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学说的早期遭遇给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为坚持智力追求,不惜放弃其天伦之乐;在学术群体外围,做出科学的核心发现;用数学分析生物,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十年一系列实验,一篇论文开创新学科。

这是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博士对孟德尔生平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他的评价吧。

的确,孟德尔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将其毕生精力都奉献于科学研究的人。

一粒豌豆能做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这个问题自然有不同的答案。

阿基米德会思考如何用这粒豌豆做支点来翘起地球;安徒生会把它放在床垫下来寻找真正的公主;英国人会希望第二天醒来可以顺着豌豆的茎爬上天空;而游戏玩家们会把豌豆种在家门口阻挡一大波僵尸的进攻……而在大约150多年前,修道士孟德尔则把豌豆玩出了风格,玩出了水平,一不小心就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之一。

一、孟德尔其人1857年,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南郊的农民们发现,布尔诺修道院里来了个奇怪的修道士。

这个“没事找事”的怪人在修道院后面开垦出一块豌豆田,终日用木棍、树枝和绳子把四处蔓延的豌豆苗支撑起来,让它们保持“直立的姿势”,他甚至还小心翼翼地驱赶传播花粉的蝴蝶和甲虫。

这个怪人就是孟德尔。

在其他修道士眼中,孟德尔的样子是使人过目不忘的:“头大,稍胖,戴着大礼帽,短裤外套着长靴,走起路晃晃荡荡,却有着透过金边眼镜凝视世界的眼神。

”其实孟德尔并不是一名纯粹的修道士。

虽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孟德尔仍然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18岁那年,他在帕拉茨基大学开始学习哲学和物理学。

3年后,孟德尔选择成为一名牧师,并在圣汤玛斯修道院任职。

在孟德尔29岁的时候,他又前往维也纳大学进修了两年物理学和植物学,并在学成后返回圣汤玛斯修道院。

在那里,他被免于承担牧师的职务,而得以教授物理学和自然科学。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孟德尔做出了对豌豆的研究。

由此看来,将他比作是一名主日学校的教师,或许更加合适。

公元1884年1月,严冬笼罩欧洲大地。

在奥地利布鲁恩市(今捷克布尔诺市)修道院的广场上,数百人身着黑色丧服,为刚刚去世的修道院院长举行葬礼。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读后感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读后感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读后感读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后,感想很多,从中了解了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方法,对科技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这对我及很多从事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孟德尔的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遗传基本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发展打下无可替代的基础。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一、热爱科学的意义孟德尔虽然出身不富裕,但是却有着天赋且勤奋好学,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相应的。

在学习上,他涉猎数学、植物学、天文学、哲学、蜜蜂养殖等多方面,且都取得不俗的成就。

成就和求学过程,分别体现了他学习的天赋,和对于学习的热爱,这份热爱,源自对于世界的思考。

正源于对科学的热爱,他不满足简单地描述实验的结果,而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分析,能捕捉住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看成是最关键的变化,并善于应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从可变化的群体角度去解释所看到的遗传现象。

孟德尔是遗传学史上第一个对遗传现象作出系统实验研究的科学家,正是他因热爱科学面具有的认真求实、坚韧不拔的实验态度,严谨有序、富有创新的科学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典范。

二、勇于实验的意义孟德尔并不是第一个进行杂交实验的科学家,在他之前,已有不少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不同植物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认为:“如果人们不想一开始就使成功的可能性陷入危险的境地,那么就要尽可能地仔细选择做这种实验的植物”。

在研究了盖特纳等人的杂交实验后,他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豌豆具有稳定、易识别的性状,又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便于进行杂交。

遗传学是在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础上逐步成长并建立起来的。

孟德尔的卓越发现来自他高度创造性的豌豆杂交实验,他于1866年发表的《植物杂交的试验》之论文,被认为是科学文献中的经典文章。

三、创新思维的意义在实验中,孟德尔拥有很好的联系思维,将两个不相干的学科联系起来,做出了夸时代的思考,同时实验过程,逻辑严密。

这体现了,联想思维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孟德尔之前的科学家也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分离定律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是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由孟德尔于1865年提出。

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匈帝国西里西亚(现属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外祖父是园艺工人)。

孟德尔童年时受到园艺学和农学知识的熏陶,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非常感兴。

1856年,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

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

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在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

特别是他把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还有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出潜在的教育因素,利用好经典的生物科学史。

课前仔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了解相关科学家、相关实验的背景材料,以更翔实的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内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设身置地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结合实验目的,在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之前,设想如果自己是科学家,自己会怎么做,放飞自己的思维,切实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孟德尔学说在历史上曾有两次不幸遭遇,一是在19世纪后期,默默无闻,遭到科学界的忽视;一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遇到以李森科为代表的苏联及东欧等国家学者的猛烈批判。

通过对孟德尔学说早期遭遇的分析,至少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科学活动提供以下几点思想启示:(1)正确处理好科学权威与小人物的关系,努力克服"马太效应"消极方面的因素;(2)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们对新发现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3)使科学新发现得到公认与获得新发现本身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奋斗过程;(4)科学工作者应注意提高科学论文的数量,特别是质量以及刊登论文刊物的知名度,也要注意对自己的科学新发现作些宣传和普及工作。

孟德尔的历史故事

孟德尔的历史故事

孟德尔的历史故事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是一位奥地利的科学家和修会修士,他被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通过一系列耐心和精确的实验证明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为后来的基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揭示孟德尔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遗传学贡献的重要性。

一、早年经历孟德尔于1822年在捷克拿下的海茨曼斯多夫出生,原名约瑟夫(Johann),后改为约翰·格利高里(Gregor Johann)。

他自小丧父,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

在年轻时,孟德尔曾就读于奥尔姆特斯地方学校,展现出对科学和自然的浓厚兴趣。

毕业后,他决定成为一名学者,进入奥尔姆茨修道院接受传统的修道士训练。

二、探索遗传法则在修道院,孟德尔研究了自然科学,特别集中于植物学。

他以豌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试验。

通过人工选育,孟德尔发现了特定性状的遗传规律。

他的实验主要集中在豌豆的颜色、形状、种子质量等特征上,他记录了每个实验结果,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孟德尔首先进行的实验是交叉两种具有相反性状的纯合子。

以豌豆的花色为例,他交配了红花和白花的豌豆植株,得到了全部红花的第一代子代。

这表明了红花性状对于豌豆植株来说是显性遗传。

然而,当他将第一代的红花豌豆互相交配时,他却得到了红花和白花混合的第二代子代。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孟德尔将第一代和第二代子代的结果进行了统计。

他发现,第二代子代中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并未消失,而是以3:1的比例重新出现。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孟德尔遗传学第一法则”或“分离定律”,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子代中以特定的比例分离。

三、遗传学的重要性孟德尔的遗传研究成果并未在当时引起足够的关注,他的论文在当时的学术界几乎没有被注意到。

然而,在20世纪初,遗传学家们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且确认了他的实验结果。

这使得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评价,并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孟德尔的遗传学成果为我们理解物种遗传变异打下了基础,对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德尔的研究对遗传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意义

孟德尔的研究对遗传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意义

一、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孟德尔是一位奥地利的修道院院长,他在19世纪50年代对豌豆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他发现了许多遗传现象,并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无关定律。

这些规律为后来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理解遗传现象、培育新品种以及治疗遗传疾病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孟德尔的研究对遗传学的意义1. 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同时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无关定律。

这些发现为遗传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这些规律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了解了物种遗传变异的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了种质资源的利用孟德尔的研究成果为当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我们可以利用遗传规律,对作物的遗传特性进行合理组合和利用,培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3. 对遗传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仅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动物和人类。

通过对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基因编辑、克隆等先进技术,为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孟德尔的研究对生物学的意义1. 促进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研究孟德尔的遗传研究为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了解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规律。

这些规律为生物学家们深入研究物种起源和进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

2.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为我们理解物种的遗传特性和遗传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孟德尔的故事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孟德尔的故事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孟德尔的故事在科学史上,孟德尔是一个知名的生物学家,他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验和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成为了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下生物学家孟德尔的故事。

孟德尔,全名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是奥地利的一个修道士。

他生于1822年,成长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自然和生物学感兴趣。

后来,他进入了一所修道院学习神学,并且开始对植物育种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修道院,孟德尔悉心研究了豌豆的杂交育种。

他选取了七种不同特征的豌豆植株,如种子颜色、花色、花型等等,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孟德尔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即“遗传基因”的学说。

在他的实验中,孟德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当他将一个纯合子的黄色种子和一个纯合子的绿色种子进行杂交后,结果是所有的子代植株都是黄色种子。

而当这些子代植株自交后,结果却出现了绿色种子的特征。

这样的结果让孟德尔产生了一个猜想,即植物的性状是以一种可以完全分离并重新组合的方式遗传给后代的。

孟德尔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最终总结出了两个基本的遗传原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他认为,每一种性状都是由一对基因组成的,并且这对基因可以分离并再次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这一发现对后来的遗传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将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当地的学术刊物上,但遗憾的是,他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当时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直到很多年后,才有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并将其称之为“孟德尔定律”。

这些定律后来成为了遗传学的基础,为人类对遗传规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尽管孟德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但他的贡献对于科学界的发展却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遗传学理论不仅为生物学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直到今天,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并为人类认识基因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孟德尔生平观后感

孟德尔生平观后感

孟德尔生平观后感
今天我看来一本科学介绍书,其中孟德尔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故事主要写了:小孟德尔的爸爸是果树栽培的行家,擅长给果树做嫁接。

经过嫁接的果树不仅长得好,而且可以提前开花结果。

在爸爸的影响下,小孟德尔也对果树嫁接产生了兴趣。

这不,就在头一年的春天,爸爸把一株梅花嫁接在了一棵桃树上。

结果第二年的初春,那株梅花竟然就开花了!而且花蕾特别多,花朵特别艳。

“为什么会这样呢?”小孟德尔更加奇怪了,“梅花的树枝嫁接到桃树上,通过桃树的树枝获得养料。

为什么长得更好,花开得更多,更艳呢?”“这个呀,我也好奇过,琢磨过!”爸爸认真地说,“但我没念过多少书,琢磨不出来。

我猜想,植物里一定有某种比养料更重要,更强大的力量,决定着它的生长。

”“更强大的力量,难道是爸爸此前说的'遗传的力量吗?”小孟德尔马上就想到了。

“那么,遗传的规律又是怎么的呢?梅花嫁接在桃花树上,桃树的遗传物质会进入梅花的树枝里吗?要是会,它们是怎么接受的……”这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小孟德尔的脑海里,同时,一个念头悄悄地滋生了:“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植物学知识,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从故事中让我懂得了:不懂就要问到懂为止。

记得有一次,我做一道数学题算了很久也没有算出答案,我问妈妈她也不会。

爸爸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女儿怎么样啦?”“这道数学题怎么做?”爸爸一看就说:“很简单呀!”“是吗?那怎么做?”“我告诉你吧!”经过爸爸的漫长讲解,我和妈妈都知道了这种题的方法。

以后,我要像孟德尔一样看到不懂的就要问到懂为止。

生物-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

生物-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高中生物] 1.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

2.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3.运用遗传规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一、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①生物的性状多种多样,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有n对性状自由组合,后代的性状组合会有2n种,这是很难统计的。

②孟德尔采取了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从而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比例,并最终解释了这些现象。

(4)运用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

(5)创新性地验证假说:孟德尔创新性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证实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并归纳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①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指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dd等。

③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2)孟德尔被后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判断正误(1)孟德尔把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2)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 )(3)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 (1)√ (2)× (3)×探讨点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现有甲、乙两株高茎豌豆,分别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分析生物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1.在适宜的田地里分别种植两株豌豆,让它们自然受粉,种子收获后再分别种植,发现甲的后代都是高茎,乙的后代有高茎也有矮茎,如果用D、d表示等位基因,甲、乙的基因型是否相同?提示 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年的专心研究,得出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写成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

在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

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没有人对此论文予以提问和讨论。

1866年,该学会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但这样重大的发现可惜没有引起任何的重视,不是当时学术情报交流传递不通,没有人知道(因为他印了40份单行本,而且该期刊也寄出了115本,远至英美各地),主要是那时候大家没能接受他的理论,因为大家都还沉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

当时有至少5位权威人士了解他的工作,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

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直到1900年杜佛里、柯林斯和谢麦克在几个月里分别发表了他们对孟德尔理论的证实,才唤醒了人们对孟德尔学说的重视,乃导致遗传学的迅速发展。

而这时孟德尔已逝世16年了。

(去世于公元1884年1月6日)那个时代,科学界正急切地需要这样一种学说的问世。

然而,孟德尔的工作及成果全然埋没了。

其后,除了有人说孟德尔不懂自己发现了什么以外,对于孟德尔最大的冤枉是说他编造了实验结果。

英国统计学家和遗传学家费舍尔于1936年首先发难,他对孟德尔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断定孟德尔的数据过于接近理想数据。

轻一点说,孟德尔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助手,在做了前两年实验导致孟德尔有理论后,助手为了满足孟德尔的理论而在后面几年给孟德尔提供他喜欢的数据。

重一点说就很难听:“多数—如果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伪造了,以期贴切地符合孟德尔的预期”。

以后每过一些年,就有人小聪明又发现孟德尔的“问题”。

为什么孟德尔能创立这种学说,而其他人还没有思想准备接受呢?使孟德尔学说遭受埋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加以综合考察。

历史的局限性1866年,孟德尔正式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的第7个年头,学术界仍然醉心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些著名生物学家主要兴趣是生物的变异。

在进化论思想的强大洪流下,孟德尔在修道院后花园里默默从事的豌豆试验显然难以引人注目。

何况,孟德尔的某些观点与达尔文理论有明显违背之处。

而事实上,孟德尔在植物杂交试验中获得的成功,正好弥补了达尔文理论的漏洞。

但是,在孟德尔时代,科学界尚缺乏完全认识孟德尔学说的思想基础。

那时,很多生物学家(包括达尔文)都把融合遗传论奉为经典,而孟德尔则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融合遗传的另一种理论,即颗粒式遗传,这种理论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

在核内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现象发现之前,要从本质上认识孟德尔学说价值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孟德尔在杂交研究中所体现的新颖独特的科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这也给人们认识他的学说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孟德尔本人对自己的实验结果的重要性还不能完全认识和充分肯定,他的学说尚存在局限性和薄弱环节。

这也是导致孟德尔学说早期遭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

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

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是忽视他的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界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义孟德尔的发现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流行观念。

在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观点是融合遗传理论,而孟德尔的思想则是粒子遗传;其次,当时在生物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观察和实验,而孟德尔用的是定量的数学统计分析。

所以,即使一些认真地看过他文章权威人士(如H.霍夫曼),由于跳不出传统框框,也没能理解其重要意义。

权威人士的专横和压制是造成孟德尔学说遭遇的一个重要原因。

孟德尔曾将论文的油印本寄给他最崇敬的耐格里。

耐格里是当时植物学界权威,也是当时最了解孟德尔的一位学者,但他辜负了孟德尔的期望,认为他的学说是“依靠经验而不是依靠理性的”,而且反对孟德尔在遗传研究中运用的数理统计方法。

如果耐格里这位当时的大生物学家提出孟德尔并予以介绍的话,孟德尔学说会更早地沐浴着灿烂的光辉而登场,不但如此,生物学肯定不用等到20世纪就会取得相当大的进步。

启示:一、科学发现并不是权威的专利,更多的是底层默默研究者所提出的,很多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说需要被替代。

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由不知名的学者提出的,如PCR技术的创立者穆利斯,很难界定他是个什么专家。

他产生PCR技术的构想,仅仅是凭借了DNA复制的原理。

然而在学术领域,甚至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往往盲目迷信权威,对不知名的研究者的发现置之不理。

由于孟德尔的低调和普通,造成当时学术界对他的忽视延伸到对他的成果的轻视,甚至有人说他“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从而酿成了这个悲剧。

现在很多学术研究都有所谓的“门第之见”,很多人常常以毕业学校、文凭和单位等级来判定一个研究者的实力,或者以研究者在某领域的声望来衡量其研究成果的价值,盲目地迷信权威而忽略底层研究者的成果。

这种由权威压制新成果,埋没科学人才,科研成果需要权威说了算的现象,很容易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缓慢。

然而事实上,很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思想都是由一些不知名的人提出来的,虽然在专业知识上可能不及那些高学历的“专家”,但是他们有创新的思想、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发展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予以忽略。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防止绝对化的权威,鼓励学术界正视新成果,让它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从科学史上看,由于权威漠视小人物,从而压制科学新成果,埋没科学人才的例子是俯首即拾的。

就是在今天,一些科研成果也往往要权威说了算,而许多人又容易重视和相信权威的话。

当然,某一学科领域权威的形成,是这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权威对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向科学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但是,权威是相对的,作为一个学术权威只意味着他在科学的某一领域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可能是科学发现的权威,却不一定是评价、发现和培养科学人才的权威。

尤其在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新学科如林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所以,作为一个权威,如果把自己绝对化,看不见或瞧不起他人的成果,甚至妨贤忌能,采取学阀作风,那么,他就不仅不可能起到火车头牵引作用,而且还会压制科学新发现,扼杀科学创造精神,结果阴碍科学新生力量的成长,酿成科学上的悲剧。

因此,科学评价中的权威主义倾向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是有害处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摆正学术权威与小人物的关系,既要尊重学术权威,又不能漠视小人物。

二、孟德尔作为一个希望把自己成果展示出去而非仅仅满足自己兴趣的研究者,其低调的作风本身就有一定原因。

孟德尔一生很少发表论文,从着手研究到结束研究,虽然其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成果,但他仅发表过两篇关于遗传的论文,并只在布尔诺地方自然科学学会作了演讲,他没有对自己新颖独特的研究成果作广泛的宣传,或者说是对自己成果的过度信任,以至于学术界竟没有对此成果予以重视。

另外,孟德尔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努力和其他植物学家等取得广泛的联系,这也是他被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种种因素表明,社会认可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同样是重要的,作为一个研究者,不仅仅要专注于研究问题,同时也有责任将自己的成果推向社会,让大众接受,这同样是一个科学家良好素质的体现,显然对于孟德尔来说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难,在这方面他做的还不够好。

三、获得新发现,建立新的科学学说固然困难重重,让这个新发现和新学说被社会所接受、认可同样是艰难的。

后者甚至更加重要,如果一个重要的学说被发现而未流向大众,其结果相当于没有产生该学说。

在这两个方面,研究者都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研究者本身需要克服自己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常理、习惯的约束,提出并着手一个新的研究;其次,对于外界是否能重视并接受这个新的学说,对于提出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除了科学界和社会本身对它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外,提出者还需要尽力完善这个学说,以获得理解和认可。

孟德尔学说的早期遭遇告诉我们,科学发现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现象。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语)人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个人经历的因素的限制,人们无法简单地、直线式地认识某些特定过程的客观规律,所以人的认识是不平衡的,不可能同时达到一个水平。

就是在时代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有些科学新发现、新学说也常常不能及时得到公认和传播。

孟德尔在归纳和总结历时8年的试验工作成果时,引入了大量数学知识,用数理统计法来精确地分析他的试验数据,从比例数字来推论他的试验结果,这是一个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方法。

可惜,那时候的遗传学思想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人们对这种统计方法还很陌生,而且缺乏对细胞构造和功能的实质认识,尤其对细胞分裂、生殖细胞及其成熟过程尚示明了,缺乏这些基础知识,要从根本上认识孟德尔学说的重要性是很困难的。

所以,尽管孟德尔的研究已纳入19世纪后期生物学发展的主流之中,但从人类认识发展逻辑过程来看,孟德尔的科学方法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学者,恰如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斯坦特所说,孟德尔的见解似乎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而“超时代”的发现是由个别人完成的,并且是供个别人利用而不是供社会利用的。

因此,作为一种超时代的发现,往往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在少数人那里找到知音。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注意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提高科学鉴赏力,这也是科学家良好素质的具体体现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