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15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初步引出平均数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

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最大数、最小数、中位数等,然后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3. 求平均数的方法讲解求平均数的步骤,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同时,强调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

4. 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让学生学会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讲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培养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崇文实验学校王艳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听说前几天你们进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是吗?对于比赛而言,你最关心什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们当裁判,希望你们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1、出示数据:人数相同的两队成绩师:体育老师说这些信息最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跳绳水平了,那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比一比,看是男生的跳绳水平高,还是女生的跳绳水平高?我发现女生队中王灿成绩最好,所以我宣布女生队获胜,男同学有意见吗?为什么?2、初步感知看来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水平,那比什么?(比总分)快算一算每组总分都是多少?男生算女生的,女生算男生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3、巧设矛盾,引出新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分的方法论输赢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队的总体跳绳水平吗?板书:平均数。

三、探究新知1、质疑:看到这个新的数学名词,你有哪些想问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今天的数学之旅吧!2、探索平均数的求法我们不光要热爱运动,也要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这不,几个好朋友在做环保小卫士,在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介绍每人收集的信息(课件)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整理:(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几个水瓶?)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怎样能让每个人收集的同样多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各自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邰树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邰树桃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七小学邰树桃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之一。

平均数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但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接、简明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应用较广泛。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或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

故本节通过情景导入,观察思考来促进学生的感知,进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法分析: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教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2.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教案(通用11篇)

《平均数》教案(通用11篇)

《平均数》教案(通用11篇)《平均数》篇1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平均质量各是什么?(学生回答)课堂练习: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 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教材P153中1、2、3、4 .《平均数》教案篇2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59页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在电视里看过歌手大赛吗?你知道比赛的评分规则吗?去年暑假,中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全国少儿艺术大赛,瞧,这是红星小学的王璇参赛的照片,那她当时得了多少分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参赛照片二、探究与体验;1.瞧,这是7个评委给她亮出的分数牌,(课件出示评分牌)95分95分96分85分98分93分你能帮她算算她最后得了多少分吗?在练习本上试试吧。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算完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刚才,同学们计算得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下面谁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

生评价谁算得对。

4.师小结过渡:是的,在好多电视比寒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剩下的几个评委的平均分的规则评分。

但是在体育比赛中还能用这样的评分规则吗?5.议一议:师:同学们,你们参加立定跳远比赛吗?老师是怎么给你计分的?下面是王平同学五次试跳的成绩: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167厘米167厘米167厘米167厘米167厘米那么裁判员最后给出的成绩是多少呢?是怎么算的呢?告诉你吧,他的成绩是169厘米,而不是他的平均成绩: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

6.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体育比赛中,为了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往往用队员的最好成绩作为他的最后成绩,而不是用他几次试跳的平均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概念。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的投篮统计图,你用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平均数呢?
师:(移多补少)在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变成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师:那么这一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它表示(平均每人投中6个)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以目标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三设计人:
课题
平均数
教材简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预习作业
预习书上P42、43,思考:
1.什么叫平均数
2.可以怎样求平均数?
3.生活中哪里运用到了平均数?
课时
1课时
目标分解
教学策略
教法、学法 策略说明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取材料,为学生提出问题、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奠定基础。
一、情境导入
1.师:最近几个星期,大家都在进行艺术节的各类比赛。前几天,张老师也去当了一次评委,想知道是什么比赛吗?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
(6)根据学生的反对,引出求平均数比较合理。
3.揭示课题
师:你真了不起!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这就是统计学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数,叫平均数。(板书课题)
演示法:更直观更形象
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明确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二、 探究学习
师总结: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帮助我们解决当人数不同时,如何公平比较的难题。
探究性学习
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
讲授法
1.小组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讨论法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估计、说理、验证体验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性。
并通过估计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师: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
(平均每人投中6个,并不是指这4个人实际每人都投了6个,它只是一个虚拟的数,表示的是这四个人投篮的整体水平。)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办法,还可以怎么求平均数呢?(小组讨论)
师:(反馈交流)同意吗?那你们就用这种方法,去求一求这一组同学平均每人投进几个球?看看和咱们用移多补少找到的平均数,结果是否一样。
(只列式不计算)
①(39+22+23)÷2=42(万张)
②(39+22+23)÷3=28(万张)
质疑: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练习法
提高学生整理新知的能力
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师:说得多好啊,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和平均数交上朋友,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
师:是的,三(1)班的同学们正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分钟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
2.师生互动交流
(1)师: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先上场,他们都派了1号选手上场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成绩!(课件演示)
(2)师:现在我宣布“第二小组获胜”。你们有没有意见啊?
(3)师:你说怎样才公平呢?
师:就让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参加比赛。
三、找生活中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课件出示
三(1)班第一小队6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45厘米、131厘米、138厘米、135厘米、133厘米、126厘米
(1)你估计一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为什么?(强调: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联系生活,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师:他们的平均身高到底是多少呢?怎么算?
(学生只列式,教师出示答案)
师:这个135厘米指什么?
(指第一小队的平均身高,表示这6个人身高的整体水平。)
联系生活
通过判断说理,提升练习,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师:大家对平均身高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么如果有人这样说,你同意吗?
1.判断说理
(1)三(1)班的平均身高134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5厘米,李亮在三(1)班,朱龙在三(2)班,李亮肯定比朱龙矮。
(2)小强身高1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3)我们三(1)班第一组第一组同学的体重一定都是24千克。
练习法
第一组同学的体重有可能都不是24千克。
第一组同学中最重的可能只有23千克。
2.选择
(1)光明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①(39+87)÷2=63(万张)
②(39+87)÷3=42 (万张)
(2)光明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5+6+4+9)÷4=6(个)
这是什么? 又是什么?
根据反馈板书:总数÷总份数=平均数(齐读)
4.探索平均数的范围
(1)课件出示第二小组投球情况
(2)口答: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
指出:第一个5表示总人数,第二个5也不是指这5个人实际每人都投了5个,而是指第二组4个人投篮的整体水平。
5.公布结果:现在我可以公正地宣布哪一组获胜了吧!
(课件出示:一起出现)
(4)师:哪一小组获胜了?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5+6+4+9=24 6+3+4+8=21
(5)师:当我刚要宣布结果的时候,又跑来一个同学,说:我也是第二小组的。原来第二小组有5个人,现在5号开始投篮。
师:这下,第二小组的同学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们一共投中了(25个),战胜了第一小组,你们同意吗?
灵活运用数量关系的能力
六、游戏延伸:猜一猜
两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0岁,她们分别是几岁?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有什么相同点吗?她们的总数都一样,所以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和总份数求出总数。
概括法
巩固练习
六、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P22
拓展延升,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灵活应用的能力。
七、提高练习(随机)
明明、红红两人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加上英英的体重后,他们的平均体重就上升了1千克,英英重多少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