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10课时古诗词鉴赏考点一品味炼字教学案().

合集下载

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无答案)

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无答案)

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一【学习目标】1.品味古诗中字句的精妙2.体悟古诗中蕴含的感情(三)品味语言二、【知识梳理】赏析精美词句1.炼字(品味词语)2.炼句(赏析句子)三、【方法点拨】(一)品味词语【知识梳理】1.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3.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该词写了什么内容(如:景物+特征、人物+形象)4.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典型例题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二)品味句子【知识梳理】1.找到赏析的切入点(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2.指出诗句描写的对象和效果3.谈谈作者的情感(哲理)【典型例题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四、【巩固练习】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请你谈谈“惜”字或“爱”字妙处。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赏析整首诗歌五、【知识梳理】赏析整首诗歌1.作品风格2.表现手法作品风格(1)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4)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复习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着力提升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

2.精选典型题目,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体会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古诗词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感悟诗人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出示去年的中考真题和模拟题。

(2022河北中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怀。

(2022. 石家庄一模)试比较《雁门太守行》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2022. 28中一模)“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大家从这些试题中不难发现中考中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判断诗词中所蕴含情感的突破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触摸文人墨客们的喜怒哀乐吧!二、情感密码。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一首诗的灵魂,它就像一个百宝箱,珍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

现在老师告诉大家打开这个宝箱的密码:(一)情感密码一:“语”短情长——觅情语,抓关键。

诗词是诗人 “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或句子,便找到了把握诗人情感主旨的钥匙。

如:思、念、愁、喜、独、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中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语文评课稿

“中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语文评课稿

“中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语文评课稿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语音甜美,教学流程设置得非常好,小组讨论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听完这节课,我觉得有以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诗文名句抢答,释放紧张情绪教师在上课之初先出示古诗的上句,让学生抢答下句。

这一设计,既复习了已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去。

二、导入语切中要害师问:你考试时做到古诗词时,怕不怕?为什么?生答:怕,因为自己不知道做这些题时如何下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这一导入语,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入到本课学习内容中去,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习目标明确,紧扣中考考点教师先出示诗歌中考考点说明,让学生明确了考试的方向;接着出示历年考题,让学生了解历年中考题的考点;最后师生归纳考点:炼字、品析、情感、手法。

四、教师指导到位,学生练习有针对性教师紧扣考点,逐一出示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去赏析。

炼字解题思路:含义+句子描述+意境/感情;析句解题思路:物象(意象)+句子描述+联想和想象;品情感解题思路:内容+意境+抒发情感。

在学生明确了赏析方法后,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赏析,组内进行交流;再指名站起来说组内讨论的答案,其它组进行评议赋分;最后师进行评议。

此环节,教师注重讲练结合,讲得到位,练得有针对性,评议细致。

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调控课堂,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受到同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美中不足的是所有内容都是用课件展示,黑板上除了“古诗词鉴赏”五字外,无其它板书。

重点内容还是应该板书出来。

教师还设置了让学生根据每个考点从教师课前选取的四首诗中进行出题并赏析这一环节,此内容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可以有,但不需要每个考点都出考题。

初中古诗炼字教案

初中古诗炼字教案

初中古诗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炼字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古汉语词汇运用和表达的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炼字的概念和意义。

2. 古诗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典型古诗炼字的案例。

4. 炼字练习和总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炼字的概念、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分析古诗炼字的案例,提高学生炼字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炼字的兴趣。

2. 讲解古诗炼字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解释炼字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炼字是古诗创作中的一种技巧,旨在提高诗句的韵味和表达效果。

3. 讲解古诗炼字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介绍换字、删字、添字等炼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方法的作用和适用场景。

4. 分析典型古诗炼字的案例(1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古诗炼字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炼字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古诗。

5. 炼字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行炼制诗句,可以是对原有诗句进行修改,也可以是新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勇于尝试。

6. 分享和总结(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炼字成果,让大家一起欣赏和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炼字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炼字的概念、方法和技巧?在炼字练习环节,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炼字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生古诗炼字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1. 收集并背诵一些古诗,注意分析其中的炼字技巧。

2. 尝试自己炼制诗句,提高古汉语词汇运用和表达能力。

2019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语言鉴赏——炼字2019.2(共14张PPT)

2019高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语言鉴赏——炼字2019.2(共14张PPT)
【参考】“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 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的情境,“背”字将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 南向暖形成对比,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 感、旅途的悲苦艰辛、浓重的思乡之情。
实践见真知
(2003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 【参考】:软,使……柔软(词义)。清风吹皱江水,使之 泛起微微涟漪,像柔软的绸缎在波动(句意)。一个“软” 字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手法),形象地把水波 写得可触可感(对象),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情感)。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紧】:一个“紧”字点出秋风之急。黄花飘零满地、 西风急吹、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营造 了秋日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主人公浓重的离 愁别绪。
炼字
诗意:词不离句 手法
句不离篇
炼意
意象:描摹物态特征 意境:营造氛围境界 情意:妙传心理情感
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句意)。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意
境),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结构)。
【参考2】:“湿”字描写浓重的风露使行云也充满了湿气(句意),突 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意境),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情 感)。 “迷”字描写水面迷雾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句意),烘托出朦胧、 迷茫的氛围(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情感)。
——清 沈德潜
炼字
诗意: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手法
炼意
意象:描摹物态特征 意境:营造氛围境界 情意:妙传心理情感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画面炼字)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画面炼字)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画⾯炼字)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古诗描画⾯,赏妙词⼀复习⽬标:1、通过品读、思考、归纳、描绘诗歌(诗句)所展⽰的画⾯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2、了解如何鉴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妙处。

3 、规范答题⽅法,掌握答题技巧处。

⼆教学重难点:1、古诗句中描绘画⾯及关键字词妙处。

2、通过⽅法技巧来规范答题,克服恐惧。

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复习古诗词鉴赏原则来活跃⽓氛。

(⼆)考点分析让学⽣知道考什么,胸有成⽵。

(三)真题回放2016年曲靖中考题《天净沙秋思》中画⾯和语⾔妙处。

2013年⽟溪中考题秦观《春⽇五⾸》中画⾯及妙词。

(四)画⾯赏析1、图⽚来猜诗句2、⽰例解析对⽩居易《钱塘湖春⾏》中“⼏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进⾏画⾯描写。

让学⽣注意步骤:(1)不管是描绘静态景还是动态景,请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2)联系上下⽂,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

(3)语⾔⽣动流畅(恰当运⽤修辞、形容词等)3 、⽜⼑⼩试渔家傲(范仲淹)中“千嶂⾥,长烟落⽇孤城闭”所呈现的画⾯。

(让学⽣学以⾄⽤来巩固⽅法技巧)4、⽅法⼩结来再次强化。

(五)语⾔炼字1 、⽤“苏⼩妹论诗”来导⼊新知识点。

2 、对炼字的定义,提问⽅式,答题规律的理解。

3 、针对炼字的⾓度做逐层分析,强调⽅式⽅法来规范答题。

例⼦:动词巴⼭夜⾬涨秋池。

形容词⼀⽚孤城万仞⼭。

数词前村深雪⾥,昨夜⼀枝开。

叠词迢迢牵⽜星,皎皎河汉⼥。

拟声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颜⾊词⿊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

4、总结⽅法:字释字义+描景象+阐作⽤句辞/表现⼿法+描景象+阐作⽤5、课后操练。

结合本节课所讲内容,完成《本⼟攻略》上的语⾔炼字题。

6、总结:同学们,古诗词其实不可怕,找准⽅式⽅法就能克服它。

虽然古诗词浩瀚⽆边,对我们的复习很有难度,但是我们找点找⾯,分块巩固,也会有好的成绩。

祝福同学们学有所成。

中考古诗词赏析——炼字PPT优秀课件

中考古诗词赏析——炼字PPT优秀课件

• 答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即表态。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点出该 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题型示例】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 却说“铺”,这样说恰当吗?为什么?
字马上唤起人们对春到江南的感觉,使人联想到江南春天
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的气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 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 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 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而用一个“见”字,人与 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 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 “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 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赏 菊爱菊时那种超脱怡然、悠闲自得的神态与心态.
(1)恰当 (2)“铺”指慢慢地展开 3)这时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 水面射过来的( ,确像“铺”在江面上一样。 (4)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 安适的感觉。
• 答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即表态。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 原句中描述景象。(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 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 什么? 答:同意(步骤一)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 。离人孤 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 的形象(步骤三)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 别的酸楚(步骤四) 。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炼字与意境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炼字与意境

第 1 页 共 13 页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炼字与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赏析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习惯,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题:1.本曲作者是,____朝______家。“山坡羊”是___________。 2.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仔细品味诗歌第一句,说说加点字好在什么地方,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第 2 页 共 13 页

答案:1.张养浩 元 散曲 曲牌名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描绘了一幅河水奔腾澎湃的画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为考查文学常识。平时学生养成识记名篇名作的习惯。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试题分析: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最主要的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作者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第 3 页 共 13 页

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学科问题】 古诗词的赏析,炼字与意境不能孤立起来谈。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相关习题中,炼字题后往往也有意境赏析题相伴。对于这类题目,在品味这些经锤炼字的妙处的同时,还得把字放回句中。从字入手找出诗词中的景和境,从而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学生问题】 1、不会炼字 2、不理解意境是什么 3、没有掌握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不规范。 中考古诗文炼字分析常见题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用某一个字替代这个字,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中考古诗文炼字主要炼哪些? ① 炼动词:表示人与事物动作、存在和变化的词,好的动词能让一句诗乃至一首诗灵动起来。 第 4 页 共 13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时古诗词鉴赏考点一品味炼字
【课时】第 10 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古诗词鉴赏考点一:品味炼字
【考点突破】
1.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
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
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2.“炼字”炼什么?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也不可忽视
【题目形式】
1.简析某字的妙处(艺术效果、表情达意的作用、意蕴)等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词)?为什么?
3.本诗的诗眼歌是哪个字?为什么?
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5.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个字(某句)好不好?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
好,为什么?

【方法指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
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所用的手法。(第一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二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三步)

【答题格式】该字有的意思。运用的手法(修辞),生动形象地(特点),
描绘了一幅的形象或画面(内容),表达了作者(诗人)的情感(情
感)或烘托了的意境。
【答题关键词】解释+手法(用法)+内容+情感
【题型示例】
示例一:直接鉴赏关键词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理解。
技法点拨:
1.解释字义:“搔”本指用手指轻轻刮,此处指诗人要解愁的动作。

2.描述诗句: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凄之象”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
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
几不胜簪。

3.点出技巧,阐述效果(艺术效果、表意效果):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
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示例二: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点拨: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准确找出符合题意的独具特色的词,然后进行分析。解答这类
题目要注意关注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

1.明确回答哪个字用得好:破字用得好
2.解释字义:破即碎,不完整。这指长安城沦陷,处处破败。
3.诗句描述:国都沦陷,城池破旧,满目断壁残垣,只有山河依旧在。
4.点出技巧,阐述效果(艺术效果、表意效果):破字使人触目惊心,营造了荒凉寂寞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示例三:比较鉴赏关键词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4分)
技巧点拨:
1.判断“能”或“不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关注手法用法(从修辞角度入手)
不能。“见”是看见,是无意中的偶见。“望”是有意向处看。
2.理清该字表现的对象,把该字放回到原句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景象;
“见”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时,南山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体现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及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望”字体现不出这种心境。

参考答案:不能。“见”是看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时南山无意中
映入眼帘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及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恬
淡、闲适的心境。“望”是有意向处看,体现不出这种心境。
【考点精练】

(一)品读下面的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怒”一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阅读《钱塘江春行》完成下面各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三)品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题目: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问】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古诗词鉴赏考点一:品味炼字
考点精炼答案:
1.参考答案:“怒”有气势盛的意思。(1分)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河水人格化;
(1分)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1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1
分)(意思答对即可)
2.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观赏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最爱”一词直接
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
【答案】A
3. 参考答案:“阔”更好。“阔”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
思。形象地描绘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景
象。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表现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表达了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因此“阔”比“失”好。
参考答案二:“失”字更好。“阔”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
“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
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