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初)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教案

学科组化学主备人执教人
课题实验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

课型实验课授课时间9.16-20
教学目标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连接仪器装置,学习气体的收集方法。

3.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连接仪器装置,学习气体的收集方法。

教学仪

1、鉄架台28台,
2、大试管28,
3、烧杯28个,
4、水槽28个,
5、
集气瓶56个。

6、燃烧匙28个,7坩埚钳28,9、导管28
教法
学法
实验为主,讨论分析
德育及
法制渗
透内容
规范操作,节约药品。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修订、增减实验1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2:装入药品,固定在铁架台上
步骤3:给固体加热并收集氧气
步骤4:拆卸装置
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水槽中拿出,再停止加热。

实验2 氧气的性质
步骤1:木炭的燃烧
步骤2:硫的燃烧
步骤3:铁丝的燃烧。

化学初中氧气制备教案

化学初中氧气制备教案

化学初中氧气制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1. 氧气的制备方法。

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理解氧气在实验中的生成过程。

2. 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燃烧器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氧化铁、酸等。

3. 教学PPT或实验演示视频。

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2. 理论讲解: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包括过氧化氢分解、氧化铁燃烧等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氧气制备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氧气的生成和收集。

4. 学生探究:让学生自行进行氧气制备实验操作,指导他们观察实验过程和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过程,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延伸:1. 深化理解:引导学生探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拓展他们的化学知识。

2. 拓展实验:让学生设计新的氧气制备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反馈: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内容。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氧气制备实验结果讨论和分享,促进他们之间的学习互动和交流。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2. 实验结果:评估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 知识应用:评估学生对氧气制备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制取方法;
2. 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
1. 实验环境的控制;
2.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具准备:
1. 锌粉;
2. 烧杯;
3. 砂纸;
4. 醋酸;
5. 试管;
6. 水;
7. 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入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氧气?
二、实验操作(20分钟)
1. 将锌粉用砂纸打磨,放入试管中;
2. 加入少量醋酸,放在烧杯中;
3.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观察反应过程。

三、实验结果(10分钟)
1.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记录气泡产生情况;
2. 将试管倒置在水中,检验气体的性质。

四、思考拓展(10分钟)
1. 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有哪些?
2. 如果想大规模制取氧气,应该如何操作?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回答课堂提出的思考问题;
2. 搜集有关氧气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实验操作环节需要严格控制火源,确保实验安全;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主题:制取氧气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 能够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制取氧气。

2. 掌握氧气的安全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漏斗、试管、蜡烛、盛水瓶等。

2. 实验药品:碳酸氢钠、氯化钙等。

3.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显示一些实际应用氧气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分别讲解碳酸氢钠分解法和氯化钙吸收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展示碳酸氢钠分解法和氯化钙吸收法的实验过程。

2. 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氧气的制取过程。

四、学生操作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2. 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五、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2. 老师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氧气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关于氧气的相关作业。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用途,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确保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做到安全操作和环境保护。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大试管、酒精灯、棉花、橡皮塞(连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小烧杯、火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再现【提问】【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课件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3)将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在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6)把导管拿出水面(7)熄灭酒精灯【讨论】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6、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陈述】(口答上述问题,略)【讲述】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查气密性(2)装药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再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化学初中制备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制备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制备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能够进行实验,制备氧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步骤。

2. 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燃烧瓶、反应瓶、石蜡、导管、试管等。

2.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食盐等。

3. 教师制备氧气演示实验。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起学生兴趣。

2. 示范制备氧气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燃烧瓶添满过氧化氢,并加入一小块石蜡。

步骤二:将反应瓶内装有过量的食盐水。

步骤三:将燃烧瓶倒立到反应瓶中并扎好导管。

步骤四:加热燃烧瓶,观察气泡从反应瓶中涌出,收集氧气。

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燃烧瓶加热时要小心,避免燃烧事故发生。

2. 操作过程中避免呼吸到产生的有毒气体,保持通风良好。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实验完成后收集的氧气会使火柴快速燃烧,证明氧气的存在。

2. 结合实验结果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讨论。

六、课堂讨论
1. 请学生回答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相关问题。

2.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作业,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阅读相关知识,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教学反思
1. 结合本次教学实际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审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O4 MnO2 O2b.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c. 实验步骤: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d.注意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 了解分解反应。

3. 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理解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理解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升兴趣。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个节课我们就来实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板书: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能够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实行实验探究。

板书: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学生实行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对比,迁移知识的水平
板书: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对应习题。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实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水平,语言表达水平。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