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文化的研究

合集下载

春联的对仗技巧和文化内涵

春联的对仗技巧和文化内涵

春联的对仗技巧和文化内涵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

它以对仗的形式呈现,不仅要求字数相等,还需要注意词语的表达含义。

春联的对仗技巧和文化内涵是春节文化独特之处,下面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对仗技巧1.字数对称:春联通常由两段组成,每段的字数需要对称。

对仗的基础是字数相等,这使得春联在视觉上更为平衡。

例如:年年有余(4个字)富贵满堂(4个字)无论是平行式的对仗还是对角式的对仗,字数的对称性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2.平行对仗:平行对仗是春联中最常见的形式,它要求左右两边的内容相对称,词语之间呈现平行结构。

例如:福满门外(左边)财进门里(右边)字句之间既要形成对偶,又要保持意义的连贯性,展示出对立但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3.对角对仗:对角对仗是指春联的左上和右下两角的字句呈对仗关系。

这种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在表达中融入更多的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左上)马蹄疾奔(右下)对角对仗给人以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像是春风绕梁,马蹄声入耳。

二、文化内涵1.寄托美好祝愿:春联作为春节重要的文化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通过对对仗的运用,春联能够表达出丰富而深远的寓意。

对仗技巧使得春联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2.传承历史文化: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春联的撰写和传承,人们不仅在庆祝春节,同时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春联的对仗技巧是一种语言的传承和演绎。

3.双关和巧妙的表达:春联的对仗技巧往往含有双关的表达,通过巧妙的文字组合,使得春联在表达祝福的同时,给人带来一种智慧和启迪。

这种表达方式既要顾及到字句之间的对称关系,又要考虑到与春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4.语言的审美价值:春联的对仗技巧使得其成为语言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字句之间的精确把握和平衡运用,春联能够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春联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上。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春联则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之一。

春联一般是指两句相对称的对联,放置在门前或墙壁上,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的期盼。

但除了这些表面的外在,春联更多地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1.春联的起源春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习俗,起初是在祭祀时候用来招神降福的。

吴越国天宫义士在向雷神祈祷下雨时,拿来两副对联孪生纸代替巫师的口号,未料成了祈雨的先声。

这个神奇的现象传开由于它的相当难获,乡亲纷纷纳有志之士请来吴越国天宫义士陈元恭在春节贴在自己家门上,祈求家宅平安和祝福在午岁中宠爱。

2.春联的文化内涵(1)表达美好祝福:春联通常表达吉祥如意的寄语,用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意境表述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例如“喜迎春节,吉祥如意”、“福满百年,家和万事兴”等等。

它不仅让人们在新年里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更寓意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弘扬民族文化:春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传承,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表明了中国人民追求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的精神需求,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美人文风景线。

(3)鼓励人们向上奋斗:春联里面的词句大都表达出了一种迎难而上和奋发向前的精神,用这种方式激励着人们要有勇气、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路程,坚定地前行。

例如“和气致祥、共创新喜”、“吉祥年景重逢好春光”等等。

(4)传承历史文化:春联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也在向人们传递着历史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从春联中看到一道文化的桥梁,它承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思念,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3.春联的重要性(1)春联的作用:春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寓意吉祥如意,还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特性和优越性。

在春节期间,人们张贴春联,更多是想以此表达出一种文化的祈福和传承。

(2)春联的意义: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和丰富,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性和独特性。

科普教育 春联

科普教育 春联

科普教育春联春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通常由两幅对称的横幅组成,用于春节期间贴在门上或墙上,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美好。

春联的内容通常与幸福、团圆、祝福等相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春联的科普知识。

1.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春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起初,春联只是在门楣上刻写吉祥的文字,后来才发展成两幅对联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春联的制作方法春联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

通常,春联的字数要求严格,每幅对联的字数应相等。

制作春联的材料有很多种,如纸张、布料、竹片等。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字迹工整、布局合理,以及选用吉祥、美好的词语。

3. 春联的寓意春联的内容通常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

例如,“春风得意迎新年,万象更新贺新春”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春联还可以表达对家庭、事业和健康的祝福,如“家和万事兴”、“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如意”。

4. 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不仅仅是一种年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联中的文字往往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一年更比一年好”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5. 春联的艺术价值春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春联的字体、布局、书法等都需要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一幅好的春联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6. 春联的传承和发展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颖、富有创意的春联形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春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春联。

7. 春联的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春联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春联内容和形式各异,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例如,南方地区的春联常常与水乡、渔村的景色相结合,寓意着丰收和幸福。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一、引言春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春联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社会影响,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春联的多个方面,对春联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和调研问卷等。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春联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

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春联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春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最后,为了了解公众对春联的认知和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以收集广泛的观点和意见。

三、春联的历史演变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历史演变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春联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朝代的春联特点。

通过对历史演变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春联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的春联表现形式的差异。

四、春联的形式特点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字数、格式以及词句构成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形式特点。

此外,还可以对春联的排版布局、字体选择等进行研究,以探究这些因素对春联的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五、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所表达的意义、象征和寓意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分析春联的文化内涵时,还可以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以深入解读春联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六、春联的艺术特色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效果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艺术特色。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春联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春联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春联的社会影响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社会传播、接受和变迁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社会影响。

对联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概述

对联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概述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的创作和发展历经千年,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文化探究课题结题报告主要从对联的起源、发展、特点、创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起初是春节时贴在门框上的“门神”,后来演变为春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的特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语言简洁、对仗工整、意蕴深刻等特点。

对联的创作:对联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同时,对联的创作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对联的应用:对联不仅在春节时使用,还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婚宴、寿宴等。

综上所述,对联文化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通过对对联的起源、发展、特点、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春节的特有形式之一,春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春联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与象征意义春联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神祭仪式,最早用来祈求丰收和祈求神灵的保佑。

随着时代的演变,春联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春联的内容常常包括祝福、吉祥、寓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例如“岁岁平安”、“万事如意”等。

这些词句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展现了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二、语言艺术与文学意义春联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春联使用的是汉字,这使得春联既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保护,又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

在春联中,人们通常使用对仗句、押韵和平仄等修辞手法,使得春联不仅具有美感,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学意义。

同时,春联也是一种文字游戏,通过巧妙的编排,可以产生诗意和幽默感。

三、民俗习俗与社会意义春联作为中国春节的重要习俗,与其他传统习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年味浓郁的社会氛围。

在春节前夕,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以求祈福、祝福和保平安。

春联不仅仅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能够拉近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

同时,春联还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和价值观,通过积极向上的寓意,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勇往直前。

四、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春联的文化内涵既包含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春联的内容也随之多样化。

人们在创作春联时,常常融入现代元素,并加入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体现了春联文化的创新性与时代感。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得春联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文化内涵,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贯穿其中。

春联既承载着历史的渊源与象征意义,又体现了语言艺术与文学意义。

同时,春联在民俗习俗与社会意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写春联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写春联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写春联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

春联用以迎接新春,传递喜庆、吉祥的祝福,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下面将从春联的起源、形式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春联的起源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春联最早起源于汉朝,那时人们将一种称为“卧春联”的床罩贴在门口,用以驱邪、祈福。

后来,春联逐渐发展成现在我们熟悉的对联形式,成为庆祝新春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春联的形式春联通常由上下两行文字组成,意味着两个相对的平衡与和谐。

上联和下联在形式上需要对仗工整,字数和字形的排列要求得体。

除了字形的要求外,春联还要求与春节和节令相关,并体现出祝福和吉祥的寓意。

三、春联的意义1.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传达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在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的习俗,使得春联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传递了祝福和吉祥,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团结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2.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春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通过春联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精神可以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并以一种庄重而又有活力的方式展示给世人。

无论是古诗文、祝福语还是现代创作,春联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从而弘扬了中华文化精神。

3. 增强节日氛围和文化认同感春联贴在门上,不仅能够增添节日氛围,还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贴春联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通过贴春联,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中。

总结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承载着新年祝福的美好愿景,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春联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春联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春联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春联则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象征。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对联对,悬挂在门上或墙壁上,用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本文将从春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春联的历史春联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族社会。

起初,人们在门上贴上符咒以驱邪、辟邪,此后,这些符咒逐渐演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并被写在纸上以应对风水和镇宅。

直到唐代,春节时节人们悬挂红色挂饰并贴上对联回文开始流行,成为了现在春联的雏形。

明清时期,春联逐渐流行开来,并发展出了更加多样和各具特色的写法。

二、春联的文化内涵1. 祈求吉祥:春联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顺利的祈求。

对联中的文字往往包含了吉祥、喜庆和祝福的寓意,例如“岁岁平安”、“福禄双全”。

贴上春联的家庭相信这些美好的祝愿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和福气。

2. 传承文化: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贴春联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每年春节来临时,人们都会准备春联,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

3. 艺术表现:春联不仅仅是一种祝福语言,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具体表现。

春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并且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它既充满了智慧和诗意,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4. 营造节日气氛:春联的悬挂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更是一种节日氛围的建立。

随着春联的贴上,整个社区和家庭都被装点得喜庆和热闹起来。

春联的挂悬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息和团圆的温暖,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总之,春联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贴春联的行为,人们不仅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春联的独特艺术形式、寄托吉祥祝福的内涵以及营造节日气氛的作用,使得春联成为了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让春节更具文化魅力和独特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联文化的研究(一)活动主题的确崔th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子课题进行研丸,帮他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在开题会上,我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

许多同学非常高兴的呼喊超来:我同意!我同意……我微笑着看着他们,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脸上却露出一些不愉快。

我说:对老师的提议,谁有不同的意见?有个同学说:老师,我们家住的单元房,许多人家根本不贴春联, 大不了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什么可研究的?我笑而不答,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反驳:不对,许多住楼房的人家也贴春联:而且福字的贴法也有许多的学问;怎么能说没什么可研究的呢?大家想想:亲戚家里贴的春联的内容、样式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走亲戚时我们见得人多,“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请教春联的知识我接着问:关于春联文化,你们想研究什么呢?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春联中有什么故事?贴春联应注意哪些问题?春联的创作要符合哪些格式?最早的春联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贴福字时应注意什么?各行各业春联内容有哪些不同?春联的内容在近几年有什么变化?(二)活动小组的形成问题产生了,同学们立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因为这次的分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破了原来小组的界限,他们都表现得异常的兴奋。

(三)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凡事预则立”。

研究小组建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制世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放寒假了,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但是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学在高高兴兴过年的同时,对春联文化的研究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

由于是在假期,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联系大多以电话的形式或者书信的形式进行着……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开学了,在汇报交流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春联溯源小组同学介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龟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睡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接着又有同学展示了“对联为何叫春联”的资料: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中的故事小组表演了小品。

小品的故事情节是: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 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竹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而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O他们的表演滑稽可笑,令人捧腹.春联格式小组的王夫志同学介绍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丁小文介绍了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 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詳,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柑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刘克然还同学介绍了最长的一副对联,他有感情的朗诵了出来: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懺,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9寒神骏;西翥灵仪:北進蜿蜒: 南翔编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的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浪火:两行秋雁:一枕涓霜。

他的朗诵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福字的研究小组的王朋同学介绍:“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 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竞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0 “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第四阶段:创作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齐项活动中去,在“做”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体脸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春联的研究小组在经历了调査访问、汇报交流阶段以后、我们又及时提出:我们小学生能不能也创作一些有新意的春联,并把它们书写出来?小组同学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是书法爱好者,立即拿起毛笔写了起来:以新年为题的小组作品是髙矮胖瘦儿童齐聚学习・徳智体美各科全而发展…… 第五阶段:调查研究春联文化研究小组的学生资料汇报、创作完成后,我又提示学生: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习俗,现在的人们对这种习俗有些什么认识?小组的同学立刻找到了深入研究的方向,马上进行了再次调査…… 学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24户)的调査:7户因为没有贴春联的习惯,所以没贴:8户因为是新建的大门,他们怕贴春联污染了大门的整洁,所以没贴;3户觉得贴不贴春联无所谓:5户因为家里做生意太忙,没功夫去买,也没有贴:1户因为家里前几年有丧事,按习俗不能贴。

学生对贴春联的家庭(76户)的调査:52户觉得过年贴春联非常喜庆,很有必要:11户因为家里有喜事,所以贴春联表示喜庆: 13户因为家里毎年都贴春联,不贴觉得不习惯。

学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81户)的调査: 城市里住的是单元房,家家户户安的是防盗门,春联没处贴,只是在家里贴福字0人们觉得贴不贴春联不影响过节的喜庆气氛。

学生对贴春联的家庭(19户)的调査: 有的人爱好书法,所以过年自己写副春联,与人同乐;有的是商店赠送的春联,印刷非常精美,春联内容新颖,所以就贴了出来:有的是一直有贴春联的习惯。

通过这次调査,我们认识到:L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族习惯,这种习俗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2.农村贴春联的习俗保持得比较传统。

3•城市对贴春联的要求较高,他们需要样式新颖、内容独特、印刷精美的春联作品。

第六阶段:活动体会在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中,我们的学生有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学生有了各方而的进步, 得到了学科课程中无法得到的知识。

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春联文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发展,本次活动中,小课题指导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发。

“教师即课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独特的眼光和出发点去理解和体脸课程。

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培养了教师的探究精神,探究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