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解读

合集下载

免疫学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学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学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疾病,病因复杂,病程缓慢,诊断比较困难。

传统的临床检查方法往往不够精确,因此,免疫学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诊断方法,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免疫学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抗体检测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自身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典型特征。

因此,通过测定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其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染色等。

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该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RF是一种抗人免疫球蛋白G的抗体,其阳性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高达70%-80%。

通过ELISA等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患者血清中RF的水平,从而帮助医生确诊类风湿关节炎。

二、组织特异性抗原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常常攻击自己的组织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通过检测患者组织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可以帮助诊断自身免疫疾病。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自身抗原,如抗双链DNA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这些特异性抗体水平,从而为红斑狼疮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三、细胞免疫学检测细胞免疫学检测是指通过测定患者免疫细胞数量、活性等指标,来判断其免疫功能是否紊乱。

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中,细胞免疫学检测尤为重要。

以重症肌无力为例,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免疫细胞对神经肌肉接头的损害。

通过测定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自身抗体水平及其它免疫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疾病的免疫异常,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四、多参数免疫分析技术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往往只能检测单个指标,难以全面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

然而,随着多参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免疫指标,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抗核抗体检测及共识解读-263-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抗核抗体检测及共识解读-263-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63-抗核抗体检测及共
识解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荧光模型解读
1、关于间接免疫荧光法的细胞浆荧光模型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胞浆细颗粒型:整个细胞核浆呈粗斑点型荧光染色,核仁染色可有可无
B、胞浆网状型:粗颗粒纤维状染色,延伸着染于整个细胞核内
C、胞浆极型:沿细胞核外围间断的斑点或颗粒状缎带样染色,分布于细胞质的两极[正确答案]
D、胞浆棒环状型:间期细胞核被膜呈现点状染色,邻近细胞相触点的荧光会增强
E、以上均正确
2、关于间接免疫荧光法的细胞核荧光模型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核均质型:整个间期细胞核呈现大小不一、荧光强度不同、分布有异的斑点
B、核质密斑点型:细胞核浆均匀荧光染色,根据细胞基质的不同,核仁染色可有可无
C、着丝点型:粗斑点(40-80/细胞)散落于间期细胞内,并集中排列在分裂期细胞的浓缩染色体中[正确答案]
D、细胞核细颗粒斑点型:整个细胞核浆呈粗斑点型荧光染色,核仁染色可有可无
E、以上均正确
3、关于间接免疫荧光法的细胞浆荧光模型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AC-16丝状/微管型:其特征是细胞骨架纤维染色,有时像细小间断的粒状沉积物[正确答案]
B、AC-17节段型:染色沿张力丝的短节和周期致密体增强
C、AC-18胞浆散点型:GW小体在间期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染色,而染色颇常见于S/G2晚期细胞
D、AC-19胞浆致密颗粒型:整个细胞质呈现接近均匀但浑沌不清的模式。

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

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

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发表时间:2020-12-21T07:35:56.126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作者:窦荣荣[导读] 自身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自身抗体检测已在国内临床上普遍开展,其检测方法、试剂质量、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及报告质量,可能影响临床医师对结果的判断和解读。

窦荣荣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免疫科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自身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自身抗体检测已在国内临床上普遍开展,其检测方法、试剂质量、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及报告质量,可能影响临床医师对结果的判断和解读。

关键词:自身免疫病;抗体检测;方法一、自身免疫病诊断抗体检测的必要性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

—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时,对自身组织产生损伤,导致自身免疫病发生,出现贫血,肝功能也不好,腰疼,关节疼,天冷手指发白,口干、眼干等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之一是与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有所关联,自身抗体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但同时也会也牵扯到其他疾病。

自身抗体和肿瘤等其他疾病的关联,目前也成为研究中的热点,而且已经有成果应用到临床上。

例如,肌炎病人如能够查出自身抗体呈阳性,继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甚至高达50%-70%;再如干燥综合征病人继发淋巴瘤的风险很高。

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大相关性。

研究发现,很多指标在疾病产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异常变化;自身免疫性疾病能否尽早地得到诊断治疗,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就能避免发病之后的关节变形,使病人免受坐轮椅的痛苦。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和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关于RA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自身抗体检测的发展,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依据。

因此,本次专家共识旨在就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和规范。

二、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检测RF是诊断RA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其阳性率不高,关联性也有限。

因此,专家建议将RF检测作为RA诊断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指标。

对于RF阴性的RA患者,应进一步检测其他相关自身抗体。

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的检测ACPA是RA的独特标志物,其阳性预测价值和特异性比RF更高。

因此,专家共识认为ACPA检测是早期RA诊断的关键,可以帮助提高早期干预和治疗效果。

四、其他自身抗体的检测除了RF和ACPA,还有一些其他自身抗体在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抗核糖体蛋白抗体(anti-nucleocytosolic antibody,ANCA)和抗细胞溶酶体抗体(anti-dsDNA antibody)等。

专家建议,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综合评估RA的诊断和预后。

五、自身抗体在干预治疗中的意义自身抗体的检测不仅对早期R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在干预治疗中发挥作用。

例如,ACPA阳性的RA患者对抗风湿药物的治疗反应更好,因此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六、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专家共识指出,尽管自身抗体的检测在RA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最佳策略和指导意义。

此外,也需要探索新的自身抗体标记物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预后判断
某些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 预示疾病的预后,有助于 医生预测患者的康复情况 和生存率。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
高危人群筛查
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对高危 人群进行筛查,提前发现潜在的 免疫系统异常,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性治疗
根据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医生可以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性治疗计 划,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异性强,但操作较为复杂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03 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
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可作为自身免疫性 疾病诊断的依据,当体内出现异常抗 体时,可能提示某种免疫系统疾病的 发生。
确诊价值
指导治疗
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医生可以了解疾 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从而制定合 适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间接免疫荧光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等。该方法将待测抗体与荧光标记的抗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根据荧光信 号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自身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总结词
一种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通过酶标记 的抗体与待测抗体结合,再加入底物显色, 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自身抗 体。
自身抗体的存在和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有助 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评估。
辅助科研和药物研发
自身抗体检测在科研和药物研发中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对 不同疾病的自身抗体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发病 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探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探索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化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 自身抗体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自身免疫抗体谱报告解读

自身免疫抗体谱报告解读

自身免疫抗体谱报告解读
自身免疫抗体谱报告是检测身体是否产生了对自己正常组织的攻击的一种血液检测方法。

以下是对自身免疫抗体谱报告的一般解读:
1. 报告中列出的每个抗体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其中一些抗体可以与许多不同的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而其他抗体仅与一种特定的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2. 报告中的数值代表抗体在血液中的浓度。

如果某种抗体的浓度过高,可能意味着某种自身免疫反应正在发生。

3. 通常,正常人体内会出现一些自身抗体,而这些抗体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报告中某种自身抗体的浓度比正常范围高,但仍然在接受的范围内,可能并不意味着存在严重问题。

4. 如果报告中某种自身抗体的浓度远远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自身免疫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

5. 报告中还可以列出其他血液补体,淋巴细胞和其他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医生评估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疾病的组成部分。

最终的解释和诊断应由医生根据完整的病历和检查结果进行确定。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自身抗体检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重要工具,随着早期诊断、规化治疗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在疾病诊断、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目前自身抗体检测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检验方法,加上工作条件、传统诊疗习惯、结果判读以及医疗保险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应用上存在着不统一、不规现象。

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建议十分必要,可为广大临床医生和检验医师提供参考。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形成分3步进行。

首先由来自全国大型教学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师通过检索国外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起草《建议》草案,然后将该草案提交由风湿免疫科、检验科、消化科、血液科、神经科等组成的专家组讨论,补充和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的草案再次由起草成员讨论,形成初步建议,并对每项建议条目进行解读。

最后提交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专家进行投票评分(Delphi评分,分值从0分到10分,0分表示完全不赞同,10分表示完全赞同),计算所有专家打分的(平均值±标准差)作为每条建议的专家认可度。

《建议》包括13条,每一条都附有基于GRADE 法[1]的证据分级、证据质量和专家认可度及其95%的可信区间。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而引起器官或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变累及的围,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前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类风湿关节炎(RA)、抗磷脂综合征(APS)等为代表;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及肿瘤、药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解读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解读

1964
2010 RA新诊断标准( ACR/EULAR)
RA相关的自自身身抗体
名 称
类⻛风湿因子子 RA33/36抗体 Sa抗体 抗角角蛋白白抗体 抗核周因子子 抗CCP抗体 抗CB10抗体 抗BiP抗体
敏感性(%)
50--70
特异性(%)
86 93.6 78-97 87-92 70-90 96 70-88 92
特发性血血小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燥综合征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绝经过早(少数病例) 类⻛风湿关节炎 硬皮皮病
男性不育(少数病例) 多发性肌炎/皮皮肌炎 交感性眼炎 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 抗磷脂综合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血血管炎
寻常型天疱疮
自自身身免疫性肾小小球肾炎 肺肾出血血综合征
已明确40多种,高度相关20多;可能相关100多种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n n n n n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3.检验与临床结合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5.ANA、dsDNA抗体规定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n
n n n
6、ANA–IIFA依赖于试剂、设备和其他因素,因而筛查 稀释度可因地而异。 一个ANA的异常结果应是在正常 对照人群第95百分位以上的滴度。通常而言, 以 Hep-2细胞为底物检测ANA评价成人人群SARD时,所 用的稀释度为1:160; 7、 ANA阳性时,推荐同时报告荧光图型和最高稀释度; 8 、ANA–IIFA荧光图型的报告应采用标准化术语; 9、可能时,除了细胞核荧光图型外,其他的细胞浆和 有丝分裂荧光图型也应一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诊疗临床路径
检测程序的标准化
临床血清(浆) 标本IIF筛查
阳性
阴性但有自身 免疫病症状
特异抗体检测及确认试验
NCCLS I/LA2-A
实验室方方法的选择及结果的确认
ANA初筛
95%~99%可排除SLE (-) SLE治疗缓解
病情特重(大大量IC沉积消耗抗体) (+)低滴度 常⻅见于RA等其它自自身身免疫性疾病 高高滴度 可作为诊断SLE的依据
≥90% ≤90%
anti-CCP﹙97.1﹚, AMA﹙96.7﹚, anti-M2﹙96.0﹚, RF﹙94.7﹚, anti-SSB﹙93.1﹚, anti-SSA﹙91.5﹚
ANA ﹙89.4﹚, anti-Jo-1﹙87.1﹚, anti-MPO﹙86.9﹚, anti-rRNP﹙82.6﹚, ANCA﹙82.4﹚, anti-PR3﹙82.4﹚
自自身身抗体检测的一一般原则
n 筛查性试验与确诊性试验项⺫目目的合理组合 n 选择相关的自自身身抗体检测项⺫目目 n 切忌盲⺫目目的全面面检测 n 实验中应同步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筛查实验与确认实验存在差异?
n 筛查实验 抗原含量丰富、抗原存在分布不均、含量过 低,不同处理方法对特定抗原的破坏 可能导致部分特异性抗体的漏检
量); n 5、应以相同方法用于anti-dsDNA的定量检测和SLE病
情活动监测;
anti-ENA检测
n 1、ANA阳性时,推荐还检测anti-ENA; n 2、检验报告中应注明anti-ENA检测方法。如与IIFA或临床诊断偏
差时,应考
n 虑用其他检测方法; n 3、应分别报告anti-ENA(包括阴性结果);如ANA筛查结果为阴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n 3.检验与临床结合
n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n 5.ANA、dsDNA抗体规定
n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抗核抗体的检测的推荐建议
1.ANA是自自身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的第一一级检验 2.ANA主要用用于诊断,而而不是为了监测疾病进展 3.IIFA是ANA筛查的参考方方法。其他方方法虽可采用用,但
Addisino病
自自身身免疫性肝炎
绝经过早(少数病例) 硬皮皮病
1型糖尿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男性不育(少数病例) 多发性肌炎/皮皮肌炎
重症肌无无力力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交感性眼炎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多发性硬化症 溃疡性结肠炎
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 系统性血血管炎
脱髓鞘疾病
克罗恩病
抗磷脂综合征
寻常型天疱疮
自自身身免疫性肾小小球肾炎
6、浆膜炎; 7、肾脏病变:尿蛋白白>0.5g/24h或有RBC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异常,多发性单神经炎,脊 髓炎,外周或颅神经病变,脑炎; 9、溶血血性贫血血; 10、WBC<4×109/L至至少1次,或淋巴细胞<1×109/L至至少1次; 11、血血小小板<100×109/L至至少1次。
CRP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地位
二、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
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n 3.检验与临床结合
n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n 5.ANA、dsDNA抗体规定
n 确认实验 特异性抗体数量极其有限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多 确认实验不能代替针对总抗体筛查实验
n 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差异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合理选择
v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 自身抗体(谱) ↑,分型↑
v 大撒网式筛查不是好医生 v 临床需求,基本项目
检测项目、检测程序合理选择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n 3.检验与临床结合
n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n 5.ANA、dsDNA抗体规定
n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抗环瓜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
≤80% anti-Scl-70﹙80.0﹚, anti-Sm﹙74.1﹚, antinRNP﹙72.0﹚
≤70% ASMA﹙65.1﹚
≤60% anti-β2-GP1﹙60.0﹚, aCL﹙59.5﹚, APF ﹙57.7﹚ anti-dsDNA﹙52.9﹚, AKA﹙51.9﹚
参加277家,其中210家回报,总体回报率75.81%
n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诊断思路:
n 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是疑难病诊断思路,也是风湿免疫 科医生多年来惯用的一种临床思维。除了排除感染、 肿瘤,当然也要排除物理化学损伤、过敏、移植排斥 等导致的炎症。
n 如何知道存在炎症?不明原因发热、非特异炎症指标 CRP升高等。
抗CCP抗体研究回顾
1999
发现抗CCP对RA的特异性
1993
1997
抗聚丝蛋白白抗体(AFA)群的抗 原决定簇与瓜瓜氨酸残基有关
抗核周因子子(APF)靶抗原: ----前聚丝蛋白白部分去磷酸化产物(Simon, 1993)
1979 1964
IFA:以大大鼠鼠食食管上皮皮细胞角角质层为底物的RA特异性的抗体( 抗角角蛋白白抗体,AKA)(Young BJJ.Br Med J.1979,2:97)
n 当临床高度怀疑“自身免疫疾病”应检测自身抗体。
自自身身免疫病的“病谱”
器官特异性
非非器官特异性
桥本甲状腺炎 扩张性心心肌炎
自自身身免疫性溶血血性贫血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原发性粘液水水肿 恶性贫血血
特发性血血小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燥综合征
甲状腺机能亢进 自自身身免疫性胃炎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关节炎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n 3.检验与临床结合
n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n 5.ANA、dsDNA抗体规定
n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n 3.检验与临床结合
n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n 5.ANA、dsDNA抗体规定
n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预测自身抗体
IFA:以颊粘膜上皮皮细胞核周围的角角质透明蛋白白颗粒为底物的RA 特异性抗体APF(Nienhuis RLF.Ann Rheum Dis,1964,23:302)
2010 RA新诊断标准( ACR/EULAR)
RA相关的自自身身抗体
名称
类⻛风湿因子子
RA33/36抗体 Sa抗体 抗角角蛋白白抗体 抗核周因子子 抗CCP抗体 抗CB10抗体 抗BiP抗体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n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7):437-443
n 1.怀疑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自身抗体
n 2.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n 3.检验与临床结合
n 4.诊断标准中的项目应开展
n 5.ANA、dsDNA抗体规定
n 6.不同疾病推荐:RA、SLE等
2. 公认方法、定量/半定量/滴度
检测、预后判断
为什么要作自身抗体检测
n 自身抗体产生是自身免疫疾病(AID)的基本特征 n 自身抗体成为绝大多数AID的血清学标记物 n 自身抗体检测用于AID的定义和分类 n 自身抗体检测是AI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n 某些自身抗体可用于AID活动度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 n 某些自身抗体可用于AID预后或累及器官的估计 n 某些自身抗体对AID发病有预警价值 n 自身抗体检测新的应用领域(肿瘤、感染、血栓)
ENA抗体谱检测
(-)不能排除
抗dsDNA、Sm、rib抗体 (+)可帮助诊断
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管理
n 室内质控 n 实验室间比对:项目少 n 专业机构:NCCL 2002年ANA,2009年
353家;CAP>40项目。 n 专业学会:中华风湿病协会 n 商业公司
201合征
已明确40多种,高度相关20多;可能相关100多种
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n 一、病史和查体 n 二、影像学检查 n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n 四、实验室检查 n 1.三大常规、肝功、肾功、甲功 n 2.炎性标志物:CRP、SAA、PCT、IL-6 n 3.其他:HLA分型、T细胞 n 4.自身抗体:重要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n 一、预测疾病
n AMA可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前十年发现 n 抗胰岛细胞抗体可在I型糖尿病发病前5年检出。
n 二、预测疾病特异临床表现 n RA患者中CCP可预测疾病的侵蚀性 n SLE抗磷脂抗体可预测脑卒中 n SLE抗核糖体P蛋白预测神经精神症状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n 2、检测anti-dsDNA时,Farr试验和CLIFT(短膜虫免 疫荧光检测)具有高临床特异性。其他方法的特异性 较低,因而推荐这些方法检测阳性时再用Farr试验和 CLIFT加以确认,并分别报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