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 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与内容1. 章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2. 详细内容:本文选自《韩愈文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

文章以马喻人才,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文章以马的遭遇比喻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理解课文《马说》的主要内容,能够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2)能够准确找出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够正确运用文中的比喻手法,如以马喻人才,以伯乐喻知音等,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培养对人才的关爱和支持。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过程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马说》的作者是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马喻人才,用伯乐喻知音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课文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并找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师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等。

3.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如以马喻人才,以伯乐喻知音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与展示1. 学生通过写作和展示,运用文中的比喻手法,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朗读、词语解释、句式分析、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观点评价等。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人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观点的评价。

2. 教学重点:词语解释,句式分析,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古汉语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词语解释:学生自主查阅注释,教师讲解重点词语。

4. 句式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马说2. 重点词语:策、骁、奔腾、槽枥等。

3. 句式分析:倒装句、省略句等。

4. 文章主旨:人才难得,知人善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马”的认识。

答案:马是一种忠诚、勇敢、勤劳的动物,象征着人才。

我们应该珍惜人才,善用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 作业题目: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它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让它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其他关于马的典故,如“汗血宝马”、“千里马”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23课*马说【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本文的论述思路,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赏析关键词,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正确相识社会、相识自己,努力做到有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一个什么项目的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觉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育了他呢?可以说,假如没有孙海平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或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静默无闻呢。

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探讨、了解全文大意。

3.思索探讨:(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方有才能的人。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方圣明的君王。

(3)归纳:本文用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

二、深化探究——疏通文意(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朗读第1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相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相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当是这样的状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假如不能把它从一般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2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事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千里马便无法显示出它的本事。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1)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1)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文言文《马说》以及相关的注释、译文、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议论文,论述了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别和培养好马。

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寓意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马说》的生字词、词义、句式,理解文章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寓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马说》的词义、句式、文章结构和中心论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古代战马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马说》,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章的词义、句式、论证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论证方法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马说》2. 内容:作者:韩愈时代:唐代主题:马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重点词汇:策之、食之、使之、知之、千里马、伯乐重点句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下列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2. 答案:翻译:If you don't use the right method to guide them, if you don't provide them with the best conditions, if youcan't understand their potential, it's like having a horsebut not being able to ride it.谈认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激发他们的潜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课堂教学 | 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本课主要讲述了老马在牧场上的生活,以及它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

通过描写老马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作者对老马的描绘手法,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

3.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牧场上的老马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老马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马说》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老马在牧场上过着怎样的生活?(2)作者是如何描绘老马的形象的?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老马形象的理解,以及课文中所体现的劳动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马说》板书内容:老马形象:生活:牧场上辛勤劳作性格:坚韧、勇敢、善良课文主旨:尊敬劳动人民热爱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对老马的印象。

答案示例:老马是一部勤劳的机器,在牧场上挥洒着汗水,它的身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敬佩不已。

2. 请谈谈你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劳动观念的理解。

答案示例:课文通过描绘老马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伟大。

劳动是一种尊严,是一种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劳动,热爱劳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马说》,使学生了解了老马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劳动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们课后思考,如何将老马的坚韧和勇敢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教案:第23课 马 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教案:第23课 马  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文和具体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才发现和培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过程,体会人才被发掘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马说》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马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关爱和尊重。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掌握它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马说》。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阐述人才的价值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接着,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采用了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比较有效,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去理解抽象的文言文知识。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解释重点难点时,需要更加简洁明了,或许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但我感觉在引导讨论时,可能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这样讨论可能会更加深入和有实际意义。同时,我也在想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更强的环节,比如让学生们模拟一次“伯乐选拔赛”,这样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马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才被忽视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2.教学难点
(1)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槽枥”、“食马者”等。教师需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槽枥”一词,可结合生活实际,以马槽、马厩的图片或实际场景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2)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寓意。
(3)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评价马的品质,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人才的看法和国家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对马的评价中提炼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核心素养目标
《马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传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意,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观点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说》中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马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
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
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
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
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
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
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
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
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
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
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
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
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
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
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
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
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
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
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
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
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
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
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
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
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
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
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
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
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
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
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
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