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赏读

阿长与山海经赏读《阿长与《山海经》》赏析陶德宗与《朝花夕拾》中多数篇章以叙事为主不同,《阿长与〈山海经〉》以记人为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长妈妈这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由此形成它在艺术上的一大特征。
长妈妈是满清末年一个下层妇女,她是鲁迅家的女佣,也是鲁迅的保姆。
同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众多的下层劳动妇女一样,长妈妈也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
她地位卑下,青年守寡,帮人为生,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之所以呼她为“阿长”,鲁迅说,这是因为我家原“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长妈妈的这种卑微地位和不幸的命运表明了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那个社会中所受的威压与歧视的深重,为这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形象打上了一层悲剧底色。
但是,这卑微的地位和不幸的命运又仅仅是长妈妈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一个表现方面,她身上的悲剧性更突出的表现方面是她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后所形成的愚昧无知。
她“懂得许多规矩”,恪守着一些“古怪仪式”,如新年早上的讨吉利,“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她也称太平天国起义军为“长毛”,而且将其和土匪强盗视为一体。
她将“长毛”说得“非常可怕”,似乎是杀人掠物,无所不为。
她认定女人有“伟大的神力”,“严肃”地向“我”讲述“长毛”捉女人去助其作战的荒诞不经的故事。
凡此种种,皆是长妈妈愚昧麻木的具象表现。
她的这些思想,正是封建文化特别是封建迷信观念对其灵魂毒害与腐蚀的结果。
散文通过对长妈妈的着力表现与生动叙写,便在她那地位卑微、命运不幸的悲剧底色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其心灵被损伤的悲剧色彩。
长妈妈不仅在思想上是愚昧麻木,而且在其性格上也有其庸俗的一面。
她“常喜欢切切察察”,比比划划地去播弄是非,以致时常在“我”的家里制造出一些“小风波”,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
本文的题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写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本篇为何不以《阿长》为题?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
其实到写作时,作者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和感激了,为作者还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放在题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小节)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
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阿长这个普通人在历尽种种磨难后,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古代智慧和哲理,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以下是《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1.融合古代文化和现实主义精神:小说融合了古代文化和现实主义精神,既有对古代典籍山海经的传承与诠释,又有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描绘。
通过将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融入到现实中,作者探讨了人性、命运、智慧等深刻的主题。
2.阿长的成长与智慧之旅:小说以阿长作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普通青年逐渐成长为智慧博学的人物的过程。
他通过在西南山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不断学习山海经中的知识和哲理,最终获得了洞悉人生的智慧,变得成熟、坚毅,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3.山海经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地理志怪著作,其中的山水灵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小说中通过运用山海经的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历史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赋予了小说更深远的意义。
4.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阿长与不同人物的交往,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他们在生活中的选择和抉择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小说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社会图景。
5.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小说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通过阿长对山海经的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珍贵。
小说中的智者们都是拥有广博知识和深刻见解的人物,他们的教导对阿长的成长和1/ 2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说,《阿长与山海经》是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思想内涵的优秀小说,通过对古代典籍的传承和诠释,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它在表达对人性、智慧和人生的思考时,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邃思考,使得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2/ 2。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摘要: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文章主题及写作目的3.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4.文章艺术特点及赏析5.文章启示及影响正文:一、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其回忆录《朝花夕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批判现实主义和启蒙思想著称。
二、文章主题及写作目的本文通过回忆儿时与阿长(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绘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
文章旨在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同时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三、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展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她虽然无知、粗俗,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文章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和儿时记忆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敬意。
四、文章艺术特点及赏析1.真实生动:文章以纪实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2.人物刻画: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她的淳朴、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鲜明、立体。
3.语言简练:文章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勾勒出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4.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长妈妈的描绘,暗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
五、文章启示及影响本文让我们再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人物。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感恩、尊重和关爱他人,同时警惕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
综上,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回忆性散文,通过对长妈妈的描绘,展现了她的淳朴善良和作者对她的敬意。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解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解析1. 文章背景好啦,今天我们要聊聊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这篇文章其实是鲁迅回忆童年时光的一段小故事。
说实话,鲁迅的文笔真的是别具一格,他写的东西总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这篇,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单纯无邪的童年。
故事的主角是鲁迅的小伙伴阿长,她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1.1 阿长的形象阿长呀,真是个鲜活的人物。
她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神秘的微笑,仿佛知道一些我们不懂的秘密。
她的声音有点像风铃,清脆动听,但又带着一丝古怪。
鲁迅在文章中形容她“总是爱说一些怪话”,这点我也深有体会,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总能在你面前展开一场奇妙的谈话,讲述那些听起来既不可思议又有趣的故事。
1.2 山海经的魅力然后,我们不得不提《山海经》。
这个书名一听就带着一股神秘感,像个古老的宝藏。
鲁迅小时候听阿长讲《山海经》的故事,简直是被吸引得不要不要的!阿长讲得那叫一个生动,描述那些神奇的妖怪和奇异的生物,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冒险片。
我想说,这种神秘的力量真的很吸引人,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
2. 童年与梦想在文章中,鲁迅不仅仅是在讲阿长和《山海经》,其实还在唤起我们对童年的怀念。
小时候的我们,心里总是充满了梦想与幻想。
记得我小时候,也常常幻想自己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能够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失落的宝藏,或者在茂密的森林里与神秘的生物交朋友。
鲁迅通过阿长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2.1 现实的碰撞不过,童年的梦总是会与现实撞个满怀。
鲁迅在文中写到,他对于阿长的敬畏,源自于她那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和经验。
等到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很多小时候的幻想都是那么不切实际。
但即使如此,那些梦想却从未真正消失,反而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让我们重温那份纯真。
2.2 阿长的影响阿长作为鲁迅童年中的一部分,她的存在其实也在提醒着我们,要珍惜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初中语文名篇
以下是对其进行赏析的一个角度。
1.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先介绍了阿长的身份和地位,为后文写她的一些缺点
和矛盾作铺垫。
接着通过描述阿长给“我”讲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展现
了她的善良和关爱。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2.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朴实善良、关爱孩子的劳动妇女。
她虽然有些粗俗、
迷信和愚昧,但这些并没有掩盖她内心的善良和关爱。
她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尤其是买来“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
3.语言特色:文章语言平实自然,贴近人物身份。
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
准确地表达了阿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文章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她睡觉时的姿态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4.主题思想:文章通过阿长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
注。
同时,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美好。
阿长对“我”的关爱和照顾,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5.艺术手法: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阿长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突出了她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总之,《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名篇佳作,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
阿长与山海经好句加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好句加赏析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就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赏析:在这段话中,我们知道阿长是一个性格温和、随意的人。
因为对于阿长来说,鲁迅是少爷,可阿长在睡觉时却在床上能摆开个‘大’字,挤得鲁迅只能缩在角落,这样与他们俩的身份刚好相反。
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随意且很纯真的人。
2、“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得,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劈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保姆阿长是一个容易满足的。
在她听到了鲁迅说‘恭喜’后,仍然高兴地又说了几句,并且剥开福橘后,第一个是塞到了鲁迅的嘴巴里。
3、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赏析: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姆阿长很迷信。
但她会把听到的,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一遍遍不耐烦地讲给鲁迅听,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伟大的保姆。
⒋“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
“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
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赏析:洪秀全,他领导的金田起义。
但阿长却把他和土匪和强盗混到一起说,而且在后来,竟把自己脱裤子的事情讲给了鲁迅听,这说明阿长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恰好地表明了阿长的纯朴。
5、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赏析:‘三哼经’,这足以说明阿长的淳朴。
但是她在不知道一切的情况下,竟帮鲁迅买来了他早已渴望不已的书。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好句的赏析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好句的赏析(一)“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非常认真,句中指长妈妈对“我”说话时认真的态度,表现她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体现她的愚昧和落后。
(二)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用“伟大”形容今天看来并不存在的神力,表达了当时的”我“对长妈妈的敬意。
(三)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谁也不肯“表明”我“无法从任何人口中得到真实的答案,为后文”我“因长妈妈给我买来绘图版的《山海经》而发生新的敬意埋下伏笔。
(四)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这句话体现出”我“对长妈妈回答的敷衍,表明”我“对长妈妈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与后文长妈妈买到《山海经》形成对比,表现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五)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震悚“是震惊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长妈妈买来《山海经》后十分吃惊的情形,揭示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表达”我“对长妈妈的感激。
(六)“她不是我们家的佣人,而是我童年时期的保姆。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生命中的角色,她不仅是他的保姆,更是在他成长过程中影响深远的人。
这种身份的明确,使得读者对长妈妈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
(七)“她常常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切切察察”一词,生动地描绘了长妈妈讲话时那种急切、认真、口语化的样子,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了儿时鲁迅的世界,感受到了长妈妈讲话时的亲切和可爱。
(八)“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年到头,顺顺流流。
”这句话通过对元旦习俗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同时,也展现了鲁迅先生儿时的天真和无知,以及他对这种习俗的疑惑和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阅读过山海经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对原文还存在着一丝的不理解呢?没关系,店铺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希望你们能够更加深透了解。
阿长与山海经的赏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
本文的题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写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本篇为何不以《阿长》为题?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
其实到写作时,作者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和感激了,为什么作者还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放在题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小节)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
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
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
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
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
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第二部分(3——12小节)厌烦长妈妈。
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3——5小节)写厌长妈妈。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
“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第二层次(6——12小节)写烦长妈妈。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
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
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
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
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节)敬重长妈妈。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13——18小节)写因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而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
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谈薄甚至“完全消失”。
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
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层次(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
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
“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
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
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
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
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
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善抓细节。
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二、详略有致。
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
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
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
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三、欲扬先抑。
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
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
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
“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
“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