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

合集下载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1)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解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
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 环境,故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
【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 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 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西汉的刘向在《说苑· 杂言》中说: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 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 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 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不要违 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 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孟武伯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对于父母来说,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 的健康状况。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熟技巧 回答传统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 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 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 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 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寻找对应词语。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优质ppt课件:古代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优质ppt课件:古代文化常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目录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CONTENTS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答案 ①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②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③黄河以北。 “河”特指黄河。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⑤ 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⑥又称河西, 黄河以西的地区。⑦天地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⑧宋元时行政区域名。⑨ 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⑩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 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答案 ①√ ②√ ③× 应该是“名”与“字”有关系,陶渊明,字元亮;苏轼,字子瞻。 ④ × 明清之前,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 ⑤ ×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 奉祀时的名号。 ⑥√ ⑦× “家”“舍”的解释反了。 ⑧√ ⑨× 不只是褒奖,谥号 有褒贬之意。⑩× “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已故母亲称“先妣”。
⑧再拜,再一次行拜礼,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 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两国结盟共对外敌,后称两国结盟为“ 秦晋之好”。( )
⑩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天子之死称崩,父母之死称见背,佛教徒之 死称圆寂,一般人的死称羽化、亡故、谢世等等。( )
答案 ①×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②√ ③√ ④× 去掉“或肱股之臣”。 ⑤× 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⑥√ ⑦√ ⑧× 再拜是拜两次。 ⑨× 秦 晋之好后称两姓联姻。 ⑩× 羽化是称道教徒之死。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2)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相关资料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季氏》) ②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 ③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④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⑤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高三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查点 《论语》 《孟子》 《荀子》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 ★
考查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 ★
考查频率
2017 预测
5 年 3 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5 年 1 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5 年 0 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5 年 0 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 5 年 1 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5 年 0 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相关资料 ①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孟子· 尽心下》)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离娄下》)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心上》 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3)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过,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高考备考资料_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文学文本。散文阅读(之一)(整理精校版)

高考备考资料_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文学文本。散文阅读(之一)(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之一)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之一)——抓住形神,品味情思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抓住形神,品味情思董卿无疑是央视“春晚”的台柱子,其大方、端庄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白璧微瑕,她偶尔也会出点小差错。

在杂技《空山竹语》前,董卿有这样一段串联词:“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这无疑不对。

“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童子寺竹”条——卫公李德裕说:北都(唐代并州,在今山西境内)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才数尺高。

相传主管寺院事务的和尚,每日都向寺院有关人员报告竹子有没有枯萎,是否平安。

后以“竹报平安”指写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

竹子也因此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还有以竹为题材的吉祥图画,亦称“竹报平安”。

总之,“竹报平安”并不是在竹简上写平安信。

(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罗曼·罗兰徐志摩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5 第1节 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5 第1节 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

畅享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百万张大额内部优惠券,先领券后购物!手机应用市场/应用宝下载花生日记APP 邀请码NJBHKZO ,高佣联盟官方正版APP 邀请码2548643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查年份考查点20122013201420152016考查频率2017预测《论语》★★★5年3考热考点,可能性很大《孟子》★5年1考热考点,可能性很大《荀子》5年0考冷考点,可能性较小《老子》5年0考冷考点,可能性较小《墨子》★5年1考热考点,可能性很大《韩非子》5年0考冷考点,可能性较小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对该考点的考查从未间断,且形成了自己的命题特色。

尽管不再限考《〈论语〉选读》,但考查的热点应该还是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的片段,那些和现代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的章节。

(1)从命题形式来看,估计还是涉及概括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

(3)从命题特点来看,浙江省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

(4)命题材料方面,可以是一则材料;也可以是两三则取自古代典籍或现当代名人的言论、现象材料,多则材料比较,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第一节 整体阅读 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一、儒家经典(一)《论语》1.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传说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的政治抱负在鲁国难以施展,遂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

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三)语言特点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 “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 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号、谥 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 ,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 ,尤其 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 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 “祎”籍检寻。休烈奏曰 : 一任:秘书省正字。
“《国史》《实录》 ,圣朝大典 ,修撰多 二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 三任:中部郡太守 ;时间:杨国忠辅政期间。
(二)形式特点 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 ,头尾细,中间 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 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 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 ,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 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 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一般先介绍 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 ,后文写到的 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 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3.跨“难” 通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词句 ,正确的做法是先“跨” 过去。因为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暗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 一难点。因此,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 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最后也可以根据尽可能多的信息来答题。 4.借助 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 ,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 ,是 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有时也可以借助阅读材料的出处或注释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体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体验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 分) 答:
解析: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接来自课文注解。《论 语》选读“克己复礼”章对“梦见周公”作了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 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3.(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 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 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2 分)
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君主) 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 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 和人格魅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 的意思,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加以分析。如由“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可以看出,墨子是 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的,由“去其无用之费”“用财不费”可以概括出要合 理地节约用度,由“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可以看出,墨子主张珍惜人力物 力,减轻百姓负担。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

20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苏教版

-7一 二 三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参考答案:(1)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2)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 惧。 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在设题上注重中学教学和高考选拔 双重实际,连接课内外,彰显文化性,以填空、概括等题型进行考查。 本题要求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 线句中截取关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
-10-
年份 2016 考查内容 试题取材 《墨子· 节用》 “节用” 的含义 考试内容 概括墨 子的“为 政”思想 归纳概括孟子 概括孔子 的“浩然之气” 的择友观 概括“知言”和 孔子的正 “养气”的功能 直观
2015 朱熹《四 书章句集 注· 孟子集 注》
2014 《论 语· 公冶 长》
-11一 二
-14一 二
解析:首先是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一题的“苟无民, 何以有君”中的“民”和“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样答题就容易了。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2)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彻”制,减轻赋税。
-15一 二
(二)评价分析型试题解题技巧 【设问方式】 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作简要评析。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 简要评述。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评价分析型解题思路:摆明观点,回归课本、点明内涵,紧扣材料、 发散思维。 意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古代、现今),道理、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②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观。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 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参考答案:择友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解析: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 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的评论的用意所在。 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 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 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 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对文化经典进行分析概 括的能力。颜回箪食瓢饮的典故已经学习过,填第一个 空难度不大。填第二空要结合语境,“皆”字表明此处 是对上文的总结,据此可以推断出答案。 参考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 的看法。
参考答案:(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 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 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示例:略。 提示:必须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5.(2013·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 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 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 (宋· 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3.(2015·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知言者, 尽心知性, 于凡天下之言, 无不有以究极其理, 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 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 其初也。 盖惟知言, 则有以明夫道义,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 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 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集注》)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 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 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 道义,于事无惧。
4.(2014·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 直?或乞醯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 公冶长》)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 朱熹这段话是对 《孟子》 中“我知言, 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解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集注》 ,由此可知,材 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 “朱熹这 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 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 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浩然之气
2.(2016·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墨子· 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 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 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 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 其兴利多矣。” [注 ]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理清思想,依文解题
——高考真题感悟
1.(2017· 浙江省考试院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 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 (《墨子· 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 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 良宝也。 (《墨子· 耕柱》)
参考译文: 《墨子· 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 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 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治理国家, 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 用、更有价值才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 苦,他获得的利益义是 (不超过6个字)
解析: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 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合“因其国家,去其无用 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 参考答案:去无用之费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概括。首先要逐句 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 体现。借助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 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 参考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 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一 )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 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 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二 ) 义,就是利。 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 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 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