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预防原则标准版本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25-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25-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uideline for employer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通用要求、分级分类管理方法、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以及职业卫生评估要求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生产或经营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产品或原材料的用人单位,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单位或机构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20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T 3608高处作业分级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 防治原则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依法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单位自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维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关注职业病高危人群,尤其是流动劳动者。

4 通用要求4.1 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本单位职业卫生方针;—设置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设置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确保职业病防治管理必要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职业致病因素所致,以特定疾病表现形式出现的、以损害劳动能力和健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肝肾损害、中毒性皮肤病等;职业性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处于高温、低温、高压等极端工作环境中会引发中暑、冻伤、职业性心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职业病也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职业病防治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的改进,有效降低职业致病因素暴露量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 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需要综合治理,包括工作环境治理、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措施。

3. 入职前筛查:在劳动者入职之前进行健康筛查,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 教育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5.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致病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6. 动态管理:职业病防治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改进职业病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措施1. 控制职业致病因素: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职业致病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等方法,降低职业致病因素的暴露量。

2. 接触控制:对职业致病因素暴露进行控制,采用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措施降低劳动者接触职业致病因素的可能。

3. 定期体检:劳动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4. 应急救护: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防止事故引起的二次伤害。

5. 健康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病三级预防的原则范文

职业病三级预防的原则范文

职业病三级预防的原则范文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疾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减少劳动者的健康风险,实施职业病三级预防至关重要。

职业病三级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科学、完整的职业病预防体系。

一、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降低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从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改造: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式,减少或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替代品,降低有毒物质的浓度;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封闭式生产系统,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

2. 工程控制: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改造和调整,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噪声的强度、照明的亮度等,保证劳动者在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

例如,安装局部排风装置,有效地收集和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调整机器设备的结构和运行方式,降低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3. 管理控制: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系,对工作环境、作业方式、劳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

例如,制定合理的作业程序和操作规程,明确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加强对卫生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性。

4.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和预防的认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讲解有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措施,指导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职业病。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进行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重。

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监护: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对从事职业病危险工作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体检,早期发现职业病的征兆和风险。

职业病防治制度范本

职业病防治制度范本

职业病防治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扩散,制定职业病防治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全员参与、分级实施的原则。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由本单位领导班子全面负责,设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四条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第五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培养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规定的习惯。

第二章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六条本单位应当根据职工的工作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识别和评估制度,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评估。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第九条本单位应当制定职工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制度,配备相应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配备职业病防治设施和设备,开展常规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监测。

第三章职业病防治的监督和管理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报告制度,对发生职业病的情况进行及时上报,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登记档案制度,对职业病患者进行登记和管理,并进行必要的隐私保护。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制度,对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进行规范和公正。

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督促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第四章职业病事故的应急处置第十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职业病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1.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扩散,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劳动工作的职工。

3.职业病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原则,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

4.本制度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完善,确保职工正确掌握预防职业病的知识和技能。

5.职业病防治工作应与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管理。

6.本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监测措施和健康监护制度,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和监测1.本单位应进行全面、科学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明确各工种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和职业病危害程度。

2.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应及时向职工公布,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本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制度,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4.职业病危害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并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1.本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如通风设备、防尘设备、除尘装置等。

2.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按规定进行日常检查、维护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时,职工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正确使用。

4.本单位应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指导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四、职业病卫生管理1.本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卫生管理体系,明确职工的职业病危害和健康监护责任。

2.职业病卫生管理应根据不同工种、岗位和作业环境,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措施。

3.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建立职业病健康档案,记录职工的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健康状况和医疗救助情况。

五、职业病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1.本单位应定期开展职业病卫生培训,确保职工正确掌握预防职业病的知识和技能。

2.职业病卫生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病的基本知识、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

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定(三篇)

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定(三篇)

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定《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发布的一项重要法规。

全文共分为八章四十九条规定,主要规范了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下面是对该规定的详细解读,总计约____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三、依法管理,科学决策。

四、综合防控,分类管理。

五、责任明确,倒查追究。

六、技术先进,设备适用。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立足职业病的特点,区别于一般卫生防病工作。

职业病是由于劳动者长期接触和从事某种特殊工作环境和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卫生防病工作是指针对常见疾病的防控工作,二者在目标、方法、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使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技术措施包括:改变工艺、工程控制、设备改造、使用代替物等。

管理措施包括:合理布局、周密计划、科学管理、定期检查等。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岗位培训等。

第五条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台账,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护和控制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岗位操作、劳动保护和应急处理中。

第七条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向劳动者提供相关培训。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定职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后的健康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预防机制,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并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职业病防治原则

职业病防治原则

职业病防治原则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制定职业病防治原则十分必要和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职业病防治原则,以提供给管理者和员工参考和借鉴。

1.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与其依靠治疗职业病,不如在工作环境中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损害。

预防为主包括工作环境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配置等。

只有从源头上预防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害,才能真正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2. 全员参与职业病防治需要全员参与,包括管理者和员工。

管理者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提供必要的工作保护措施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安全地从事工作。

员工也应积极参与,遵守相关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并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危险和异常情况。

3. 系统管理职业病防治需要采取系统性的管理措施。

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的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进行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保护员工的健康。

4. 科学技术支持职业病防治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职业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提升职业危害监测和评估的水平,改进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同时,科学技术的支持也有助于不断完善职业病防治措施,提高预防效果。

5. 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增强他们对职业病危害的防范能力。

此外,通过定期发布职业病防治知识、案例分析和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能够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和实施。

对于管理者和员工来说,遵守职业病防治原则是确保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系统管理、科学技术支持和教育与宣传,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原则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原则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原则职业病是由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工作方式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具有明显职业因素的疾病。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职业病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而愈发突出。

面对职业病的严峻形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落实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职业病的防治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我国对于职业病防治的实践证明,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有效的、经济的和可行的。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

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来减少对工人的危害;技术措施主要是通过改变工作方式或者调整流程来降低危害的程度;管理措施是通过监管和管理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在职业病防治过程中,需要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多级联动,加强绩效评价,为同行提供指导。

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职业病的防治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

在石油行业的井下工作中,应采取适当的防尘措施,如使用防尘口罩、深度停车、润滑、清扫等。

而在化工企业中,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止爆炸、防火措施。

而在有害物质的生产环节中,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减轻对人的伤害和污染环境。

三、集体防护,个体防护相结合集体防护主要是应用于工厂、车间等固定位置的措施。

安装自动控制设备来减少人工操作;设置防护栏杆或者护栏来避免工人意外跌落;通过开展职业健康监测,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还需评估每个工人的个体防护需求,通过职业病诊断、个体防护用品定做等全面开展个体防护。

四、社会协同,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需要社会全面的支持和参与。

这需要通过协同、统一的社会宣传来提高人们的职业生态意识、教育和增加知识的过程。

政府要积极引导媒体、企业和公众参与,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共同组成一个协同的防范工作网络。

把信息公开放置在公共途径上,以方便公众获取干预的信息确定预防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RHD-QB-K3070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职业病预防原则标准版

职业病预防原则标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

企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审查、竣工验收;用职业卫生的防护设施来控制并消除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从组织管理措施、设备技术措施和个人卫生防护、保健措施等进行综合治理
1.组织管理措施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领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职
业卫生工作,并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人到议事日程,制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有关职业卫生防护办法和应急救援方案。

同时还要开展职业卫生的培训和宣传,加强职业卫生工作的检查,切实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2.设备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从工艺上改革、消除或控制生产劳动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用低毒或无毒的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用机械遥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等。

(2)隔离密闭对产生尘毒等有毒有害因素的设备或作业,应采取隔离的原则,使污染源不扩散;有些设备要加强密闭,控制跑、冒、滴、漏。

(3)通风排毒发生尘毒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通风装置,排除尘毒。

对排除的尘毒必须净化、中和或过
滤,防止周围环境污染。

有高温辐射热的工作场所要做好隔热及通风降温。

一切通风设施事先应合理设计,并保持经常的维修保养。

3.卫生保健措施
(1)开展健康监护为了全面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必须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早期发现职工的健康改变和职业禁忌,对健康受损害的职工要早期治疗,对有职业禁忌的职工应调离原工作岗位、予以妥善安排。

这是职业卫生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手段。

(2)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企业应当实施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制定监测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程度、防护设备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对发现的
问题、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岗位及隐患应制定整改计划,按时完成整改。

(3)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是预防职业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包括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护眼镜、手套、围裙、胶鞋等。

防护皮肤损伤用的皮肤防护膏;防辐射热的防热服;在有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处应设置冲洗设备等。

在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岗位应配备防护用具、医疗药械等。

这里写地址或者组织名称
Write Your Company Address Or Phone Number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