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试卷3套>2020年哈尔滨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包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加入盐的汤会变咸,这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
B.无法将棍子像金箍棒一样缩成一根针的大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荷
D.将试电笔插入插座的插孔中,如果试电笔的氖泡发光,说明接入的是火线
【答案】B
【详解】A.加入盐后汤会变咸,是因为盐分子进入汤中,而汤分子也进入盐中,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无法将棍子像金箍棒一样缩成一根针的大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而不是引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因为摩擦而产生静电,即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出现头发随梳子飘起来的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试电笔插入插座的插孔中,如果试电笔的氖泡发光,说明接入的是火线,因为接零线时试电笔的氖泡不发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见声音B.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C.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D.剧院内墙的吸音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C
【详解】A.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可能被人耳听到,故A错误;
B.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B错误;
C.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3.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3,甲、乙两物体密度之比为()
A.1:1 B.1:3 C.9:1 D.1:9
【答案】C
【详解】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m V m m V V 33
9=====m V m m V 111V ρρ⨯⨯⨯甲
甲甲甲甲乙乙乙
乙甲乙乙甲乙
故选C .
4.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沸腾,后凝固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蒸发,后沸腾
【答案】A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详解】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点睛】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5.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C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 .近视眼需要戴一副由凸透镜片做的眼镜来矫正
【答案】A
【详解】A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A 正确;
B .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是虚像。

故B 错误;
C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是实像。

故C 错误;
D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戴一副凹透镜来矫正,故D 错误。

故选A 。

6.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 为入射光线,ON 为法线,入射角∠PON 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A.B.C.D.
【答案】A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PON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即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A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故选A.
【点睛】本题的设计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尤其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知识点,题目考查方法灵活.
7.试判断质量为9.5×105mg的可能是下面哪种动物的质量()
A.一只蚂蚁B.一头猪C.一只大象D.一只鸡
【答案】D
【详解】质量为
5
9.510mg=950g=0.95kg
A.一只蚂蚁的质量非常小,在10mg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头猪的质量较大,在100k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头大象的质量庞大,可以达到
5t=5000kg
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只鸡的质量在1kg左右,接近950g,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如图所示,阿牛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
【答案】A
【详解】自拍杆增大了人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增大了,像距就会减小,像也会变小。

故选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答案】D
【详解】A.放大镜是凸透镜,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故B错误;
C.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C错误;
D.远视眼的镜片是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10.在以下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通过放大镜看书B.河水看起来没有实际的那么深
C.桥在水中的倒影D.灯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
【答案】D
【详解】A.通过放大镜看书,是利用透镜的折射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河水看起来没有实际的那么深,是因为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发生了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小球在水平表面上运动过程的示意图,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的连续三个位置,小球通过AB和BC所用的时间均为0.1 s。

由图可知:
(1) 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2) 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B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或“<”)。

【答案】0.2 >
【详解】(1)[1]由图知道,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AB段的路程为2.50cm;AC段的路程为4.00c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2×0.1s=0.2s
AC段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20cm/s=0.2m/s 04.00cm .2s
AC AC AC s v t === (2)[2]由图知道,s AB =2.50cm ,t AB =0.1s ,由s v t
=知道,AB 段的平均速度 25cm/s=0.25m/s 0.2.50s
cm 1AB AB AB s v t === 故小球在AB 段的平均速度>AC 段的平均速度。

12.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对着小物体上方的玻璃板上,小物体通过水滴成一个正立、放大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物距为30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当物距为40cm 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答案】虚像 15 缩小
【详解】[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根据题意知道,当物距为30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u=2f ,即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f=15cm
[3]当物距为40cm 时,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3.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________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________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________传播来的.
【答案】水管 水 空气
【详解】[1][2][3] 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s t v
=,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14.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里,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在下列4个选项(①空气;②水;③钢铁 ④真空。

)中,不能传声的有_____(选填序号);在相同的介质条件下,假设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 1,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 2,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 1_____ v 2(选填“>”“=”或“<”)。

【答案】振动 ④ =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超声波与次声波只是振动频率不同,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为______m/s ,10s
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m ;若乙和丙运动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两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
【答案】4 30 8:3
【详解】[1]甲的s t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则甲车的速度 8m 4m/s 2s v ==甲; [2]
乙的s t -图像也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则乙车的速度
4m 1m/s 4s
v ==乙;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10s 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为
()
(4m /s 1m /s)10s 30m s v t v t v v t =-=-⨯===-甲乙甲乙;
[3]丙的v t -图像中,速度不随时间变,是一个定值,其速度大小4m/s v =丙;则乙、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24m /s 8=31m /s 3
s t v s v s t s v v =⨯=⨯=乙
乙乙乙乙丙丙丙丙丙
. 16.在水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 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 位置时,水池外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 点(图中没有画出);如果
水面升至b 位置时,水池外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 点;则P 点在S 点的______,Q 点在S 点的______。

(两
空均选填“上方”、“下方”或“原处”)
【答案】下方 上方
【详解】[1][2]水面升至a 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水池外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 点如图所示:
即P点在S点的下方;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Q点如图所示:
即Q点在S点的上方。

17.人们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时产生的______(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来实现避震逃生,这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声也是“隐形杀手”,如图所示标志牌,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答案】次声波信息声源处
【详解】[1][2]自然灾害来临前往往会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通过次声波来实现避震逃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该标志为禁止鸣笛标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8.如图甲所示,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这就是________;如图乙所示,在液体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就是________.(选填汽化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答案】蒸发沸腾
【解析】图甲中,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属缓慢的汽化现象,这就是蒸发;图乙中,在液体内部,一些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整个过程较为剧烈,这就是沸腾.
19.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但能听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翅膀振动______
不同;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说明声波具有______ 。

【答案】频率能量
【详解】[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低于了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无法听到;但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能听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同引起的。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三、作图题
20.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

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答案】
【详解】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光线是小猫反射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小聪的眼晴,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如图。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是法线,做出法线。

再根据平面镜和法线垂直,做出平面镜的位置。

如图所示
21.请按照安全用电要求将图甲中开关、灯泡接入家庭电路中(开关控制灯泡)。

【答案】
【详解】电灯的连接方法:火线首先过开关,然后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块,零线直接进入螺旋套。

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2.小欧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选用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已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Ω,滑动变阻器标有“10Ω,2A ”的字样。

(1)请在方框中画出实验的电路图______,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元件连成电路。

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______
(2)下面是小欧同学写的实验步骤,但是不够全面,请你加以补充;
①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______端(填“左”或“右”); ②检查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闭合开关;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合适值,______;
④______,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 ,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 ,并记入表格;
⑤仿照步骤④,再做4次实验,将各次的I 和U 记入表格;
(3)下表是小欧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记录的几组实验数据,经检查,有一个电流表的读数有误,这个错误的数据是:______A ; U/V
0.5 0.7 1.0 1.4 1.8 2.5 I /A
0.1 0.14 0.2 0.24 0.36 0.5
(4)小欧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热情高涨,还想通过实验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

他利用第一次实验用的电路图,先将一个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1;接着,他用一个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替换这个5Ω,的定值电阻后,就闭合开关,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2,结果发现:I 2<I 1,但122
I I ,由此,他认为电流跟电阻不成反比。

请判断,他的结论是______的(填“正确”或“错误”)。

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右 见解析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0. 24 错误 没有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详解】(1)[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电路应该是串联的,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即电阻变小,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2]实物图要与电路图一一对应,且滑动变阻器一定要连接左下的接线柱,如下图所示:
(2)①[3]为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阻值处,即将滑片调到最右端。

③[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合适值,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 ,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 ,并记入表格。

④[5]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再次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并记录数据。

(3)[6]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几组数据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即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Ω,只有第4组数据的电阻为
1.4V = 5.8Ω0.24A
U R I =≈ 所以0.24A 是错误的。

(4)[7][8]小欧的结论是错误的,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电压一定,而小欧没有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的电压保持一定,即没有控制变量唯一,所以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23.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 为入射点,ON 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

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 时,反射光线为OB ;当入射光线为CO 时。

反射光线为OD ;当入射光线为EO 时,反射光线为OF 。

(1)请你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实验序号入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1 AO 50°___________
2 CO _______ 40°
3 EO 20°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
(3)在该实验中,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

【答案】50°40°2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1)[1]根据图可知:①当入射光线为AO时,入射角为50°,此时反射光线OB与ON的角度为50°,即为反射角为50°;
[2]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角为40°,此时入射光线OD与ON的角度为40°,即为入射角为40°;
[3]当入射光线为EO时,入射角为20°,此时反射光线OF与ON的角度为20°,即为反射角为20°;
(2)[4]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
(3)[5]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计算题
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对以下物体运动的描述,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B.地球绕太阳公转
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
D.静靠在运行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
【答案】C
【分析】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月亮和白云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故B不符合题意;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以地面的某一点为参照物,车和人与地面的某一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故C符合题意;
D.静靠在行驶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以列车为参照物,人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四种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沾绿叶
C.深秋,大雾弥漫D.冬天,霜染枝头
【答案】D
【解析】A. 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C.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要知道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根据物质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判断是否属于凝华现象.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的形成,需要吸热的是()
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浓雾缭绕
D.霜染枝头
【答案】A
【详解】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雪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B.晶莹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晚上遇冷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并附着在草叶上,液化放热,故B 不符合题意;
C.“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了固态的霜,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下列对光现象的各种分析,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一束红外线射向一本书,书后看不见影子说明红外线在空气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折射规律适用于光的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比紫光的偏折程度小
C.闭上眼睛就看不见物体,而睁开眼就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射向了物体
D.医院采用红外线来灭菌:电视遥控器是用紫外线来控制电视频道的
【答案】B
【详解】A.一束红外线射向一本书,书后看不见影子是因为人的眼睛看不见红外线,故A项不符合题意;B.光的色散是由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形成了偏折程度逐渐增大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故B 项符合题意;
C.闭上眼睛就看不见物体,我们的视网膜不再接受发光体发射出来的传播光线,故C项不符合题意;D.红外线传递信息,常用来做电视遥控器,紫外线可以利用杀菌消毒,故D项不符合题意。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形影不离B.海市蜃楼C.日食月食D.镜花水月
【答案】D
【详解】AC.形影不离、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项AC是错误的;
B.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选项B是错误的,
D.镜花水月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6.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现中微子振荡的两位科学家,中微子是一种比电子还小的基本粒子,下列微粒中最小的是()
A.质子B.中微子C.原子D.中子
【答案】B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中微子是一种比电子还小的基本粒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尺寸由大到小排列是: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故最小的微粒是中微子,只有B正确.
7.如图所示,甲、乙是同一个人的两幅照片,乙图中他拿的眼镜是
A.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B.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C.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D.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当把眼镜片靠近眼镜时,眼睛被放大,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选A。

8.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水晶莹
C.深秋,霜打枝头
D.冬天,大雪漫天
【答案】B
【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C.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D
【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4)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详解】A、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
B、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故B错误;
C、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故C错误;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和防治噪声的途径,是声学中的综合题目,要结合各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
10.实验室中有一根镍铬合金丝,若要增大它的电阻,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不考虑温度变化)()A.使通过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变小
B.将镍铬合金丝对折后接入电路中
C.将镍铬合金丝拉长后接入电路中
D.将镍铬合金丝剪去一段后接入电路中
【答案】C
【详解】A.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的大小无关,使通过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变小时,电阻不变,故A错误;
B.将镍铬合金丝对折后接入电路中,此时镍铬合金丝的长度变短同时横截面积变大,所以镍铬合金丝的电阻变小,故B错误;
C.将镍铬合金丝拉长后接入电路中,此时镍铬合金丝的长度变长同时横截面积变小,所以电阻变大,故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