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副词总结

合集下载

文言文副词及翻译汇总

文言文副词及翻译汇总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字义深奥,文法严谨。

其中副词,虽不若实词之丰,虚词之广,然亦不可忽视。

副词者,修饰动词、形容词,使语意更加明确,语气更加丰富。

今汇副词若干,并附以今译,以供学者参考。

一、始、初始,初,皆表示时间的副词,意为“开始”。

译文:开始、起初例句:始吾未尝知也。

(《论语·为政》)初,吾未尝知也。

(《论语·为政》)二、既、已既,已,皆表示时间的副词,意为“已经”。

译文:已经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已而,吾丧我。

(《庄子·养生主》)三、皆、悉皆,悉,皆表示全体的副词,意为“都、全部”。

译文:都、全部例句:皆大欢喜。

(《红楼梦》)悉心研究。

(《三国演义》)四、乃、则乃,则,皆表示因果关系的副词,意为“于是、就”。

译文:于是、就例句:乃至于斯,吾知足矣。

(《庄子·逍遥游》)则天下之理得矣。

(《孟子·离娄上》)五、且、又且,又,皆表示递进关系的副词,意为“而且、又”。

译文:而且、又例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又何患乎其不知也?(《论语·里仁》)六、遂、遂遂,遂,皆表示结果关系的副词,意为“于是、就”。

译文:于是、就例句:遂成一家之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遂至东海。

(《庄子·秋水》)七、故、因此故,因此,皆表示原因关系的副词,意为“所以、因此”。

译文:所以、因此例句:故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为政》)因此,吾知之矣。

(《庄子·养生主》)八、乃、竟乃,竟,皆表示出乎意料的副词,意为“竟然、居然”。

译文:竟然、居然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竟至不测之地。

(《庄子·逍遥游》)九、固、固然固、固然,皆表示肯定的副词,意为“当然、确实”。

译文:当然、确实例句:固有所待。

(《庄子·逍遥游》)固然,吾亦欲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常见副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常见副词
织梦者工作室辅导讲义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课程名称
章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通论五:副词
学习目标
1.掌握副词在文言句子中的性质和语法作用。
2.能够区分句子中具体的副词属于什么类别。
3.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可以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作句子的状语;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译文: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让自己发挥作用。徒:仅仅,只是。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他(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特:只是,仅仅。例句:特与小儿戏耳。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11.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译文:齐国全部重新得到他所丢失的旧城。悉:悉数、全部。
12.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尽:副词作动词,全部用到。
1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毕、咸:全、都。
1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陆游《示儿》)
16.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文言文副词用法

文言文副词用法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前,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且 1.作连词。 ⑴表递进关系,译为:①而且,并且 。②况且,再说。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 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之 1.作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
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 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 氏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将伐颛臾》
2.作助词 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译 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季氏》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 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 • • • • • • •
2.作代词 ⑴你,你的。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⑵他们的 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
3.作动词。 ⑴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 何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再见!!
文言文虚词 用法
1.作连词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文言文副词汇总

文言文副词汇总

文言文副词汇总文言文副词汇总文言文副词汇总张标明编2007/9/14类型用法副词例句程度副词表程度进一步益、愈、弥、尤、加、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至情言语表程度轻少、稍、略公宜少屈之范围副词①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①政治未毕通也②咸与维新②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无惧,卿第言之③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①凡三变②相与谏曰③与之俱去时间副词①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①曩与吾祖居者②既克,公问其故②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故方其盛也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③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据语境可译为片刻一会儿不久马上④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①年且九十②功败垂成⑤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①后十年,终为秦所灭②卒廷见相如情态副词①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①屠暴起②难于猝发③遽契其舟②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①遂东进②项伯亦拔剑起舞③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①帝雅闻衡善术学②③每自比于管仲④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①权宜之计②相如固辞③故亲数存之肯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①察之,果然②闻之,信夫否定副词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①微斯人②匪夷所思③莫之许也语气副词表猜测殆、庶、几①险象环生,几死②消灭殆尽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表祈使幸、唯、愿①幸勿怪②唯大王图之③愿有所闻表折顾①顾吾念之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表反诘岂、其、宁、独①岂有此理②其真无马耶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独不怜公子姊耶谦敬副词谦词窃、请、敢、敬、谨①窃以为不足取②敢不就死③臣请为王言乐④谨拜表以闻敬词幸、垂、辱、惠①垂询②大驾辱临③惠存。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烧脑的学问古代汉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词性中,介词连词代词动词可能还算简单易学,但副词恐怕没人说简单。

光是副词里头,就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等一系列复杂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上一篇《情态副词》里我们简单解释了古代汉语的冰山一角“情态副词”,今天这篇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角”——程度副词吧。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

(《水经注清水》)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

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 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译:丞相很快发病死了,晁错显得更加尊贵。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

常用文言副词

常用文言副词

常用文言副词文言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一类虚词,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虽然随着文言文的日渐式微,使用文言副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了解这些常用的文言副词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仍然是有帮助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副词。

已“已”是表示过去事情的副词,有“已经”、“已有”、“已曾”等不同的使用形式。

例如:“夫人已反,不诉之人”(《论语》)、“曾旦旦言,今已蹉跌”(《孟子》)。

在文言文中,“已”也可以用来表示“已经”和“为止”的意思。

然“然”是一个多义的副词,其中最常用的意思是表示“如此”的意思。

例如:“孔子然之,既皆进食”(《论语》)、“易之为言也,其用然矣”(《周易》)。

此外,“然”还可以表示“然而”、“却”、“自然”等意思。

乃“乃”是表示前后因果关系的副词,有“因此”、“因而”、“故此”等不同的使用形式。

例如:“晋人发其言曰:’不闻子之用兵,氏亦不取我’,此言之在诸侯乃大实也”(《左传》),其中“乃”表示“因此”的意思。

皆“皆”是一个表示全部或者都的副词,例如:“事君尽节,以壹人之不肖,使国皆知之”(《晏子春秋》),其中“皆”表示“全部”或“所有”的意思。

此外,“皆”也可以表示“都”、“俱”、“全”等意思。

亦“亦”是一个表示“也”、“并且”意思的副词,例如:“如夫人何?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乎,君子亦允执其中,夫何位焉?小人乎,小人亦白眉赤发,不以历年之多少,故极之也”(《论语》),其中“亦”表示“也”、“并且”的意思。

且“且”是一个用法非常多的副词,可以表示“并且”、“而且”、“尚且”等多种意思。

例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其中“且”表示“而且”的意思。

此外,“且”还可以表示“还”、“尚且”、“暂且”、“已经”、“马上”等意思。

其“其”是一个用法非常广泛的副词,可以表示“它的”、“它们的”、“它自己”的意思。

例如:“子为政,焉用杀人?”(《论语》),其中“其”表示“它们”的意思。

文言文时间副词2

文言文时间副词2

文言文时间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
①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②表“以前、当初、过去”意思的有:
向、初、曩(nang三声)、始、昔。

③表“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①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②表“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副词有: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顷之已而。

③表“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ju 四声)猝、即。

④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⑤表“终于、最终”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文言文中的职位动词,概括起来主要有七种,
1.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 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文言文常见副词

文言文常见副词

零距离副词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2、其孰能讥之乎
3、既克,公问其故
4、屡撩之,虫暴怒,直奔
5、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遇
6、竟死于秦而归葬
7、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8、吴广素爱人
9、未果,寻病终
10、靡计不施,迄无计
1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12、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13、适得府中书,明日来迎汝
14、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15、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五万兵难卒合
17、妇人暂而免诸国
18、蔽林间,稍出近之
19、向察众人之意
20、俄见小虫跃起
21、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22、已而夕阳在山
2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4、既而得其尸于井
2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副词目录:1、语气副词:反问:岂、不亦(…乎)、其、庸、宁、独;测问:无乃(毋乃)、岂、何其;祈使(希望):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禁止):无、毋、勿…………………… 1(1—6)2、决断副词:(表否定性论断)非;(表论断表说明)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表示限定范围)独、仅、徒、直、特;(表推测)其、庶、庶几…………………………… 6(6-12)3、时态副词:(表对持续时态的否定)未;(表已经发生的时态)既、已、尝、未尝;(表将要发生的时态)将、且;(表正在进行、持续或同时的时态)方、方且、尚、犹、适;(表不止一次的时态)复、骤、数、仍、亟;(表时序的时态)先、卒、终、竟;(表很快发生的时态)立、即、遽、亟、稍、素………………………………………………………………… 12(12-20)4、程度副词:(表程度高)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表程度低)少、颇、微;(表更进一步)益、愈(俞)、弥、加、滋(兹)………………………………………… 20(20-23)5、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未、无、毋、勿……………………………………………23(23—25)6、谦敬副词:(表自谦)敢、窃、愚、伏;(表敬重)辱、惠、请、谨、幸…………………25(25-27)7、范围副词:(表范围)皆、尽、悉、俱、咸、毕、并、各、共、相………………………27(27—30)一、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无疑而问)和测问(半疑半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1)岂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例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之乎?”3)其4)独5)庸表示反问。

可译为:难道、岂、哪里、怎么。

例如:○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庸非昔日之乐”。

○唐·韩愈《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

如:庸安(何以,怎么);庸何(何,什么)6)宁注意:上述六个疑问语气副词,主要用来表示反问。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先破秦入关中,公岂敢入乎?○《吕氏春秋·察今》:舟巳行矣,而公开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国无主,其能久乎?○《战国策·楚策四》:王独未见夫睛蛉乎?以上都是反问句。

而且都与“乎”字构成反问语气句。

表示测问常用的有:1)无乃(毋乃),表示委婉反问或委婉测度的语气。

可译为:莫非;不是;岂不是;恐怕是。

例如:○《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唐·韩愈《行难》:“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几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元·萨都剌《相逢行》:“郎君别后瘦如许,无迺从前作诗苦?”○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邵廷铨》:“公子此际利害,间不容髮,不急为之救,乃又虑及2)岂表示委婉的测问。

可译为:莫非;也许;也许有。

例如:○《战国策·燕策》:“将军岂有意乎”。

又如:“荆卿岂无意哉”。

○《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岂愿见之乎”。

又:“将军岂有意乎”。

又如:岂有(也许有)注意:上述两个副词是测问语气副词。

例如:○《战国策·宋卫策》: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赎一胥靡,无乃不可乎”○《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史记·信陵君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3)何其表示疑问。

可译成: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宋·苏轼《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经义诗赋,等是文词,而议者便谓治经之人不可使考诗赋,何其待天下士大夫之薄也?”○清·李渔《闲情偶寄·饮馔》:“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多么,何等。

○《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三子何其慼也!”○唐·杜甫《义鹘行》:“功成失所往,用捨何其贤!”○宋·郭祥正《金山行》:“一朝登临重太息,四时想像何其雄!”书列:《墨子·鲁问》: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战国策·齐策四》: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2、祈使语气疑问副词祈使疑问副词主要表示希望或禁止,常用在祈使句中。

用来表示希望的主要有:1)其2)必表示祈使。

可译为:一定要;必定要(必然;必定;必须,是表示决断)。

例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很明显,这里用“必”是辅助后半句对前半句的说明)3)姑表希望。

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又如:姑置勿论附:姑且: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暂且如此,带有暂作某种让步的意思,或说明在不得已情况下,只好这样,相当于“暂且”、“先”。

4)庶几表示希望或推测。

可译为:或许;也许;或许可以。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5)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可译为:或许;但愿;希冀(希望得到)。

例如:○《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

’”又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希望竭尽自己的微薄才力);庶免于难;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庶乎可行。

6)幸表示希望:可译为:通“倖”。

侥幸。

例如:○《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

○《荀子·富国》朝无幸位。

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注:“侥倖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得脱矣。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幸皆杀之。

○《三国演义》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侥幸:1、企求非分。

○《庄子·在宥》:“此以人之国侥倖也。

”陆德明释文:“侥倖,求利不止之貌。

”○《后汉书·吴汉传》:“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倖,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

”李贤注:“侥,犹求也。

”○宋·司马光《论财利疏》:“凡宗室、外戚、后宫、内臣以至外廷之臣,俸给赐予,皆循祖宗旧规,勿復得援用近岁侥倖之例。

其踰越常分,妄有干求者,一皆塞絶,分毫勿许,若祈请不已者,宜严加惩谴,以警其餘。

”2、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

犹幸运。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或抱罪之家,侥倖蒙恩,故宣此言,以自悦喜。

”○唐·韩愈《病鸱》诗:“侥倖非汝福,天衢汝休窥。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

’”○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但博得歌筵前垂一顾,舞裀边受寸赏,御酒龙茶,三生侥倖,万世荣华。

”7)弟(第)注意:上述副词表祈使语气(表示希望或请求)。

例如:○《史记·晋世家》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死,汝必速行。

”○《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用来表示禁止的主要有:通常用来表示劝阻和禁止的有:“无”、“毋”、“勿”。

“无”、“毋”后的动词可以带宾语,而“勿”后的动词时常不带宾语。

1)无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2)毋本义就表示禁止。

可译为:莫、勿、不要。

例如:○《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3)勿表示禁止或劝阻。

可译为:不要,别。

例如:○《诗·豳风·东山》:勿士行枚。

○《论语·学而》虽欲勿用。

过则勿惮改。

○《淮南子·脩务》寡人敢勿轼乎?○《战国策·赵策》必勿使反。

○汉·刘向《列女传》愿勿遣。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君勿复言。

○《资治通鉴》将军勿虑。

如:勿用(勿动;不可有所作为);勿惮(不要怕);勿然(不要这样)注意:上述三个祈使副词表示劝阻或禁止。

例如:○《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国语·晋语二》:“公惧而走。

神曰:‘无走’”○《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有时“毋”“无”“勿”与不定副词“不”差不多。

例如:○《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

”○《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左传·襄公八年》:“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二、决断副词决断副词是时常用于论断句、说明句的副词,常用的有四类。

其特点是除了可以修饰谓词性词语之外,一般还可以修饰体词性词语。

在修饰体词性词语时,常与“也”呼应使用,构成论断句。

1)非“非”是典型而又常用的决断副词,常用来表示否定性的论断;其后常有“也”与之呼应,有时也可不用“也”。

如:表示否定性的论断。

可译为:“不”、“不是”。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礼记·檀弓上》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史记·穰侯列传》:“宣太后非武王母”。

注意:“非”还常用在复句的前分句中,与后分句一起构成“否定+肯定”的形式,来表示对比关系和假设关系。

列如:○《吕氏春秋·贵当》“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

○《韩非子·说林下》:“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

2)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这几个副词既可用于论断句,又可以用于说明句。

○1固○2实表论断。

可译为:确实;实在;果然;真正地。

例如:○《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清·袁枚《祭妹文》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