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三位数乘二位数
小学生四年级数学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16年小学生四年级数学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四年级数学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
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
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补充知识点1、估算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实际生活中的估算知识点: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
但是,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计算规律。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来掌握计算方法。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2.准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让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计算过程,让学生尝试找出计算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解答疑惑。
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推广到更高位的数?让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9篇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探索乘法竖式运算法则。
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当时,正是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升空的时候)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吗?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卫星升空了,两名宇航员所乘坐航天卫星上绕着地球转了21圈,他们只知道转一圈需要14分钟,请问他们要在太空上飞行了多少时间?2.独立估算,交流探索(1)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114×21=(2)请你估计一下,需要飞行多少时间?把你估计的数字写下来,然后请四人小组交流,你是怎么估计。
指名让学生汇报,你是怎么估计的?和小组成员交流之后,你有什么收获?(3人)(3)到底他们飞行了多少时间呢?你们想知道吗?自己算算看。
指名让学生汇报:比如: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比如:114×7×3=789×3=2394。
你觉得如何?比如:114×21───114…………114×1228 …………114×2───2394我们发现他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
那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根据什么这样竖式计算的?请大家仔细观察计算的过程,你能说出114表示什么?(114×1)228又表示什么呢?(114×2)再仔细观察这个计算的格式,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注意数字的位置要一致)3.巩固练习(1)出示例题:135×45先别忙着做,以很快的速度估计一下他们的积是多少?把它写下来。
然后按照竖式计算的方法,把它算好。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
(分析,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2)森林医生例一请你用手中是手术刀,把“病人”的病根找出来,然后,进行动手术(看谁的医术高明)121×14───484121───605例二304×28───27268───952(3)练习三同学们,现在请你自己编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并进行计算,试试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文和练习八课件

尾添上几个0。
探 究 新 知 (教材48页例2)
对比这两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什 么不同?
160 × 30
48 00
145 × 12
2 90 14 5 1 74 0
探究新知
自己试一试!
(2)106×30= 3180
复习导入
1. 口算。 10×5=50 210×4=840 200×3=600 20×3=60 130×5=650 240×2=480
探 究 新 知 (教材48页例2) 知识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2 (1)160×30=
自学要求: (1)思考160×30的积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 (2)试着笔算160×30。 (3)想一想:160×30的笔算过程与昨天学习
2 (1)160×30= 4800
我喜欢这 样笔算。
160 × 30
48 00
探究新知
(1)160×30= 4800
160 × 30
48 00 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 160×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 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探究新知
想一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简便?
的145×1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探 究 新 知 (教材48页例2)
知识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2 (1)160×30= 4800
我喜欢 笔算。
160 × 30
000
480
先口算出 16×3=48 , 再在积的末 尾添两个0。
4800
探 究 新 知 (教材48页例2) 知识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5篇《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一(一)学习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2、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学习内容基础性学习包1、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4、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5、积的变化规律开发性学习包聪明小屋(设计两三位数乘法计算中,有些因数的某个数位上的数不知道,进行推理的算式)拓展性学习包算式因素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近期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进行笔算乘法的学习,今天着重研究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首先看下面的两组题目,如:6×2=12 20×4=806×20=120 10×4=406×80=480 5×4=20仔细观察两组算式中因数的变化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观察,两组算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其中的一个因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如第一组的第一个因数,始终是6,第二组的第二个因素始终是4。
下面在分别来看。
第一组,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呈扩大的趋势。
从第一个算式到第二个算式,2到20扩大了10倍(乘10),同时,积也跟着扩大10倍(乘10);第二个算式到第三个算式,20到80,扩大了4倍(乘4),积也跟着扩大了4倍(乘4),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第二组,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呈缩小的趋势。
(四年级)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根底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好这局部内容,有利于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你知道怎么整理有关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欢送阅读!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
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
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假设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补充知识点】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实际生活中的估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知识点】估算的方法及考前须知: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一、计算题1、145×12=2、135×12=3、176×46=4、325×26=5、237×83=6、36×254=7、83×217=8、43×129=9、32×164=10、25×328=11、12×124=12、85×215= 13、28×153=14、322×35=15、54×145=二、填空题。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和规律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加法分解法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4. 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和借位的应用5. 认识三位数和两位数的数位构成6. 确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位数关系7.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诀8. 计算中注意数据的单位和符号9. 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技巧10. 观察题目中的细节,注意排版和表达数学是一门需要掌握基础知识的科目,而乘法则是数学的基础之一。
在四年级学习乘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是将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相乘,得到一个带有五位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两个数位数之和超过了五位数,则需要进行进位。
接下来,学生将学习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加法分解法。
所谓加法分解法,就是将三位数分解为个位、十位和百位,然后分别乘以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最后将结果相加即可。
这种方法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并且多做练习,以便灵活运用。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得比其他方法更加方便。
学生需要熟悉这种竖式计算法的步骤和技巧,并且注意进位和借位的应用。
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学生还需要掌握三位数和两位数的数位构成,并且要熟悉三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位数关系。
这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实现精准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算过程中,为了准确和快速完成乘法运算,学生还需要掌握乘法口诀,并且要学会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计算乘法的时候,学生还需要注意数据的单位和符号,并在实际应用时掌握速算技巧。
此外,练习多种类型的题目,特别是注重细节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是建立数学基础的重要一步。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要点】一、估算1、估算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依据算式,可将两个乘数分别按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将近似数相乘,所得的积作为估算的结果二、计算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3)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30,再6×3=18,最后算30+18=48,所以16×3=48。
2、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0×3)把末尾0的部分先不看,看成16×3,口算出得48,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所有去掉的0,160末尾有1个0,所以添上1个0得480,所以160×3=480。
3、找规律计算(P48):注意找到题目中间隐藏的提示“()×()”,即几个一样的数相加。
第一行,观察,发现130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乘个数即110+120+130+140+150=130×5第二行,观察,发现没有中间的数,首数和尾数相加,和除以2,再乘个数。
即220+230+240+250=235×44、笔算乘法的方法:(1)观察横式列竖式:如145×12=列出竖式,把位数小的写在下面,数位对齐(2)个位算起依次乘:先算145×2得290,因为这里的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290从个位写起。
再算145×1得145,因为这里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所以145从十位写起。
(3)对齐数位再相加:把前面两步得出的结果按照数位对齐再进行相加,就得到正确的结果啦!5、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如160×30=(1)先将末尾的0的部分和“非0”部分分别对齐(2)用虚线隔开,虚线要往下延长到得数的地方(3)把“非0”部分按照原来的方法算出得数(4)把末尾的0的部分的0添在得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6、速度关系及“复合单位表示法”:P54每小时行60千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60千米/时每分钟行225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225米/分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所以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P56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问的是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