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很多人在看古诗词时,有时觉得某首诗词很好,但真要其说出个所以然,却觉得无从下手。
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就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但欣赏诗歌也就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方法,欢迎来参考!一、诗歌鉴赏有规律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
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
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就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
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
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
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
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就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
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
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专题七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讲 语言

(2)注意赏析角度: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 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 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 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 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是 视觉角度;“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 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是听觉角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 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 别时的哀怨感情。
样卷 边送别的,所以“折柳”为“关键”。得分:2分 失误类型:理解有误,分析不到位 失分探因:第一联是听曲,“折柳”为《折柳曲》,
专家 听的是《折柳曲》,不是去“折柳”的动作。这里
评卷 没有分析好,故扣1分;由听曲到思乡二者之间的 联系分析不到位,再扣1分。
一.思维趋向 1.指出诗(词)眼。一般是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最
[解析] 分析“催”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 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催”从修辞手法上来说,是拟人,“兰舟”“催发”显得 委婉。“催”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则更加表现了“依依不舍” 之情。 [自组答案] “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步骤一) 作者用“兰舟”来催他们出发,(1分)(步骤二)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两两依依不舍的心情。(1分)(步骤三)
第二讲 诗歌鉴赏方法

• 韦庄能写出这首诗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 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韦庄(836- 910 ), 长安(今西安西北)杜陵人,宰相韦见素的后代。 而韦见素是一个认识到安禄山必反一再进谏却始 终未被采纳,并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人。韦庄 还是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这样的家庭出身 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胸怀大志,关注国家 的命运和前途。公元880年春,韦庄在长安应试 未第,亲眼目睹了当年冬天黄巢攻陷长安的过程, 并于公元883年在洛阳写了著名的《秦妇吟》。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 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 街踏尽公卿骨。”这就是韦庄所见到的战争给长 安留下的创伤,听说金陵未见戎马,于是携家带 口,流落江南,并写了一批金陵怀古诗作。
• 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 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 的形象。 •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 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 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 浊一清,平仄与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 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 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 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自然的调声, 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 细辨之,自可见与后来律调的区别。
• 其中“儿”,现在普通话读为“e r”,显然 与“期”(qī)不押韵。“儿”字在宋本《广 韵》中属上平声中的支韵与齐韵,如果我 们按照吴方言读起来就好听了。
语义特异现象
• 如果古代汉语词汇或方言词汇没弄明白当 然也会影响诗歌鉴赏。如《黄侃日记》 1922年1月30日写道:“向观钞本苏子瞻《冬 日牡丹》诗‘一朵妖红翠欲流’,疑翠为 误字加以直抹,今观注本引陆务观《老学 庵笔记》谓成都有鲜翠红纸铺,问土人乃 知鲜翠犹鲜明也(高似孙《纬略》:翠,鲜明 貌,非色也)。夫以乡语入诗,百年之后, 非注莫解。”
诗歌鉴赏第二讲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 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 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 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 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 那儿栖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
我也试试
书河上亭壁四首(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 危槛,凭高俯瞰,只见河 面烟波 滔滔,浩渺无际,河阔船 稀,悠
3、课堂鉴赏
鹧鸪天 代人
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辛弃疾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 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 幌子。
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宁夏、青海高考
答题步骤:
1、描绘一幅画面。 如孤寂、冷清、 2、概括氛围特点。 雄浑、壮阔、萧 3、分析思想情感。 瑟、凄凉等。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 )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 )的氛围,表 达了作者( )的
探究反思:意象与意境之间有什么关联?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 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寇准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 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套路技巧:诗歌鉴赏第二节

4、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 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 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 描绘出萧瑟、荒寒的边塞夜景。(3分)一方面渲染了 “夜饮”的悲凉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 的情感基调。(2分)
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垅:此处指坟墓。②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不去做官被晋文公放火烧山而亡。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
(1)初春美景图,诗中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 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 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
•
饰。 •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
2、巧翻译(定名词,组修饰,改语 序,增内容——造句)
•
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
1、分物我 2、我:直接读目的
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
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 特点
结语
感谢观看
诗歌鉴赏第二节
翻译题与情感题
一
课程回顾
• 题型思路总结 • 1、翻译题:(意境氛围,画面) • 2、情感题:要点+解析(要点:原因条件+情感)
• 3、手法赏析题: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抒 发了什么情感(或有什么好处) • 4、炼字题:1、字面意,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
古诗词鉴赏第2讲:赏析诗歌语言

第2讲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2016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
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炼字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分值在4—8分,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可单独设题也可将对炼字的考查渗透在赏析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体现出一种综合命题趋势。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题型可分为:炼字题和语言风格题。
一、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表颜色的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词性效果例句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数量词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小园赋》庚信)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齐己)炼字的题目的分析主要从诗歌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也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分析此字在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一般“炼意”是必不可少的,其它三个方面适当考虑。
二、语言风格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炼字】例1:(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教学课件

第二讲 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栏目一 入门第1课 栏目二 入门第2课
栏目导引
诗歌鉴赏一向是考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 读不懂。由于时代的久远,文词的迥异,学生很难理解古人表述的内容,更 难体会诗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本讲两节 “入门课”拟从诗歌 常识和诗歌题材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帮助考生读懂古诗。
返回
入门第1课
入门第 1 课 3 角度切入赏古诗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诗歌分类
结构章法
基本特点
唐以前的诗,又称古诗、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
一致的,如乐景对
古 代
古
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
乐情,哀景对哀情。
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 以自然段 诗 ② 前 后 内 容 是 相
诗 歌
诗
体 诗
景对哀情。②前
代 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 气氛,主句
词
词媚 后内容是相关、
诗 牌。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 写景,尾句
相反、相衬的,
歌 牌下另标题目。基本分为婉约 过渡。下阕
形成虚实相衬
派、豪放派两大类。
抒情
的关系,如乐景
衬哀情等。
返回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小 令 有 单 阕
返回
答案: 正常语序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 这首诗里主要是写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 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香稻,梧桐乃凤凰栖息的碧梧。(意思是:即使是剩下 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偏爱吃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的。)诗句与原 意句均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律句(注意:“啄”为古入声字, 所以为仄声)。但老杜偏不遵循常规,而是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 “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 的韵味中,透露出崎崛不平的情味来。由于语序的颠倒,词性的变通,使诗 增强了语势,像兀立于高岩石罅的奇松,勃然生动,桀骜不群。
高考语文谢欣然秋季笔记2

第二讲:诗歌鉴赏难点突破(一)复习:一、毕淑敏美句积累(6分19秒)二、教育主题议论文范文(8分32秒)本节课内容提要:一、战争与和平类作文(书信万能模板)14分30秒二、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满分技巧(2)56分21秒复习:一、毕淑敏美句背诵<必背>★★★★★1、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写奋斗>2、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3、告诉缺水的人哪里有水源,告诉寒冷的人哪里有篝火,告诉生病的人哪里有药草,告诉饥饿的人哪里有野果,这些都是天下最好的礼物。
二、复习教育主题范文石家庄二中高三联考第五期作文材料(60分)最近一条网传消息刷爆微博:11月20日,温州某中学在高一家长会上,给中考成绩优异的高一新生发放800万奖学金。
该消息引来网友热评。
有的网友觉得,学校行为确实在大大鼓励学生起到好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学校的做法欠妥,“每次考试都要想着为了钱,能不不要这么功利”“一边提倡素质教育,一边又大搞成绩奖励,这到底是什么教育”。
对于该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仔细观察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中有双方观点,即赞同和不赞同。
虽有两个观点,简单思考不难得知,第一个观点太过功利,欠妥,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以一定不能写,不过此观点可以放在倒数第二段进行辨证反思。
<三论六段:每个分论点放在每段第一句>提纲★★★★中心论点:反对巨额奖学金——《莫忘己乃传灯人》1.巨额奖学金于学校,易使其忘记立校之根基——梅贻琦2.巨额奖学金于学生,易使其忘记求学之初心——论语,西南联大3.辩证反思:可以奖励,注意方式——雅斯贝尔斯(注意:1.此篇为教育话题高能范文,要背会所有的黑体字。
2.开头的“十六字引入”一定要背会并熟练使用,注意两处波浪线的首尾呼应,熟记这种格式,高分作文的杀手锏!3.诗词结尾,照应题目,精炼,文采斐然,点睛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典
• 王季思在南大做报告时谈到他师从胡小 石的一件往事,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 首》中有“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 子昂”两句,他起初用《晋书·陆机传》中 的“平吴之役,利获二俊”两句话来解释, 胡小石不满意,叫他去读《国语》中的 《越语》,原来勾践曾用黄金为功臣范 蠡铸像。这一典故显然更贴切。
四、比较分析
青青河畔草 (无名氏)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① • 盈盈楼上女,②皎皎当窗牖。③ • 娥娥红粉妆,④纤纤出素手。⑤ • 昔为倡家女,⑥今为荡子妇。⑦ •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 ①郁郁:浓密茂盛的样子。汉人有折柳 赠别的风俗,“园中柳”是容易引起离别 回忆的。②盈:通“嬴”,美好多仪的意 思。③皎皎:白皙明洁貌。④娥娥:美 貌。⑤纤纤:细。⑥倡:歌舞女。⑦“荡 子”,在外乡漫游的人,和游子的意思差 不多。
第二讲 诗歌鉴赏方法
• 三层面: • 文本细读; • 文献支撑; • 文化源流。
一、披文入情
• 《文心雕龙·知音》篇云:“夫缀文者情动 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 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 文本的考订: • ①包括作者争议性问题; • ②版本异文现象; • ③音义变异的特异现象; • ④用典现象。
文字需要校勘
王维《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王维集校注》:“秋来发几枝”
• 比较原始的版本如《云溪友议》、《唐 诗纪事》等均作“秋来发几枝”。较为通 行的《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作 “秋来发故枝”。
语音变异现象
李益《江南曲》 •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 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一字逗出情思, 便通身灵活。”显然第四句用了牛郎织女的故 事,表现了女主人对爱情的渴望哪怕是一年会 面一次也好,而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此典故的 运用是理身、生活经历 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韦庄(836910 ),长安(今西安西北)杜陵人,宰相韦见素 的后代。而韦见素是一个认识到安禄山必反一 再进谏却始终未被采纳,并亲身经历了安史之 乱的人。韦庄还是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 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胸 怀大志,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元880年 春,韦庄在长安应试未第,亲眼目睹了当年冬 天黄巢攻陷长安的过程,并于公元883年在洛 阳写了著名的《秦妇吟》。“含元殿上狐兔行, 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
•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云:“作诗 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 如李白《山中与 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梁沈约《宋书·隐逸传》称陶渊明: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 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 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 酒 食,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 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 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 其中“儿”,现在普通话读为“e r”,显然与 “期”(qī)不押韵。“儿”字在宋本《广韵》 中属上平声中的支韵与齐韵,如果我们 按照吴方言读起来就好听了。
语义特异现象
• 如果古代汉语词汇或方言词汇没弄明白 当然也会影响诗歌鉴赏。如《黄侃日记》 1922年1月30日写道:“向观钞本苏子瞻 《冬日牡丹》诗‘一朵妖红翠欲流’,疑翠 为误字加以直抹,今观注本引陆务观 《老学庵笔记》谓成都有鲜翠红纸铺, 问土人乃知鲜翠犹鲜明也(高似孙《纬 略》:翠,鲜明貌,非色也)。夫以乡语入 诗,百年之后,非注莫解。”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者都喜欢三、四句所用的比喻说它别出心裁、 新颖独到。其实一、二两句也别出心裁地用了 新颖独到的比喻。《乐府诗集》卷四五收录了 《碧玉歌》,并引《乐苑》云:“《碧玉歌》者, 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宠爱 之甚,所以歌之。”
二、知人论世
鲁迅《题未定草(七)》: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 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 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 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 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 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作者辨伪现象
• 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级学生编著的 《中国文学发展简史》说:“李清照早期 的词,有写得活泼轻快的,如《点绛唇》 写打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少 女形象极生动。”
• 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己指出此词作者问 题多多:
• 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卷下。 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 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 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词汇》 卷七、《同情集》卷四。别又误作周邦彦词, 见《词的》卷一二。赵万里辑《漱玉集》 云:“案词意浅薄,不似他作。”
主题分歧
• 其一:“刺轻于仕进而不能守节者”(刘履《选 诗补注》);
• 其二:“伤委身之所”(姜任修《古诗十九首 绎》);
• 其三:“喻君子处乱世”(朱筠《古诗十九首 论》);
• 其四:“见妖冶而儆游荡之诗”(张玉毂《古诗 十九首赏析》);
• 其五:写真情实感,“淫之尤”,“非无淫词,但 觉其亲切动人。”(王国维)
三、以意逆志
• 揣摩诗歌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赵岐注曰:“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 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 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
•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云:“读词之法, 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 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 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