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复习思考题(含完整答案版)

合集下载

材料成型基础复习试题(含答案)

材料成型基础复习试题(含答案)

材料成型基础复习试题(含答案)试卷1⼀、思考题1.什么是机械性能?(材料受⼒作⽤时反映出来的性能)它包含哪些指标?(弹性、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等)各指标的含意是什么?如何测得?2.硬度和强度有没有⼀定的关系?为什么? (有,强度越⾼,硬度越⾼)为什么?(都反映材料抵抗变形及断裂的能⼒)3.名词解释:过冷度,晶格,晶胞,晶粒与晶界,同素异晶转变,固溶体,⾦属化合物,机械混合物。

4.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什么关系?对晶粒⼤⼩有什么影响? (冷却速度越⼤过冷度越⼤,晶粒越细。

)5.晶粒⼤⼩对⾦属机械性能有何影响?常见的细化晶粒的⽅法有哪些? (晶粒越细,⾦属的强度硬度越⾼,塑韧性越好。

孕育处理、提⾼液体⾦属结晶时的冷却速度、压⼒加⼯、热处理等)6.说明铁素体、奥⽒体、渗碳体和珠光体的合⾦结构和机械性能。

7.默绘出简化的铁碳合⾦状态图,并填⼈各区域内的结晶组织。

8.含碳量对钢的机械性能有何影响?⼆、填表说明下列符号所代表的机械性能指标三、填空1. 碳溶解在体⼼⽴⽅的α-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其符号为F ,晶格类型是体⼼⽴⽅,性能特点是强度低,塑性好。

2. 碳溶解在⾯⼼⽴⽅的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奥⽒体,其符号为 A ,晶格类型是⾯⼼⽴⽅,性能特点是强度低,塑性⾼。

3. 渗碳体是铁与碳的⾦属化合物,含碳量为6.69%,性能特点是硬度⾼,脆性⼤。

4. ECF称共晶线线,所发⽣的反应称共晶反应,其反应式是得到的组织为 L(4.3%1148℃)=A(2.11%)+Fe3C 。

5. PSK称共析线线,所发⽣的反应称共析反应,其反应式是A(0.77%727 ℃)=F(0.0218%)+ Fe3C 得到的组织为珠光体。

6. E是碳在γ-Fe中的最⼤溶解度点,P是碳在α-Fe中的最⼤溶解度点, A l线即 PSK ,A3线即 GS , A cm线即 ES 。

7. 45钢在退⽕状态下,其组织中珠光体的含碳量是 0.77% 。

材料成型复习题思考及答案

材料成型复习题思考及答案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一篇铸造1.何谓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充型能力不足,铸件易产生的主要缺陷有哪些?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尺寸精确、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

充型能力不足,会产生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等缺陷。

提高充型能力的方法:1)选择凝固温度范围小的合金;2)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充型压力;4)合理设计浇注系统结构;4)铸型预热,合理的铸型蓄热系数和铸型发气量;5)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2.影响液态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液态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流动性、铸型条件、浇注条件和铸件结构等。

3.浇注温度过高或过低,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浇注温度过低,会产生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等缺陷。

浇注温度过高,液态合金的收缩增大,吸气量增加,氧化严重,容易导致产生缩孔、缩松、气孔、粘砂、粗晶等缺陷。

可见,浇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气孔。

4.如何实现同时凝固?目的是什么?该原则适用于何种形状特征的铸件?铸件薄璧部位设置在浇、冒口附近,而厚璧部位用冷铁加快冷却,使各部位的冷却速度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同时凝固。

目的:防止热应力和变形。

该原则适用于壁厚均匀的铸件。

注意:壁厚均匀,并非要求壁厚完全相同,而是铸件各部位的冷却速度相近。

5.试述产生缩孔、缩松的机理。

凝固温度范围大的合金,其缩孔倾向大还是缩松倾向大?与铸铁相比较,铸钢的缩孔、缩松倾向如何?产生缩孔、缩松的机理:物理机制是因为液态收缩量+凝固收缩量>固态收缩量(或写为:体收缩量>线收缩量);工艺原因则是由于补缩不足。

凝固温度范围大的合金,其缩松倾向大。

与铸铁相比较,铸钢的缩孔、缩松倾向大。

6.试述冒口与冷铁的作用。

冒口:补缩、排气。

冷铁:调整冷却速度。

7.一批铸钢棒料(Φ200×L mm )加工:(1)沿其轴线,在心部钻Φ80mm 棒料长度为L 1; (2)将其车为Φ80mm L2。

试分析L 、L1、L2是否相等。

成型加工课后思考题答案

成型加工课后思考题答案

成型加⼯课后思考题答案第⼀章1.什么是聚合物的结晶和取向?它们有何不同?研究结晶和取向对⾼分⼦材料加⼯有何实际意义?答: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过程叫结晶。

⾼聚物的取向意味着其内部的结构单元(如分⼦或晶粒等)的空间指向遵循⼀些择优的⽅向,⽽不是完全随机的。

⾼聚物取向时,它的性能会呈现各向异性。

适当调节取向状况,可在很⼤范围内改变⾼聚物的性能。

⼀般说,取向时物体在取向⽅向上的模量和强度会明显增⼤。

在纤维和薄膜的⽣产中取向状况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

通过液晶态加⼯⽽获得⾼度取向的刚性链⾼分⼦纤维的模量和强度已能达到钢丝和玻璃纤维的⽔平。

其他⾼分⼦材料或制品中的取向状况也是影响性能的⼀种因素。

(取向能提⾼材料的各向异性,也就是⾼分⼦链向⼀个⽅向规整的排列能提⾼材料的⼀个⽅向强度。

结晶能提⾼材料的熔点和韧性。

)2.请说出晶态与⾮晶态聚合物熔融加⼯温度范围,并讨论两者作为材料的耐热性好坏。

答:晶态聚合物:Tm~Td;⾮晶态聚合物:Tf~Td。

对于作为塑料使⽤的⾼聚物来说,在不结晶或结晶度低时,最⾼使⽤温度是Tg;当结晶度达到40%以上时,晶区互相连接,形成贯穿整个材料的连续相,因此在Tg 以上仍不会软化,其最⾼使⽤温度可提⾼到结晶熔点。

3.聚合物成型过程中为什么会发⽣取向?成型时的取向产⽣的原因及形式有哪⼏种?取向对⾼分⼦材料制品的性能有何影响?答:在成型加⼯时,受到剪切和拉伸⼒的影响,⾼分⼦化合物的分⼦链会发⽣取向。

原因:由于在管道或型腔中沿垂直于流动⽅向上的各不同部位的流动速度不相同,由于存在速度差,卷曲的分⼦⼒受到剪切⼒的作⽤,将沿流动⽅向舒展伸直和取向。

⾼分⼦化合物的分⼦链、链段或微晶等受拉伸⼒的作⽤沿受⼒⽅向排列。

主要包括单轴拉伸取向和双轴拉伸取向。

⾮晶态⾼分⼦取向包括链段的取向和⼤分⼦链的取向;结晶性⾼分⼦的拉伸取向包括晶区的取向和⾮晶区的取向⾼分⼦材料经取向后,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冲击强度、透⽓性增加。

材料成型工艺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材料成型工艺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1 充型能力的影响因素金属的流动性浇注条件铸型填充能力2 浇口杯的作用承接金属液防止和溢出减轻液流对型腔的冲击分离溶渣和气泡防止进入型腔增加充型压力头3 横浇道的作用(1)横浇道的稳流作用:收缩式浇注系统扩张式浇注系统(2)横浇道的流量分配作用:远离直浇道的流量大流量不均匀性克服不均匀性的措施:对称设置内浇道;横浇道断面沿液流方向逐渐缩小;设置浇口窝;采用不同断面内浇道。

(3)横浇道的排渣作用浇注系统主要排渣单元4冒口补缩的条件和要求1)冒口的凝固时间应大于或等于铸件(被补缩部分)的凝固时间。

2)冒口应有足够大的体积,以保证有足够的金属液补充铸件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3)在铸件整个凝固的过程中,冒口与被补缩部位之间的补缩通道应该畅通。

即使扩张角始终向着冒口。

5 浇注位置选择的原则①铸件的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位于侧面:②铸件宽大平面应朝下:③面积较大的薄壁部分应置于铸型下部或垂直:④易形成缩孔的铸件,较厚部分置于上部或侧面:⑤应尽量减少型蕊的数量:⑥要便于安放型蕊、固定和排气:6 湿型砂的组成及性能要求原砂(或旧砂)100 粘土(膨润土)1-5% 煤粉少于8% 水分少于6% 以及其它附加物1) 紧实率和含水量湿型砂不可太干,因为干的型砂虽然流动性极好,但是型砂中膨润土未被充分润湿,性能较为干脆,起模困难,砂型易碎,表面的耐磨强度低,铸件容易生成砂孔和冲蚀缺陷。

型砂也不可太湿,否则型砂太粘,造型时型砂容易在砂斗中搭桥和降低造型流动性,还易使铸件产生针孔、气孔、呛火、水爆炸、夹砂、粘砂等缺陷。

一是紧实率,代表型砂的手感干湿程度;另一是含水量,代表型砂的实际水分含量。

2_) 透气率砂型的排气能力除了靠冒口和排气孔来提高以外,更要靠型砂的透气率。

因此砂型的透气率不可过低,以免浇注过程中发生呛火和铸件产生气孔缺陷。

3) 常温湿态强度湿型砂必须具备一定强度以承受各种外力的作用。

4)湿压强度一般而言,欧洲铸造行业对铸铁用高密度造型型砂的的湿压强度值要求较高。

材料成型原理思考题及解答..

材料成型原理思考题及解答..

材料成型原理思考题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液态金属和合金的凝固、结晶基本规律和冶金处理及它们对材质和零件性能的影响。

2.重点掌握塑性成型的基础及塑性成型理论的应用。

3.重点掌握材料成型过程中化学冶金和现象、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第二章液态金属重点内容1、液态金属的基本特性2、液态金属的粘度、表面张力、G吸附方程3、流动方程、相似定律4、流变行为和流变铸造思考题1.在固相表面上有液相和气相,且三者处于界面平衡的情况,什么条件下固-液互相之间是润湿的。

到达平衡时,在气、液、固三相交界处,气-液界面和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contact angle),用θ表示。

它实际是液体表面张力和液-固界面张力间的夹角。

接触角的大小是由在气、液、固三相交界处,三种界面张力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

从接触角的数值可看出液体对固体润湿的程度。

当、和达平衡时以下关系:γSG-γSL=γLG cosθ上述方程称为杨(Young)方程。

从杨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结论:(1)如果(γSG-γSL)=γLG,则cosθ=1,θ=0°,这是完全润湿的情况.如果(γSG-γSL)>γLG,则直到θ=0还没有达到平衡,因此杨方程不适用,但是液体仍能在固体表面铺展开来。

(2)如果0<(γSG-γSL)<γLG,则1>cosθ>0,θ<90o ,固体能为液体所润湿. (3)如果(γSG-γSL)< 0,则cosθ<0,θ>90o ,固体不为液体所润湿.2.分析物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以及与物质原子间结合力的关系。

表面张力是由于物体在表面上的质点受力不均所造成。

由于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原子受内部的作用力较大,而朝着气体的方向受力较小,这种受力不均引起表面原子的势能比内部原子的势能高。

因此,物体倾向于减小其表面积而产生表面张力。

原子间结合力越大,表面内能越大,表面张力也就越大。

材料成型原理思考题及解答改

材料成型原理思考题及解答改

材料成型原理思考题及解答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为1。

掌握液态金属和合金的凝固和结晶的基本规律,冶金处理及其对材料和零件性能的影响。

2。

注重掌握塑性成形的基础和塑性成形理论的应用3。

重点掌握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化学冶金及现象、缺陷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第二章液态金属的主要内容1,液态金属的基本特性2,液态金属的粘度,表面张力,G吸附方程3,流动方程,相似律4,流变行为和流变铸造问题1。

当固相表面存在液相和气相,且三者处于界面平衡时,在什么条件下固液相互润湿当达到平衡时,气、液、固三相交界处的气液界面和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由θ表示它实际上是液体表面张力和液-固界面张力之间的角度接触角由气相、液相和固相界面上三种界面张力的相对大小决定。

从接触角的值可以看出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

当和达到平衡时,得到以下关系:γSG-γSL=γLG cosθ上述方程称为杨氏方程从杨的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如果(γSG-γSL)=γLG,cosθ=1,θ = 0,这是完全润湿的情况。

如果(γSG-γSL)>γLG,则直到θ=0时才达到平衡,因此杨方程不适用,但液体仍能在固体表面扩散(2)如果00,θeC产生裂纹3)冷裂纹分为延迟裂纹、硬化脆化裂纹(淬火裂纹)和低塑性脆化裂纹。

宏观断裂具有闪亮金属光泽的脆性断裂特征。

显微观察:沿晶断裂,也有穿晶(粒内)断裂,或沿晶和穿晶混合断裂。

原因:钢级的硬化倾向;焊接接头的氢含量和分布,焊接接头的约束应力4)分层撕裂特征:具有梯形外观的外观基本上由平行于滚动方向的平台和基本上垂直于平台的剪力墙组成断口是典型的木纹原因:由于轧制母材中的层状夹杂物和焊接过程中垂直轧制方向的应力5)应力腐蚀裂纹特征:无明显均匀腐蚀痕迹,断续裂纹形式从横截面上看:裘德就像一棵干枯的树的根须,由表及里,深宽比大,典型特征是长而细的分叉。

从断口来看,它是一个典型的脆性断口,仍保持金属光泽。

材料成型复习题及答案

材料成型复习题及答案

2—1 判断题(正确的画O,错误的画×)1.浇注温度是影响铸造合金充型能力和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浇注温度有利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因此,浇注温度越高越好. (×)2.合金收缩经历三个阶段。

其中,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的基本原因,而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的主要原因. (O)3.结晶温度范围的大小对合金结晶过程有重要影响。

铸造生产都希望采用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或共晶成分合金,原因是这些合金的流动性好,且易形成集中缩孔,从而可以通过设置冒口,将缩孔转移到冒口中,得到合格的铸件. (O)4.为了防止铸件产生裂纹,在零件设计时,力求壁厚均匀;在合金成分上应严格限制钢和铸铁中的硫、磷含量;在工艺上应提高型砂及型芯砂的退让性。

(O)5.铸造合金的充型能力主要取决于合金的流动性、浇注条件和铸型性质.所以当合金的成分和铸件结构一定时;控制合金充型能力的唯一因素是浇注温度。

(×)6.铸造合金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分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共晶成分合金由于在恒温下凝固,即开始凝固温度等于凝固终止温度,结晶温度范围为零。

因此,共晶成分合金不产生凝固收缩,只产生液态收缩和固态收缩,具有很好的铸造性能。

(×)7.气孔是气体在铸件内形成的孔洞.气孔不仅降低了铸件的力学性能,而且还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

(O)8.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防止铸件产生缩孔缺陷,但它也增加了造型的复杂程度,并耗费许多合金液体,同时增大了铸件产生变形、裂纹的倾向. (O)2—2 选择题1.为了防止铸件产生浇不足、冷隔等缺陷,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D).A.减弱铸型的冷却能力;B.增加铸型的直浇口高度;C.提高合金的浇注温度;D.A、B和C;E.A和C.2.顺序凝固和同时凝固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为保证铸件质量,通常顺序凝固适合于( D),而同时凝固适合于(B)。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铸造成形部分--题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铸造成形部分--题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总复习思考题——铸造成形一、基本概念1、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2、缩孔:3、缩松:4、冒口:5、铸件收缩:6、同时凝固:7、顺序凝固:8、逐层凝固:9、体积凝固(糊状凝固):10、铸造应力:11、铸件的化学成分偏析:二、是非判断1、铸造成形时,提高液态金属的过热度可提高其流动性。

()2、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大于固态收缩是产生缩孔和缩松的根本原因。

()3、为防止铸件产生裂纹,零件结构设计时应力求璧厚均匀。

()4、选择铸造分型面的首要原则是保证能够起模。

()5、铸造起模斜度是便于造型时起模而设置的,并非零件结构所必须的。

()6、熔模铸造、气化模铸造(实型铸造)都属于砂型铸造。

()7、金属液体在高速、高压充型是压力铸造的重要特点。

()8、压力铸造、真空铸造、低压铸造、金属型铸造均属于永久型铸造。

()9、压铸件可以进行热处理强化,以提高机械性能。

()10、采用型芯可获得铸件内腔,因此所有铸造方法中均要采用型芯。

()11、为了便于造型,铸件结构设计时,所有垂直于分型面的非加工面应给出结构斜度。

()12、铸造圆角主要是为了减少热节,同时也美观。

()13、为减少铸造件收缩应力,砂型应具备足够的退让性。

()14、金属型铸造的铸件比砂型铸造的铸件更容易产生残余应力。

()15、大批量生产铸铁水管时,应优先采用的铸造方法是离心铸造。

()16、铸造合金中,流动性最好的是铸铁,最差的是碳钢。

()17、机器造型只能采用两箱造型的工艺方法,并要避免活块的使用。

()18、为提高铸件的强度,可以尽量增大铸件的璧厚。

()19、铸件零件图就是铸造工艺图。

()三、选择填空(单选)1、合金的铸造性能主要包括()。

A、充型能力和流动性B、充型能力和收缩C、流动性和缩孔倾向D、充型能力和变形倾向2、消除铸件中残余应力的方法是()。

A、同时凝固B、减缓冷却速度C、时效处理D、及时落砂3、形成缩松倾向大的合金是()。

A、纯金属B、逐层凝固方式的金属C、糊状凝固方式的金属D、中间凝固方式的金属4、为了保证铸件的质量,顺序凝固常用于()铸件的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一篇铸造1.何谓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充型能力不足,铸件易产生的主要缺陷有哪些?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尺寸精确、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

充型能力不足,会产生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等缺陷。

提高充型能力的方法:1)选择凝固温度范围小的合金;2)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充型压力;3)合理设计浇注系统结构;4)铸型预热,合理的铸型蓄热系数和铸型发气量;5)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2.影响液态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液态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流动性、铸型条件、浇注条件和铸件结构等。

3.浇注温度过高或过低,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浇注温度过低,会产生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等缺陷。

浇注温度过高,液态合金的收缩增大,吸气量增加,氧化严重,容易导致产生缩孔、缩松、气孔、粘砂、粗晶等缺陷。

可见,浇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气孔。

4.如何实现同时凝固?目的是什么?该原则适用于何种形状特征的铸件?铸件薄璧部位设置在浇、冒口附近,而厚璧部位用冷铁加快冷却,使各部位的冷却速度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同时凝固。

目的:防止热应力和变形。

该原则适用于壁厚均匀的铸件。

注意:壁厚均匀,并非要求壁厚完全相同,而是铸件各部位的冷却速度相近。

5.试述产生缩孔、缩松的机理。

凝固温度范围大的合金,其缩孔倾向大还是缩松倾向大?与铸铁相比较,铸钢的缩孔、缩松倾向如何?产生缩孔、缩松的机理:物理机制是因为液态收缩量+凝固收缩量>固态收缩量(或写为:体收缩量>线收缩量);工艺原因则是由于补缩不足。

凝固温度范围大的合金,其缩松倾向大。

与铸铁相比较,铸钢的缩孔、缩松倾向大。

6.试述冒口与冷铁的作用。

冒口:补缩、排气。

冷铁:调整冷却速度。

冒口:补缩、排气。

冷铁:调整冷却速度。

7.一批铸钢棒料(Φ200×L mm),落砂清理后,立即分别进行如下的切削加工:(1)沿其轴线,在心部钻Φ80mm加工后棒料长度为L1;(2)将其车为Φ80mm的轴,度为L2。

试分析L、L1、L2是否相等。

答案:L1>L>L28.和大小。

①基体组织为F时,塑性、韧性较好,但强度、硬度较低。

基体组织为P时,塑性、韧性较低,但强度、硬度较高。

基体组织为F+P时,铸铁力学性能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

②G从片状→团絮状→球状,力学性能逐渐上升。

G由大变小,以及G均布时,则力学性能↑。

9.试述孕育铸铁的生产原理。

与普通HT相比:在力学性能上孕育铸铁有何特点?常用于什么场合?生产原理:改善普通灰铸铁可从两方面考虑,基体由F→P;G由粗大→细小、均布。

孕育铸铁的强度较高,力学性能对璧厚的敏感性小,常用于静载下有较高强度的铸件,以及璧厚较大的中、小型铸件。

10.试分析:工艺上可采取哪些措施控制石墨化倾向?石墨化倾向对灰口铸铁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会产生哪些影响?控制碳当量;热处理:G化退火以及正火。

石墨化倾向大,石墨较粗大,灰口铸铁的基体组织倾向于形成F,故强度、硬度较低。

反之则倾向于形成P,故强度、硬度较高。

11.试述铸造中常用的孕育剂、球化剂。

球墨铸铁在球化处理后,为何还要进行孕育处理?孕育剂:75硅铁。

球化剂:稀土镁合金(RE-Mg)。

孕育处理可以促进石墨化倾向,还可使石墨球圆整、细化。

12.简述QT的铸造工艺特点。

成分接近共晶点,流动性好,但在铸型刚度较小时(也即退让性较好时),铸件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等缺陷。

生产球铁件,铸型刚度较小时,采用冒口和冷铁,顺序凝固原则/定向凝固原则;铸型刚度很好时,不用冒口和冷铁,同时凝固原则。

容易产生夹渣和皮下气孔。

球铁的出炉温度高于1400℃。

13.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球铁和可铁:C、Si含量;生产方法;力学性能;适用范围。

可铁:C、Si含量较低,生产时先获得白口,且多采用定向凝固原则(∵无G析出,体收缩大,缩孔、缩松倾向大),再经高温G化退火得到,力学性能较低,适用于受力较小的曲轴、连杆等。

球铁:C、Si含量较高,生产时需经球化、孕育处理,力学性能较高,适用于受力较大的曲轴、连杆等。

注意:承受冲击、形状复杂的薄璧小件时选择KTH.14.试分析比较普通灰铸铁、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特点。

普通灰铸铁、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特点。

普通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的成分均接近共晶成分,而可锻铸铁的碳当量低。

它们的基体可以是F,也可以是P,或F+P。

普通灰铸铁的强度低;KT和QT的强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其中QT的强度最高。

15.试从力学性能、铸造工艺性能两个方面比较铸铁和铸钢,并叙述铸钢的应用范围。

铸铁铸造工艺性能较好,铸钢力学性能较好。

铸钢的应用范围:形状复杂难以用压力加工或切削的方法成形;力学性能要求较高,不能采用铸铁。

16.试述铸钢生产的一般特点。

铸钢的铸造性能差,易产生浇不足、气孔、缩松、缩孔、裂纹、夹渣和粘砂等缺陷。

常采用以下措施:(1) 铸型应具备高的耐火度、透气性、合理的紧实度。

(2) 合理选用凝固原则(一般,定向/顺序凝固;复杂件,复合凝固) 。

(3) 必须热处理。

退火适于≥0.35%C或结构特别复杂的铸钢件;正火适于<0.35%C的铸钢件。

17.合理选择浇注位置与合理选择分型面,两者的目的是否相同?选择浇注位置的目的是减少铸造缺陷,保证铸件的质量;选择分型面的目的是便于起模,简化铸造工艺。

可见,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18.模样、铸件(毛坯)、零件三者在尺寸、形状、结构上有何区别?19.试述起模斜度与结构斜度的作用和区别。

铸造斜度分为结构斜度和拔模斜度两种。

它们的作用主要都是便于起模。

为了便于从铸型中取出模型,凡垂直于分型面的铸件壁应具有一定的倾斜度;为从芯盒中取出型芯的方便,铸件上相应的部位亦应由一定的倾斜度。

区别:结构斜度是在铸件结构设计阶段,在铸件非加工表面设置的;拔模斜度是铸造工艺设计阶段,在制造模型与芯盒时,在铸件加工表面设置的。

起模斜度影响因素1.模样材料:金属模↓,木模↑。

2.造型方法:机器造型α,较小。

3.起模高度:h↑,α↓。

(注意,与模锻斜度不同)4.所处位置:内壁,α较大20.在铸造中,什么是叫芯头和芯座?它们的尺寸大小是否相同?芯头是指砂芯的外伸部分,是型芯的定位、支撑和排气结构。

芯头如图所示。

芯头有垂直和水平芯头两种。

芯座是指铸型中专为放置芯头的空腔。

芯头和芯座尺寸主要有芯头长度L(高度H)、芯头斜度α、芯头与芯座装配隙s等。

尺寸可参照教材。

21.人们常在铸件上设置加强肋并且在有孔的部位设置凸台。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加强肋的厚度是否应大于或等于被加强壁的厚度?在铸件上常设置加强肋并且在有孔的部位设置凸台。

设置加强肋的目的是:①避免增加铸件壁厚;②保证铸件刚度。

设置凸台的目的是减小璧厚,使璧厚尽量均匀。

加强肋的厚度应小于被加强壁的厚度。

22.试分析铸造应力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铸造应力主要有热应力和收缩应力(或机械应力)两种。

热应力是因为铸件璧厚不均匀,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导致在同一时期铸件各部分收缩不一致而引起的应力。

(内因)防止:同时凝固原则、去应力退火(人工时效)、反变形。

收缩应力(或机械应力)是因为合金的线收缩受到铸型、型芯、浇冒口系统的机械阻力而引起的内应力。

(外因)防止:提高铸型以及型芯的退让性、去应力退火(人工时效)。

23.什么是定向凝固原则?其目的是什么?具有何种形状特征的铸件宜采用定向凝固?设计这类铸件时,应如何使其壁厚分布合理?所谓顺序凝固/定向凝固,是使铸件按规定方向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逐渐凝固的过程。

目的:减少缩孔、缩松倾向。

通过在铸件不同部位放置冷铁、冒口,可实现顺序凝固/定向凝固。

铸件壁厚应合理分布:使铸件向一个方向逐渐均匀增厚。

24.试分析:为何铸件的壁厚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薄?影响铸件壁厚的因素有哪些?⑴璧厚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因为,过大储热量大V冷↓↓合金液充型能力↓;过小V冷↑↑,灰口铸铁的表位易产生白口组织。

⑵影响铸件壁厚的因素:①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铸造工艺上,规定了最小允许壁厚。

推荐了“临界壁厚” ≈ 3⨯最小允许壁厚。

②铸件的刚度。

增加铸件的刚度不能单靠增加壁厚,常常需要合理地设计铸件的截面形状。

如加强肋(肋板的厚度,应小于被加强壁的厚度)。

加强肋,又称拉肋,防变形肋(提高刚度嘛)。

强,行(形),发啦!除了加强肋外,铸肋还有一类,称为割肋,又称收缩肋,防裂肋,以及激冷肋。

为便于记忆,用“收割机”“割裂”,这两类铸肋,也即加强肋和割肋,它们的厚度都小于铸件的壁厚。

注意:热裂是在凝固后期、接近固相线的高温形成的。

线收缩,也即固态收缩也是从凝固后期、接近固相线的高温开始的,而不是液态金属完全变为固态才开始的!!!第二篇金属压力加工1.为何承受重载、冲击的齿轮通常均采用锻造的方法制坯?(提示:三化)材料组织细密化、成分均匀化、锻造流线分布合理化。

注意:使零件服役时最大切应力与锻造流线方向垂直。

2.试述如何利用下列物理现象来提高工件的力学性能:冷变形硬化;回复;再结晶。

冷变形硬化: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特别是对于塑性好,且不能用热处理强化的金属尤为重要;回复:消除应力,冷卷弹簧的去应力退火(250~300℃);再结晶:消除冷变形硬化,多次拉深中间的再结晶退火。

3.何谓锻造比?压力加工时,为什么要选择合适的锻造比?锻造比:评价锻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变形程度的参数。

Y,恒大于1。

Y反映了锻件变形程度与锻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Y↑,内部孔隙被焊合——组织细密化偏折的碳化物、树枝晶被打碎——成分均匀化。

Y↑↑,锻造流线形成——各向异性组织细密化达到极限,力学性能不能进一步↑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锻造比。

4.如何评价金属材料的锻造性能?试分析加热温度、变形速度和应力性质对钢的锻造性能的影响。

锻造性能评价指标:塑性和变形抗力。

①温度:开始T℃↑材料的锻造性能↑T℃↑↑两种情况过热——晶粒粗大(纠正方法:正火)过烧——局部可切除,大面积则锻件报废可见,过热和过烧是锻件加热时可能出现的缺陷,但过热可以修复,过烧却不能修复。

②变形速度两对矛盾综合作用:内能散失——累积、加工硬化——再结晶变形速度较小时,锻造性能↓;变形速度超过临界值后,锻造性能↑③应力状态(1)对塑性的影响:压应力数目↑塑性↑——阻碍微裂纹产生、扩展拉应力数目↑塑性↓——促使微裂纹扩展(2)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压应力数目↑,变形抗力↑拉应力数目↑,变形抗力↓参见补充课件。

5试分析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体积不变条件:塑性变形前后体积不变,ε1+ε2+ε3 = 0应用:计算坯料质量和各种工序间的尺寸。

(2)最小阻力定律变形过程中,物体各质点将向着阻力最小的的方向移动。

即做最少的功,走最短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