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分析

合集下载

自汗盗汗食谱

自汗盗汗食谱

自汗盗汗食谱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本病不受外界环境变化或体力活动及情绪的影响,即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凡不受外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白天不活动无故出汗、动则汗出更多者,称为自汗;夜间人睡后自觉汗出,醒后汗自止者,称为盗汗。

二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会出现汗出恶风,动则加重,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患者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营养原则自汗多属气虚不固,所以饮食上宜多食用具有益气养精、补虚养身、收涩敛汗功效的食物。

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所以饮食上适宜多食用具有滋阴凉血、降火润燥、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适宜食物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小麦、莜麦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鸡肉、牛肉、兔肉、猪肚、猪肉、甲鱼、青鱼等。

3、蔬菜的选择山药、马铃薯、南瓜、胡萝卜、香菇、木耳、番茄、菠菜等。

4、水果的选择葡萄、荔枝、甘蔗、桃子、大枣等。

5、其他栗子、莲子、榛子等干果类食品。

饮食禁忌自汗者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如海带、苦瓜、鸭、黑鱼、菜瓜、鱿鱼等;盗汗者忌吃辛温助热的食物,如胡椒、肉桂、狗肉、羊肉、雀肉等。

一日参考膳食自汗调养食谱早餐:粳米、山药、鸡蛋、豆腐皮、芹菜、玉米面、小麦面粉等,如山药粥、煮鸡蛋、凉拌芹菜腐皮,二面馒头;加餐:桂圆肉适量;午餐:大米、羊肉、大葱、木耳、银耳等,如米饭、葱爆羊肉、拌双耳、虾皮紫菜汤;加餐:酸奶;晚餐:红薯、粳米、猪肉、黄瓜、冬笋、小麦面粉等,如红薯粥、滑溜里脊、家常花卷。

盗汗调养食谱早餐:白木耳、粳米、鸡蛋、拉皮、黄瓜、猪肉、小麦面粉等,如白木耳粥、煮鸡蛋、素炒圆白菜、金银馒头;加餐:桃;午餐:粳米、鸭肉、冬笋、青椒、芹菜、鸡肉等,如米饭、三色鸭丝、鸡丝拌芹菜、冬瓜汤;加餐:牛奶;晚餐:面条、甲鱼、鱿鱼、虾仁、冬菇、冬笋、西兰花等,如海鲜汤面,素炒西兰花。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
2 阳虚 盗 汗 病 案
冯某 , ,5岁 。2 0 女 6 0 6年 1 1月 就 诊 。 主诉 : 明 无
显诱 因致 寐 中汗 出两 月余 , 头颈 部 为著 , 后 即 止 , 醒 伴
恶风 怕冷 , 以颈 背部 为甚 。诊 见患 者 身体较 弱 , 气 尤 少 懒言 , 二便 正 常 , 舌淡 红 苔 白 , 脉沉 细 。辨证 为 阳虚 盗
阳不 足 的表 现 。即盗 汗不 在 阴亏 , 而在 于营卫 不 和 , 卫
张某 , ,9岁 ,04年 2月 2 女 5 20 4日初 诊 。 自诉 : 自 汗 1余年 , 0 平素 易感 冒 , 中 、 医多 方 治疗 无 效 。刻 经 两 下症 见 : 自汗 , 稍动 汗 出 , 汗量 较 多 , 以头 部 、 半 身 为 上 主, 伴恶 风 , 寒 , 冷 , 畏 背 全身 疲 乏 无 力 , 差 , 便 调 。 寐 二 舌黯 红 , 两 侧苔 黄 、 中少苔 , 沉细 数 。 舌 舌 脉 本病 属 中 医 自汗 范 畴 , 属气 阴两 虚 。治则 : 证 益气
汗证 是 I 床杂 病 中较 常见 的一 个病 证 , 自汗 、 有 盗
地、 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麦 知母 滋 阴润 燥 , 乌梅 生 津 敛 汗 , 苓 、 山药 茯 生
汗之 不 同。李 中梓 在 《 医宗 金 鉴 》 书 中 , 本 病 做 了 一 对 高度 概括 , 指 出 : 睡则 汗 出 , 他 “ 醒则 倏 收 , 日盗 汗 ; 分 不
乏力, 寐差 , 大便 稀 , 暗红 苔 黄 , 沉 数 。继 用 上 法 , 舌 脉
阳不足 。之 所 以出现 盗 汗 , 因患 者卫 阳虚 弱 , 能卫 是 不 外, 人在 入睡 时卫 阳入 于 阴 分 , 表 阳更 虚 , 能 固密 使 不 肌 表 , 液外 泄故 盗 汗 。醒后 卫气 复 出于表 , 阳 内外 津 阴 协调 , 醒后 汗 止 。头 项 乃 诸 阳之 会 , 见 阳虚 无 疑 。 故 足 阳虚无 力鼓 动 脉 道 , 脉 沉 细 。正 如 近代 谢 利 恒 谓 : 见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中医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中医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

生理性的出汗,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

“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

《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是他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的治疗作了补充。

自汗、盗汗这一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本篇所讨论的自汗、盗汗系属前者,因其他疾病所致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亦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汗液是人体生理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通过排出多余的热量和废物来调节体温。

然而,有时人们会出现盗汗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汗腺分泌现象。

在中医学中,盗汗被视为一种病症,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本文将对盗汗进行详细解释,介绍其病因、症状以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盗汗的病因盗汗在中医学中被归为“汗症”范畴,其病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盗汗与人体阴阳平衡紊乱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内的阴虚火旺现象会导致盗汗的发生。

此外,盗汗还与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紧张等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可以引发盗汗。

同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导致盗汗的出现,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二、盗汗的表现与症状盗汗表现为非正常情况下的多汗或夜间出汗。

患者往往在睡眠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衣物被湿透。

盗汗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睡眠质量,造成患者疲倦、精神不振。

盗汗还有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口干、胃口不佳、心烦易怒、失眠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盗汗的重要依据。

三、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中医学有丰富的治疗盗汗的经验和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调节阴阳平衡、舒缓神经的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师会开具符合患者体质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盗汗的目的。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盗汗方面,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来减轻盗汗症状。

具体针灸穴位与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确定。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热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量,热熨患者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理盗汗的效果。

艾灸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患者体质。

4.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调理阴阳平衡,饮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盗汗的患者,中医师通常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汗证,是指异常出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多由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所致。

自《内经》提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的论述后,历代医家对汗证的治疗及认识不断深入。

一、汗证的病因1、肺气不足:素体虚弱,久病伤阳,致肺卫不固,津液外泄而发自汗。

2、营卫不和: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所致,营卫失和,卫外不固,以致自汗出。

3、湿热内蕴: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迫津外泄而发为自汗。

4、瘀血阻络:瘀血内阻,气机不利,津液外溢,遂为自汗。

5、情志失调: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热耗伤津液,而致自汗。

二、汗证的诊断要点1、异常出汗为主要临床表现。

2、可有明确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3、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出汗。

三、汗证的辨证施治1、肺气不足证:治以补肺益气,固表止汗。

方用玉屏风散加减。

2、营卫不和证:治以调和营卫,敛阴止汗。

方用桂枝汤加减。

3、湿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利湿,化浊止汗。

方用三仁汤加减。

4、瘀血阻络证: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汗。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5、情志失调证:治以疏肝解郁,调和营卫。

方用逍遥散加减。

四、对汗证的认识与思考汗证是一种复杂的病证,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

在中医理论中,汗证多由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气机等原则,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及伴随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内部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对于汗证的治疗,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针对出汗症状进行治疗,还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汗证的预防和保健工作,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医盗汗名词解释

中医盗汗名词解释

中医盗汗名词解释
中医盗汗是指通过中医方法将身体过多的汗液排出体外,以达到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汗液的分泌与气血循环、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适量的汗液能排出体内湿气,调节体温,保护脏腑功能。

然而,当体内湿气过重或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盗汗现象。

中医盗汗的名词解释如下:
1. 盗汗:盗汗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出现不可控制或不明显的过多汗液排出。

有时盗汗可伴随着其他病症,如发热、疲劳、体重减轻等。

2.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失衡则易导致各种疾病。

盗汗通常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3. 湿气:中医认为,湿气是人体阴邪的表现,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或环境湿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气蕴积体内易导致盗汗。

4. 脏腑功能:中医将人体脏腑看做一个整体,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盗汗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心脏、肺脏、肾脏等脏腑功能的异常导致盗汗。

5. 调理: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湿气去除、脏腑功能的调理等方法治疗盗汗。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调节饮食等。

总之,中医盗汗是指通过中医方法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湿气去除、脏腑功能的过程,以达到治疗盗汗的目的。

中医认为盗汗
与阴阳失衡、湿气蕴积、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相应的调理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盗汗症状,恢复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健康、医药、美食、养生、食疗与生活百科......博文整合文集图说社会乱象、学生心志疏导、家庭教育、生活感悟哲思...博文整合生活、百科、教育、学习网址大全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

“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

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

“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

“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

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

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另外,在后背的两个“肾俞”穴再各拔一个罐也是补肾的好方法。

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温溜”穴(屈肘,掌心向内,在掌背面腕横纹上5寸贴近桡骨处。

注:4横指为3寸.见图2)是大肠经的穴位,“温者,温热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滞留也。

”顾名思义,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会缓缓地散热蒸发,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觉。

大家都知道血是热的,但是当它运行到四肢时就会慢慢变温,如果您让它再悄悄的把温度散去,冷血便会滞留于此。

你想想血流到手脚末端时是不是也是凉的了,所以,经常按摩刺激它并在大肠经寻经刮痧(自上而下)会调动体内的阳气,这时您会感到浑身发热,温热的血液便会迅速通过手臂,把停滞的寒气带走,手凉和手心爱出汗的现象自然就好了。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五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六腑)郄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脸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温溜穴(大肠经郄穴);胃痛时多选梁丘穴(胃经郄穴)等,这个在前面我去年写的《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中有详细介绍。

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趋于安定;否则在心思混乱的情况下,便会使五脏和外形受到损伤,精神就会萎靡不振。

心经不但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癫痫、错乱、抑郁等),还能治疗心脏原发性的病症。

“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0.5寸和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

见图3)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

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

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

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脐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

前面说过“郄穴”是专治急性病发作的,“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专门治疗“盗汗”。

中医上管“盗汗”叫“骨蒸”,就像骨头放在蒸笼里蒸过一样,里面总是很热的感觉。

有的患者睡觉时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没了,这就是“阴液”被盗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到13:00之间在心经上刮刮痧;多揉揉“阴郄穴”,盗汗现象就会慢慢的改善了。

“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

见图3),属木。

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是小肠经的“俞”穴“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癫痫、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

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小肠经的穴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灵柩经·经脉篇》中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个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经、白带、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从小肠经下手解决,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绍过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后溪穴”和“阴郄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经和小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这两条经络上的痛点,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别说盗汗和自汗,就是别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无汗,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

但是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述热病中的阳明腑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热退后,汗出即能自止。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病因病机一、阳明热盛,手足汗出汉张仲景《伤寒论》208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20条“但发潮热,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

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

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亦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

”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二、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盖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手足汗出多与脾胃有关,如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

”清张璐在《张氏医通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

”《医方类聚手足汗》认为:“手足汗者,热聚于胃,而津液之旁达也。

”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

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

”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三、心肾阴虚,迫津外泄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医偏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

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虚寒,失于固摄手足汗,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出汗者。

如《伤寒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

《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

”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见,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

手足汗者,别处无汗,乃阳明热盛,或脾胃湿热,或心肾阴虚,或脾胃虚寒而出汗。

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诊治临床上,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

治疗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

”又如《东医宝鉴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

”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手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