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身坏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合集下载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

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

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

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

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

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

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父亲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

父亲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

父亲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爸爸爱睡懒觉,孩子也不喜欢早起;爸爸爱皱眉,孩子也经常愁眉不展;爸爸喜欢运动,孩子也喜欢蹦蹦跳跳以前,都说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事实上,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或“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大到生活习惯和爱好,小到一笑一颦甚至某个细微的表情,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专家认为,父亲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健康,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父子、父女不仅长相性情相像,他们的行为模式甚至由此引发的疾病也可能如出一辙。

因此,父亲的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反之亦然。

故事一:“老爸爱睡懒觉害我现在都改不过来”“小时候看老爸睡懒觉,不知不觉我也养成这个坏习惯,现在改都改不过来。

”“紫月”苦恼地说,自己家在湖北,记得小时候,老爸上班比较辛苦,动不动就出差,所以,只要是周末,他都会躺在床上睡懒觉。

这样,在“紫月”的观念中,睡懒觉根本不是什么坏习惯。

渐渐地,经常到了周末,只要老爸还没起床,“紫月”也赖着不起床,尤其是寒冷的冬天,“紫月”总是缩在被子里看书,有时甚至躺到中午才起床。

“上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我一直是宿舍最懒的一个人。

有时为了睡懒觉,连头两节课都不肯去上。

”“紫月”说,她发现自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只要同宿舍还有人躺着,她就不愿起床。

大学毕业后,“紫月”做过两年中学教师,“语文老师的课都安排在早上头两节,每天早早起床对我来说就像受刑一样。

”后来,“紫月”到一家媒体做了记者,经常晚上赶稿,使得她早上更不愿早起。

“饿着肚子躺在床上对胃不好,我现在很想改,但常常都会故态复萌,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

”“紫月”说,一想到以后要做妈妈,可能还会把这个坏习惯带给宝宝,她觉得很担心。

故事二:“酒精肝是托老爹的‘福’!”28岁的唐晓被查出患有酒精肝。

医生觉得年纪轻轻的他病情不该如此严重,他自嘲地回答:“这是托我老爹的‘福’!我的酒龄长达25年呢!”原来,唐父嗜酒如命,又嫌自斟自饮太“冷清”,从唐晓3岁起用筷子蘸酒“赏”给宝贝儿子,逐渐把儿子也培养成“酒友”。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先从做一个好父母开始,做好父母,先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

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

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转身时,发现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孩子。

于是,许多时候,当我们仰视那些中外名人的成就时,心里不禁要问:他们早慧成才的奥秘是什么当我们翻阅那些成功父母家教个案时,心里不禁要想: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的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称呼:“爸爸”和“妈妈”。

“爸爸”和“妈妈”是一本书,书中的每一页都记载着父母对孩子爱的深沉与无私,记录着父母对孩子爱的过失与遗憾。

透过纸背,书中呈现出这样的经验: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做一个好父母更是难上加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生长的摇篮。

孩子,在这里生活、成长;习惯,在这里养育;教育,从这里开始;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信念,在这里奠定。

家庭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和习惯养成等将影响他的一生。

家长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有一副对联是这么写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讲的是什么,人格、品格。

这一个家庭,它忠厚诚信,这个家庭能传得久远,诗书继世长。

这家的文化氛围好,尤其家庭的主人带头爱学习的话,他这一辈子一辈子传下去。

这幅对联反映了一种规律,家长的行为习惯对这个家庭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一次,曾听一个教育心理学专家作报告,报告中,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本来没上过高中,她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她每天盯着他学习,她发现非常被动,非常费劲,俩人就在那儿较劲。

后来有个机会,她可以上电视中专,专家对她说,你只要认真学习,你会发现另外一个效果,就是你孩子的学习会跟他原来不一样。

结果后来出现什么情况?孩子在那儿学,她必须也得学。

这孩子过来一看,他妈妈在那儿认真学了,回去不用说了,回去好好做作业。

等到他妈十点还没做完,孩子过来说,妈,你休息一会儿吧,他过来劝他妈。

最后这个孩子学习也越来越好,这就是什么呢?父母这种求知态度,求知表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什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学业成绩不一样,在行为习惯方面也存在差异,原因之一就在于家长文化素质不一样,行为习惯也就不一样。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生活细节。

家长守着孩子说脏话,孩子就会在与同学相处时说话不文明;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随地吐痰,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毛病。

有的家长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学习的习惯,所以孩子学习自觉性也很差。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家长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记得有一位来自水城县阿嘎乡的学生,课堂上我让大家就10万元进行投资的话,让他们选择投资方式,其他学生都是想到投资保险、存款储蓄、债券等,到他回答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投资麻将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家里就有一个麻将馆。

13岁前,习惯改变孩子的一生

13岁前,习惯改变孩子的一生

曾见过这样一个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

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魁祸首。

成功和失败,对我毫无差异。

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全世界;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生。

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或许大家都对答案了然于胸,谜底便是:习惯。

每个小孩子都知道这个词语,每个父母也无数次的使用过这个词语。

习惯是什么呢?是吃饭时的细嚼慢咽,是写字时的一笔一画,是上课时的专心致志,是拜访客人时的彬彬有礼。

3岁的时候,我们习惯早睡早起;5岁的时候,我们习惯刷牙洗脸讲究卫生;7岁的时候,我们习惯整理自己的书包;9岁的时候,我们习惯独立完成作业;11岁的时候,我们习惯做事有计划;13岁的时候,我们习惯在闲暇时捧上一本书做课外阅读;13岁以后,我们习惯了习惯的陪伴。

13岁前,习惯改变孩子的一生!为什么是13岁呢?13岁,孩子告别小学的青葱岁月,踏上中学的青春征程;13岁,孩子结束了儿童期的稚嫩,叩响心灵发展的大门;13岁,孩子的身体不再是1厘米、1厘米的长高,我们甚至听见了他们骨头拔节长高的声音;13岁,孩子从听老师话的乖宝宝变成了敢说“不”的花季少年;13岁,他们已经开始努力要挣开父母的双手。

因此,不管是从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还是从老师以及家长的感受来说,13岁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分水岭。

13岁前,孩子可塑性强,是形成个性、习惯的重要阶段;13岁后,孩子的性格和习性以及各种习惯逐渐稳定下来,再想塑造好的品质或是纠正恶习是比较困难的。

教育专家总是不遗余力地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时期对习惯的培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为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习惯的培养,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专家的话不得不听。

培养孩子习惯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是习惯养成的第一基地,而父母则是习惯培养课堂上的第一任教师。

读后感《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读后感《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读后感婺城小学曹俊霞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

坏习惯是藏不住的缺点,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到90天。

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

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

所以说很多好习惯都要这么一步一步训练出来。

同时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

本书作者孙云晓认为: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要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少时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就强调了好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但强调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更是明白的讲出了教育的真谛。

“人只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孩子大体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当然也会存在个别例外的情况),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大多数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随着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不同,就产生了差异,其中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养成了不同的习惯。

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

”孙老师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一点也没错,“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

父母的坏习惯严重危害孩子生长健康

父母的坏习惯严重危害孩子生长健康

家长的坏习惯危害孩子的成长健康有坏习惯不可怕,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

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要靠我们来告诉他们,但是单纯的只告诉他们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而你呢,还会说话不算话,自己没有去遵守。

父母们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引导孩子,因为宝宝们也在“看事做事”!坏习惯1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

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坏习惯3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

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

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

”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5你儿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

孩子品质反映了父母素质

孩子品质反映了父母素质

孩子的品质反映了父母的素质孩子的品质反映了父母的素养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

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削减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学问,一起来看看吧!孩子的品质,藏着父母的素养01母的性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一生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

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削减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强强妈最近很烦心,强强才3岁,却常常便秘。

问及强强的饮食状况,才知道强强只爱吃肉,不怎么吃青菜、水果。

再深化了解发觉,原来强强的挑食是有缘由的,强强的父母也有同样的饮食习惯。

伴侣女儿1岁多了。

他告知我,虽然自己不喜爱读书,但每天他都会强迫自己坚持看书,目的是让年幼的女儿看到爸爸在读书,女儿也会喜爱上看书,喜爱学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中国的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诞生的时候就开头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一位心理学家也曾说过,要提高孩子的素养,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养。

父母的素养,其实就是“前素养教育”。

这种前素养教育的成败,打算着整教育的成败。

蔡志忠是一个闻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曾经风靡了全世界。

他有一个信念让孩子欢乐地成为他自己。

由于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该打算孩子的选择和前途的。

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国出差,于是蔡志忠担当了接送孩子上钢琴课的责任。

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

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兴奋?”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女儿该学钢琴,由于在妈妈看来,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自身坏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父母在日常中可能存在不少不良习惯,看清楚这些坏习惯,别让它们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生。

一、父母可能影响孩子的20个坏习惯
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家长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2、不回避
结婚多年,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父母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3、太“大方”
家长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父母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4、不关心
每天家长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父母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家你答案”。

于是,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学会敷衍别人。

5、不认错
孩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家长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家长想:父母言行要前一致,于是从不把话收回。

提醒:父母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6、爱抱怨
朋友爽约,家长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后别再理他了。


提醒:家长让孩子看到,在面对失望的时候,父母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7、不娱乐
孩子吵着要家长给他讲故事,可家长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

提醒:父母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

8、爱争执
家长和孩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家长的前面,家长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父母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

9、撒谎、推托
家长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家长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家长一直很忙,后来家长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家长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托。

10、说配偶坏话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家长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

于是家长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我们从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提醒: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和报复,更大的问题是,她会对自己一生的幸福都没有信心。

11、太容忍
某一天,家长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家长容忍,家长告诉自己:“ 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提醒:父母“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

12、不敬老
在结婚问题上,家长的婆婆曾经百般阻挠,于是,婚家长从不孝敬老人,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

提醒: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家长自己头上!
13、乱丢东西
家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会把家长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家长操心。

提醒:这样,孩子也会养成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习惯。

14、言行不一致
家长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提醒: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长大后会很难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15、爱比较
家长总是对孩子说:“谁谁怎样怎样,他比家长强!”
提醒:父母总是用别的小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上,长大之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

16、无秩序
路上又堵车了。

家长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

孩子问家长:“为什么父母走这边?”家长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提醒:当父母在没人监督时违规,孩子就学会: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17、过分爱护
家长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孩子钻进来想帮忙,家长赶紧把孩子推出厨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一边呆着去。


提醒:父母对孩子的“爱护”,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18、不服气
吃饭时,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小王升职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电脑吗……”
提醒:父母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

19、压抑能动性
孩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家长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准乱动!”
提醒:简单地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

20、连骗带吓
女儿吵着要买,家长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地说:“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提醒:当孩子证明“自己被骗了”,以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二、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态度
1、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家长要让我有面子,家长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家长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

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家长越管,他越不要听!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

在孩子做了令家长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当家长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家长考第一名就买鞋!家长进入前五名父母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

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果,一是家长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家长的预言!另一种孩子,家长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家长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

家长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家长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

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家长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