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合集下载

篆书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篆书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2、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3、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除部分不规则弧外,弧都是由两笔写成的,以圆弧为例;落笔同横或竖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从要写的圆的上方中部落笔,先向左写半圆,再从上方笔画的头部落笔向右写半圆,在圆的下方会合,会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

(图三)中“大”字上部的两弧及“朱”下部的两弧均是分两笔写成。

(图四)“月”字上方的弧二笔写成,“月”字的下部不规则弧,以及“多”字弧为一笔写成。

(图三)大朱(图四)月多(图五)围四(图五)的“围”和“四”字外框,可以分成二笔,也可三笔。

虽然是外框,也是呈弧线。

二、邓石如篆书的起笔和收笔的方法:逆起驻收,讲究内敛含蓄;或逆入平出,轻松流畅。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2009-08-07 17:36第三讲邓石如篆书技法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

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2、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3、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书法篆书教学ppt课件

书法篆书教学ppt课件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IP专享文档),每下载一篇共享文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伍.篆书运笔方法 一.平心静气,线条力求稳定。 二.端坐正视(精神集中)。 三.宜缓不宜急(欲速则不达)。
陸.书法欣赏 1.体势之美 2.笔法之美 3.间架之美 4.章法之美 5.用墨之美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壹. 前 言
周朝→大 篆 → 隽刻在钟鼎、石鼓上 古拙朴实的趣味,笔画略粗→有行无序
秦朝→小 篆→简化大篆,化繁为简 圆浑流丽的风格,笔画略细→有行有序
•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 ‘秦篆’, 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 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 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 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命臣工创新 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 敬作《博学篇》,从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 而名。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三)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三)

2019/03 No.205策划·讲座图37-5 曾纪泽篆书作品图37-2 赵之谦篆书作品图37-3 萧蜕篆书作品图37-4 徐无闻篆书作品体的创作都强调章法形式美观。

但不同书体在风格与形式上要求还有不同。

篆书的章法总体上以整齐和谐、错落有致为美,淡雅者疏朗,雄强者茂密,其外部形式与风格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创作时还可多揣摩。

(图37-1至图37-5)三十八、篆书的创作—墨色求变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是笔墨的艺术。

和国画一样,它在强调笔法的同时也强调墨色的变化。

篆书创作中同样强调墨色变化,否则,完全单一的墨色以及较为整齐的或较为规整的结字与章法排列易导致呆板,而缺乏艺术的活力。

所以,在进行篆书创作时,除了要把单字造型安排好,也要着力去经营墨色变化。

一般来说,篆书线条要略有粗细变化,大篆尤其如此。

书写时饱蘸浓墨,下笔稍快,中段数篆书特别是小篆在章法布局上首要的、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纵横行列分明,并在行列分明、间距匀称的前提下,适当做一些变化。

或间距整体较小,呈茂密紧凑型;或者间距较大,呈舒朗秀雅,乃至宽博型;或者一幅字中上下字距大于左右字距,等等。

此外,在章法布局上还有若干行列的安排设计,以及正文与落款的搭配等关系。

总之,任何书图38-3 刘颜涛篆书作品图38-4 徐无闻篆书作品(局部)图38-2 赵之琛篆书作品图38-1 王兴国篆书作品匀速进行,尾部收笔应轻快准确。

在书写中,尽量蘸一笔墨汁写完几条完整的线条或多写几字,毛笔自然会随运行的进程,呈现出由浓到枯的状态。

尾部的枯笔收笔干净利落,与开始的线条形成一种对比变化。

如果墨汁含水适中,加之中锋运笔的节奏快慢变化,其线条会在润泽中显得饱满而有立体感,在枯笔中显得苍劲而老辣。

特别是整篇作品中,如果浓淡配合协调,线条“将浓遂枯”,粗重而润泽的线条似乎立于前,稍细或较枯的线条将会退于后,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和层次感。

小篆虽然整体墨色较均匀,但如果墨与水搭配适中,写出的线条亦会更有立体感与鲜活感,亦会使整件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一)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一)

中 ”这句 话 是说 书 法的 笔 画要 体现 饱 以 书写 线 条为 主 。在 线 条的 两端 ,必 须 方 法后 来 也 延伸 到 了楷 书 、隶 书的 横 、
满敦 厚 就 必须 起 笔藏 锋 ,逆 向入笔 . 谨 守 “藏头 护 尾 ”的 笔 法要 领 。在 起笔 竖 等基 本 笔 画的 书写 中 ,这 一 法则 堪称
笔 。收 笔 时 ,当 笔 锋 行 至 尾 部 ,略 提 能将 笔 画写 得 饱满 圆润 。有 人说 ,练习
笔 .亦 旋 转一 周 ,将笔 锋 回转 到所 写 线 篆书 是 最能 训 练书 法基 本 功 ,最 能 训 东
圈 卜 1 篆书笔法图 (首尾圆起圆收 )
h 二一咎
图1—2 峄山碑 、赵之谦篆书例字
/t



=、蕞书 的笔法—— 万毫齐力
状 态 还 需要 捻 转 笔 管 以裹 毫 ,此 法 后
篆 书 的线 条 强 调 饱满 厚 实 ,前 人形 面 再叙 。 )既 要保 持 笔 毫完 全 着纸 又 要
小 篆线 条 如 “玉箸 ” ,如 “铁 线 ” , 保 持 紧收 ,书 写时 力 量 与速 度 的控 制 都
收笔 时 回锋 ,使 尾 部饱 满 厚 实 ,不致 圭 和 收笔 时 ,可 以呈 椭 圆形 轨 迹行 笔 。当 书 法最 基 础 的笔 法 ,篆 书尤 其 如是 。当
角外 露 篆 书最 基 本 的笔 法便 是 藏头 护 笔锋 转 回后 ,必须 盖 住先 前 的笔 锋 痕迹 然 ,篆 书 练 习得 比较 熟 练后 ,很多 时候
书 法 技 法 讲 坛 篆书技法4 5例 (一 )
文 王兴 国
一 、 篆书 的笔法— — 藏头护尾

篆书口诀全文

篆书口诀全文

篆书口诀全文
篆书是中国书法五大字体之一,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

篆书在历史
上被广泛应用于刻印、刻印章、刻石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和历史价值。

篆书的创作需要掌握篆刻技巧和知识,其中口诀是篆书
刻写的基础。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篆书口诀的全文。

篆书口诀全文:
“三点水、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勾拐弯。

点画横竖撇捺勾,临帖必先悉
此篇。


这首口诀共有四句,简短明了,旨在提醒篆书爱好者在创作时遵循这
些基本的原则。

第一句“三点水、横平竖直”告诉我们,在篆书刻写中,要注重笔画的
方向和形状。

三点水是篆书中的基础笔画,它由三个点连成一个弧形,是大多数篆字的基础结构。

横平竖直则是篆书每一笔的基本取向,不
论是横、竖、撇、捺、点、画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第二句“一撇一捺勾拐弯”告诉我们,篆书的笔画不是单纯的横线、竖
线和弯曲线,还包括撇、捺、勾和拐等。

这些笔画的使用和结合,在
创作时需要特别注意。

第三句“点画横竖撇捺勾”再次强调篆书中笔画的种类和形状,自然地
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篆书的基础和技巧。

最后一句“临帖必先悉此篇”,告诉我们在学习篆书时,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原则,指明了自学篆书的方向。

总之,篆书口诀全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篆书爱好者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口诀,逐渐熟悉篆书的特点,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书法篆刻课件(PPT演示)

书法篆刻课件(PPT演示)

05
书法与篆刻的欣赏与创作
书法作品的欣赏要点
笔法
观察书法作品的笔法是否流畅、自然,运笔 的节奏和力度是否恰到好处。
章法
审视书法作品的章法是否整体协调,行与行 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否得当。
结构
分析书法作品的结构是否严谨、匀称,字与 字之间的布局是否和谐统一。
意境
感受书法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是否具 有艺术感染力。
石鼓文
战国时期刻在石鼓上的文 字,其结构匀称、整齐,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篆刻艺术的起源
印章的起源
印章最初是作为权力象征和身份 证明而出现的,其历史可追溯至 春秋战国时期。
篆刻的形成
随着文字的发展和书法的演变, 篆刻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 式,唐宋时期为其发展高峰。
书法与篆刻的历史发展
秦汉时期
石法
选材
选择质地细腻、硬度适中的印 材,以保证刻制的印章效果清
晰、美观。
磨印
将印材磨平,去除表面的杂质 和不平整的地方,为刻制打好 基础。
布局
根据印文内容和章法要求,合 理安排文字的位置和大小,以 达到整体协调、美观的效果。
刻制
运用不同的刀法和技巧,将印 文刻制在印材上,注意线条的
流畅、转折和粗细变化。
墨法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效果,墨法可以分为浓 墨、淡墨、干墨、湿墨等。
墨法的要点
掌握墨法的要点是使墨色层次丰富、 变化自然,同时要注意墨的运用与 纸张的搭配,以表现出字的神韵。
结构
结构的定义
结构是指字的间架结构,包括笔 画之间的排列和组合。
结构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书体和风格,结构可 以分为匀称、平衡、对称等。
书法与篆刻的传承与创新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策划·讲座图35-1 徐无闻篆书作品(局部)图34-2 吴让之、赵之谦篆书例字图35-2 吴让之、吴昌硕篆书例字吴昌硕 · 微吴昌硕 · 鹿吴昌硕 · 员吴让之 · 吴让之 · 独吴让之 · 资吴让之 · 经吴让之 · 周吴让之 · 师赵之谦 · 之赵之谦· 泽赵之谦 · 光三十五、篆书的变化—收笔求巧篆书的线条虽然整体是圆转匀称的,但由于行笔速度及笔尖所蘸墨汁随书写而不断减少,线条的首尾是有变化的。

一般来说,前段线条都比较饱满圆润,但到了后面则不同,有时墨汁多,有时墨汁已用尽,则多呈枯笔。

所以,篆书(无论大篆还是小篆)线条的尾部从笔墨上看是不同的。

另外,在书写技法上,有的书写技法一丝不苟,尾部的线条就饱满圆润,有的因书写技法熟练而呈快速凌空回收,这就使篆书线条的尾部出现或枯或润、或圆或尖的形态。

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线条形态,使篆书的风格韵味有了很丰富的展示。

反过来说,书法家们在书写篆书中还常常有意识地在尾部展示其丰富的笔法变化,而尾部大多不回锋,有意使线条形如利剑一样,尖锐锋利,使篆书婉转中多了一份雄强刚健,有“绵里裹铁”“柔中带刚”的审美风格。

一些或干或润的线条末端也使篆书的笔墨意味更丰富。

(图35-1、图35-2)三十六、篆书的创作—字法准确以篆书创作作品,首先要强调字法的准确性。

篆书是汉字历史上最古老的字体,因年代久远,并早已失去了交流记事的实用功能而只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一般人很少接触篆书,也很难识篆。

即使对于书法家及众多的爱好者而言,如果不专攻篆书,也很少有能识篆和用篆者。

加之篆书本身结构较复杂,一字多以更增加篆书认识与书写的难度。

正因为有难度,所以在实际书写中字法的准确性相当重要。

篆书的每个字都有其造型规则与丰富的汉字文化含义。

而且在大篆中还呈有序的演变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作者:王兴国
来源:《书画世界》2019年第02期
三十四、篆书的变化—首尾求变
所谓首尾求变,是指篆书在书写头部(上部)与尾部(下部)的线条与结构形态时,都应有所变化,而不宜将首尾写得同样整齐,线条同样粗细浓淡。

一般来说,无论大小篆书,其线条不是绝对匀称整齐的。

这既有人力的原因(人的书写并非机器,很难做到绝对的粗细匀称一致),也有审美的原因(太均匀则多雕琢气,缺乏真实感和自然性)。

所以,尽管人们形容小篆(特别是“二李”为代表的小篆)为“铁线篆”,但事实上是不易写成完全一致,完全符合“铁
丝”标准的。

因此在篆书书写时,其线条首尾必然会变,也需要进行变化。

起笔时往往浓墨重彩,墨汁多,线条饱满。

为防积墨,起笔时还应稍快,尽快地完成逆锋起笔动作,使线条饱满而不应臃肿;收笔时,行笔线条末端墨汁渐枯,一旦写到位后,亦应迅速凌空回收,使线条尾部出现枯笔飞白状,加之迅速提起,线条尾部应显得果敢而有运动的气势,而不要慢条斯理地回锋收笔,否则很容易使线条尾部凌乱或墨汁外溢,形成疙瘩状。

从结构看,字头稍大,底部稍小,头大脚小,加之形体或长或短,亦会使篆书的造型富有趣味和一种特有的气势与风韵。

(图34-1、图34-2)
三十五、篆书的变化—收笔求巧
篆书的线条虽然整体是圆转匀称的,但由于行笔速度及笔尖所蘸墨汁随书写而不断减少,
线条的首尾是有变化的。

一般来说,前段线条都比较饱满圆润,但到了后面则不同,有时墨汁
多,有时墨汁已用尽,则多呈枯笔。

所以,篆书(无论大篆还是小篆)线条的尾部从笔墨上看是不同的。

另外,在书写技法上,有的书写技法一丝不苟,尾部的线条就饱满圆润,有的因书写技法熟练而呈快速凌空回收,这就使篆书线条的尾部出现或枯或润、或圆或尖的形态。

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线条形态,使篆书的风格韵味有了很丰富的展示。

反过来说,书法家们在书写篆书中还常常有意识地在尾部展示其丰富的笔法变化,而使篆书线条在婉转中多了一份劲健勇猛,在温润中多了一份霸悍之气。

事实上,历代篆书中除了“二李”小篆的线条在尾部变化不大外,其余的如金文、清代诸家的篆书在线条尾部都做足了文章。

特别是以《天发神谶碑》为代表的一些篆书在线条尾部大多不回锋,有意使线条形如利剑一样,尖锐锋利,使篆书婉转中多了一份雄强刚健,有“绵里裹铁”“柔中带刚”的审美风格。

一些或干或润的线条末端也使篆书的笔墨意味更丰富。

(图35-1、图35-2)
三十六、篆書的创作—字法准确
以篆书创作作品,首先要强调字法的准确性。

篆书是汉字历史上最古老的字体,因年代久远,并早已失去了交流记事的实用功能而只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一般人很少接触篆书,也很难识篆。

即使对于书法家及众多的爱好者而言,如果不专攻篆书,也很少有能识篆和用篆者。

加之篆书本身结构较复杂,一字多形、多字一形的情况较常见(一个字有几种写法,或者因字数少,常以通假字代替的原因,也有多字为一种写法的)。

其偏旁结构不像楷书那样固定,在楷书中为同一偏旁部首的字,如“奉、泰、春、朝、肠、朔”等,在篆书中却有几种写法,所以更增加篆书认识与书写的难度。

正因为有难度,所以在实际书写中字法的准确性相当重要。

篆书的每个字都有其造型规则与丰富的汉字文化含义。

而且在大篆中还呈有序的演变规则。

我们在写金文和小篆中,都要根据其曾在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字形进行书写,而不能随意书
写。

如果凭想象来弯曲一些笔画线条,或者以现行简化字的结构或楷书的笔画进行弯曲处理来写篆书,会显得浅薄而贻笑大方的。

(图36)
篆书创作中要使字形准确,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记古代碑帖中的字法,弄不准确就多查字典。

现在有很多篆书字典出版发行,也很方便查找,书写中要充分利用。

作者王兴国系成都大学美术学院三级教授、书法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