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关系(20201010155013)
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

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在文化、艺术和政治上繁荣发展的时期。
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是它独特的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融合的背景唐朝建立后,国土辽阔,涵盖了广大的汉地、西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地区的民族多元性使得唐朝具备了良好的融合环境。
此外,作为一个开放的王朝,唐朝积极地采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政策的引导与实践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例如,唐太宗颁布了“开元之治”,实行了多元共治的政策,鼓励各民族的官员参与政务,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
此外,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同时,唐朝还鼓励汉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婚姻,并且对少数民族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三、文化与艺术交流唐朝时期,文化与艺术是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唐代的文学和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元素,唐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西域文化和民族的描写。
此外,唐朝还积极吸收了突厥、藏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和舞蹈形式,推动了汉族与其他民族在音乐和舞蹈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四、经济与商贸交流唐朝的疆域广阔,国内外商贸交流十分活跃,这为各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唐朝开拓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经济、商贸联系。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贸易合作,还有助于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唐朝还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如造船、冶炼等,使得各民族的经济技术开始相互融合。
五、反思与启示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给当代社会带来一些反思和启示。
首先,唐朝的政策导向强调了平等、包容和多元共治的精神,这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倡导和践行的。
其次,唐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交流表明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
唐朝时民族关系的发展

会盟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 争
册封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朝时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关系
表现
战争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 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机构设 置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归附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和亲
பைடு நூலகம்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高考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考点解析

高考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考点解析考点精讲一、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1)特点①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②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③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④各民族的发展促成边疆的开发,也促成了唐朝疆域的扩大。
⑤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
(2)具体民族政策①安定边疆、击败东突厥。
②加强管辖、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等。
③接受纳贡。
④和亲通婚。
(3)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和睦,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减轻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赢得了各民族尊敬,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4)原因①唐朝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对周边民族和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对外政策,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③发达的海路和陆路交通为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认识:这些盛况主要出现在唐朝前期,说明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特点是: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
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又称 回鹘 ,是 维吾尔族 的祖先 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1、出兵助战 ——灭东突厥 安史之乱中,收复长安,洛阳
2、册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经济文化交流
4、联姻
总结思考: 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 系?
联姻、册封、会盟、经济文化 交流等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 1、社会安定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
吐蕃(藏族)“和同为一家”
唐 朝 的 民 族 关 系 方式:联姻、会盟 南诏(彝族和白族) 方式:册封 回纥(维吾尔族)
方式:出兵助战、册封
经济文化交流、联姻
1、会盟碑屹立在今天中国某城市的大昭寺门前已有一 千年的历史了。它反映了和唐朝结盟的少数民族是 A.吐蕃 B.回纥 C.靺鞨 D.南诏 2、曾经出兵帮助唐朝打败东突,后来“安史之乱”中又 帮助唐朝收复失地的少数民族是 A.吐番 B . 南诏 C. 回纥 D.靺鞨 3、下面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受到唐玄宗册封的有 ①回纥 ②吐番 ③突厥 ④南诏 A. ②④ B. ①④ C.①③ D. ①②③④ 4、“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 一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朝与吐蕃的和亲政策 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朝结亲 C.尺带珠丹感谢唐朝皇帝 D.汉藏关系密切
3、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方式:
联姻
1、唐太宗: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向唐朝求婚
文成公主入藏
唐 代 绸 缎
《黄帝内经》书影
《齐民要术》书影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丝罗、绸缎、谷物、果品、菜种、茶种、蚕种、药 材,以及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佛教创始 者释迦牟尼像。
唐代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及科技与时代风尚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概述:①总体特征:比较融洽②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可汗”成为唐朝皇帝的专有称呼。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文成公主入藏:a.过程: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b.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②金城公主入藏:a.经过: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b.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除吐蕃外,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八百多个府、州、县。
3、民族融合的形式:(1)民族迁徒。
(2)联合斗争。
(3)友好交往。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5)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兼并战争4、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5、唐朝的对外交往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交往表现: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1)玄奘西游:a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掌握佛教理论。
翻译佛经。
撰写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b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求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2)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带回日本。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建筑:唐招提寺、平安京。
文字:平假名(草书)片假名(楷书偏旁)。
服装:和服(隋服、唐装)。
节日:除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七夕、重阳等。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民族关系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保持统一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不仅控制住中原地区,还包括了汉地以外的辽东、西域、西藏等地。
在这个庞大的疆域内,唐朝统治者需要面对各种民族的存在和治理,因此民族关系的处理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课题。
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据着唐朝统治阶层的绝大多数。
在唐朝建立初期,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和冲突。
然而,唐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息民族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时期,通过设立安西都护府(治理西域)和安南都护府(治理南方),实现了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控和统治。
此外,唐朝还实施了开元盛世政策,积极向外地征收土地,为汉族的移民提供了机会。
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唐朝为处理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治制度。
他们允许部分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并设立都护府、州县等机构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例如,对于西域的吐蕃、渤海、回纥等民族,唐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使得他们能够保留自己的族规和传统,并享受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自治制度的引入,有利于维持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唐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思想、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推动了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例如,汉族与突厥族的交流促进了突厥族对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也为唐朝的统治铺下了基础。
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不仅加强了经济联系,也使得佛教与道教等宗教在各民族之间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还反过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唐朝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民族关系的影响与启示唐朝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唐朝成功地实现了多民族共存和统一国家的探索,为后来的统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拓展延伸: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

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
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
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
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
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
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
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
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
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
《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
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
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 3.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尺带珠丹为什么 自称是唐朝皇帝的舅 宿亲? 唐和吐蕃“和同 为一家”有什么意义?
朝 皇 帝 的 上尺 带 书 珠 丹 给 唐
天主 宿 下, 亲 百遂 , 外 姓和 又 甥 ,同 蒙 是 普为 降 先 皆一 金 皇 安家 城 帝 乐。 公 舅 。
靺 鞨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3)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南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 皮罗阁统一六诏,定 都太和城。唐玄宗封 他为云南王。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与回纥、靺鞨、南诏的 关系怎样?有何共同点?
关系: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 一步密切,民族之间相互友好。
共同点:都通过接受册封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 3.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时 4. 唐蕃结盟(821年)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暴 掠 不 作
患 难 相 恤
唐蕃会盟碑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和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 重要形式。历史上除文成公主和金城公 主外,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 族首领成亲? 西汉后期,昭君出塞。
“天可汗”
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 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 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 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