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历史名人故事
名人善待他人的故事

名人善待他人的故事①王安石和苏东坡二人,因为立场不同,而产生了矛盾。
后来有嫉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和新法的事向宋神宗奏了他一本,宋神宗十分震怒,投入御史台大狱。
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东坡凶多吉少,难免一死的时候,退隐山林的王安石听到了这个消息,他非但没有记恨,还给写信对皇帝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的道理呢?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
因为这信,才使得苏东坡保住了性命。
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②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③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④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王安石

中国历史人物——王安石说到王安石,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个著名的人,历史上却是褒贬不一,争论颇多。
欣赏他的人,认为他淡泊名利、一心为国,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
而讨厌他的人,则认为他固执己见、行为偏激,是个祸国殃民的罪人。
而值得一提的是,咱们熟悉的北宋名人,基本都是王安石的死敌,如苏轼、苏洵、司马光、欧阳修等。
提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好奇王安石这个人?那么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改革家的人生经历吧。
王安石出生在官宦之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稍大一点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到处游历。
在这期间,他接触到许多社会现实,体验到了民间疾苦,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想要让国家变得富强。
21岁时,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的成绩成功地进入官场,皇帝授予他淮南节度判官的职位。
后来,他又被调到鄞县做知县,在位的四年,他在当地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凸显出非凡的政治才华。
王安石30岁时,当时的宰相文彦博认为王安石淡泊名利,勤政爱民,就向宋仁宗举荐他,但王安石拒绝了。
之后,欧阳修又推荐他为谏官,王安石再一次拒绝。
得到当时两位极富名望之人推荐他却屡次被婉言拒绝,这无疑让王安石的名字在京城流传开来,很多人都欣赏他富有才气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但苏洵和张方平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眼里的王安石,矫揉造作,阴险丑陋,日后必成祸害。
其实,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就已经开始对王安石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了。
为什么苏洵他们会对王安石有这样的评价呢?这里就得给大家讲一下王安石的日常生活。
王安石这个人,丝毫不注重自己的仪表和饮食。
作为朝廷的官员,他不修边幅,穿的邋里邋遢,头发凌乱不堪。
而且,每当他深入思考时,无论他面前摆的是什么他都吃下去。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他的套路,他想要用反常的行径来扩大名声。
记得有一次,宋仁宗邀请百官钓鱼,并规定钓到什么吃什么,王安石自然是一条都没钓到。
吃饭的时候,别人分了一点鱼给他吃,放在他面前,但此时的王安石正在沉思,专注思考的他没有吃鱼,而是把最前面的一盘鱼饵吃光了。
历史名人王安石新党领袖

少二(2)班 陈诗雨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 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 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 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 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 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 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 有利战线。王安石的变法成了 我国的重大改革。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 革。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 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 (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 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 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 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 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 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措施、军事 措施、教育措施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别名:介甫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
出生日期:1021年
逝世日期:1086年 职业:北宋丞相 主要成就: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 代表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 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 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 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 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 家”。.与“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 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 18日-1086年5月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 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 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 县上池村人),中国历 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 丞相、新党领袖。
名人对联故事:王安石机缘巧合对对联

王安石机缘巧合对对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抚州临川人,庆历进士。
官至大学士,两次拜相,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
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变更天下弊政,即史称的“王安石变法”。
由于遭到保守派极力反对,新政受阻。
死后追封为舒王。
(一)双喜临门王安石去京城赶考,家里设宴为他饯行。
席上,嫂子给王安石盛饭时,自言自语似的吟出一联:谷黄米白粉如霜王安石意识到这是嫂子在考他,可一时对不出下联。
但他记住了嫂子的出联。
赴京途中,王安石走到江宁马家镇时,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镇里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
当地人说,马员外家有万贯,只有一女,其女不仅俊秀,而且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马员外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依女儿以对联择婿。
马员外的大门口悬挂着两只灯笼,其中一只上书写一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另一只也贴好了红纸,供写下联用。
墙上还有一张告示,文曰:“小女年方二八,才貌双全。
如有品貌年龄相当又能对出上联者,招为女婿。
”王安石当时也没有寻思到贴切的下联,加上要赶路,只是记住了上联,便匆匆地走了。
王安石到京后,三篇文章得了头名。
太师面试时,指着一盆木炭火口吟一联:炭黑火红灰似雪王安石立即用他嫂子的出联“谷黄米白粉如霜”作答。
殿试时,皇帝指着“飞虎旗”吟出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暗喜,马上用马员外家走马灯上的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作答。
皇帝与太师见王安石才思敏捷,都非常高兴。
王安石考完后,赶到江宁马家镇,又用皇帝的出联相对,被招为乘龙快婿。
这一天,王安石家里张灯结彩,堂上贴着大红“喜”字,正在举行婚礼。
突然,外面人声鼎沸,原来是京报到了,他中了状元。
古人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两件得意事。
他一时两件占全了,双喜临门。
于是靠着原来的红“喜”字加了一个红“喜”字,这就变成“喜喜”了。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
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大地就像庄子写的这样。
王安石虽然文学上成就没有苏轼高,但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对于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这场变革又叫王安石变法。
国家法度不是小事,牵连甚广,一旦确立就少有更改。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改革之事,但波动都很大。
熙宁变法,也是一场改革国家各领域的变法,自然受到同等对待,朝内外反对声音无数。
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之后,朝廷官员纷纷作出选择,自发的形成了新党和保守党。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同样才华出众的人,站在了对立阵营。
苏轼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还曾作《辨奸论》,大肆批判过王安石,说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毫不客气的指责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响,苏轼一进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王安石的保守党新秀。
在政治上两人站在对立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相互攻讦。
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在当时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却占据极大地位。
所以苏轼所作的文章,对于王安石的新党和改革都阻碍极大。
后来苏轼当上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这就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当时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动下,苏轼最终被贬。
虽然政治上两人不和,但是却并不妨碍两人互相欣赏。
【历史名人】王安石变法

【历史名⼈】王安⽯变法⽆论您在哪⾥,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上⾯的蓝⾊字“王⽒在线”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王⽒家族⼤家庭,和世界各地王⽒宗亲交流。
让我们携⼿同⾏,弘扬王⽒⽂化,传播王⽒正能量。
王安⽯后台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太后废除新法推⾏⼀切新政⾃从王安⽯被罢免以后,北宋朝廷中枢仍然执⾏王安⽯在位时所定下的规章制度,⽽王安⽯变法所推⾏的很多新政策,宋神宗也坚定不移的执⾏。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岁的宋哲宗继位。
宋哲宗年龄太⼩,⾼太后监国。
⾼太后⼀向是保守派的坚定维护者,她⼀上台,就将王安⽯在位时所推⾏的各种新政能废除的通通都废除,并且将保守派势⼒司马光从地⽅⼜调到了东京汴梁担任宰相职务,司马光⼜重新成为了北宋朝廷中枢宰辅。
王安⽯后台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太后废除新法推⾏⼀切新政!司马光是⼭西⼈,他⼩的时候在当地就已经⾮常有名了,司马光在⼩时候就因为读书刻苦勤奋⽽妇孺皆知,不管是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司马光都会拿着书本津津有味的朗读,有时候甚⾄忘记了吃饭。
司马光不但喜欢读书,⽽且社会能⼒也很强,他可不是⼀个书呆⼦,有⼀次,他和⼏个⼩伙伴们在院⼦⾥打闹,有⼀个⼩孩爬到了⼀⼝⼤缸上,然后就不⼩⼼滑到了缸⾥⾯,缸⾥的⽔⾮常深,眼看着那个⼩孩就要溺⽔⽽亡了,到时候⼀同玩耍的⼩伙伴们都⼤呼⼩叫不知道该如何帮他,这是司马光灵机⼀动,搬起了⼤⽯头将⽔缸砸破,司马光以冷静智慧救下了⾃⼰的⼩伙伴。
后来宋神宗当了皇帝以后,他就任命司马光成为翰林院学⼠,司马光和主张进⾏朝廷改制的王安⽯本来是私交⾮常深厚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有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两⼈的嫌隙就越来越⼤。
两个⼈后来甚⾄到了⽔⽕不容的地步,⾃从王安⽯掌握了北宋朝廷⼤权,他所推⾏的每⼀项政策,司马光都提出坚决的反对。
众所周知,王安⽯向宋神宗极⼒推⾏新政,⽽司马光就跳出来极⼒向朝廷主张要求废除青苗法等新政,同时,司马光还胆⼤妄为地,以长者的姿态写了⼀封书信,严厉的斥责王安⽯所推⾏的政策,他指责王安⽯所推⾏的青苗法会伤害地主⼠绅阶级的利益,引起国家动乱和社会的不稳定。
初中历史名人故事

初中历史名人故事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我们恰好能从一些小小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历史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初中历史名人故事1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
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
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
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
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
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
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
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
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
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
王安石别致鉴鱼_名人故事

王安石别致鉴鱼
一天,苏东坡拎上几条鲜活武昌鱼看望病中的王安石。
王安石将鱼蒸熟后,夹起一根鱼刺扔入清水中,以验证是否是正宗的武昌鱼。
王安石向坡翁传经道:人们常说的鳊鱼一般包括鳊鱼、三角鲂和团头鲂。
团头鲂就是武昌鱼,乍看它与三角鲂的外貌几乎一样,细瞧则稍有差异。
武昌鱼口较宽,呈平弧形,背鳍硬刺短,尾柄较高,略呈正方形,银白色的鳞片,镶有十几条细纹;而三角鲂口较窄,背鳍硬刺较长,尾柄较短,呈长方形,体侧条纹不明显。
再者,三角鲂分布很广,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江河、湖泊中都有天然生长的;而武昌鱼原产湖北鄂城附近的梁子湖。
武昌鱼油脂丰厚,剔刺抛入清水,即刻浮起油花。
这是鉴识武昌鱼最简易的方法。
苏东坡听后,对王安石丰富的食鱼知识十分钦佩,写诗赞美武昌鱼: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历史名人故事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 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 院求学。
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 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 因此, 才思横溢, 后来名闻天下。
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 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 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 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
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 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 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 花笔。
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 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 仅剩一枝。
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 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
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 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
以后又用 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历史名人故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