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通信网Ad Hoc网络讲稿
无线Ad Hoc网络的发展

无线Ad Hoc网络的发展无线Ad Hoc网络最初应用在军事上,主要是作为提高战术通信抗毁性的临时通信网络。
由于军事行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部队在战场上不能仅仅依靠预先架设的固定通信网络,还需要多跳网络以实现超视距的战术通信。
1972年,DARPA启动了分组无线电(PRNet, Packet Radio Network)项目[3],研究分组无线网在战场环境中对数据通信应用的支持。
PRNet的网络结构由一个最小限度集中控制的广播无线电网络组成,接入协议结合了Aloha和CSMA信道接入协议,路由协议采用了多跳存储转发的路由策略。
通过采用多跳存储转发路由策略,扩展了无线电单跳覆盖范围,实现了多个用户在较大的地域内相互通信。
DAPRA在1983年启动了抗毁性自适应网络(SURAN, Survivable AdaptiveNetwork)项目,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开发新型的网络算法以支持大规模的多跳网络,开发小型、廉价、低耗的无线电设备来支持复杂的分组无线电协议,具有抗安全攻击的能力。
1987年,该项目研制出低成本分组无线电技术(LPR,Low-cost Packet Radio),该技术是具有数字控制的DS扩频无线电通信,内置基于分组交换的Intel 8086嵌入式微处理器。
另外其他的改进措施包括程序控制基于位的扩展码、自适应前向纠错和扩展信号的相干卷积运算。
1994年,DARPA又启动了全球移动移动信息系统(Glomo, Global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项目。
在分组无线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能够满足军事应用需要的、可快速铺设的、高抗毁性的移动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一直持续至今。
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迅速崛起也带动了无线自组织网络的研究。
1997年,美国陆军实施了战术因特网(TI, Tactical Internet)方案,该方案是移动无线多跳分组无线电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移动Ad Hoc网络在军事战术通信中的应用初探

网络 的分 布式特 征 、节 点的 冗余
图 2 A o d H c网络 的平面结构
性和不 存在单 点
系结 构 移 动A c d Ho 网络 可 以分 成两
故障点 .使得网络 的健壮性和抗
毁 性很 好。
2 自动 配 置 。 自动 配 置是 移 、 动A c dHo 网络的 基本特 征 .节点 必 须 检测 其 它 节点 以及 它们 可 以
l 信 、 换信 息 , 交
实现信息和服 ‘ J务的共享、 网
广泛 , 如搜寻与营救 、 灾难 重建 、 【 络 节 点 能 够 动
移动 办 公 、 虚拟 教 室 、 感器 网络 传
等。 同时 , 移动A o 网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诸 多 dH c
态地 、 意地 、 随
I 频 繁 地 进 入 和
为路由器又作为圭机 ,能够通过
线 通信 。它们 能够 在任何 时候 、 不
行, 完成紧急通信需求任务。在偏
地 理环 境 等原 因 往往 缺 乏有 线 通 信 设 施 ,dH c J 可 1解 决 这 A o  ̄络 , 2
些 环 境 中的 通信 问题 。随 着便 携
述
( ) 动A c 一 移 d Ho 网络 的概 念 移动 A o 网络是 由一 组无 dH c
特性也符合现代战争对军事战术
通 信 提 出的 许 多新 要 求 。若 将移
动AdHo 网络应 用于军 事 战术通 c 信 建 设 中 ,无疑 将会 大大 提 升军
}离 开 网 络 , 而
! 常 常 不需 要 事 先 示 警 或 通
知 ,而且 不 会 破 坏 网络 中 其 工 o M。 c^ 图 ’移动 A o 网络的应用 dHc
移动Ad hoc网在战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移动A c 署迅速, d o网部 h 抗毁性强使 其应用在战术 通信系统和数 据链建设中 具有极高的价 本文主 1 值。 要 分析了无线 A c d o 网的基本特点和推动 A c h d o 网走向实际军事通信应用面临的挑战, h 最后分析了描述 A c l do网 h
2 6
C N E T L COMMU C ON {e h i l dt n J N2 o o1 HIA N W E E NIAT I S T c nc io ) A o 8N . aE i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CH l NA N EW TELEC0 M M Nl U CAT1 N ( Edi i 0 S Te ch ni caI tOn
移 动 Ad h c网 o
杨 勤泗 张 宣
( 西安通信学院 西安 7 0 0 ) 116
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 以完成集中统一指挥 , 协调作 户的应用程序 ; 作为路由器 , 用户终端需要运行相应 战。 然而 , 战场信息瞬时万变 , 稍纵即逝 , 在传统的军 的路 由协议 ,根据路 由策略和路 由表参与分组转发 事通信中,是每到一个地方然后再进行通信基础设 工作和路 由维护工作 。 施建设、 电线架设等等工作。 这样就会妨碍军事情报 的传递和军事指挥的快速进行。 从无线 A o 网络的工作方式和组网形式来 d c h
特性的各种数学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关键词 自 组网 服务质量 数学模型 战术通信 , j 1
1 引 言
在现代化战场上 ,各种军事车辆之间 、士兵之
2 基本 特 点
在 A o 网络 中, d c h 每个用户终端兼备路 由器和
间、 士兵 与军 事车辆 之 间 、 下属 部 队与指 挥部 之 问都 主机两种功能。 作为主机 , 用户终端需要运行面向用
战术移动Ad Hoc网络的自适应MIMO-OFDM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未来 战争 系统之 间相 互传输 的信息不 再是 简单
自适 应 传输 系统并 通过 仿真 分析得 到 复杂移 动 战术
环境 下 MI O D 系统 性 能结果 . MO— F M
的战术命令态势信息 , 还包括大量的情报信息 、 目标 信息 , 别 是还 包 括很 多视 频 、 特 图片 、 音频 等 情 报 信 息, 从而要求系统必须要有足够大的传输带宽. 了 为
战术 移 动 A o dH c网 络 的 自适 应 MI — F M MO O D 系统 实 现 与 性 能 分 析
崔 苗 , 曹英烈
( 1广东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 广东 广州 50 0 ;. 10 6 2 中国电子科技集 团第 七研 究所 , 广东 广州 50 1 ) 130
第2 7卷 第 3期 21 0 0年 9月
广 东工业 大学 学报
J u n lo a g o g Unv ri fT c n lg o r a fGu n d n ie s y o e h oo y t
V0 . 7 No 3 12 .
S ptmb r2 0 e e e 01
支持海 量数 据 的分 发 和 传 输 , 带 高速 大 容 量 移 动 宽 的 战术 通信 系统 是 未 来 数 字 化 战场 的骨 干 . 输 入 多 多输 出… ( hp — p t hpeO tu, MO) Mu il I u Mu i — up tMI en l 系
《Adhoc网络概述》课件

总结
Adhoc网络概述回顾
总结Adhoc网络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Adhoc网络未来展望
展望Adhoc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
节点可以随时加入和离 开网络,具备高度灵活 性。
无需购买和维护昂贵的 中央设备,降低了成本。
Adhoc网络的缺点
1 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节点之间直接通信,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2 速率相对较慢
与传统基础设施网络相比,Adhoc网络的速率较慢。
3 安全性难以保Adhoc网络概述》PPT 课件
探索Adhoc网络的全貌,了解其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应用领域。了解其优点 与缺点,并探讨Adhoc网络的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
什么是Adhoc网络
Adhoc网络是一种无需中央基础设施的网络,节点之间直接通信。它具有自组 织、灵活性和低成本等特点。
Adhoc网络的分类
控制节点之间的数据访问和 共享。
TCP/IP协议栈
定义Adhoc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和通信规则。
Adhoc网络未来发展方向
1 高速传输
研究提高Adhoc网络的传输速率,以满足更高的需求。
2 大规模应用
推动Adhoc网络的大规模应用,拓展其覆盖范围和适用场景。
3 安全性提升
加强Adhoc网络的安全保障措施,以提高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Adhoc网络的应用
军事应用
在军事作战中,Adhoc网络 可以提供即时可靠的通信。
消防抢险
在灾难抢救中,Adhoc网络 可以提供紧急通信和协作。
通讯备份
作为传统通信网络的备份, Adhoc网络可以提供容错性 和可靠性。
Adhoc网络技术
路由技术
选择合适的路径以在Adhoc网 络中传输数据。
ad hoc讲稿

Ad hoc网络定义根据IEEE的定义,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也常被称为移动Ad hoc网络。
它由一组无线移动节点组成,是一种不需要依靠现有固定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够迅速展开使用的网络体系,所需人工干预最少,是没有任何中心实体、自组织、自愈的网络。
在自组网中,每个用户终端不仅能移动,而且,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
一方面,作为主机,终端需要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另一方面,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根据路由策略和路由表完成数据的分组转发和路由维护工作。
Ad Hoc网络中的信息流采用分组数据格式,传输采用包交换机制,基于TCP/IP协议簇。
所以说,Ad Hoc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一种类型。
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分布协调功能802.11 MAC支持两种操作模式:单点协调功能(PCF)和分布协调功能(DCF)。
IEEE 802.11DCF是IEEE 802.11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无线局域网信道接入协议,采用CSMA/CA 机制,其工作原理如下:带有准备传送的新分组数据的移动站(包括AP)首先检测信道是否繁忙,如果信道在DIFS时序间隔(对于802.11网络为50μs)内为空闲状态,那么移动站将开始准备传送分组数据。
否则,移动站继续检测信道。
如果信道在DIFS时序间隔内空闲,那么移动站:a)开始将信道时间分为多个时隙单元;b)生成以时隙为单位的随机退避间隔(random backoff interval) ;c)继续检测信道。
接着,在信道仍保持空闲的每个时隙中,退避间隔值减1。
当间隔值为0时,移动站将开始传送分组数据。
在退避期间,如果在一个时隙中检测到信道繁忙,那么退避间隔将保持不变(冻结),并且只当检测到在DIFS间隔及其下一时隙内信道持续保持空闲,才重新开始减少退避间隔值。
战术通信中异构Ad-hoc网络路由策略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述
移 动 A —o dh c网络 ( bl Adh cN T r, NE ) Mo i —o E wok MA T 由 e
2 网络模 型
战术通信 网络可以表示成一个带权无 向图 G ( ,, , = VE 其
中 , = , 一 } 节 点 的 集 合 ;£ {】 2 e } 微 波 网 1 , 是 , = e, , 是 e …,
sr t g n n e - r u o tn ta e y a o t di e e tr u i g sr t g e b e a c ia e wo k sr cu e OP ta e y a d i t rg o p r u i g s r t g , d p s f r n o tn ta e is t rhir r h c l t r tu t r . NET smu a in r s l h w h t f n i l to e u t s o t a s
[ ywod lAdh cruig tci l o Ke r s -o t ;at a c mmu iao ; e rgno s e r; ru v me tcutr ga oi m o n c nct nh t oe e u t k gopmo e n; ls i l rh i e n wo en g t
H e e 0 e 0 d h cN e w o k R o tng S r t g t r g ne usA — o t r u i t a e y
i ci a o m uni a i n n Ta tc l C m c to
WANG h o LIQio XI S u , a , ONG ag n Hu — a g
军事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前景与开发利用策略

从 工作 方式 和组 网形 式来看 ,移动 A o d h c网络 具有 以下 几个特 点…: ( )无 中心 :移 动A o 网络 采用 的 是无 中心 结构 ,节 点之 问 的地位 是平等 的,且 可 1 d hc
以随 时加 入和 离 开 网络 。任 意节 点 的故障 不会 影 响整个 网络 的运行 。
( )多跳 性 : 由于 无线 通信 距 离受 限 ,网 内节 点间 的通 信往往 需要 借助 其他 节 点中继 2 转发 才 能实现 ,这 样就 形成 了多 跳通 信路 径 。
( ) 自组 织性 :移动 A o 3 dh c网络 最大 的特 点就 是 没有严 格 的控 制中 心 ,可 以在任 何 时
La ty t i ii a c n tae y o i t r sl sgn fc n e a d sr tg fm l a y mob l d h c n t r x o t t n ae d s u s d he i iea o e wo k e pl ia i r ic s e . o Ke y wor : a h n t r ds d oc e wo k; miia a lc to ltr y pp i a in; e pl iai n a d x o t t n ut i ai n; s c rt o iz t l o e u iy
99
21 ( 0 0 第三届 )全国网络 与信 息安全学术会议论文
窃 听 、主动 入侵 、拒 绝服 务 、剥夺 “ 眠 ”等 网络 攻击 。 睡
2 .军 事 移 动 A o d h c网 络 的应 用 前 景
移 动 A o dh c网络是 未来移 动 通信 系统 (G体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它 的 自组 织 、可移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军事领域的变革浪潮,不断推动着新的作战理论和新的作战方式的诞生。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崭新的战争形态,己登上历史舞台,未来战争将是数字化信息部队在数字化的战场中的信息技术的角力。
信息化装备是构建信息化部队的基础,没有装备的信息化,信息化战争将只能是空谈。
而信息化装备必须以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信息化技术的核心是提高通讯质量和信息处理能力,甚至是通过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对抗达到“兵不血刃”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争取战争主动权,从而赢得信息战的胜利。
Ad Hoc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不需要依赖现有的固定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没有任何中心实体的自组织无线网络。
因其自身具有组网灵活性强、支持移动性和动中操作、易于快速部署、系统整体抗毁性能力强、系统成本低等特点,因而一出现就成为数字化战场的首选技术。
特点:
1.网络节点的游牧性。
节点在一定区域内自由移动,同时也存在具有同一目的的节点
群统一移动,类似于部队编队在没有无线连接和安全限制下,节点可自由通信。
2.分布式操作。
由于网络节点不能够依靠固定设施或者中心管理,所以移动网络节点
是分布式的。
3.带宽有限、链路容量易变。
由于网络使用的是无线信道,而无线信道具有带宽有限、
比特误码率高、链路质量和链路容量起伏波动等问题。
4.移动性与网络拓扑动态性。
网络节点是自由任意移动,这必然导致网络拓扑动态变
化。
因此网络拓扑可能随机、迅速、不可预测地变化。
5.物理安全有限。
网络由节点自身充当路由器,不存在命名服务器和目录服务器等网
络设施。
因此比固定网络更加容易受到偷听、哄骗、拒绝服务等攻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无中心的自组织网络具有组网灵活性强、支持移动性、便于快速部署和展开、系统整体抗毁能力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有中心的固定网络所不具备的,因而必将会在许多不便于开设固定网络或者固定网络需要延伸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网络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得到了包括军事界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战术无线Ad Hoc网络是采用军用数字化短波、超短波无线电台构成的无线数据通信网络。
从诞生之初,网络就主要用于战术网络。
特点:
1.战斗编成与编组相对固定,各战斗单元之间有较为明确的隶属关系,各作战单位行动目的
较为一致,且战术行动事先也有预案,因此战场环境下,各战斗单元群组移动性特征较为明显,这与民用HocAd网络研究常假设各个节点随机运动是不同的。
2.因作战需要,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可能很大。
以师一级作战单元为例,在其战斗编成内的通
信节点可能达到数百、甚至上千种,而且这些节点所使用的通信装备类型、性能可能不尽相同,节点的移动性也大,这对各种协议、算法等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战术通信链路的带宽比较小,数据传输速率比较低,且战场电滋环境复杂,受敌方干扰严
重,受各种类型电磁攻击的可能性大,对战术网络的生成提出了严峻挑战。
战术网络因以战场环境为背景而具有更大的特殊性,所以在构建战术网络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更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需求
战术网络的主要任务是为师或师以下作战部队提供通信保障,需要具备的
主要功能有,
①实现指挥控制数据的“无缝”交换。
②提供战场“态势感知”数据的传播。
③满足部队“动中通”的需求。
④可与其它通信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
2.战场环境
除会受到复杂、恶劣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外,战术。
网络还会受到电子侦察、电子攻击、火力打击等安全威胁。
同时,诸军兵种一体、地空一体、空天一体的现代联合作战样式对战术。
对ad hoc网络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战场环境因素也是战术网络构建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①在联合作战的战场背景下,参战的诸军兵种多,通信设备种类多,异质性强,
战术网络必须同时满足不同作战单元的通信需求。
②由于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致使现代战争进程加快,
各作战单元的动态性较强,因此,如何处理作战单元加入和撤出通信网的频率加大和确
保网络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也是战术网络需要考虑的问题。
③作战范围大、通信覆盖面广、信息流量多和信息需求的非对称性,要求通信的
实时性好、可靠性强和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
④电磁对抗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确保战场信息的可靠传递也
是构建战术网络所面临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3.信息流动方式
能否顺利获取战场信息和能否确保战场信息流动的实时、高效,对能否取得战争胜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在构建网络时必须考虑信息的流动方式。
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信息流程有以下三种哪
一是逐级流动方式,即按指挥关系指挥指令在上下级之间逐级流动。
二是针对战场突发事件的处理,突发信息脱离指挥关系进行传输。
三是所有作战单元需掌握的战场态势信息,以广播方式进行传输。
4.部队编制体制
各单位之间隶属关系的层次性是部队编制的最大特点。
即在编制内,每一个高一级
单位包含一定数量的低级单位,并且不存在有某一个低级单位同时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
上高级单位的情况,也就是在附属关系上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一级对一级实施指挥,一
级对一级负责。
因此所构建的战术网络体系结构应与编制体制相一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