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基础知识(整理)
煤层气基础知识总结工作表

煤层气成因煤层气成因的种类煤阶煤级不同煤阶孔隙结构割理煤岩的宏观组成煤岩的微观成分煤体结构分类渗透率类别煤层顶板与底板常见岩层孔径分类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理煤储层压力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理中国煤层气资源特点煤层埋深,随煤层埋深增加,煤储层压力增大。
水文地质条件静水水位的高低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当煤储层所处的地表低于区域静水水位时,在承压水力作用下,该煤储层属于超压储层。
这样的储层一般位于向斜或复向斜内次一级的背斜部位,煤储层渗透性较差,与外界水力联系差,补给径流不畅,位静储层弱含水层。
排采三个阶段(渗流机理区域)单相流阶段:首先只有水产出,因为这时压力下降不多,煤壁附近只有单相流动。
非饱和单相流阶段:当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有一定数量甲烷从煤的表面解吸,开始形成气泡,阻碍水的流动,水的相对渗透率下降,但含气饱和度小于临界流动饱和度仍也不能流动,无论在基质孔隙中还是在割理中,气泡都是孤立的,没有互相连接虽然出现气、水两相,但只有水相是可动的两相流阶段: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有更多的气解吸出来,水中含气已达到饱和,气泡互相连接形成连续的流线,气的相对渗透率大于零。
随着压力下降和水饱和度降低,在水的相对渗透率不断下降的条件下气的相对渗透率逐渐上升,气产量逐渐增加大孔:>50nm 中孔:50-2nm 微孔:<2nm原生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软媒、加矸煤、粉煤)褐煤(低变质)、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中变质)、贫煤、无烟煤(高变质)根据肉眼可以鉴别的不同条带(3-10CM)和光泽的强弱,煤岩的宏观成分 包括如下四类:镜煤:光泽强,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割理)特别发育亮煤:光泽较强,次于镜煤,均一程度比镜煤差,较脆易碎,内生裂隙也较发育暗煤: 光泽暗淡,致密坚硬而具韧性,断面粗糙,内生裂隙不发育丝碳:具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外观像木炭,疏松多孔,硬度小,脆度大,易碎成煤期多、成煤环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产气量变化大顶板:泥岩、砂岩、石灰岩 底板:泥岩、粘土岩植物体埋藏后,在成煤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煤化作用,同时也生成了以甲烷为主的气体。
煤层气

一、名词解释1煤层气:是指煤层生成的气体经运移、扩散后的剩余量,包括煤层颗粒基质表面吸附气,割理、裂隙游离气。
2煤型气:是相对于油型气的概念,是煤成气和煤层气的总和。
3割理:是指煤层中近于垂直层面的天然裂隙。
4构造煤:是指煤层中分布的软弱分层,是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碎或强烈的韧、塑性变形及流变迁移的产物。
5煤层气吸附平衡:当吸附和解吸两种作用速度相等(单位时间内被固体颗粒表面吸留的气体分子数等于离开表面的分子数)时,颗粒表面上的气体分子数目就维持在某一定量,称为吸附平衡。
6煤层气藏:是指在地层压力(水压和气压)作用下保有一定数量气体的同一含煤地层的煤岩体,具有独立的构造形态;是在煤层演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未被完全破坏,呈层状产出。
7煤层气地质储量:是指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
8煤成气:是煤层和煤系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气态烃,经运移到煤系中或煤系以外的储层中聚集的煤型气。
9瓦斯突出煤体:构造严重破坏并具有发生瓦斯突出的瓦斯能(即含有大量瓦斯)介质条件的煤体称为瓦斯突出煤体。
10坚固性系数:用于表示岩石抗冲击能力的大小或破坏时破碎功的大小。
11瓦斯放散初速度△P:是指煤在0.1MPa压力吸附瓦斯的条件下,向一固定体积的真空空间放散时,某一时间段内所散放的瓦斯量。
12原生结构煤:指煤原生构造未受构造变动,保留原生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每层原生层理完整、清晰,仅有少量内、外生裂隙发育,煤体呈块状的煤;原生结构煤的煤岩成分、结构、构造与内生裂隙清晰可辨。
13煤与瓦斯突出:采煤生产过程中,在一瞬间(几秒钟)采煤工作面或巷道某处突然被破坏,迅速放出大量瓦斯,同时抛出大量的煤、岩碎块和煤粉,这种现象称为煤与瓦斯突出。
14吸附等温线:按照气体解吸特性描述的煤的响应性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二填空题1煤层气形成阶段:原生生物气生成阶段、热降解气生成阶段、热裂解气生成阶段和次生生物气生成阶段。
系统全面的煤层气基础知识

系统全面的煤层气基础知识煤层气(Coalbed Methane)储层参数,主要包括煤的等温吸附特性参数、煤层气含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原地应力,以及有关煤岩煤质特征的镜质组反射率、显微组分、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等,相应的测试分析技术有: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容量法)、煤层气含量测定、煤层气试井和煤岩煤质分析等。
煤的高压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是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和指导煤层气井排采生产的关键技术参数,等温吸附数据测定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煤层气开发项目的成败和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煤是具有巨大内表面积的多孔介质,象其它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碳一样,具有吸附气体的能力。
煤层气以物理吸附方式储存在煤中,主要证据有:甲烷的吸附热比气化热低2—3倍(Moffat &Weale,1955;Yang &Saunders,1985),氮气和氢气的吸附也与甲烷一样,这表明煤对气体的吸附是无选择性的;大量试验也证明,煤对气体吸附是可逆的(Daines,1968;Maver 等,1990)。
结合国内外资料,推荐吸附样粒度为60—80目。
煤的平衡水分—当煤样在温度30℃、相对湿度96%条件下,煤中孔隙达到水分平衡时的含水量。
测试平衡水平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储层条件下煤的含水情况,为煤的吸附实验做准备。
煤层气含量—指单位重量煤中所含的标准状态下(温度20℃、压力101.33kpa)气体的体积,单位是cm3/g或m3/t。
它是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过程中计算煤层气资源量和储量、预测煤层气井产量的重要煤储层参数之一。
煤层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直接法(解吸法)和间接法(包括等温吸附曲线法和单位体积密度测井法)。
在直接法中,保压取心解吸法是精确获得原地煤层气含量最好的方法。
直接法的基本原理煤心煤样的煤层气总量由三部分气体量构成:一是损失气(lost gas),二是实测气(measured gas),三是残余气(residual gas)。
煤层气知识点

煤层气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煤炭勘探:是以煤田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使用多种勘查手段发现煤田和评价煤炭资源的开发远景,并为矿井的开发设计提供地质资源依据的地质勘查工作。
2.煤层气资源勘查:是指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煤和煤层气地质理论),利用钻井、地震、遥感以及生产试验等勘探技术手段,调查地下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和赋存数量的评价研究和工程实施过程。
3.复合勘探系统:是指在基本勘探系统的基础上,为准确地查明影响采掘顺利进行的开采地质条件,需要加密一些专门的勘探工程,使勘探后期形成不均匀的勘探网,故称为复合勘探系统。
4.详终:构指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提交的报告即为详终报告。
5.普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推断的”类别资源量,提交的报告即为普终报告。
6.可行性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
通常应在勘探后进行。
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计算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得出拟建项目是否应该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的基本认识。
7.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煤炭的平均价只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8.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它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9.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10.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储量:仅通过概略研究,作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
11.煤层的类型有:按煤层构造特征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等四个构造类别;按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四个类型。
煤层气基础知识

1、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煤层气爆炸范围为5—15%2、煤层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二氧化碳、氮气3、煤层气储层是(基质)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结构4、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吸附态(80-90%),游离态(20%-10%)、水溶态(5%以下)。
游离态煤层气以自由气体状态储积在煤的割理和其他裂缝空隙中,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由运动5、煤层气的产出机理:通过抽排煤储层的承压水,降低煤储层压力,使吸附态甲烷解吸为大量游离态甲烷并运移至井口。
即排水-降压-解析-扩散-渗流煤层气的运移方式:微孔-大孔-微裂纹-裂隙-裂缝6、在煤体的大孔和裂隙中,煤层气流动是以压力梯度为动力,其运移遵循达西定律;而在微孔结构中,煤层气流动是以浓度梯度为动力,运移遵循菲克定律。
7、井底压力:是指煤层气井储层流体流动压力8、压降漏斗:由于排水降压,供水边界到井底洞穴形成压差,其压差形状为漏斗状曲面,该曲面被称为压降漏斗,由于洞穴压力最低,煤层气定向解析,扩散,渗流和运移至洞穴。
排采时间越长,压降漏斗有效半径越大,其影响范围逐渐增加。
9、吸附:煤层气分子由气相赋存到煤体表面的过程。
10、煤中自然形成的裂缝称为割理;割理中的一组连续性较强、延伸较远的称面割理;另一组仅局限于相邻两条面割理之间的、断续分布的称端割理11、达西定律:Q=KA△h/L式中Q为单位时间渗流量,A为过水断面面积,△h为总水头损失(高度差),L 为渗流路径长度,I=h/L为水力坡度,K为渗流系数。
关系式表明,水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多孔介质的渗流量与渗流路径长度成反比,与过水断面面积和总水头损失成正比。
从水力学已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v与过水断面A的乘积,即Q=Av。
菲克定律: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用J表示)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也就是说,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12、临界解吸压力:对于未饱和煤层气藏,只有压力下降到含气量吸附等温线上,气体才开始解吸,该压力称为临界解吸压力。
天然气煤层气基础知识

中散发,且爆炸极限范围窄,在自然环境难以形成遇火爆燃条件,而空气中含有
10%液化石油气,人在该气体中5分钟就会麻醉;一旦压缩天然气从储罐或管路中
泄漏,在泄漏点周围会立即形成低温区,使天然气燃烧困难。
十六、LNG的六大优点 1)LNG体积比同质量的天然气小625倍,所以可用汽车轮船很方便地
将LNG运到没有天然气的地方使用。 2)LNG储存效率高,占地少。投资省,10m3LNG储存量就可供2万户居
二、天然气分类
按产出分类:
a、气田气 从气井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b、石油伴生气 从油井中与原油一起采出来的天然气,也叫溶解气、油田气等;
c、凝析气 凝析油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形成的天然气;
d、煤层气 从地下煤层中采出来的天然气;
按状态分类:
1、标准天然气
是指标准状态下(0℃、1atm)的天然气。其绝对密度为0.71 kg/m3,相对密度为 0.59,平均热值36MJ/Nm3,约为8500千卡/Nm3。
四、天然气化学组成
烷a(、C烃3H类8)气、体丁烷主(要C是4H1甲0)烷、(戊CH烷4)(一C5般H12占)8等0%;以上,其次为乙烷(C2H6)丙
b、非烃气体 (N2)等;
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氮气
c、稀有气体 氦气(Ne)、氩气(Ar)等;
五、天然气主要成份
燃料名称 燃点 爆炸极限 密度比空气 挥发性
天然气
650
5-15%
小
易
LPG
490
1.5-9.1%
大
难
汽油
425
1.4-7.6%
大
难
柴油
260
0.5-4.1%
煤层气基础知识(整理)

1.1. 煤层气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从矿产资源的角度讲,煤层气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含量>85%),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储集在煤层气及其临近岩层之中的,可以利用开发技术将其从煤层中采出并加以利用的非常规天然气。
对煤层气而言,煤层既是气源岩,又是。
煤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特殊的岩石力学性质,因而使煤层气在贮气机理、孔渗性能、气井的产气机理和产量动态等方面与常规天然气有明显的区别(详见表1.1),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资料来源:张新民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2002年1.2. 煤层气生成1.2.1.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从泥炭到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形成过程中,都有气体的生成。
根据气体生成机理的不同,可以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
生物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成熟期,而热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成熟期和过成熟期。
1.2.1.1. 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气主要由甲烷组成,它是由各种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作用而形成。
生物成因气又可以根据产生阶段的不同分为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
(1)原生生物气原生生物气是在煤化作用早期(R0<0.5%),在较低的温度下(一般低于50 0C),在煤层埋藏较浅处(<400m),在细菌的参与和作用下,微生物对有机质发生分解作用而形成的以CH4为主要成分的生物生成气。
在原生物生成气生成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CO2还原而成;另一种由甲基类发酵(一般为醋酸发酵)而成。
生物气的形成应具备的主要条件是:①缺氧环境;②低硫酸盐浓度;③低温;④丰富的有机质;⑤高PH值;⑥足够的空间。
(2)次生生物气Rice(1981)和Scott(1994)等人认为在近地质时期,煤层被抬升,活跃的地下水系统和大气淡水形成了微生物活动的有利环境,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微生物降解和代谢煤层中已经形成的湿气、甲烷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生成次生物成因气(主要是CO2和CH4)。
煤层气——精选推荐

一、名词解释(6个,每个5分,共30分)1、煤层气:煤层气是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与煤炭共伴生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主要气体组分为甲烷(CH4),是地史时期煤中有机质的热演化生烃产物。
2、煤矿瓦斯:在煤炭工业界通常将涌入煤矿巷道内的煤层气称之为煤矿瓦斯,其气体组分除煤层气组分外,还有煤矿巷道内气体的成分,如氮气、二氧化碳等空气组分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采矿活动所产生的气体组分。
3、煤:由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且不均一。
4、煤层:自然界中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来沉积成层的可燃矿产,由有机质和混入的矿物质所组成。
5、煤储层:鉴于煤层是煤层气的载体,煤层气界将煤层称之为“煤储层”(即煤层气储层),以示与煤层、常规油气储层的概念区别。
6、成煤物质:由于聚煤条件的不同,沉积了不同的成煤物质,主要包括包括包括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稳定组分和浮游生物等。
7、聚煤作用:聚煤作用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诸因素综合作用由高等植物及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物理化学变化聚集成煤的过程。
8、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又叫煤的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
它包括水分、灰分和挥发分产率以及固定碳四个项目,用作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
9、割理:割理是内生裂隙,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外生裂隙相对应,是煤化过程中失水及烃类产生,煤基质收缩引起张力及高流体压力引起,通常分为两组,面割理和端割理,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层面方向。
10、面割理:割理中延伸距离较长、范围较大的一组,受最大主应力控制。
11、端割理:延伸范围局限于面割理之间,受最小主应力控制。
12、Klinkenberg效应:在多孔介质中,气体分子就与通道壁相互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孔隙表面滑移,增加了分子流速,这一现象称为分子滑移现象。
这种有气体分子和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称为Klinkenberg效应。
13、含气量:单位重量煤中所含煤层气的体积,单位:m3/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煤层气的定义和根本特征从矿产资源的角度讲,煤层气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含量>85%〕,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储集在煤层气及其临近岩层之中的,可以利用开发技术将其从煤层中采出并加以利用的非常规天然气。
对煤层气而言,煤层既是气源岩,又是。
煤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特殊的岩石力学性质,因而使煤层气在贮气机理、孔渗性能、气井的产气机理和产量动态等方面与常规天然气有明显的区别〔详见表1.1〕,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资料来源:张新民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2002年1.2. 煤层气生成.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从泥炭到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形成过程中,都有气体的生成。
根据气体生成机理的不同,可以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
生物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成熟期,而热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成熟期和过成熟期。
.1. 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气主要由甲烷组成,它是由各种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作用而形成。
生物成因气又可以根据产生阶段的不同分为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
〔1〕原生生物气原生生物气是在煤化作用早期〔R0<0.5%〕,在较低的温度下〔一般低于50 0C〕,在煤层埋藏较浅处〔<400m〕,在细菌的参与和作用下,微生物对有机质发生分解作用而形成的以CH4为主要成分的生物生成气。
在原生物生成气生成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CO2复原而成;另一种由甲基类发酵〔一般为醋酸发酵〕而成。
生物气的形成应具备的主要条件是:①缺氧环境;②低硫酸盐浓度;③低温;④丰富的有机质;⑤高PH值;⑥足够的空间。
〔2〕次生生物气Rice〔1981〕和Scott〔1994〕等人认为在近地质时期,煤层被抬升,活泼的地下水系统和大气淡水形成了微生物活动的有利环境,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微生物降解和代谢煤层中已经形成的湿气、甲烷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生成次生物成因气〔主要是CO2和CH4〕。
次生物成因气的地球化学组成与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相似,主要差异在于煤岩的热演化阶段。
在次生生物气的形成阶段,R0值范围很宽,一般为0.30%~1.50%,且煤层一般被抬升到浅部。
次生生物气生成和储存的条件是:①煤层埋藏并煤化到褐煤或较高煤级;②区域隆起或抬升;③适宜的渗透性;④盆地边缘有流水回灌到煤层中;⑤有细菌运移到煤层中;⑥有高储层压力和圈闭条件。
.2. 热成因气随着煤变质程度不断加深,煤层由低阶向高阶演化,当煤化进入长焰煤阶段〔R0<0.5%〕,就开始了热生气阶段。
随着煤化作用的不断加深,二氧化碳和水不断消耗,煤层生气量不断增加,一直到无烟煤Ⅱ、Ⅲ号阶段〔即R0<6.00%〕为止。
根据生成阶段的不同,热成因气又可具体划分为热降解气和热裂解气。
〔1〕热降解气热降解生气阶段主要发生在煤化作用的长焰煤到瘦煤阶段〔即R0为0.5%~1.9%〕。
这一阶段发生的化学反响主要是在热力作用下〔<250 0C〕,生成大量烃类物质,并且以生气为主,生油为辅。
气态烃组成仍然以甲烷为主,同时重烃含量也逐渐增加。
〔2〕热裂解气热裂解生气阶段主要发生在煤化作用的瘦煤到无烟煤初期阶段〔即R0> 1.9%〕。
在高温条件下〔>2500C〕,剩余的干酪根、液态烃和局部重烃发生裂解生气。
这一阶段所生成的气体以甲烷为主,是重烃含气量较低的干气。
. 煤层气组分及影响因素.1. 煤层气组分煤层气一般均由CH4组成,还包括C2H6、C3H8、C4H10 等及局部CO、CO2、N2、H2、H2S等。
根据Scott于1995年对美国1380口煤层气生产井气体成分的统计结果说明,煤层气的平均成分为:CH493%、CO23%、湿气3%、N21%。
.2. 煤层气组分影响因素虽然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是在不同盆地、不同煤级的储层、不同煤层气井之间,煤层气的组成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煤层气的形成是长期的煤化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时间比拟长,且形成环境复杂特殊,其组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煤层气成分的主控因素包括:①煤的显微组成;②煤层气的成因类型;③煤层气自身的解吸—扩散—运移;④储层压力;⑤煤阶;⑥水文地质条件。
1.3. 煤层气成藏煤层气成藏的含义常规天然气藏的定义是建立在圈闭根底之上的。
天然气藏是指天然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单一〞的含义主要指受单一要素控制、在统一面积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界〔戴金星等,1996〕,是天然气在地壳中聚集的根本单位。
圈闭“是地层空间中一个由等气势面或等油势面构成的三维封闭的低气或油势空间〞〔戴金星等,1996〕。
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指地层褶曲、断层、岩性、水动力等〕这三要素共同组成圈闭,再加上气源的进入就形成了天然气藏。
煤层气以煤层为储基层,气源由煤层自身生成,主要以吸附态存在,它不像常规油气藏那样遵循重力分异原理。
常规气藏在运移、聚集过程中,油、气、水不断分异,不管何种圈闭、何种形态,一般都聚集在位于储层相对较高处的由高气势面封闭构成的低气势区内;而煤层气那么不必受由高气势面构成的三维封闭的低气势而形成的圈闭的控制,只要有较好的盖层条件,能够维持相当的地层压力,使煤层能“吸附住〞一定的气体,无论在储层〔即煤层〕的构造高部位还是低部位,都能形成气藏。
因此,煤层气藏的定义不建立在圈闭概念之上。
煤层气藏是指在地层压力〔水压和气压〕作用下保有一定数量气体的同一含煤地层的煤岩体,并具有独立的构造形态。
它是在煤层热演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未被完全破坏,呈层状产出。
煤层气藏是进行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根本地质单元。
. 煤层气藏形成条件煤层气藏的形成条件包括储集和保存两个方面的条件。
储集条件主要受煤层厚度和煤变质程度影响,而保存条件主要受盖层和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
另外,由于煤层的埋藏深度对气成分、储层压力、煤储层的渗透性有重要影响,因而也是控制煤层气藏的一个重要因素。
.1. 煤层厚度一定厚度的煤层,使煤层气藏形成的根底。
煤层越厚对煤层气藏越有利。
.2. 煤变质程度煤层的生气量和储气能力都受煤变质程度的控制,所以煤变质程度对煤层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煤变质程度太低,不利于煤层气藏的形成。
对于褐煤,由于处于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解气即将开始生成,所以煤层的含气量不高。
同时,由于褐煤煤层透气性能良好,致使煤层气容易逸散。
因此,褐煤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煤层气藏。
但是,当煤层埋藏较深,厚度很大时,或者有良好的盖层时,褐煤也可以形成煤层气藏。
②煤变质程度太高,煤层已失去储气能力,不能形成煤层气藏。
对于超高变质的超无烟煤,孔隙度很低,储气能力十分有限,不能形成煤层气藏。
.3. 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埋藏深度是压力的主要来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压力不断增大,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也随之提高。
具体表现为煤层含气量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长。
此外,如果地质构造条件发生变化,使得煤层发生升降,就会改变压力,从而影响煤层气藏的保存。
.4. 封盖条件对于煤层气藏,气体主要以吸附态存在,气藏压力也比拟低,因而它对盖层的要求不如天然气藏那样严格。
良好的封盖条件对煤层气藏的形成仍然是一个重要条件,它能将不同煤系地层分隔成各自独立的系统,使吸附在煤层中的烃类气体以吸附状态较长时间地保存在煤层中,减少溶解气和游离气的散失。
.5. 水文地质条件封闭的水动力系统和水动力受阻形成的高压是煤层气吸附和富集的有利条件。
如果封闭的水动力系统被打破,将破坏煤层的压力平衡,使得吸附气减少,溶解气和游离气发生散失。
. 煤层气藏类型目前,煤层气藏的类型划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采用王红岩等提出的分类方法:表1.2 常见煤层气藏类型、特点及实例1.4. 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煤层气开发.1. 煤层气开发方式最常见的煤层气开发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井下瓦斯抽放和地面钻井开采。
〔1〕井下抽放煤层气井下抽放煤层气是从煤矿井下采掘巷道中打钻孔,在地面通过煤层气泵来抽取煤层中的煤层气。
这种开发方式的煤层气产量较小,甲烷浓度不高〔20%~50%〕,而且容易受到煤矿采掘生产的影响,所以它多以煤矿平安生产为目的,煤层气的利用率较低。
1952年中国辽宁省抚顺矿务局的龙凤矿首次开始了较大规模的井下抽采煤层气活动,经过50多年的开展,井下抽放煤层气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煤层气开发方式。
据统计,截止2005年上半年,中国煤矿高瓦斯矿井4462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911处。
在615对国有重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近200对,高瓦斯矿井152对,装备地面固定瓦斯抽采系统308套。
2005年,中国井下抽采煤矿瓦斯近23亿立方米,阳泉、晋城、淮南、松藻、盘江、水城、抚顺等7个矿区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
〔2〕地面钻井开采煤层气地面钻井开采煤层气是从地面钻井进入未开采煤层,通过排水降压解吸出煤层中的煤层气,再通过井筒流动到地面。
这种开采方式的产气量大、产气时间长,甲烷含量高〔大于90%〕,所以可以支撑大规模的商业化利用。
这种开采方式使得人们看到煤层气可以通过井孔排采到地面,像常规天然气一样加以利用,从而真正把煤层气当作一种矿产看待,并被列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行列。
为了保证煤层气的可采性,并且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开发方式对煤层气资源量、煤层地质构造、含气量、渗透率、地理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成功应用这一开采方式的国家,煤层气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和学习美国的技术,先后在湖南里王庙、河南焦作、山西阳泉、辽宁抚顺等煤矿进行钻井。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国际组织和外国公司开始介入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但是取得工业气流的煤层气井很少。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石油煤层气勘探工程经理部和中联煤层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的第一个顶峰的到来,经过10余年的开展,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已经形成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两大热点区域。
2003年首先,沁水盆地南部枣园井组和阜新盆地刘家井组最先实现了小规模商业开发,标志着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
.2. 煤层气生产的特点煤层气以游离状态、吸附状态和溶解状态三种形式赋存于煤层中,而其中吸附态要占到绝大多数。
要获得工业产量,首先必须使甲烷从煤的外表解吸,然后通过煤的基质和微孔隙进行扩散,最后在割理和裂缝中渗流到达井底。
这就使得煤层气的产出存在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只产出水,降低井底压力;第二个阶段,当压力进一步降低,此时有一定数量的甲烷从煤的外表解吸出来,形成孤立的气泡,出现非饱和单相流阶段,气相不能流动,但阻碍水的流动,水的相对渗透率下降;第三阶段,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气量增加,形成连续的气相流动,出现气液两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