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论文

合集下载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有机化学实验中常遇到需要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处理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剂,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如乙醚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以及环己烯的制备等,在这些合成实验中,产物常常要经过洗涤、干燥,并最终通过蒸馏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

干燥剂的使用能够体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1干燥的意义和作用在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较纯的产物,往往需要进行蒸馏操作,但液体中的水分有可能与液体形成共沸物,在蒸馏时就有过多的“前馏分”,造成产物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产率严重降低。

在许多合成反应中,需要严格的无水条件,但试剂中的水分会严重干扰反应,如在制备格氏试剂或酰氯的反应中若不能保证反应体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预期产物。

有些化学反应是通过分析产生的水来判断反应进程的,而反应产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则在分析反应进程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液态有机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涤等操作带入的,反应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另外,反应溶剂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

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也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反应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

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还是进行脱水后再使用。

上面所述所有情况中都需要用到干燥。

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处置不当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干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燥剂选择不好,则除杂效果不好;干燥剂用量少,除杂效率就会降低;干燥剂用量偏多,则可能吸附部分液态化合物,使产物的最终产率降低。

有机论文—Combes 喹啉合成法

有机论文—Combes 喹啉合成法

Combes 喹啉合成法***(2012012***)(**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级,shengfen chengshi)摘要综述了Combes喹啉合成法的定义,机理,以及该反应的范围和限制。

同时也叙述了喹啉的一些重要衍生物的合成和应用。

关键词 Combes喹啉合成催化剂合成法衍生物Make the Quinolines by the way of Combes*** ***(2012012***)( Faculty of Chemistry ,the *** Normal University,shengfen chengshi )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something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Quinolines ,the mechanism of it and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and synthesis of some important derivatives of quinoline are also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 quinoline and Combes catalyst synthesis derivative 喹啉最早是Runge从煤焦油中分离得到的(1834年)[1]。

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喹啉不久,人们用碱干馏抗疟药物奎宁(Qulnine)也得到了喹啉,喹啉又称苯并吡啶, 其结构相当于萘上有一个CH 为 N所取代, 故又称氮杂萘[2]。

在有机合成中,喹啉环的形成理论上可以有三条途径:1.苯环和吡啶环同时形成;2.先有吡啶环后合成苯环;3.先有苯环后合成吡啶环。

但是在实际合成中,只有第三条途径是普遍使用的目前喹啉的合成主要有Combes法、Conrad-Limpach法、Knorr法、Skraup 法、Friedlander法、Povaov法、Doebner法[3]等。

华南师范大学大二下学期有机设计性实验论文范例

华南师范大学大二下学期有机设计性实验论文范例

探究水浴加热回流时间对苯基溴化镁与苯甲酸乙酯反应的影响2015240xxxx 化师(x)班xxx摘要: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浴加热回流时间对于三苯甲醇的制备反应中苯基溴化镁与苯甲酸乙酯这一步反应的影响,并以三苯甲醇的最终产量为评判标准,从而推断出这一步的最佳水浴加热回流时间。

实验表明,在原料用量为0.4g金属镁、2mL溴苯和0.9mL苯甲酸乙酯的条件下,这一阶段的最佳水浴加热回流时间为20分钟,与教材所述相符。

而如果加热回流时间在20分钟以上,则水浴加热回流时间长短与产率大小就基本没有太大关系了。

关键词:三苯甲醇、水浴加热回流时间、苯基溴化镁一、介绍根据教材所述,三苯甲醇的制备反应到了苯基溴化镁与苯甲酸乙酯反应的这一步只需水浴加热20分钟即可。

对此,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上的用料是0.012mol镁、0.019mol溴苯和0.0064mol苯甲酸乙酯[1],因为原料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浴加热回流时间的长短,所以我又去查阅了其他文献。

其他一些文献是这么写的:当原料用量为0.06mol左右的金属镁、0.06mol左右的溴苯和0.026mol左右的苯甲酸乙酯时,水浴加热回流时间为1小时。

[2][3]由此可见原料用量越大需要的水浴加热回流时间也确实会越长。

那么,按照教材所述的原料用量,是不是在苯基溴化镁与苯甲酸乙酯反应的这一步用20分钟水浴加热回流就能使三苯甲醇的最终产率最大化呢?对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分别做6组实验,在控制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分别设置在苯基溴化镁与苯甲酸乙酯反应阶段的水浴加热时间为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0分钟、50分钟和60分钟,并以最终产物的产量为判定指标,推断出这一阶段的最佳水浴加热回流时间。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二、实验具体操作步骤与理论现象①在三颈烧瓶上分别装上回流冷凝管和滴液漏斗,并在冷凝管的上口装置氯化钙干燥管。

从剩下的一个瓶口放入0.4g(0.012mol)剪成小条的金属镁和1粒绿豆大小的单质碘,再放入磁子,用玻璃塞封住该瓶口。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大全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大全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大全篇一:有机化学论文模板²研究论文²中文题目作者1a 作者2a,b 作者3a 通讯作者*,a,b(a单位1 合肥230031)(b单位2 大连116023)摘要摘要内容(摘要以提供论文的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结论,具有相对独立性。

摘要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在这4个要素中,后2个是最重要的。

在执行上述原则时,在有些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

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3~8个) Title in English(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且每一个实词的第1个字母大写)Authora,d LI, Yi-Lina,b LI, Yinga LI, Yang*,a,b(a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pectroscopy,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b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alian 116023)Abstract Content of abstract (英文摘要应符合英文语法,句型力求简单,通常应有10个左右意义完整,语句顺畅的句子).Keywords Keyword1; Keyword2; Keyword3; Keyword4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正文(以1.5倍行距、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单面打印在A4纸上,稿件还应标注页码以利于编辑和修改。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有机化学论文范文1备课时需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和重点。

例如,在给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时,需向同学阐述有机化学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在药物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特殊是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以削减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在讲到乙烯聚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向同学介绍聚合物在生活中的详细应用。

比如说,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大多是聚乙烯,常用药物纯化分别、污水治理领域的膜分别技术,其核心部件膜组件也大多是高分子聚合物,比如聚醚砜超滤膜、聚偏氟乙烯超滤膜、聚氯乙烯微滤膜等。

而在膜技术领域,膜污染问题是制约膜技术进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对膜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这些都要用到有机化学相关学问。

通过这些事例,进行专业引导,可以提高同学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忱。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涉及到大量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

在讲解相关反应机理时,对于化学反应过程最好做成动画演示,关心同学理解并且加深印象。

例如,在讲解碳原子杂化轨道形成过程中,电子跃迁,轨道的杂化过程可通过flas 演示,老师应结合每一步动画讲解相应的机理,从而让同学对抽象的过程有宏观的熟悉。

同时,在采纳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留意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对于一些反应过程必需利用板书进行具体的讲解,过分依靠课件有可能造成细节讲解不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活化。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化学这一章内容时,可先布置一个有关蛋白质的小课题,让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中进行讲解。

例如,在生活中,假如误服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食物,如何采纳急救措施,其解毒原理又是什么?儿童重金属中毒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同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查阅,搞清晰相关问题的原理,同时又增加了生活常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优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word范文模板 (2页)

【优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word范文模板 (2页)

【优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有机化学实验论文1有机化学实验预习是重要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中间忘了加某个药品,中间漏了一个实验步骤或把某一个实验步骤被提前了,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实验不顺学生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也就谈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钟对这种情况,加强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预习方法不当也影响实验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许多学生都是照搬了实验书上的内容。

实验书上的实验内容为了保持理解的完整性,通常都是用一段话或两段话来描述整个实验过程,在这一两段内容里面包含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预习较好的学生对整体实验过程把握较好,在实验操作过程出现问题较少;预习不充分的学生,经常是边看书边操作,这样由于对内容理解不充分遗漏步骤或前后弄混操作步骤是常有的情况。

钟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要对实验内容进行加工和细化,根据实验过程的前后顺序,把实验内容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验步骤。

如果书上的实验内容不具体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在预习报告中要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而不允许照搬书上内容。

2实验课前的讲解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对实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老师实验课前的讲解可以起到复习和加深印象的作用,让学生对实验有整体印象。

老师只讲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只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和提示实验过程中一些比较容易出错导致实验失败的关键点,而不花过多时间讲解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其他的一些细节留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这样避免了保姆式或照方抓药式的教学方式,留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空间。

3有机化学实验过程控制目前有机化学实验学生分组以2人一组居多,一名指导老师一次需要指导20多名学生,难以在同一时间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情况,遇到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只是旁观或应付了事,往往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有机化学的四大谱论文

有机化学的四大谱论文

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姓名:***学号:***********班级:12化教(5)班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吴舜华(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摘要:目前,有机四大谱已成为研究有机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文简单介绍了如今广泛采用的有机四大谱——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简称UV)、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IR)、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称NMR)、质谱(mass spectroscopy,简称M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了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一些应用及应用实例。

关键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有机化合物、应用有机化合物,不论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还是经化学反应合成的,都需要测定它的分子结构。

过去,用化学方法确定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一项非常繁琐、费时,甚至是很难完成的工作。

这是因为要鉴定的“未知物”需要通过多种化学反应使它变成已知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才能推导出它的可能结构。

例如,对胆固醇结构式的确定,经近40年(1889-1927)的工作所获得的结构式(此项工作获得了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后经X射线衍射法证明还存在某些错误。

而近三、四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物理方法,如X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已成为常规的工作手段。

近代物理方法弥补了化学方法的不足,大大丰富了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手段,明显地提高了确定结构的水平。

特别是有机四大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的广泛应用为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有机分析基本上以仪器分析为主,化学反应只是作为辅助手段。

所需测定的样品量降低到以毫克记,研究周期也大为缩短,可以月记,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也今非昔比。

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

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

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正以越来越快的脚步迈向现代化,各行各业都在大步向前。

有机化学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有机化学己经在科学领域、经济建设、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人类在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能、反应以及合成方面将有更新的认识和研究手段;另一方面,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环境和能源的新的要求,都给有机化学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它提升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得到有效发展。

在今天的物质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无处不在。

例如,医药、有机肥料、食品、炸药、香料、塑料和合成纤维等。

对于征服疾病如癌症、控制遗传、延长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

有机化学的简介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

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分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颜色艳丽的染料化学工艺的发展使得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几乎离不开有机化合物。

一百多年前,染料来自动植物,自从发现煤焦油以后,鲜艳的合成染料代替了天然染料。

1856年Perkin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20世纪50年代。

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

染料已不只限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在油漆、塑料、皮革、光电通讯、食品等许多部门得以应用。

广泛应用的洗洁精洗洁精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我们部可以看到洗洁精的踪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亲核重排反应及它们的应用
阮赛
摘要:分子重排反应在有机化学中一般都归入反应机理的内容之列。

由于分子重排反应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它特殊的意义, 所以
人们对它的研究和认识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对分子重排反应的讨论, 可以加深我们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认识。

概念:分子重排反应(molecularrearrangement) 。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之一。

一些有机化学反应,有机物在试剂、加热、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发生转移,分子碳架或者官能团的位置发生改变,甚至环的大小也发生变化,这样一些反应称为分子重排反应。

一、重排反应类型
分子重排是大量存在的,为了研究方便,也要对其进行分类。

通常有下面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分子内重排及分子间的重排分类
一.分子内重排
发生分子内重排反应时,基团的迁移仅发生在分子的内部。

根据其反应机理,可分为分子内亲电重排和分子内亲核重排。

1. 分子内亲核重排
分子内发生在临近两个原子间的基团迁移,多数情况下属于分子内亲核重排。

例如:辛戊基溴在乙醇中的分解;
2. 分子内亲电重排
分子内亲电重排反应多发生在苯环上。

常见的有联苯胺从排、N-取代苯胺的重排和羟基的迁移等。

氢化偶氮苯在酸的作用下,可发生重排反应生成联苯胺。

N-取代苯胺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基从氮原子上迁移到氮原子的邻位、对位上的反应。

例如:亚硝基的迁移,它也是亲电性的重排反应。

苯基羟胺在稀硫酸作用下,可发生OH-的迁移,即OH-作为亲核质点从支链迁移到芳环上,生成氨基酚。

二.分子间的重排
分间的重排可看作是几个基本过程的组合。

例如,N-氯代乙酰苯在盐酸的作用下发生重排:先是发生置换反应产生分子氯,然后,氯与乙酰苯胺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得到产物。

(二)、按反应历程分类
根据迁移基团的亲核、亲电或是自由基的性质,重排反应可分为亲核重排、亲电重排和自由基重排。

亲核重排是迁移基团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缺电子的迁移终点。

用“Z”表示迁移基团,“B”为迁移终点,亲核重排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缺电子中心B可以是碳正离子、碳烯、氮烯、也可以是缺电子的氧原子。

由于产生不稳定正性中心的方法很多,所以亲核重排反应的类型也是最多的。

重排过程中迁移基团始终未离开分子,往往发生邻基参与,形成类似环丙烷正离子的二电子三中心体系,是一个芳香过渡态,体系能量较低,容易生成,这也是亲核重排反应多的原因之一。

亲电重排是迁移基团不带电子对迁移到富电子的迁移终点,自由基重排则是迁移基团带着一个电子迁移
(三)、按迁移基团的迁移相对位置分类
按迁移基团迁移的相对位置,重排反应可分为1,2-迁移重排、1,3迁移重排、1,5-迁移重排,以及3,3-迁移重排、3,5-迁移重排等。

大多数重排反应是1,2-迁移重排。

(四)、按不同元素之间的迁移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按迁移始点和终点元素的不同进行分类的,如片呐醇重排是迁移基团由碳原子迁移到碳原子(C→C),贝克曼重排、霍夫曼重排迁移基团由碳原子迁移到氮原子(C→N),还有C→O、 N→C 、O→C等。

二、亲核重排反应
下面重点讨论两种典型的亲核重排反应。

一.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
1.片呐醇重排反应
通常把四甲基乙二醇称为片呐醇(Pinacol)。

片呐醇在无机酸的作用下,转变为不对称的甲基叔丁基酮,俗称片呐酮,这类重排反应称为片呐醇重排反应。

反应历程认为是首先片呐醇的一个羟基质子化,失去一分子水,形成具有缺电子中心的碳正离子,同时发生甲基的迁移,缺电子中心转移到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然后失去质子完成重排反应。

甲基之所以能够迁移,是由于氧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有较大的稳定作用,比叔碳离子更稳定。

同时,连有羟基的碳正离子容易从羟基上脱去质子而稳定,这也促进了重排反应的进行。

在片呐醇重排反应中,迁移基团不仅限于甲基,其它烷基、芳基、氢的都可以。

当R不同时,怎样判断重排反应方向和预测重排产物?这要考虑:
(1)哪个羟基首先被质子化,这可以从脱去水后生成的碳正离子稳定性来判断,脱水后生成更稳定碳正离子碳上的羟基首先被质子化;
(2)当碳正离子形成后,相邻碳上的两个烃基哪一个发生迁移,决定于迁移过程中过渡态的稳定性及迁移基团的空间位阻。

迁移基团迁移的难易程度通常是芳基>烷基>氢。

如果两上都是芳基时,当空间位阻不大时主要决定两者的亲核性。

例如:
主要产物次要产物
(3)反应的立体化学要求:重排的立体化学研究说明,在重排过程中转移基团和离去的基团彼此处于反式。

例如顺1,2-二甲基-1,2-环己二醇在硫酸作用下迅速重排,甲基迁移得到取代的环己酮;但反式异构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则不是甲基迁移,而是发生环的缩小。

除邻二醇外,卤代醇、氨基醇和环氧化物也可发生类似的重排反应,卤代醇中卤原子是在HgO存在下离去而生成碳正离子,氨基醇中的氨基经与亚硝酸作用后,N
2
作为离去基因而生成碳正离子、环氧化物在H+作用下可成碳正离子:
二.重排到缺电子的氮原子
1.贝克曼(Beckmann)重排
醛或酮的肟在酸性试剂(浓H
2SO
4
、PCl
5
等)作用下,重排为取代酰胺,这一重
排反应称为贝克曼重排反应。

其反应历程可表示如下:
贝克曼重排是经由生成一个氮正离子中间体,相邻碳上的烃基(或H)迁移到氮原子上,接着生成一个碳正离子,直到最后生成酰胺完成全过程。

立体化学实验结果证明,重排时总是与氮上羟基处于反式的烃基向氮上迁移,烃基迁移时C-C键的断裂与C-N键的生成是协同进行的。

例如,二环〔4.3.0〕壬酮-7-肟的E和Z异构体重排得到不同的产物:
E异构体
Z异构体
贝克曼重排反应不仅在理论上有价值,例如用来证明醛酮的结构,醛或酮肟重排成酰胺后,经水解可得到胺和羧酸。

而且在有机合成上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合成取代的酰胺、ω-氨基酸。

已内酰胺是合成纤维尼龙-6的原料,它是由环已酮肟经贝克曼重排生产的。

2.霍夫曼(Hofmann)重排
酰胺与溴或氯在碱性溶液中作用,生成第一胺的反应,称为霍夫曼降解反应。

由于降解反应是通过重排而完成的,所以又称霍夫曼重排反应。

反应历程表示如下:
反应的第一步是酰胺氮原子的碱催化溴化作用,然后在碱的作用下,消去溴化氢生成酰基氮烯的中间产物,其氮原子最外层只有六个电子,很不稳定,重排成异氰酸酯(RN=C=O)。

酰基氮烯的重排是烷基带-对电子向缺电子氮原子上迁移。

异氰酸酯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水解成胺。

霍夫曼重排是从酰胺制备比它少一个碳原子的伯胺的方法。

若使用含有手性碳原子的α-苯基丙酰胺进行霍夫曼重排反应,发现在重排产物中旋光性保留下来,说明迁移基团迁移时没有脱离分子,迁移基团的构型保持不变。

三、分子重排的主要应用
分子重排反应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应用很广,下面就其主要应用简要介绍。

(一)合成基本有机原料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过氧化氢异丙苯通过氢过氧化物的重排反应得到苯酚和丙酮。

又如通过碳正离子的重排可得到所设计结构的烯、卤代烃、醛或酮等化合物
(二)在合成高分子工业原料中的应用
在合成高分子工业原料中也常常用到重排反应。

例如,环己酮肟经重排得到合成尼龙-6的单体,即己内酰胺。

邻苯二甲酸的钾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重排成对苯二甲酸的钾盐,酸化后即得到对苯二甲酸,这是合成聚酯纤维的原料。

(四)在合成天然产物的应用
由柠檬醛出发合成α,β-紫罗兰酮
以及由松节油中提出的α-蒎烯合成樟脑都经过了Wagner-Meerwein重排反应。

结尾:其它的重排反应就不在此列出了,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分子重排反应的概貌, 以及分子重排反应在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人们必将对分子重排反应的有关问题认识得更深刻。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有机化学导论(第3版) 汪焱钢//张爱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东北师范大学等五院校合编,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美] R.T.莫里森R.N.博伊德著,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组
译科学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