斜,井田西翼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东翼为南高北低的单斜构造,整体为一轴向北东的较为对称的宽缓背斜构造。
现分述如下:1、褶曲1)、童亭背斜该背斜是童亭井田主体褶曲构造,贯穿整个井田。
轴向NE83~16°,向南东及南西倾伏,倾伏角11°,相对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背斜两翼基本对称,浅部翼角24°左右,深部为12°左右。
2、断层1)、口断层(Ⅰ):正断层,为口断层较大分支,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区走向延伸长度约5000m,落差0~110m,由西南向东北尖灭。
有三孔控制,地震勘探良好。
属基本可靠断层。
2)、家断层:正断层,处于楼东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东方向,倾向北西,区延伸长度3500m,落差100~300m,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变小。
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
3)、孟集断层:正断层,走向南西方向,倾向北西,区延伸长度3500m,落差250~500m,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
地层:童亭井田属华北型沉积,含煤地层假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其下的泥盆系、志留系,其上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
含煤地层上部被第三纪和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平均厚度达228m。
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下统老虎山嘴~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组,上统组;二叠系下统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第三纪上新统;第四纪的更新和全新统。
现将井田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o)中奥陶统老虎山组及马家沟组(O2t、O1m):据临涣井田030孔揭露厚27.00米,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巨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及石灰岩,细晶质结构,方解石自形程度较高。
2、石炭系(C)1)中石炭统组(C2):据临涣井田039孔,临水孔资料,地层厚3.8米,岩性为银质泥岩,灰白色,紫红色,致密性脆,含少量菱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