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2)

药理学名词解释(2)

第 1 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药理学 (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药物 (drug) :指能够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疗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售后调研 (postmarketing surnamics)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连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论,在宽泛长久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响,该期对最后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4 页1、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药物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给药后此中能被汲取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时量曲线 (time-concentration):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半衰期 (half-time) :血浆药物浓度降落一半所需的时间。

5、房室观点 (compartment concept):按药物散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区分的药动学观点。

6、表观散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散布达到均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稳态血药浓度 (steady state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C88) :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固在必定水平的状态。

8、一级除去动力学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必定比率。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药理常见的名词解释

药理常见的名词解释

药理常见的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作用于生物体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的学科。

在药理学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应用。

一、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药效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并分析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药效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合理用药、临床药物疗效评价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学科。

它研究了药物如何进入生物体,如何在体内转化、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以及最终如何被排出体外。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三、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它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形成和排除。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药动学和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分为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与食物、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的了解有助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五、药物耐受性药物耐受性是指接受长期或频繁用药后,生物体对药物作用的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药物耐受性可以是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加快,导致药物的降解速度加快;也可能是人体对药物作用的适应性增强,导致药物的作用效果减弱。

药物耐受性的发生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其可能的产生。

六、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有害效应的学科。

它研究药物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毒性反应的发生、发展和预防。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药效和药理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和分离、药理作用的评价、药理机制的解析等。

下面将对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可以单独或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二、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药理作用的评定和量化。

通过药效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观察法、生物化学测定法、生物学测定法等。

药效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的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中药的治疗机理和适应症。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在机体内药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转化成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途径之一。

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动力学参数,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代谢可以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药物代谢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毒副反应。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应的重要因素。

药物动力学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药效参数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五、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药理作用来实现。

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理化作用和生物学作用两种类型。

理化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如药物的溶解、结合、解离等。

生物学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如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酶的抑制等。

六、药理机制药理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过程。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科学,其名词解释用来描述药物与生物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产生药效的物理机理及其生物学等过程。

因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名词解释是进行药理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础。

药效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作用的程度、持续时间、强度和可预测性等方面,反映药物在机体中产生效果的方式和内涵。

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可以对机体组织和细胞产生影响,并在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特定位置上作用,从而发挥药理作用。

而药物的作用程度和持续时间则受到其给药方式、剂量、剂型、代谢途径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动力学是药理学中一个重要领域,包括药物的分布、代谢、结合、排泄、转换以及药物对细胞和机体的影响等多种动态过程。

药物的吸收率、最大摄入量、稳定性以及清除速率将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入口到分布到各机体组织的过程,而代谢则是指药物在机体细胞内的消化与代谢过程,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则是指药物对细胞活动的影响与作用。

联合作用是药物药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联合作用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作用时,其药理作用将会比单独使用两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更大的现象。

一般来说,当多个药物同时作用时,其结果可能是两种药物作用的叠加效应,也可能是抑制剂或激动剂作用。

联合作用中,药物之间可能存在选择性作用,即某一种药物被改变,另一种药物不受影响。

此外,联合作用还包括药物给药方式、比例、形式等因素。

药物耐受也是药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由于药物一般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持续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机体产生耐受性。

耐受性的发生受药物性质、具体疾病的类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药物的剂型及剂量等因素的影响。

耐受性的发生可以使药物的药理作用被降低或者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药效学的相反现象,即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分析测定的活性值关系不大,称为“疗效非均一性”。

疗效非均一性是药物疗效影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药物中,反映了药物疗效受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药物性质、患者药物代谢、患者自身特点等。

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解释

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解释

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药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药理学总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药物:药物是指能够治疗、预防或者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可以来自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也可以是化学制剂合成的。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体内的靶点发生相互作用,发挥其治疗作用。

2. 靶点:药物作用的靶点是指生物体内的一种特定分子或细胞结构。

药物与靶点结合后,可以改变靶点的功能,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3.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效应的科学。

它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参数的评估等内容。

4.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包括药物的吸收速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的代谢速度以及药物的排泄速度等内容。

5.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以及其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理反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安全性。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也可以产生新的药理效应。

7. 药物耐受性:药物耐受性是指长期用药后,生物体对药物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药物耐受性可以导致药物治疗失效,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其他药物。

8.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药物应用后除了治疗作用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药物副作用可能出现在治疗剂量下,可能表现为轻微的不适感,也可能出现在过量用药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9.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最佳的药物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10. 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和效应的科学。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安全指数(SI)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

不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作用,大都是人们不愿发生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allergic drug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迟后除极(DAD):细胞内钙超载下,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震荡性除极。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用药剂量较大和用药时间地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

副反应: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干扰素(IFN):机体受到病毒或者其他微生物感染时,体内产生的一类抗毒糖蛋白物质,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化疗指数(CI)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激动剂(agonist):与受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产生最大效应。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激动剂介导的效应。

解离常数竞争性拮抗剂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断激动剂与该受体的结合。

金鸡纳反应:应用奎尼丁的不良反应,耳鸣,听力减退,精神失常等。

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简单扩散:抗生素: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繁殖和生长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20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21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22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23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24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25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26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31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32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33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34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药理学名词解释 1.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3.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7.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8.成瘾性:是指使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和戒断症状. 9.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 12.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14.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8.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 19.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23.首关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又称首关效应. 24.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25.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指长期应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发生变化,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29.调节痉挛:当动眼神经兴奋或应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时,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使远处物体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故视远物时模糊不 清,只适合视近物. 30.调节麻痹: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降低,故不能将近距离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这一作用称为调节麻痹. 32.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 3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35.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9.激动剂: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部分药理学名词解释 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不良反应: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的不利的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 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剂: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结合后非但不产生生物效应,还使激动剂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 竞争性拮抗剂: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的受体,可逆,与激动剂合用效应取决与二者浓度,亲和力。 非竞争性拮抗剂: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但与受体结合后可妨碍激动剂与受体结合,不可逆。 量效关系: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或浓度高低成一定关系。量反应:在个体上反应的效应强度,并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 效反应:在某一群体中,某一效应的出现,以阳性反应出现的频率或%表示。 LD50:半数致死量 ED50:半数有效量 药峰浓度Cmax:用药后能达到的最高浓度,与剂量成正比。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肌体吸收的速度和吸收的程度的一种度量。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分布在范围和程度的指标。 T1/2:消除半衰期 血药浓度降至一半所需时间。

药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二、问答题 1、有机磷酸酯类用什么药解救? 答:可用M受体阻断药药: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和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