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试题

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A. 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 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D. 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3.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3《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3《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3《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2.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3.贾广兴在《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一文中说:“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4.(题文)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只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5.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

这种“新文化”A.追求气势恢宏,浪漫神秘B.体现了日益通俗化的趋势C.注重铺陈排比,追求神韵D.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需要6.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A. 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 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D. 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3.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A组学业基础1.【某某某某2018高一期中】《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反映的是()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2.【北师大附中2018高一期中】北宋某某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

买一匹绢,需用2万个小铁钱,其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开始出现()A.飞钱B.柜坊C.票号D.交子3.【某某某某十中2018高一期中】1974年,某某某某港外出水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中残余的香料就有2000多公斤,其中有檀香,还有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

这主要表明()A.南宋时对外贸易发达B.朝贡贸易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C.某某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D.对外贸易海船事故频发4.【某某滨州2017高一期末】下图为宋代一文物图案,上有“某某X家功夫针铺”“兔儿为记”“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使用专卖兴贩”等文字,对图案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案具有商标广告性质B.宋代坊市制被打破C.某某发展成商业城市D.宋代商人地位提髙5.【西城2017高一期末】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某某)示意图,其中有一处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的错误之处是()A.①B.②C.③D.④B组应考能力6.【某某某某2018高一期末】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

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7.【某某某某2018高一期中】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起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暇时间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他们仍会要求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8.【某某某某2018二模】宋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某某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1)

一、选择题1.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

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船……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侯埒富豪。

”这反映出元朝( )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D.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对盐商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肯定,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正在逐步发生改变,故B为正确选项。

2.《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繁荣B.抑商政策废弃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答案】A3.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

4.下图是描绘集市生活场景的东汉画像砖。

在这一历史时期( )A.政府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B.“市”的交易时间已不受限制C.“坊”与“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D.“市”内出现瓦子等休闲娱乐场所【答案】A【解析】依据题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集市”“东汉”以及图片中信息可知市有空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政府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故A为正确的选项。

学&科网5.“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这一现象说明( )A.“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B.“交子”广泛使用C.“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D.出现了雇佣关系【答案】C6.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C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明清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A.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商朝人善于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2.【题文】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3.【题文】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4.【题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5.【题文】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重农抑商推动商品化浪潮6.【题文】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7.【题文】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A.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商朝人善于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2.【题文】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3.【题文】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4.【题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5.【题文】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重农抑商推动商品化浪潮6.【题文】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7.【题文】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金融业发达 B.手工业兴盛C.对外贸易繁荣 D.印刷业进步8.【题文】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史实结论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郦道元(北魏)《水经注》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王建(唐)《汴路即事》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A.1个 B.2个 C.3个 D.4个9.【题文】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

”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商业发展无障碍 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 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10.【题文】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

……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繇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由此可以看出A.中西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B.安息、天竺处在中西陆路交通要冲C.中西贸易往来以丝织品为主D.罗马意欲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往来11.【题文】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12.【题文】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以下各项是对这句话的概括,其中恰当的是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广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14.【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中叶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蒸蒸日上,也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由陆地转向海洋的转折时期。

特别是唐在广州设市舶使后,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

《旧唐书·王锷传》:“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埒(liè等同)。

”公元987年,宋太宗就“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

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

”公元1137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146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依循旧法,以招徕远人”。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二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

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

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人教必修2 第1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人来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先秦商业【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2.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他们的出现使各地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故选B项。

邸店、柜坊、飞钱主要用于国内的区域贸易,不选A项。

C项是柜坊的作用,与邸店、飞钱不符,不选C项。

D项是柜坊和飞钱的作用,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3. 【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不选A项。

“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不选B项。

“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选C项。

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较难4. 【答案】B【解析】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可知,商业成为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故本题选B项。

A项“赋税沉重”从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结论从材料中不能得出;D项表述只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不能反映主旨。

故不选ACD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5. 【答案】C【解析】图示为内陆的商帮的发展,沿着武夷山到了恰克图,而被迫开放是指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不选A项。

重农抑商政策到清朝并未被打破,商业的发展并不能体现统治者政策的改变,不选B项。

材料所说“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到清朝”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域商帮的开拓精神,故选C项。

清朝时期,中国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会阻碍商品化浪潮,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长途贸易【题型】选择题【难度】较难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中心的都城,应突出其政治职能和相应的学术文化中心的特点;西汉、唐朝都城出现了“市”,特别是北宋都城东京出现打破坊市的界限、临街设市的布局特点,说明上述城市功能呈现了新的变化趋势,突出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学术文化的活跃属于传统城市的特点,农业经济发展与城市无关,不选AC两项。

D项所述内容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7. 【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说明宋代的金融业发达,故选A项。

题干中并未提到手工业、对外贸易、印刷业,不选B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8. 【答案】C【解析】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不能得出这是关于草市的最早记录,结论与史实不符;材料“草市迫江货”,“迫”有近之意,且唐代草市多见于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故可得出江边码头有草市,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诸州镇郭下及草市……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可以看出草市也是征税的重要来源,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城外南市亦数里,……隐然一大都会也”,宋代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故结论与史实相符.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不选ABD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