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水湿内停,积 聚成痰,上扰清窍
5.跌扑损伤
头脑外伤,瘀血停滞,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头目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
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 清窍
2.病位:主要在脑(清窍),与肝、脾、
肾关系密切。
3.病性:虚、实
诊断
眩晕

一、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 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统 称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 船,旋转不定,站立困难,更重 者可见昏倒。
一、概述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 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临床表 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
及心脏情况
3. 辅助检查:
(2)、颈椎X线或颈椎CT、头颅多普勒了解椎-基 底动脉情况
(3)、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助于诊断是否为 梅尼埃综合征
(4)、血常规、血液检查,助于诊断是否为贫血
(二)病证鉴别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 可为中风病先兆,中风病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 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 特征,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扑不 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1)暴怒伤肝,肝阳上亢,阳升风动
(2)长期抑郁,气郁不畅,化火损伤 肝阴,肝阳上亢
(3)肝火灼津,炼液为痰,肝阳夹痰 上扰
2.年高肾亏 (1)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 盈脑 (2)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 (3)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1、概念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晕)、眼花(眩)为主症的⼀类病证称为眩晕。

轻者——闭⽬可⽌。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苍⽩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病因病机1、肝肾阴虚2、风阳上扰3、⽓⾎亏虚4、痰浊中阻5、瘀⾎阻窍三、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眩,视物旋转,轻者闭⽬即⽌,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伴有症:可伴有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3.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辅助检查:查⾎红蛋⽩、红细胞计数、测⾎压、作⼼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摄⽚、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液病等。

四、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半⾝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或仅以⼝⾆歪斜,半⾝不遂为特征。

相同:中风昏仆与眩晕昏仆相似。

不同:眩晕多为中风前兆,眩晕患者⽆半⾝不遂、昏仆不省⼈事、⼝⾆歪斜及⾆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偏瘫、失语、⼝⾆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相同: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

不同:⼀般⽆昏迷不省⼈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精神恍惚,突然仆倒,昏不知⼈,⼝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的病证。

相同:发作期——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

先兆——其发病前多有眩晕、乏⼒、胸闷。

缓解期——⽇久常有神疲乏⼒、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

不同:痫病如有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事,且伴⼝吐涎沫,两⽬上视,抽搐,猪⽺叫声等症状。

眩晕则⽆。

五、辨证要点1、辨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与肝、脾、肾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眩晕兼见头胀痛,⾯潮红等症状。

脾虚⽓⾎乏源——眩晕兼见纳呆,乏⼒,⾯⾊恍⽩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证机概要 : 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脑失所养。 治法 : 滋养肝肾 , 益精填髓。 代表方 : 左归丸加减。本方滋阴补肾, 填精补髓, 主治因肾
精不足, 髓海失养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 : 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 龟板、鹿
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 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 丝子补益肝肾; 牛膝强肾益精。
加减:
1.若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 兼见气短乏力, 纳少神疲, 便 清下坠, 脉象无力者, 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2.若自汗时出, 易于感冒, 当重用黄芪, 加防风、浮小麦 益气固表敛汗;
3.若脾虚湿盛 , 腹泻或便溏, 腹胀纳呆, 舌淡舌胖, 边有 齿痕, 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 当归宜炒用;
中风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 现, 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 表现。
晕厥 厥证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四肢厥 冷为特征, 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遇劳即 精血不足 发, 伴两目干涩, 腰膝酸软, 或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脉细 气血亏虚 或弱者,。
病程短, 或突然发作, 眩晕重, 视物旋转, 伴呕恶痰涎, 头痛, 面赤, 形体壮实者。
痰湿所致者, 头重昏蒙 , 胸闷 呕恶, 苔腻脉滑;
瘀血所致者, 头昏头痛, 痛点 固定, 唇舌紫暗, 舌有瘀斑;
若痰郁化火, 头痛头胀, 心烦口苦, 渴不欲饮,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者 , 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 热。
5. 瘀血阻窍证
主证:眩晕, 头痛,
兼证:健忘, 失眠, 心悸, 精神不振, 耳鸣耳聋, 面唇紫 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肝阳上亢 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 、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胃虚弱,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 气血不足 状。
脾失健运,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痰湿中阻 。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2. 辨症候虚实
虚证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遇劳即 精血不足
: 肝阳风火, 上扰清窍。 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 清 火熄风, 可用于肝阳偏亢, 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 晕。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 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 滋阴。
加减:
1.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丹 皮、夏枯草 ;
3、辨标本主次 标----风火痰瘀 本眩晕-中-医--内肝科学肾——脑阴系病虚证 ,气血不足
二、治则治法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 , 清肝泻火 , 化痰行瘀。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三、 分证论治
1、 肝阳上亢证
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口苦, 失眠多梦, 遇烦劳郁怒而加重, 甚则 仆倒, 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
眩晕动则加剧, 劳累即发, 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 唇甲不 华, 发 色不泽, 心悸少寐, 纳少腹胀,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 补益气血, 调养心脾。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 健脾 养心, 主治因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中医辨证施治的眩晕认识
针灸疗法
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 眩晕症状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使用中药调理身 体,改善眩晕病情
Hale Waihona Puke 太极气功通过练习太极拳和气功调理身体 气血,缓解眩晕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1 养阴清肝
2 祛湿化痰
使用滋养阴液的中草药来平衡肝阳上亢
采用温阳化湿的中药来排出体内湿气
3 益气活血
中耳疾病 血液循环障碍 焦虑和抑郁
中医病理学的眩晕认识
1 肝阳上亢
肝阴不足,阳气上升,导致眩晕
2 痰湿内蕴
体内湿气过重,阻碍气血流通,引发眩晕
3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中医证候分类的眩晕认识
气虚证
气虚、脾胃虚弱导致眩晕
阴阳失衡证
阴阳不调引起的眩晕症状
湿热郁闭证
体内湿热堆积引发的眩晕病情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通过本课件学习,您将深入了解眩晕的症状、分类、病因和病理机制,并掌 握中医眩晕的认识、辨证施治、药物治疗和保健措施。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 常见但令人困惑的健康问题。
眩晕症状和分类
旋转性眩晕
感觉自己或周围的物体在旋转
非旋转性眩晕
觉得头晕或不稳,但没有旋转感
眩晕病因和病理机制
内耳疾病 脑干和小脑功能异常 药物副作用
运用益气补血的中草药来改善气血不足引发的眩晕
预防和调护眩晕的中医保健措施
1
调节饮食
避免辛辣食物和煎炸食品,多吃健脾养
保持足够睡眠
2
胃食物
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调
护眩晕有益
3
草药保养
饮用中药汤剂或泡制草药浴对于预防眩 晕症状有效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候。

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脾、中益气,⋯⋯。

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左、右、四物之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

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

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

徐春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

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节主要讨论由内伤引起的眩晕,外感眩晕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病因病机】 1 .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 .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真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

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

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

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

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

应警惕发生中风。

正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外·卷一·中风》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 线摄片、头部 CT 、MRI 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1,中风病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可有眩晕欲倒的表现,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觥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

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体质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

4.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其中阴虚多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舌淡嫩,脉细弱。

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著之不同,要注意辨别。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

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

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分证论治·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乎肝熄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定志。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

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肝火上炎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

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

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颤震,欲发中风病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痰浊上蒙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中二陈汤理气调中,燥湿祛痰;配白术补脾除湿,天麻养肝熄风;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

头晕头胀,多寐,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开窍;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厚朴、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

痰浊郁而化热,痰火上犯清窍,表现为眩晕,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若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化痰饮。

·瘀血阻窍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中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麝香芳香走窜,开窍散结止痛,老葱散结通阳,二者共呈开窍通阳之功;黄酒辛窜,以助血行;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气血。

全方共呈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之功。

若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重用黄芪,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若兼有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若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穗、天麻等理气祛风之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