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3、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如使动用法,通假字等。
4、教育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逆境磨炼人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深入理解第二、三两段。
2、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出示幻灯片2)同学们,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
(点击图片链接视频:《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患难当中矢志不渝,立志报仇,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的雄风。
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却沉溺于安乐享受之中,以至于最后重蹈覆辙。
那么,越王勾践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幻灯片3:题目)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6、7)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他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他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幻灯片8)1、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和气势。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指正朗读中的不当之处,教师点拨。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容
1、播放录音视频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某某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4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整体感知
1.节奏划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丈夫” 威武不能屈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
生于 出身低微、艰苦磨炼、终担重任 居
忧患,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安
死于 论证 对比 思
安乐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 危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积累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第1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第1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第1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挑战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刻领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人生哲理的古诗词,如《出塞》、《登高》等,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兴趣。
2.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齐读,理解题目含义。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与讨论(续)1.教师继续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论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例,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哲理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2.收集关于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和意见。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1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将文中句子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解释重点实词,准确译成现代汉语难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课前导学: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孟子主张人和治国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孟子先苦后甜的思想.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依据注释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合作交流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练习反馈①、通假字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 ) 4、法家拂士( )②、一词多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B. 域民不以封疆以天下之所顺C.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孙叔敖举于海③.课文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
,,国恒亡。
4、然后知,。
三、拓展任务、直击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⒂.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理科目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型预习展现老师班级小组同学编号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学问,理解和把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短文。
7、这篇谈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二、展现预设1、分析文章内容,特殊是文章其次.三段。
2、引导同学结合实际领悟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学习内容(一)分析课文其次段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其次段属于什么?谈论2、朗读,翻译3、在这段中谈论的观点是什么?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受种种肉体和精神的熬煎,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能。
4、背诵其次段(二)分析课文第三段1、朗读,翻译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假如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3、最终,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总结提升辩论赛: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
(熟悉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五、达标测试1、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谈论文,文章的其次、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2、本文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推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高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亩:曾()益:拂()士:拂()乱:胶鬲傅说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衡:拂: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 )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人恒过( )入则、出则()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举于士(今义:古义:)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在)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发:发于畎亩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6、重点词语解释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行拂乱其所为③、而后作④、征于色⑤、而后喻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法家: 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国恒亡⑨、生于忧患7、重点语句翻译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课文内容理解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二、探究展示: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了什么道理?6、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7、得出的结论句是()8、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9、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
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段):第三部分(第4段):11、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1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13、“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答:14、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答:15、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答:16、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17、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答:18、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19、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20、请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思路。
21、拓展: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三、课文理解检测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2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4、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7、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9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11、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12、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13、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14、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5、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17、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四、练习反馈:(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人恒过然后能改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舜发于畎亩之中⑨空乏其身⑩衡于虑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⒀必先苦其心志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⒂人恒.过然后能改⒃池.非不深也⒄委.而去之⒅故君子有.不战⒆兵.革非不坚利也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②行拂乱其所为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D.发: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言而喻C、国恒亡马无故亡而人胡D、行拂乱其所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C.同舍生皆被绮绣D.食之不能尽其材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