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榜事迹 2013年2月安阳
许帅同志事迹

许帅同志事迹
许帅,男,197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2013年5月至今,任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
许帅同志从事民政工作以来,奋勇争先,锐意进取,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任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后,积极适应社会治理新形势和救助管理工作新需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创新探索“公开招标购买服务、医助结合站内照料”救助管理模式,总结推广《两地联动温情救助——小苹果母女返乡记》等典型救助案例,有效破解长期滞留人员安置难问题,着力提升救助管理精细化水平,救助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2014年,安阳市救助管理站被民政部评为“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全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先进单位”。
2014年12月,许帅同志被确诊为胃癌四期,但他仍然坚守岗位,
以阳光、乐观、豁达的态度与病魔作斗争,以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只争朝夕的劲头履职尽责,组织全市20个村(社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摸底排查、数据建档等基础性工作,组建困境儿童“蓝精灵志愿者服务队”。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后,不顾病情恶化,第一时间主动与天津方面联系,安排安阳籍人员接收返乡事宜,表示“如需接送河南籍人员返乡,安阳救助管理站三十三名正式职工和十几名服务人员随时接受调遣”。
许帅同志的先进事迹,生动地诠释了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民政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救助管理站站长徐帅先进事迹材料

救助管理站站长徐帅先进事迹材料现年37岁的许帅罹患胃癌近两年时间,但患病期间仍坚守工作岗位,时刻惦念站内的救助对象乃至一草一木。
2013年5月,许帅通过竞争上岗,荣任河南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2014年,该站被民政部评为“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
短短一年时间,为了获此殊荣,他每天吃住在站,以站为家,不分昼夜与节假日,积极组织各项制度的修订编纂、督导站容站貌的施工改造,促进职工服务水平和素质提高。
该站由之前的4个科室升级为职能划分科学、合理的救助管理科、接待查询科、财务科、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办公室、后勤科等6个科室,健全了19个布局合理的功能室。
新成立的接待查询科是一大亮点,负责基础甄别及对接公安部门信息,为受助人员采集DNA血样,及时输入公安部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DNA血样比对。
截至目前,该站已对114名受助人员全部进行了DNA血样采集,并全部推送至全国救助寻亲网,血样采集率和寻亲推送率达到100%。
2015年4月,该站通过康复训练和心里疏导及大量人员筛选和DNA血样对比,成功将在站内第一个出生的婴儿“小苹果”与母亲护送到广西,使走失8年的流浪女回到家乡。
许帅有抱负,这种抱负不是对于自身,而是归于救助对象。
为了解决长期滞留人员在站外托养机构居住条件差、饮食不达标、护理不专业、监管不方便及站内床位闲置较多等诸多问题,许帅突破思维局限,创新了安置模式。
他通过对20余家医院、社区卫生院、养老院、托老机构进行考察,咨询最新政策、法规,借鉴外省先进经验,邀请相关专家预估、测评,主动与财政、卫生和劳动部门协调会商等,于2014年5月,采取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形式,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签署安置协议,在站内设立了医疗安置区,为流浪乞讨滞留人员提供基本医疗和生活保障服务。
这是机构专业化服务和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
医疗安置区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使113人病情得到缓解,103名受助人员被护送回家。
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河南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河南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近年来,河南省不少好人好事感动了全国。
农村妇女冯自力坚持空降扶贫官工作11个春秋,让贫困村庄翻身;洛阳旅游志愿者王潇潇坚守岗位,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焦作市的退役军人王守玉自费修缮抗战老兵的坟墓,感动了当地居民;安阳市姑娘张新红捐出所有的筹嫁彩礼款,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除此之外,河南省各个领域也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
郑州市医院的护士们在音乐节上留守病房,为患者提供“音乐诊疗”,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开封市雪中送炭志愿者为滞留过夜的火车旅客送来温暖,为旅途添上一抹亮色;商丘市的暖心妈妈田秀珍为身患癌症的儿子尽心照料,不舍得花一分钱打车,步行带着儿子前往化疗……
这些好人好事,让我们看到了河南人民的善良与勇敢,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将温暖传递出去,就一定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安阳的烈士事迹材料

安阳的烈士事迹材料安阳的烈士事迹材料【篇1】1925年农历6月21日生于大屯村,历任民兵队员、武工队员,由老岳(岳振祥)领导。
1947年农历5月12日,机枪手宋豁只(原是高小屯武工队长)和杨礼都回家了,机枪由赵占祥负责。
上午,武工队突然被还乡团包围了,突围到北大岷西南苇子地(现在是杏树园),黄大荣、三声炮(刘店元)刺猬(北大岷)往西跑,高金占、赵占祥往南跑,赵占祥不幸中弹牺牲,高金占先把赵占祥的机枪拿到隐蔽地方,返回又把赵占祥拖到隐蔽地方隐藏起来。
赵占祥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安阳的烈士事迹材料【篇2】1926年农历7月16日生于大屯村,历任民兵队员、民兵队指导员。
1947年农历4月21日早上,为了群众的安全,要把前一天夜里埋在村北头路上的地雷起出来,本应张文荣、两位年轻民兵去起雷,杨长有说,你们还不是很熟练,叫我去吧。
说要不先甭去起,今天怕有危险,杨长有说:不要紧。
谁料,到村北头刚开始起雷,被埋伏在黑豆坑麦地里的还乡团匪徒抓住,敌人知道他是民兵队指导员,要抓到据点审讯,但杨长有坚决不走,宁死不走,一直被拖到孟家坟,敌人只好把他杀害了。
英勇的革命战士杨长有牺牲时才23岁。
安阳的烈士事迹材料【篇3】小名郜九常,1932年农历8月20日生于大屯村,1951年2月,为响应党中央,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郜廷富踊跃报名,参加了志愿军,远赴朝鲜,参加第四、五战役,最后在与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决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他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祖国、保卫了家乡,体现了一个国际主义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全村人民的骄傲,值得全体村民群众永远学习、纪念、敬仰。
安阳的烈士事迹材料【篇4】1950年9月7日,朝鲜战场上中马山战斗打响了。
19岁的战士贠宝山在部队中担任卫生员的工作。
他和救急组的战友们在阵地上紧张地忙碌着。
炮弹掀起的砂石、土块不停地打击着他。
但是这位坚强的战士,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坚强地忍着巨大的疼痛,一瘸一拐地继续抢救伤员。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于2013年2月19日晚8点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年度人物。
“高考直通车QQ空间”全国第一时间首发《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事迹,下面请跟我们一起走进爱与感动的海洋——“感动中国”人物拨动心灵深处的弦。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在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的节目录制现场,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持人、受访者,似乎都被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感动着,不经意间热泪盈眶。
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
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影响……静下心来听一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高考最新动态,敬请关注“高考直通车QQ空间”微信号80796072,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高考资讯。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
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
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胡占凡: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
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张瑞敏: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简介】: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
CCTV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CCTV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黄旭华:誓言无声】事迹:被选中参研核潜艇,他把家安到试验基地。
没有参照无计算机,他带领团队从研究模型起步,靠算盘演算出成千上万数据,还为获一手资料亲自深潜。
因工作保密,30多年他只见了母亲一面!在他带领下,我国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
黄旭华,技术先锋,国防功臣!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刘盛兰:崇仁厚德】事迹:一个91岁的农村孤寡老人,17年未添一件新衣,17年几乎未尝肉味,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每年生活支出仅千余元,可正是这样一个"吝啬"的倔老头,却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的7万多元钱慷慨地资助了全国100多个贫困学子。
刘盛兰,耄耋老人胸怀济世的慈悲!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陈俊贵:心比金坚】事迹:33年前与战友被暴风雪围困在新疆天山深处,生死关头战友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最小的他,战友牺牲了,他得救了。
复员后的他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回到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这一守就是28年!“今生今世,我永远守着你们”。
陈俊贵,信义守望军魂!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
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段爱平:一秉至公】事迹:做生意赚了钱,她决定出资为村里建新小学。
作为村委会主任,她贴钱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电网。
村里建起学校和养老院,她却患上淋巴癌,可一听说村民家窑洞出现裂缝,她又拖着病体赶过去。
她说会尽职到生命尽头!段爱平,拼命村官心里装着村中百姓!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
2013年中国好人榜

2013年中国好人榜
2013年中国好人榜是由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联合评选出的一份
表彰社会正能量的名单。
该榜单旨在表彰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贡献、展现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的人士,以激励更多人向他们学习,
传播正能量。
获选的好人可能来自不同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公益慈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等,他们的事迹和
行为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份榜单的发布旨在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公民道德榜样,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值
得一提的是,2013年中国好人榜的评选标准和程序可能会因地区和
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目的都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树立社
会正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2月安阳中国好人榜事迹
——王竹梅
事迹概括:虽年近古稀,她却40多
年来坚持孝老助老,长期担任私立敬老院
院长和福利医院院长。
她被评为“河南省敬
老之星”、“感动安阳十大人物”、“安阳市第二
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
事迹介绍:
王竹梅,今年67岁,是安阳市滑县留固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现任滑县留固镇第二敬老院院长、滑县康泰福利医院院长。
40多年来,王竹梅尊老爱幼、孝老助老的感人事迹,远近闻名。
她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6年10月她被评为“河南省敬老之星”,2007年4月她又被安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安阳市劳动模范”,2008年初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安阳”十大人物,2012年被评为“安阳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还当选市人大代表,王竹梅的事迹在中原大地广为传颂。
孝敬老人,无怨无悔的行动
30多年前。
王竹梅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孝顺的王竹梅每星期都要去看望老父亲。
并寻思着给父亲重新找一个老伴、给自己找一个继母。
王竹梅经多方联系奔波,终于为父亲找到了合适的老伴郑氏。
继母过门后,王竹梅像待亲生母亲一样关心、照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继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后来,眼睛几乎失明,王竹梅悉心照料。
1985年,
继母因肝病昏迷导致身体抽搐、颤抖,王竹梅把病重的继母拉到镇医院,寸步不离地日夜守护着,精心照顾。
继母临终前拉着王竹梅的手断断续续、泪流满面地说:二妞儿,我不行了,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你就是我的亲闺女!
王竹梅对娘家老人孝顺,对公公、婆婆一样孝敬。
婆母得了黄疸性肝炎,住进了医院。
当时,医院没有被子,王竹梅结婚时间不长,虽然她知道黄疸性肝炎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但还是把结婚时娘家陪送的最好的被子给婆母送到了医院。
1993年,公爹患了食道癌,到了后期,吐痰吐不出,她用手慢慢地往外挖,饭水无法下咽,她通过食管一点点往里送,悉心照料,从不嫌弃,她悉心照料老人的事迹堪称典范。
办养老院,当好42名老人的女儿
为了让农村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王竹梅决心建设一所农村敬老院,她把自己的“外科中医门诊”扩建成“康泰医院”,走“以院(医院)养院(敬老院)”的路子。
王竹梅夫妇走东家、跑西家,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筹借到了近百万元资金,使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并于2004年建成。
为了把敬老院真正办成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乐园,王竹梅制定了“五好、两及时”的服务标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老人生活待遇,把敬老院办成了“吃饭餐桌式、住房宾馆式、环境花园式”的敬老院。
走进敬老院老人们的住室,像宾馆标间一样整洁的住室内,挂衣柜、沙发、茶几、
床头柜一应俱全,床上的铺盖干净整齐。
1993年,赵封贵老汉108岁的老母亲去世了,无儿无女的他生活无人照料,冷暖无人关心。
王竹梅知道后,毫不犹豫地让他住进了她办的“康泰医院”,把他免费义务供养起来,赵老汉说:“我遇到了好人啊!没想到老了生活有人管,病痛有人问,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为了促进和谐村庄建设,去年以来,王竹梅把农村中子女外出务工创业、家中无人照料的一些“留守”老人也接收到了敬老院。
白道口镇的于银芝老人,子女在外地上班,2006年11月,突发疾病,在搀扶走动尚有困难的情况下,住到了王竹梅的康泰医院,养老院的医生及王竹梅的大嫂、侄媳妇等人为于银芝老人抠取大便、洗脚、修剪指甲,在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使老人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康复了。
于银芝老人感动地说:“你们真好啊!我想看看病,病好了就回去,现在我不想回去了,我就住在你们的敬老院里啦。
”
目前,王竹梅的康泰福利敬老院里住着42位老人,其中对18位孤寡老人是义务赡养的。
敬老院开业以来,王竹梅抱着宁肯自己受累,也要让老人感到幸福的信念,精心照料着敬老院里的每位老人,为每位老人定期免费检查身体,多年来补贴敬老院里的入驻老人生活费和医药费达20多万元。
扶危济困,热心公益
她行医30多年,一个小小的乡村中医外科门诊,累计
治愈重症患者2万多名。
仅近几年,王竹梅为无钱治病的患者和孤寡老人减免治疗费和医药费就多达10余万元。
2002年,王竹梅用本人的积蓄和借来的钱,投资14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的行路难问题。
王竹梅一家不但关心老年人,同样关爱下一代。
八里营乡郭庄村国波的儿子瑞林小时侯身上长疮,因为家境贫寒,贻误了治疗,肌肉大面积溃烂,王竹梅知道后,利用祖传秘方刮骨治疗,并免除了全部治疗费用。
2002年和2004年,王竹梅又先后两次各出资1000元资助考上高中的瑞林上学。
2003年秋天,村民程国领家境贫困,妻子常年有病,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程晓辉面临失学,王竹梅得知后,免除了程国领妻子1000余元的药费,又拿出300元钱让孩子上学。
八里营乡程丁厢村的程曼曼,考上了大学,家庭困难,王竹梅送去了500元。
镇里鼓励帮扶借助贫困学生,她便主动承担,2011年2012年每年他拿出一千余元资助两名困难家庭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