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周测试试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幽咽.(yè)戍.守(shù) 瞥见(piē)憎.恶(zèng)B.琐屑.(xiè)愧怍.(zuò)哀悼.(diào)俨.然(yǎn)C.诘.问(jié)吊唁.(yàn) 震悚(sǒng )呵.斥(hē)D.奔丧.(sāng) 蹒.跚(pán) 尴尬..(gān’gà)荒谬.(miào)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都草堂是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圣殿,这是无可置疑....的。
B.枣儿的父母三年前走出大山,前往广东,除了节假日偶尔和枣儿打通电话,至今杳无音信....。
C.我们的语文老师读起书来声音清脆,声调抑扬顿挫....,我们都为之着迷。
D.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千桌万人磨盘宴”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宴席,也是具有新平特色的宴席。
B.在海外求学的岁月不总是那么阳光灿烂,留学的路也并非不是那么平坦。
C.在云南首届“十大法治校园”评选活动中,曲靖市民族中学以第二名得票率榜上有名。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B.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C.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D.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而摇曳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②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③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④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⑤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⑥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A.②①③⑤⑥④B.③①②⑥④⑤C.②⑥④③⑤①D.①③②④⑥⑤7、古诗文名句默写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②____________________,攻亲戚之所畔。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专项训练《周周练》(含答案)

第十一周阅读训练月日用时:得分:卷面书写:【诗歌鉴赏】(6分)得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分)【文言文阅读】(12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
⑤居官: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推诿。
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D. 辞.不受令(辞:言辞)4.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纵其父而.还自系焉A. 相委而.去B. 人不知而.不愠C. 面山而.居D.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同步检测题及答案解析一、字词书写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_______)登.时(_____)糜.子(_____)油馍.(______)脑畔.(______)眼眶.(_______)二、选择题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
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经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古今家风的一种生动的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门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②⑤③①B.④①②⑤③C.④③①②⑤D.④①③②⑤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B.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
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

23 《马说》同步检测(满分:80分时间:45分钟)一、基础积累(35分)1.填空。
(8分)(1)韩愈,字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也是这种文体。
《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原文填空。
(8分)(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慧眼识人的人却不多。
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 执策而临.之(面对)7.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2分)A.策之.不以其道 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9.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2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马之.千里者C.策之不以其道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翻译不当的一句是 ( )(2分)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B.才美不外见 /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食不饱,力不足 /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卷1(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2一、积累与运用(3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犹豫.(yù)两栖.(qī)龟.裂(jūn)草长莺.飞(yīng)B.农谚.(yàn) 骨骼.(luò) 粗糙.(zāo) 销声匿.迹(nì)C.海棠.(táng) 翩.然(piān) 山麓.(mí)海枯石烂.(làn)D.沼.泽(zhǎo) 雾霾.(mái)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éng)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在《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中,我们能随着镜头进入很多未对外开放的区域去大饱眼福,里面陈列的各种稀世珍宝,做工考究、图案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B.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C.这个周末阳光明媚,平日宁静冷清的黄龙溪古镇一派热闹景象,游客熙熙..攘攘..,空气里弥漫着快乐的味道。
D.为了班级的荣誉,小王和小李这对老搭档,果断将私人恩怨抛开,在球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杭州开出首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游客坐着它沿着西子湖畔游览一圈,绝对会充满正能量。
B.来自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杭黄高铁开通以来,富阳、桐庐、建德东、千岛湖四个站点日均客流达9 800人次,高峰期突破3万人次。
C.“塑战速决”是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旨在呼吁大家齐心应对塑料污染,降低其对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
D.在“蚂蚁森林”项目运行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在荒漠中种了将近5 000万棵树,这些树木守护着中国近4万亩的土地。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相应的位置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3)小题各1分,(2)(4)小题各2分,第6—7题每题2分]1.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4.《卖炭翁》中,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劳作艰辛的句子是:,。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青春不是玩具,任意的玩要得来的会是痛苦;青春不是赌注,一时的任性成就的会是一生的遗憾②青春不是资产,坐享其成只会一事无成。
③青春,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④青春,是需要珍惜和爱护的,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
⑤青春,真的不能随意挥霍,因为它太脆弱……(1)“挥霍”一词中“霍”的读音是“________”。
(2)第①句中有一个词语书写有误,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第①句中“”处的标点符号是( )A.。
B.: C.; D.……(4)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6.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次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流满面②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③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④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7.中国书法往往喻示做人的道理。
你希望同桌志存高远,方正质朴,扎实稳重。
辨析下面四种书体的寓意,最适合赠予他的一幅是( )二、阅读(45分)(一)古诗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10分)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黝.黑(yǒu)吹嘘.(xū)窒.息(zhì)锐.不可当(ruì)B.仲.裁(zhòng)悄.然(qiào)粗糙.(zào)眼花缭.乱(liáo)C.镌.刻(juān)愚钝.(dùn)溃.退(kuì)殚.精竭虑(dān)D.不辍.(chuò)粲.然(càn)一绺.(liǔ)正襟.危坐(jīn)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与其负隅顽抗....,寡不敌众,不如撤退,以保全有生力量。
B.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C.节日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D.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出现了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诸多不文明现象。
B.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成都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
D.四川居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偏低,让手机阅读成为了四川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
(2)奥林匹克主义曾在许多个世纪里,一直主导着古希腊社会。
(3)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A.比喻拟人反问 B.比喻对比设问C.拟人比喻反问 D.拟人比喻设问6、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一次小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闭塞.(sài) 亢.奋(kàng) 飞溅.(jiàn) 眼眶.(kuāng)
B羁.绊(jī)烧灼.(zhuó) 冗.杂(chén) 糜.子(mí)
C.束缚.(fù) 骤.雨(zhòu) 磅.礴(báng) 油馍.(mò)
D.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搂.定(lóu)
2.下列词语中没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篷勃渺远搏击
B.震撼恬静流苏
C.瞳仁躁热严峻
D.晦暗恢宏山涯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次经历使他大彻大悟
....,决定改变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B.他的演奏戛然而止
....,但我脑海中还不断回响着那优美的乐声。
C.这个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
D.看惯了城市的喧哗,蓦然回首
....,才发现宁静的村庄别有一种淡雅的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塞腰鼓磅确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一鼓”。
B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没有不曾响过。
c.这腰鼓,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D.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闪耀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B.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男子的配偶)
二、古诗文默写(每题2分,共10分)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
2.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
4.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1分,共20分)
(1)缘.溪行( ) (2)落英缤纷
..( )
(3)仿佛
..若有光( ) (4)才.通人( )
((5)屋舍俨然
..( )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开陌
..( )..交通( ) (8)鸡犬相间
(9)具.答之( ) (10)便要.还家( )
(11)咸.来问讯( ) (12)皆叹惋
..( )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14)便扶向.路( )
(15)处处志.之( ) (16)欣然规.往( )
(17)后遂无问津
..者( ) (18)诣.太守( )
(19)便要.还家( ) (20)渔人甚异.之()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题4分,共20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五、文学常识(每空1分,共10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生活在战乱频繁的_____(朝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诗人。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收录了从初年到_______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_________。
六、文意理解(30分)
1.文章可以用“忽逢桃花林一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5分)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5分)
4.“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呢?(5分)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5分)
6.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7分)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释]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D
2.B解析:A.篷蓬;C.躁-燥;D.涯一崖。
3.C、解析:对象误用,“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4.A、解析:B.否定失当,去掉“没有”;C.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冰冷的空气”前加“使”;D.搭配不当,“闪耀”改为“释放”。
5.D
文意理解
1.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2.环境描写。
为读者展现出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安宁祥和的生活画面,与桃花源以外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3.桃源人为桃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能免受苦难而庆幸。
4.“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
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5.作者追求的是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
6.①都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的社会生活状态;②都是当时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