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教案

合集下载

吸氧操作PPT教案

吸氧操作PPT教案

吸氧的操作步骤-评估患者
➢ 携用物至病人床边,评估患者 1、了解病情、意识、病人缺氧程度,鼻腔内状况,解释用氧目的; 2、病人合作程度及心理反应。 3、环境:宽敞明亮,符合用氧要求(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询问病人感受---了解病情、意识、缺氧程度,合作程度、心理反应; 看病人口唇、四肢末梢、体位(取舒适卧位)---了解缺氧程度 按压一侧鼻翼,让病人用另一侧鼻腔通气---了解鼻腔内状况。
量、不要悬挂物品、有不适联系医生护士)
第5页/共24页
吸氧的操作步骤-操作过程
➢ 需调节氧流量:将氧气管与氧气表分离,再调节; ➢ 停用氧气,先解释,拔除鼻塞,用纱布清洁鼻翼,
先关流量表---再关总开关---重开流量表放余气---关流量表 (中心供氧只关流量表)
➢ 记录停氧时间; ➢ 缷表、缷湿化瓶;
氧气吸入并发症的预防
(5)插胃管病人: 氧气管放到另一侧鼻腔, 剪掉鼻塞; (6)张口呼吸:氧气管放到嘴里。
第14页/共24页
氧气吸入并发症的预防
2、及时添加湿化用水; 3、调节氧流量前,先分离氧源; 4、病人及家属参与安全管理:告知病人及家
属吸氧流量、时间,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 氧气表上禁止挂物品,禁止在病室内吸烟;
➢ 缩短患者停氧时间 : 更换氧气桶,将上 表的氧气桶推到患 者床边再更换氧气 桶;
➢ 抢救危重症患者, 注意保持氧气第1通9页/共畅24页, 关注氧气管两端的
临床使用氧气桶需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 1.禁止剧烈冲击。
➢ 2.因为储存氧气的钢瓶是高压容器请不要 在高于室温50℃的地方使用,应避免阳光 直射。
第8页/共24页
吸氧相关知识
1、持续吸氧的患者,应当保持管道通畅;一次性氧气湿化 瓶每5天更换一次,在瓶上标时间;

走进自然吸氧教案

走进自然吸氧教案

走进自然吸氧教案教案标题:走进自然吸氧教案目标:1. 了解自然吸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探索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吸氧机会。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中的美景,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平时都去过哪些自然环境?你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做什么?步骤二:讲解自然吸氧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1. 解释自然吸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吸氧?吸氧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3. 讲解吸氧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如增强免疫力、提高大脑功能等。

步骤三:探索自然环境中的吸氧机会(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如公园、森林、海滩等)进行探索。

2. 每个小组在选择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吸氧的机会,如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花草树木等。

3. 小组成员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吸氧机会,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讨论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使得我们能够继续享受自然吸氧的机会?2. 提供一些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3. 讨论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的看法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强调自然吸氧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自然亲近,享受自然吸氧的机会。

3. 提醒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重要性。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探索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书面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然吸氧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短文。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公园,进一步感受自然吸氧的乐趣。

2. 进一步研究不同自然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差异,并讨论其对吸氧的影响。

3.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吸氧吸痰操作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吸氧吸痰操作

授课班级: 2010级临床本科2班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四 1、2节2学时授课章节:第九章常用急救护理技术重点:吸氧和吸痰的方法和要点难点:吸氧、吸痰操作教学方法:示教练习学时分配:一评估 2min二计划 3min三示教 10min四评估 3min五注意事项 2min六学生回示 4min七教师指导 6min八分组练习 60min 教学内容:实验课氧气疗法一、评估(一)、核对医嘱查对医嘱,需要吸氧者的姓名、床号。

(二)、评估患者1、全身情况意识与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缺氧的原因、表现和程度等。

2、局部情况鼻腔有无分泌物、粘膜有无红肿,鼻中隔是否偏曲。

3、心里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恐惧感,是否合作。

4、健康知识对本疾病、本操作作用的认知程度。

(三)、评估环境与用物1、评估环境病房无烟火、易燃品。

2、评估用物氧气装置一套、氧气筒、鼻导管、小药杯、湿化瓶、氧气表。

悬挂标志(防火、防油、防震、防热)二、计划1、预期目标:(1)患者精神状态改善,表现安静。

(2)患者皮肤颜色改善或正常。

(3)患者呼吸改善或正常。

2、准备三、实施(教师示教,操作程序见实验指导)四、评价五、注意事项(口述)六、学生回示七、教师指导八、学生分十六组练习,教师辅导实践课吸痰法一、评估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呼吸状况。

2、局部情况呼吸有无鼾声,痰鸣音;评估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对护理的要求与合作程度。

4、评估用物电动吸引器、吸痰管、一次性手套、治疗碗内置已消毒的血管钳、无菌持物钳、无菌纱布、剪刀、消毒液的挂瓶,用物准备是否齐全。

5、操作者自身评估自身着装,仪表是否符合护士行为规范要求.二、计划1、预期目标(1)患者呼吸道通畅,无窒息感。

(2)患者喉头及双肺痰鸣音消失。

(3)患者无气促、烦躁、发绀、呼吸困难等缺氧的症状。

(4)患者自我感觉舒适。

2、准备三、实施(教师示教,操作程序见实验指导)四、评价五、注意事项(口述)六、学生回示七、教师指导八、学生分十六组练习,教师辅导课后小结:本次课按计划完成。

吸氧护理教案模板

吸氧护理教案模板

吸氧护理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吸氧护理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2.使学生掌握吸氧护理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吸氧护理的能力,提高护理技能。

二、教学内容1.吸氧护理的基本概念2.吸氧护理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吸氧护理的操作流程4.吸氧护理的注意事项5.吸氧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吸氧护理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吸氧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演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吸氧护理吗?(2)简要介绍吸氧护理的基本概念。

2.讲解吸氧护理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介绍吸氧护理的适应症,如: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

(2)介绍吸氧护理的禁忌症,如:肺气肿、肺心病等。

3.演示吸氧护理的操作流程(1)准备用物:氧气瓶、鼻导管、湿化瓶、流量表等。

(2)操作步骤:安装鼻导管、调节氧气流量、湿化氧气、给患者吸氧等。

(3)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氧气泄漏等。

4.讲解吸氧护理的注意事项(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氧气积聚。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氧气流量。

(3)注意鼻导管的位置,避免插入过深或过浅。

5.讲解吸氧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等。

(2)处理方法:根据并发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操作练习(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吸氧护理的操作练习。

(2)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课后作业1.复习吸氧护理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2.熟悉吸氧护理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3.了解吸氧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七、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对学生的错误纠正不够及时。

1.增加操作练习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

基础护理学_课程教案_12吸氧法

基础护理学_课程教案_12吸氧法

怀化医专 《基础护理学》 教案 编号:122010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蒲 雁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课时 10月20日 10月21日 10月22日教学课题 吸氧法2授课时间 7~8节 7~8节 7~8节授课对象2009级护理专业班级09级涉护1~4班09级护 33~35班09涉护5~6 助产1~2班目的要求1、 掌握氧疗法的概念。

2、 掌握缺氧分类及程度。

3、 掌握氧疗的适应症及种类。

4、 掌握鼻导管给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了解供氧装置。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法与学法 讲述、讨论、分析 理解、记忆课型理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1、案例导课 5 min2、氧疗法的概念 ※ 10 min3、缺氧分类及程度 ※ 20 min4、氧疗的适应症及种类 ※ 10 min5、供氧装置 10 min6、鼻导管给氧法 ※ 20 min7、观看电教片 10 min8、课后小结 5 min复习 思考题 1. 鼻导管给氧法的注意事项? 2. 氧疗的副作用有哪些?参考资料李小萍主编.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自评【复习提问复习提问】】1.什么是潮式呼吸?发生原理是什么?2.吸痰法的注意事项包括什么? 【【导课导课】】缺氧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患者缺氧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增快、面色发绀、甚至是神志的改变。

纠正和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也是临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操作技术,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或患者极度缺氧时,需要迅速为患者改善缺氧症状。

那么,哪些疾病会引起患者缺氧哪些疾病会引起患者缺氧??发生缺氧后如何帮助患者纠正和改善发生缺氧后如何帮助患者纠正和改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吸氧法吸氧法吸氧法。

展示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氧疗法的概念2、缺氧分类及程度3、氧疗的适应症及种类4、供氧装置5、鼻导管给氧法第八章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五、吸氧法吸氧法氧疗法氧疗法::※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医生氧气吸入培训教案

医生氧气吸入培训教案

医生氧气吸入培训教案氧气吸入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起到关键的治疗作用。

为了确保医生正确、安全地进行氧气吸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本教案旨在对医生进行氧气吸入培训。

以下是培训内容的详细讲解: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医生应能够掌握以下能力:1.了解氧气吸入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了解合适的吸氧装置和吸氧流量设置。

3.掌握吸氧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

4.识别和处理吸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和并发症。

5.提供优质的吸氧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

二、教学内容1.氧气吸入的定义和意义- 氧气吸入的定义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 氧气吸入适用的临床场景,如急性呼吸窘迫、心力衰竭等。

2.氧气吸入装置和设备- 简要介绍一次性鼻导管、面罩等不同的氧气吸入装置。

- 吸氧流量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3.吸氧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氧气吸入前的准备工作,如装置清洁、连接方式等。

- 吸氧时的正确姿势,包括舌端放置、开口呼吸等。

- 吸氧期间的监测和观察方法。

4.常见问题和并发症的处理- 吸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如鼻塞、面罩不适等。

- 对于高流量吸氧可能引起的胸腔不适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5.吸氧护理- 氧气吸入期间的护理要点,如安全检查、定期观察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对各个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案例分析:分析真实医疗案例中的吸氧操作问题,引导医生解决方案。

3.模拟演练:提供吸氧装置和设备,让医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4.小组讨论:组织医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思考吸氧操作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医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1.书面考试:出具选择题和填空题等考题,考察医生对吸氧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操作演练评估:组织模拟操作演练,观察医生的吸氧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是否符合标准。

五、培训后续1.巩固训练:定期组织医生进行吸氧操作的巩固培训,及时解答医生的疑问。

吸氧实训课教案模板范文

吸氧实训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护理技能实训课——氧气吸入法二、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三、授课班级[班级名称]四、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具体时间]五、授课时数理论时数:1课时实习时数:2课时六、教学目标1. 理解氧气吸入法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2. 掌握氧气吸入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熟练操作氧气吸入设备,能够正确选择湿化液和氧流量。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七、教学重点1. 氧气吸入法的操作步骤。

2. 湿化液和氧流量的选择。

3.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八、教学难点1. 正确连接氧气管道和吸氧装置。

2. 调整氧流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吸氧方式。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氧气吸入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氧气吸入法的操作过程。

3. 情景模拟法: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对练法:学生相互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

十、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氧气吸入法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氧气装置:吸氧管、湿化瓶、氧气流量表等。

3. 模拟患者:模拟人或其他教学模型。

4. 操作台:供学生练习操作。

十一、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氧气吸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讲解氧气吸入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重点讲解湿化液和氧流量的选择。

3. 示范教师现场演示氧气吸入法的操作过程,包括连接氧气管道、调整氧流量、观察患者反应等。

4.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 对练学生相互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氧气吸入法的注意事项。

十二、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撰写一篇关于氧气吸入法的操作报告。

十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氧气吸入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操作氧气吸入设备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吸氧护理技术操作教案模板范文

吸氧护理技术操作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吸氧的目的、意义及适应症。

(2)掌握吸氧的方法和操作流程。

(3)熟悉吸氧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2. 技能目标:(1)熟练掌握吸氧设备的操作。

(2)正确选择吸氧方式、氧流量及湿化液。

(3)熟练进行吸氧护理操作。

3. 情感目标:(1)培养护士关爱患者、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

(2)提高护士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吸氧的目的和意义2. 吸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 吸氧的方法(1)鼻导管吸氧(2)面罩吸氧(3)氧气枕(4)高压氧舱4. 吸氧的注意事项5. 吸氧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吸氧的目的、意义、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吸氧设备的操作、吸氧方式选择、氧流量及湿化液配置等。

3. 实操法:学生分组进行吸氧护理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吸氧护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介绍吸氧护理技术的重要性。

(2)提出教学目标。

2. 讲解吸氧的目的、意义、适应症、禁忌症(1)讲解吸氧的目的和意义。

(2)列举吸氧的适应症。

(3)说明吸氧的禁忌症。

3. 讲解吸氧的方法(1)讲解鼻导管吸氧的操作步骤。

(2)讲解面罩吸氧的操作步骤。

(3)讲解氧气枕的使用方法。

(4)讲解高压氧舱的使用方法。

4. 讲解吸氧的注意事项(1)讲解吸氧设备的准备和检查。

(2)讲解吸氧方式的选择。

(3)讲解氧流量及湿化液的配置。

(4)讲解吸氧过程中患者的护理。

5. 吸氧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1)讲解吸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讲解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方法。

6. 实操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吸氧护理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7. 总结与评价(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吸氧护理技术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操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吸入技术
呼吸内科
【概念】
氧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如果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改变。

【氧气吸入目的】
1、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缺氧的分类、吸氧的适应性】
1.缺氧的分类
(1)低张性缺氧: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由于吸入氧气的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引起。

常见于高山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2)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造成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所致。

常见于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3)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致,其原因为全身性循环性缺氧和局部性循环性缺氧。

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大动脉栓塞等。

(4)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所致。

其原因为组织中毒、细胞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

常见于氰化物中毒、硫化物、磷中毒等引起的中毒,大量放射
线照射,维生素的严重缺乏等。

【给氧的标准】
1.轻度低氧血症:PaO2>6.67kpa(50mmHg)SaO2>80%无发绀,一般不需吸氧,如有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氧气。

(氧流量1—2升/分)
2.中度低氧血症:PaO2 4—6.67kpa(30—50mmHg)SaO2 60%—80%有发绀,呼吸困难,需吸氧,(氧流量2—4升/分)
3.重度低氧血症:PaO2<4kpa(30mmHg)、SaO2<60%,显著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出现三凹症,(锁骨上凹,胸骨上凹,肋间隙凹),是吸氧的绝对适应症(氧流量4—6升/分)。

【供氧装置】.
1.中心供氧装置:氧气等通过中心供养站提供,中心供氧通过管道,将氧气输送给病区单位,中心供氧站通过总开关进行管理,各用氧单位,在墙壁的管道出口处连接特制流量表,以调节氧流量,使用迅速而方便。

2.氧气筒供氧装置:标准的氧气筒充满氧气时,筒内氧气的压力可达150kg/C㎡容纳氧气6000L。

由总开关和气门组成。

氧气表由压力表、减压器、流量表、湿化瓶、安全阀组成。

【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评估患者鼻腔情况,有无鼻粘膜肿胀、炎症、破损、鼻息肉、分泌物堵塞、鼻中隔偏曲。

选择通气较通畅的一侧鼻孔。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包括用氧方法及流量),做好准备。

A.用物准备: 氧气装置一套(氧气筒,流量表,湿化瓶)棉签、扳手、弯盘、用氧记录单、笔、治疗碗内盛冷开水
• B.患者准备
• C.护士自身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腕带并解释,协助患者取得舒体位。

(3)连接给氧装置
(4)给氧
•单侧鼻导管吸氧法
• 1.用湿棉签清洁鼻腔。

• 2.连接橡胶管、玻璃接头及鼻导管, 测量鼻导管插入长度一般为鼻尖至耳垂的2/3。

• 3.打开小开关确定氧气流出通畅后,调至所需氧流量。

• 4.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然后将鼻导管自所选择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

• 5.如无呛咳,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再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整理床单位。

•一次性吸氧管吸氧法
• 1.用湿棉签清洁鼻腔。

2.连接一次性吸氧管(双侧鼻导管、鼻塞或吸氧面罩),调节氧流量,检查是否通畅,将吸氧管轻轻插入鼻孔,并妥善固定。

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

固定的松紧要适宜,防止因导管太紧引起皮肤破损。

•其他给氧方法:氧气枕、氧气帐、头罩式给氧等。

•(5)停氧
取下鼻导管→关闭流量开关(小开关)→关闭氧气开关(大开关)→打开流量开关,放余氧→关闭流量开关
【注意事项】
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保持呼吸

通畅,注意气道湿化。

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 即防震、防火、防油、防热。

氧气瓶搬运时要避免倾倒撞击。

氧气筒应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品,
至少距明火5M、距暖气1M以防引起燃烧。

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5、吸氧时应先调节好氧流量在与患者连接。

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

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导管或面罩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

以免一旦开关出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损伤肺组织。

6、常用湿化液有冷开水、蒸馏水(我院现在规定使用灭菌水)、一次性氧气湿化瓶。

急性肺水肿用20%—30%的乙醇作为湿化液,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沫破裂消散,扩大气体与肺泡壁接触面积,使气体易于弥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的作用。

7、氧气筒内氧勿用尽,压力表至少要保留0.5mPa (5kg/C㎡),以免灰尘进入筒内,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8、对未用完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记,即便于及时调换也便于急用时搬运,提高抢救速度。

9、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

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氧疗的重要性。

2、指导正确使用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积极宣传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用氧效果评价】
1、患者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变慢、血压上升、呼吸平稳、皮肤红润温暖、发绀消失说明缺氧的症状改善。

2、病人的检查指标是
PaO2 (正常值12.6—13.3kpa或95—100mmHg)
PaCO2(正常值4.7—5.0kpa或35—45mmHg)
SaO2 (正常值95%)
3、氧气装置:无漏气,管道通畅
【氧气吸入的副作用】
当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能出现氧疗的副作用
1.氧中毒: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表现为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吐、烦躁、继续的干咳。

应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2.肺不张;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的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比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

表现为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3.呼吸道分泌物干燥: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且有损纤毛运动。

氧气吸入前一定要湿化后再吸入,可减轻刺激作用。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由于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转失明。

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5.呼吸抑制:见于Ⅱ型呼吸衰竭者、(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

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吸氧,维持PaOa在8kPa即可。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