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式。
应。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 举出反例:金属氧化物和 酸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
物和碱溶液反应都生成盐 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 P15,了解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小组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 力,使学
利用图片指导学生交流,并让 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农业、 医疗、生活中的应用。
“魔术”:《矿泉水变红墨
试液,将水倒入烧杯中,
水,红墨水变矿泉水》
并向酚酞试液中加碱溶
新课 引入
提出问题:利用我们学过的知 识进行大胆猜测并根据课本 P14 实验自主学习揭秘“魔术”原
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向 溶液中加入酸溶液,溶液 由红变成无色。
理。
溶液由无色--红色--无
色。
激发学生 兴趣,让 学生大胆 猜想,同 时复习巩 固旧知 识。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2 + 2NaOH === Na2CO3 + H2O B.CuO + H2SO4 === CuSO4 + H2O C.KOH + HNO3 === KNO3 + H2O D.Fe + 2HCl === FeCl2 + H2↑
对“矿泉水变红墨水,红墨水变矿泉水”的魔术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 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盐酸、氢 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老师的“魔
术”,然后猜想、讨论、
揭秘。烧杯内壁涂有酚酞
酸和碱教育教学反思参考6篇

酸和碱教育教学反思参考6篇酸和碱教育教学反思参考1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有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则的食品,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教孩子学会鉴别食品的合格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懂得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而且是我们每个同学及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己的事。
我在本课中食品安全为教学主线,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活动。
本课的特色主要有:1、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小品表演、调查报告、小专家讲座、小记者新闻报道、食谱设计与分析、食品包装袋的收集与讨论等教学环节,训练了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教学过程能把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推荐同龄人营养食谱、为长辈设计营养午餐等过程,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此外,通过亲自动手为父母烹饪可口的饭菜,充分表现自我,体验成功,同时也培养了关心他人、孝敬长辈的情感。
3、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真正让生活走进了课堂,体现了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实践“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
为了更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创造。
例如,为家长设计食谱不仅仅是买、煮、品的一个过程,让家里有条件的同学用相机或摄录机把这一个过程记录下来,这对于第一次煮饭的同学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又例如,在第二大主题“食品安全”的学习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活中的“发现”,如鲜肉、鲜鱼、鲜菜的识别标准;四季豆煮不熟会中毒,霉变的花生含致癌物;路边烧烤、油炸食品也会有致癌物质等,都是超出教材,学生的“发现”;如建议农民不应乱扔农药瓶到河里,防止污染水域中的生物,再经食物链传递给人类等等。
都说明了学生有许多实际的经验和“发现”,只要积极性调动的好,并给于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科学教育就更能生活化,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通过微观粒子示意图讲解,了解到中和反应实际上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 CuO B CuSO4C Cu(OH)2D HCl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Zn +2HCl == ZnCl2+ H2↑
B CuO + 2HCl == CuCl2+ H2O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但对酸和碱的认识不够深刻,本节课要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和中和反应的实质,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酸和碱会反生反应。
2.通过分析实验和微观粒子示意图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C AgNO3+ HCl == AgCl↓+ HNO3
D Cu(OH)2+ H2SO4 == CuSO4+ 2H2O
小结
酸与碱作用生成; 水
实质:H++OH- = H2O
教师姓名
董梅
单位名称
昌吉州第一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10日
学科
化学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难点名称
中和反应的原理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常见的酸和碱有初步的了解,还未学习盐的知识。本节课既要学习盐的概念,还要学习中和反应的发生原理和实质。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
2、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二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主要介绍中和反应以及应用。
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化学用语,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复习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的知识,暗示、鼓励学生想办法证明NaOH和HCl这个反应的确发生了。
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该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归纳出现象和结论。
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双基”紧密结合,不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而且兼顾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_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3)结合酸碱在水中电离的微观结构图,学生能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和碱。
(4)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生活常识和技能,如:胃酸过多服用胃药,蚊虫叮咬涂抹肥皂水等。
(5)学生已有知识来自于课题1的学习,在课题1中学生已经比较系统地认识了两种酸(盐酸和硫酸)、两种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组成和性质,并能用指示剂对酸和碱进行区分,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别对酸和碱的水溶液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不同的碱也有相似的性质”的本质原因。
2. 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1)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产生疑惑。
(2)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没有现象,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两者之间发生了反应,对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设计方案时的证据意识还比较欠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如:通过斯达舒治胃病进行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微观结构示意图的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化学酸和碱教学反思

化学酸和碱教学反思化学酸和碱教学反思(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求《秉笔直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酸和碱教学反思篇1九年级化学按进度该讲《常见的酸和碱》了,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
我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既然要讲公开课,我就要尽力完美呈现。
只有一天准备时间,我赶紧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反复揣摩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案和板书,下班后跑到超市买了甘蓝和胡萝卜,为分组实验做准备。
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模糊着,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上我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先组织学生自学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知识,重点在后半部分。
因性质实验比较简单,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分为六组,我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三个内容相同的点滴板,透明点滴板上有编号,药品按号序分别放入x氧化钠、石灰水、盐酸、白醋等溶液。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第一个点滴板滴石蕊,向第二个点滴板滴酚酞,观看各小格中液体颜色的变化。
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学生在此实验基础上很直观地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点滴板要滴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把这节课的探究热情推向了高潮。
我安排四个小组用甘蓝,两个小组用胡萝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研磨,再用酒精溶解,纱布过滤,几分钟内就得到了甘蓝汁和胡萝卜汁,最后用滴管吸液滴入点滴板。
孩子们配出来的甘蓝汁浓度不同,遇酸碱后呈现出红、黄、绿、蓝不同的颜色,课堂沸腾了。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感到比较新奇,产生了学习兴趣,但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
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和反应;从微观粒子角度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熟练掌握设计方案、反思评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在分享中收获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是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魔术表演(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讨论。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酸和碱的反应”,通过今天的学习。
(师)演示实验: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吗?(生)无明显现象。
(师)那这个反应发生了吗?(生)各抒己见(师)如果这个反应发生了,我们能不能化隐为显,设计实验证明它确实发生了?提示:可以从反应物、生成物是否存在来设计。
(师)引导学生讨论,给出最佳方案:先滴两滴酚酞溶液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变红,然后再逐渐滴加稀盐酸,如果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
(二)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了吗?(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程。
那是不是所以的酸和碱都能发生反应?是不是所以的酸碱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实验是检验猜想的最好方法,我们不妨动手来检验一下。
(任务一)探究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分组实验)(生)完成实验和实验记录,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聆听并找出是否存在与本组不相同或有疑问的地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烧杯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2)通过对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等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课题2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酸、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准备了条件。
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概念,并学会了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为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教育目的来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和应用。
难点:书写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课前准备实验仪器:试管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多媒体展示)通过复习上个课题的知识,为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做准备。
提问:联系生活实际,被蚊虫叮咬后怎么办?学生:涂花露水、肥皂水……教师总结:被蚊虫叮咬后一般会涂抹肥皂水等碱性的物质,来反应蚊虫叮咬后留下的酸性物质。
那么其他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实验演示:将无色透明的NaOH溶液倒入试管中,在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无明显现象。
提问:这是否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
反思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反思
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
一、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化学教学的特点: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本课内容来说更是如此。
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可以归纳出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并且生成物的溶液是呈中性的。
层层深入,引出中和反应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变化。
溶液颜色的变化,特别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非常快的,学生会觉得很惊奇,很想知个究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微观教学
通过离子在溶液中变化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为以后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作好铺垫。
三、顺利并成功演示实验应注意事项
控制好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关键,酚酞溶液和盐酸的浓度要求比较浓一点,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稀一点,这样,颜色的变化很明显,而且溶液所时间可以缩短。
四、不足之处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引导不足。
另外,课堂时间控制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