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南段太行堤裂缝处理措施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lO期 2007年lO月 人民黄河 YELLOW RIVER Vo1.29.No.10 Oct.,2007 

【防洪・治河】 

黄河河南段太行堤裂缝处理措施探讨 

胡俊玲,张翠萍,马 乐 

(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介绍了太行堤裂缝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其成因。对开挖回填加固、开挖回填结合灌浆加固两种裂缝处理方案进 

行了比较。推荐开挖回填结合灌浆加固方案,并确定了裂缝处理步骤:①采用锥探灌浆对缝隙进行充填;②沿裂缝开挖成 

槽;③开挖槽底以下路基,翻松30 cm压实后恢复原堤顶道路;④全路面铺设上封层。 

关键词:堤身隐患;裂缝处理;太行堤;河南河段;黄河 

中图分类号: rv871;TV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79(2007)10—0020-02 

太行堤为黄河北岸第二道防线,1956年进行了加高培厚。 

1998年以来,对0+000~10+000段进行了加高,修建了堤顶 

道路,现状堤顶宽为7~8 m,临背河边坡为1:3,已满足设计 

要求。 

1太行堤裂缝分布情况 

1994年7月12日,太行堤5+000~12+050堤段在暴雨 

中出现脱坡20处,累计长355.8 in,脱坡土方3 284.2 m ;出现 

纵向裂缝49条,累计长1 452.1 in。1995年5月,曾对太行堤 

脱坡较严重的5+000~6+600堤段进行了后戗加固处理,并 

对5+000~7+500堤段裂缝进行了翻筑处理。 

2005年7月29~30日和8月2日、16日,长垣境内普降中 

到大雨,累计降雨量为200 mm,雨后发现太行堤5+200~5+ 

300段和6+200~7+000段背河堤肩出现不同程度的纵向裂 

缝,走向基本与堤线一致,分布于堤顶、背河堤肩处,一般缝宽 

4~7 cm,最大缝宽达15 cm,背河堤肩出现下蛰现象,低于堤顶 

沥青路面3~4 cm,沥青路面出现纵向裂缝,最大缝宽2 cm。 

为了确保堤防工程安全。2005年8月24日采取应急度汛 

加固措施对沥青路面的裂缝进行了灌筑;沥青路面与路缘石之 

间大于1 cm的缝隙下部用砂填实,表层浇筑细石混凝土;路缘 

石外侧的缝隙下部用砂子填筑,表层采用三七灰土填筑夯实。 

2005年9月20日~10月3日。长垣境内又持续普降中雨, 

累计降雨量为151.5 mm,发现太行堤4+350~9+60O段和 

11+6OO~12+000段背河堤肩、堤顶都出现纵向裂缝。裂缝程 

度比7~8月份更为严重,一般缝宽4~8 cm,最大缝宽达15 

cm,背河堤肩出现下蛰现象。低于堤顶路面3~4 cm,沥青路面 

最大缝宽达8 cm。 

2006年7月。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 对太行堤裂缝进行了检测。据统计,裂缝主要分布在4+350~ 

9+6OO段,基本是纵向裂缝。深度一般为2~3 m,宽度一般为 

2~4 cltn。裂缝累计长度2 242.7 m,其中路面部位裂缝长度为 

1 421.7 m、堤肩部位裂缝长度为821 m。 2裂缝产生原因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太行堤4+350~9+6OO段堤身土主 

要为褐黄色壤土。混夹较多砂壤土、黏土透镜体,黏粒含量为 

1.3%~38.2%,平均为15.2%,堤身土层最小干密度为1.21 g/cm’。钻孔注水试验得出的渗透系数为0.002~0.003 cm/s, 

为中等透水性;钻探过程中,上部4.4~5.0 m漏水,抬不起水 

头,反映出堤身质量较差。 

太行堤裂缝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①降雨较多,造成太行 

堤临河侧天然文岩渠水位上涨,堤脚长时间受渠水浸泡和堤身 

受雨水浸泡后容易产生裂缝。②太行堤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 

上几经培修而成,堤身修筑质量差,隐患较多。出现的裂缝多 

是堤基土体不均匀沉陷造成的。 

3裂缝处理措施 

3.1方案选择 

(1)开挖回填加固方案(见图1)。对出现裂缝的部位,探 

明裂缝深度,将裂缝全部挖除,然后回填压实。该方案的主要 

工程量:挖槽土方18 194 m 、回填土方14 826 m 、整修路面 

31 500 m ,估算投资为352万元。 

图1太行堤裂缝处理方案一 

(2)开挖回填结合灌浆加固方案(见图2)。根据裂缝的宽 

收稿日期:2007—05-26 

作者简介:胡俊玲(1969一),女,河南开封人,高k_z-程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结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O期 胡俊玲等:黄河河南段太行堤裂缝处理措施探讨 ・21・ 

度,首先采用锥探灌浆对缝隙进行充填,然后沿缝局部开挖成 当增加灌浆量和提高浆液稠度。由于堤身的失水收缩易产生 

槽后回填土压实,并恢复路面。该方案的主要工程量:挖槽土 新的裂缝,因此需要多次灌浆。 

方849 m 、回填土方123 m 、灌浆孔总进尺24 804 m、整修路面 

1 823 m ,估算投资为76.7万元。 

蒜 l 

型堡壅鏊/ \开槽灌壤后 恢复原结构 

图2太行堤裂缝处理方案二 

方案一的优点是可以较为彻底地解决裂缝问题,工程质量 

可靠;缺点是开挖回填工程量较大、投资较多,且容易阻断堤防 

交通。方案二的优点是工程量小,施工简便,工程造价相对较 

低;缺点是不能解决堤身土质不均问题,且灌浆土料与堤身土 

体不易结合,需要重复进行。经综合分析,推荐方案二。 

3.2裂缝处理步骤 

根据裂缝的实际分布情况,确定裂缝处理步骤为:①采用 

锥探灌浆对缝隙进行充填;②沿裂缝开挖成槽,开槽宽I.0 m, 

槽底高程与路面底基层的高程相同(即槽深约0.35 m),路肩 

部位开挖沥青路面30 cm宽,路面部位开槽尽量在裂缝中间位 

置;③开挖槽底以下路基,翻松30 cm压实后恢复原堤顶道路; 

④全路面铺设上封层。 

为了防止裂缝进一步开裂,在压实路基与基层之间铺设一 

层复合土工膜。复合土工膜采用一布一膜,要求满足单位面积 

质量/>350 g/m 、纵向抗拉强度≥5.0 kN/m、横向抗拉强度≥ 

5.5 kN/m、CBR顶破强度≥1.1 kN。 对于部分有沉陷的裂缝,首先采用锥探灌浆对裂缝进行充 

填,然后将沉陷路面(包括沉陷路面周围各30 cm宽)的基层、 

面层全部清除,路基翻松后压实,最后按原设计要求恢复堤顶 

道路高程和路面结构。 

3.3充填灌浆 

(1)锥探灌浆孔的布置。沿缝布设1排灌浆孔,孔距为 

1.0 m,孔径为3O~35 mm。 

(2)造孔深度的确定。据勘察,裂缝深度一般为自堤顶向 

下1.5~3.0 m,位于堤身上部较浅位置。考虑到裂缝分布往往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裂缝的产生与下部堤身和堤基是密切相 

关的,为了有效地处理裂缝,确保堤防安全,造孔深度确定为 

10 m。 (3)灌浆土料与泥浆指标参数的确定。灌浆土料和浆液的 

各项指标参数依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并结合黄河下游 

多年的灌浆经验来确定。①灌浆土料塑性指标为10%~25%, 

黏粒含量为15%~20%,粉粒含量为70%~80%,沙粒含量< 10%,有机质含量<2%。②灌浆浆液容重为1.3~1.48 t/m , 

黏度为15~5O Pa・S,稳定性<0.1 g/cm ,胶体率>80%,失水 

量为2O~60 cm /h。 

(4)灌浆。在施工过程中,注浆管上端孔口压力应小于49 

kPa,以免堤面出现早裂现象。若发现吃浆量很大,施工时可适 【责任编辑翟戌亮】 

(上接第19页)高的计算精度,因此计算结果会更优于动态规 

划结果。收敛因子的存在,使标准PSO算法的收敛性能得到 

提高。 

5结语 

微粒群算法是一种新颖的智能计算优化方法,和其他优化 

算法相比,不仅具有全局寻优、收敛速度快等优点,而且编程简 

单、使用方便。但鉴于其发展历史尚短,在理论基础与应用推 

广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算法中的一些参数往往依赖于 

具体问题和应用经验,并不具有通用性。 

笔者通过在速度进化方程中增加收敛因子,从而改进算法 

的收敛性,并将其应用于水库防洪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算例 

应用情况表明,改进的PSO算法计算结果合理、有效,可作为水 

库防洪优化调度的一种新方法。作为初步尝试,只研究了单一 

水库防洪优化调度问题。如何方便有效地选择算法参数,根据 

不同的优化问题建立相应的PSO模型,将是PSO算法的研究 

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波,王凌,金以慧,等.微粒群优化算法研究进展[J].化 

工自动化及仪表,2005,32(3). 

[2]杨维,李歧强.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 

2004,6(5). [3] Shi Y,Eberhart R C.A modified particle swarlll optimizer 

[C]//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 

tation.NJ:IEEE,1999. 

[4] Shi Y,Eberhart R C.Empirical study of particle swarnl op— 

tim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on Evolution— 

ary Computation.NJ:IEEE,1999. 

『5] Fukuyanma Y.Fundamentals of Particle Swarm Techiques 

[C]//Modem Heurist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With Ap— 

plications to Power Systems.NJ:IEEE,2002. 

[6] Suganthan P N.Particle swarm optimiser with neighbourhood 

operator[C //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NJ:IEEE,1999. 

[7] Clerc M.The swarnl and the queen:Towards a deterministic 

and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NJ:IEEE, 

1999. [8]李崇浩,纪昌明,缪益平.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梯级水电厂 

短期优化调度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6,25(2). 

[9] 葛永明.最大削峰准则在水库防洪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J].浙江水利科技,2005(5). 

【责任编辑张智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