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一、绪论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按海的位置可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

陆间海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内海指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分稳定型和活动型。

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和地震,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亦称陆架、大陆浅滩、陆棚。“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与底土”。应强调它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最显著特点是坡度平缓,平均仅7’。

大陆坡: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为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坡度较陡,但不同海区差别大,平均4°17’(包括活动型大陆坡)。水深难定,200-2000m。

大陆隆:即大陆裾、大陆基,是自大陆坡麓缓慢倾向洋底的扇形地,水深2000-5000m。大陆隆沉积物厚度巨大、贫氧状态、富含有机质,压力大,具备生成油气条件,可能是海底油气资源的远景区。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其最大特征是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造成海沟。

大洋底:处于大陆边缘之间,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

大洋中脊:即中央海岭,指贯穿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全长65kkm、顶部水深2~3 km、高出盆地1~3 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面积占洋底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大洋盆地中的一些隆起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盆地,大洋盆地一般水深4~6km,局部超过6km。大洋盆地中还有星罗棋布的海山,绝大多数为火山成因,相对高度小于1000m者称海丘、大于1000m者称海山。相对平坦区称为深海平原,为不断的沉积作用所致,原先并不平。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大陆漂移的联系:先讲各自的+根据板块构造观点,海底扩张实际上是一对岩石圈板块自中脊轴向两侧的扩张运动。位于岩石圈板块上面的大陆块,伴随着板块的运动而被动地发生长距离水平位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陆漂移,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有原则区别。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说为一体的板块构造理论能够比较成功地解释几乎所有地质现象,特别是全球性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理。海底构造实质上就是海洋底板块生成—运动—消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构造活动和构造现象。

板块边界划分为拉张、挤压和剪切三种基本类型

滨海沉积:滨海:或称近岸带环境,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的区域,是海洋和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的地带。海洋过程受波浪、潮汐、海流等因素控制,非海洋过程受河流径流量、流速及固体载荷的性质和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海滨沉积包括海滩沉积、潮坪沉积、砂坝-泻湖沉积、河口湾沉积、三角洲沉积。海滩主要受波浪的控制,海滩沉积物的粒径变化较大,从粉砂到巨砾,大部分为砂、砾。

潮坪沉积:以潮汐为主要动力,坡度极平缓(3’~17’),由细碎屑物质(粘土、粉砂)组成的近岸带。多呈带状延伸,在开阔海的边缘规模较大。潮坪发育条件除地形、潮差外,还须有丰富的细粒沉积物质和微弱波浪作用。

大陆架沉积:大陆架为浅海环境,其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作用等过程的影响。如泥沙搬运,海解、逆风化、沉淀,摄食、掘穴,海面变化等。现代陆架上三种主要沉积物: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

大陆坡—陆隆沉积除受地质构造环境、海面变化、物质来源及生物活动影响外,主要受块体运动、大洋深层热盐环流及水柱中的沉降等过程的控制。陆坡—陆隆堆积了大量的以陆源成分为主得沉积物,厚度达4000~5000m。陆坡-陆隆的搬运沉积过程有连续和不连续之分。连续过程包括水柱中的沉降作用、浑水羽状流和底层流作用,参与该过程的流体体积虽大,但碎屑浓度很低,故沉降速率也很低。不连续过程包括浊流、碎屑流、滑动等方式,参与该过程的流体体积虽小,但因浓度很高,故沉积速率也很大。、

大洋沉积:大洋沉积物由生物组分(钙质和硅质)及非生物组分(陆源、自生、火山和宇宙尘埃)组成。按其成因可分为5类:远洋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

海底矿物资源:滨海矿砂、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

三、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浓度的标志,海洋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与其分布和变化息息相关。引进“盐度”以近似地表示海水的含盐量。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是J/K或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单位为J·kg-1·℃-1。

热膨胀系数:温度升高1K(1℃)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以h表示,在恒压、定盐情况下h=1/V·(?V/?T)|P,S,h的单位为℃-1。

压缩系数:压力增加1Pa 时的单位体积海水的体积负增量。

海水微团被压缩时,若因与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若海水微团被压缩过程中,未与外界交换热量,则称绝热压缩。

某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记为Q。海水微团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记为rQ。分析大洋底层水分布与运动时,各处水温差别甚小,但绝热变化效应往往明显,故用位温分析比用现场温度更能说明问题。

海水状态方程:“一个大气压国际海水状态方程(EOS8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海面为0)下,海水密度r(S,T,0)与实用盐度S和温度T(℃)的关系为

海水状态方程的应用:可直接应用于计算海水密度,此外,还可计算海水热膨胀系数、压缩系数、声速、绝热梯度、位温、比容偏差以及比热容随压力的变化等

海面热收支(海面热平衡方程):通过海面热收支的主要因子有:太阳辐射(Qs)、海面有效回辐射(Qb)、蒸发或凝结潜热(Qe)及海气间的感热交换(Qh),即

海面有效回辐射,即指海面长波辐射与大气回辐射(长波)之差

海洋表温和气温一般不相等,故两者间还可由热传导形式(显热)交换热量,此即感热交换

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分布:特点:1) 等温线分布沿纬线大致呈带状,40°S 以南海域几乎与纬度圈平行,冬季明显于夏季,这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密切相关。2) 冬、夏季最高温度

均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近赤道海域达28~29℃,位置在7°N 左右,称为热赤道。3)由赤道向两极水温逐渐降低,极圈附近降至0℃;在极地冰盖之下,温度接近对应盐度下的冰点,如南极冰架下曾记录-2.1℃。4)两半球副热带到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大洋东部则向赤道方向弯曲,此格局造成大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在亚北极海区,水温分布与上述特点恰恰相反,即大洋东部比西部更温暖。这种差异在北大西洋尤为明显,东西两岸水温差夏季6℃,冬季达12℃。上述分布特点由大洋环流造成:在副热带海区,大洋西部是暖流区,东部为寒流区;亚北极海区正好相反。而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三大洋连成一片,洋流环绕南极流动,故东西两岸温度差不如北半球明显。5) 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密集,温度水平梯度大,如北大西洋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之间、北太平洋黑潮与亲潮之间都如此。另在大洋暖水区和冷水区的两种水团交界处,水温水平梯度也特别大,形成极锋。6) 冬季表温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水平分布:大洋表层以下水温:太阳辐射影响迅速减弱,环流情况也与表层不同,故水温分布与表层差异甚大。图3-13为水深500m 水温的分布,水温经线方向梯度明显减小,大洋西边界流相应海域出现明显的高温中心。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南部高温区高于10℃,太平洋北部高于13℃,北大西洋最高达17℃以上。1000m深层的水温经线方向变化更小,但北大西洋东部,由于高温高盐的地中海水溢出直布罗陀海峡下沉,出现大片高温区;红海和波斯湾的高温高盐水下沉,使印度洋北部出现相应的高温区。在4000m 层,温度分布趋于均匀,整个大洋水温差仅3℃左右。底层水温主要受南极底层水影响,其性质极为均匀,约0℃左右。铅直分布:混合层下界特别是夏季,因表层增温,可形成很强跃层,称季节性跃层。冬季,因表层降温,对流过程发展,混合层向下扩展,导致季节性跃层消失。极锋向极一侧不存在永久性跃层。冬季甚至在上层出现逆温现象,其深度可达100m,夏季表层增温后,由于混合作用,在逆温层的顶部形成一厚度不大的均匀层。因此,往往在其下界与逆温层的下界之间形成所谓“冷中间水”,它实际是冬季冷水继续存留的结果。当然,在个别海区它也可由平流造成。

盐度的分布变化:水平分布:海洋表层盐度分布与其水量收支有直接关系。对照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与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E-P)的地理分布可知,(E-P)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别与高盐区和低盐区存在着极相似的对应关系。大洋南、北副热带海域(E-P)呈明显高值带状分布,其盐度也为高值带状;赤道区(E-P)低值带,则对应盐度低值区。分布特征:1) 基本沿纬线呈带状分布,但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双峰分布。即赤道海域盐度较低;副热带海域达最高值;副热带向两极又逐渐降低。2) 寒暖流交汇区和径流冲淡区,盐度梯度特别大,某些海域>0.2/km。3) 最高与最低盐度值多出现在大洋边缘海盆。如红海北部达42.8←蒸发强、降水与径流小、与大洋交换不畅;黑海为15~23←降水量和径流量>>蒸发量。4) 冬季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季风影响显著海域如孟加拉湾有较大差异。夏季因降水量大,盐度降低;冬季降水少、蒸发加强,盐度增大。

因盐度制约因子的影响随深度而减弱,故表层以下盐度水平差异也随深度而减小。水深500m 处,整个大洋的盐度水平差异约为2.3,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1000m 深层约1.7,至2000m 深层则只有0.6。大洋深处盐度分布几近均匀。

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宏观上看,世界大洋中温、盐和密度场的基本特征是,表层大致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即东-西方向上量值差异相对小;而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显著。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增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分布均匀。它们在铅直方向的变化相对水平方向上要大得多,因为大洋水平尺度比其深度要大几百倍至几千倍。

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水团从其源地所获的各种特性,在运动过程中受环境影响或与周围海水交换、混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即水团的变性,显然,浅海水团容易变性而大洋水团比较保守。温-盐图解(T-S图解):系指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盐度为横坐标,将测站上不同层次的实测温、盐值对应地点在T-S坐标系中,然后自表至底有序地把各点联结起来的曲线(或折线)图。根据T-S图解中点或者点簇的个数来判定水团的数目。

水团的形成和划分:由于热盐和动力等引起的湍流、对流混合作用是大洋水团的形成机制。大洋水团可以按水平和垂直两种结构划分。水平结构:按热力性质划分,包括低纬度暖水团和高纬度冷水团,两者大致以主温跃层为界。垂直结构:分为五个基本水层(水团),即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及低层水。中国近海的水团:1)东中国海水团包括外海水团、沿岸水团和黄海水团;2)南海水团包括外海水团和沿岸水团。

水团的分析方法:定性综合法、浓度混合法、概率统计法、模糊数学法

水型(watertype):通常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由于性质完全相同的水样,其观测值皆对应于温-盐图解中的一个点,故水型实质上是“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由此引伸,即可给出水团的集合论定义:“水团是性质相近的水型的集合”。

水系(watersystem) :水系原为陆地水文学术语,在海洋学中水系定义为“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换言之,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在浅海水团分析中,经常提到的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就是只考虑盐度而划分的。前者指沿岸低盐水团的集合,后者是指外海(受大陆径流影响较小的)高盐水团的集合。

湍流:海水运动过程中,任一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空变化而无规则变化,这种海水运动称为海洋湍流。湍流是相对于层流而言的,所谓层流是海洋中流速大小和方向相对恒定的层状海水运动。湍流中主要通过海水微团不规则运动进行动量和物质的交换。湍流可看作由平均运动与流体微团不规则脉动叠加而成。湍流的基本特征:1)随机性;2)扩散性;

3)能量耗散性。

混合:在动力和热盐等因素作用下,具有不同水文特征的海水不断地相互交换、混杂,从而使一定范围内海水水文要素的分布逐渐趋向均匀,这类海水运动称为海水混合。影响混合的主要因素:风、及其产生的波浪和海流,热盐效应,潮汐,内波等。两个或更多水团之间叠置相交时产生混合效应,它们的交界面即水团边界,或称混合区、交汇区、过渡带、锋面、跃层等。混合形式有分子混合、湍流混合、对流混合。

海洋细微结构:包括细结构(铅直尺度1-100m)和微结构(铅直尺度小于1m)的海洋物理要素场结构。海洋细微结构的形成机制较复杂,如内波破碎作用说、双扩散对流说、侧向双扩散侵入说、边界混合作用说、海水混合增密说、斜压涡动说等。特征:6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海洋精密仪器的开发,观测发现到海水温、盐、密度等要素的时空分布并非传统概念的光滑连续结构,而是存在着许多时空尺度较小的复杂结构,呈异常切变的形状,具有大量的垂直尺度为几厘米至几十米的结构细节,这种现象在跃层、深层和上混合层大都有发现。

细微结构的寿命从几小时到几昼夜,并在重复多次观测时能很好地再现。

四、海流

海流:广义地讲海流是指海洋中较大规模的相对稳定的海水运动。狭义地讲是指海流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分量,而海流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分量单独称为上升流或下降流。

海流分类: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地转流和补尝流等,按热力特征分为暖流和寒流。

海流的表示方法:海流是矢量。海洋学中常用右手坐标系:x轴正方向向东、y轴正方向向北、z轴正方向向上。海流流速矢量V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为:V=ui+vj+wk其中u、v和w

依次为x、y及z轴上的分量。海流一般以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矢方向指海水的去向,线段长短表示海流的大小,单位m/s或Kn。

作用在海水微团上的力可归结为两类

主动力:引起海水运动的力,如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和引潮力等

被动力:海水运动派生出的力,如科氏力、摩擦力等

重力: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压强梯度力是单位质量海水所受压力的合力,其方向与压强梯度相反;其大小等于压强梯度值除以海水密度,单位(N/kg3)

科氏力fc(又称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而对运动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其方向在北半球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且指向其右方,南半球正相反;

摩擦力:相邻两层海水之间或海水与其边界之间,因海水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切向作用力。地转流:斜压海洋中等压面倾斜于等势面,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时,海水稳定的流动称为地转流。

(可能性大题)地转流主要特征:

地转流大小与等压面和等势面之间夹角的正切成正比,而与科氏参数成反比;其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观测者面朝流向而立,右侧等压面高、左侧等压面低;南半球相反。

对于海水密度均匀分布的斜压场,等压面主要是由不规则增减水、风或气压变化等原因造成的,此时等压面相对于等势面的倾角β不随深度而变,故流速v为常量,这种地转流又称倾斜流或坡度流。

对于由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斜压场,等压面相对于等势面的倾角β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某一深度两者重合,故此时的地转流流速也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等压面和等势面重合的深度流速等于0,这种地转流又称密度流

地转流主要特征:

对于倾斜流或坡度流,北半球观测者面朝流向而立,右侧水位高、左侧水位低;对于密度流,北半球观测者面朝流向而立,右侧海水密度小、温度高、盐度小,左侧海水密度大、温度低、盐度大;南半球情形正相反。

对于倾斜流或坡度流,北半球观测者面朝流向而立,右侧水位高、左侧水位低;

对于密度流,北半球观测者面朝流向而立,右侧海水密度小、温度高、盐度小,左侧海水密度大、温度低、盐度大。

(大题)风海流:海面在稳定风场长时间作用下,当垂直湍流引

起的水平摩擦力与水平科氏力平衡时,所形成的海水稳定流动。

风海流特征

面流速V0大小正比于海面风应力ty,反比于垂直湍流摩擦系数Kz和地理纬度正弦f 的平方根;流向与x 轴成45o,即偏于风矢量之右45o,南半球则为风向之左。

海面以下流速大小V= V0exp(az),随深度增加(z<0)按指数减小;流向与x 轴的夹角为45o+az,并随深度增大而不断顺时针转向。当深度增加至z = -p/a 时,V= V0exp(-p)≈0.043 V0,流向与x 轴的夹角为-135o,即恰与海面流向相反。

z = - p/a 时的深度称为摩擦深度,用D表示,即D = p/a = p/(rwsinf/Kz)1/2,其大小与垂直湍流摩擦系数Kz和地理纬度f 有关。海面至摩擦深度范围内不同深度流速矢量的端点的连线称为艾克曼螺旋。

对于浅海风海流,由于海底摩擦作用,各层流速大小相应减小,流向相对于风向的偏角也减小。通常当水深h ≥D/2时,可当作无限深海风海流来处理。

上升流是指海水自深层向上涌升而形成的海流;下降流则是海水自上层下沉而形成的海流。大洋中相对独立的海流循环系统,可分为风生表层环流和热盐深层环流两大类。

表层环流主要由大气环流驱动,如北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涡环流、太平洋亚北极气旋涡环流等。

深层环流因温盐度分布不均导致密度差异而成,如北大西洋深层水、南极底层水等。

主要海流的分布特征

海流隔赤道大致呈南北对称而流动。

亚热带海域存在着高气压性(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的环流。

黑潮、墨西哥湾暖流、东澳大利亚海流、巴西海流那样的强劲海流都存在于大洋的西岸。大部分表层海流1年中的流向基本相同,仅印度洋西北部的索马里海流因季节风的影响夏季流向东北、冬季流向西南。

表层环流:海洋表层环流与全球风场分布密切相关。而全球风场分布又与大气环流相关。压强梯度力、科氏力和地球表面摩擦阻力平衡,形成大洋表层环流系统

五、波浪

波浪是海水运动形式之一,其显著的特征是周期性和随机性。海浪分为波浪和涌浪

波浪分类:

按成因:风浪、涌浪、近岸浪、潮波、风暴潮及海啸等;

按周期:毛细波(<1s)、重力波(1~30s)、超重力波(数分钟~数小时)、潮波(12~24小时)和长周期波(数天);

按波形:前进波和驻波;

按水深与波长之比:深水波(h≥l/2)、过渡波(l/20

按作用力性质:自由波(如涌浪、海啸)和强迫波(如风浪、潮波)

按发生深度:表面波和内波;

按振幅与波长之比:小振幅波(或线性波)和有限振幅波。

小振幅波:是指波动振幅相对于波长为无限小(H/l→0),重力为其唯一外力的海面规则波动,具有正弦波形。理论上,可根据海水连续方程、运动方程和初边界条件,在一定假定条件下求解其运动规律。

有限振幅波:振幅相对于波长不能忽略,与小振幅波相比,它更接近实际海浪。有限振幅波的波动理论很多,主要有Stokes波、Cnoidal波、孤立波等。

风浪:

由风直接作用引起的水面波动称为风浪。

风浪特征:周期较短,波面不规则,波长短。

风浪波向与风向一致,波高取决于风力、风区、风时。

风速:一般风速越大产生的风浪也越大。这只适用于风时和风区不受限制时。

风时:同一方向的风连续作用的时间。一般对水面持续作用的时间越长,海水所获得的动能越大,风浪也越大。

风区:指风在海上吹过的距离。风区的大小对风浪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若风区的长度不够,风浪也不能充分发展。

风浪的三种状态:过渡状态、定常状态、充分成长状态

涌浪:

涌浪是指风浪离开风区后传到远处,或风区里的风停息后所遗留下的波浪。

涌浪又称长波,其波形规则,波面光滑,波速较快,波长和周期较大,波陡小。

涌浪的传播速度相当准确地符合深水波类型,即c2=gl/2p。

由于波长大的衰减慢,波长短的衰减快,故叠置在涌浪上的微波首先衰减消失,从而使其波面光滑。

波速与波长的平方根成正比,故传播过程中,波长小的成分愈来愈落后,且衰减较快,波长大的成分愈来愈领先,周期增大,波速加快,比风暴的移速快很多,可以作风暴来临的先兆,亦称先行波。

天气晴好时,海面上出现长周期涌浪,且周期逐渐减小,波高增大,则预示有热带风暴正在接近。

当波浪传至浅水及近岸时,由于水深及地形、岸形的变化,无论其波高、波长、波速及传播方向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波向的折射、波高增大从而能量集中,波形卷倒、破碎和反射、绕射等。对海岸工程、海岸地貌的变化均具有重大影响。

波浪的折射

波浪传入浅水后,由于波速和地形的影响,导致波向发生转折。

不难推论,在海底凸出的海岬处,由于折射原因,波向线产生辐聚,而在凹进的海岸处,波向线辐散。

故在海岬处常出现较大波浪,而在海湾处相对较小

有时海洋中的浅滩,沙洲,暗礁区之上,波浪也常常出现破碎现象,此称为溢浪。

沿岸流与离岸流,对海岸泥沙的搬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存在着比近岸一侧水深较小的浅滩,可能就与离岸流有关。

内波成因

海水密度稳定层结状态下,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海洋内部水体的波动。

外力作用包括:大气压起伏、潮波激发、水面和水下物体运动、地形影响、火山地震、核爆、湍流切变等。

内波大致上有界面波和连续密度内波之分。

开尔文波是长周期重力波,同时受重力和科氏力作用。因此,它既有重力波的基本特性,又在科氏力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特点。在北半球长海峡中,沿潮波传播方向看,右岸潮差大于左岸,而在南半球则相反

罗斯贝波亦称行星波,是一种低频波,波动频率远小于惯性频率f,恢复力是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率——即所谓b效应。

六、潮汐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潮汐要素即描述潮汐曲线的参数。

潮汐曲线是指某固定地点的水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潮汐基准面,通常与海图基准面一致)的铅直高度——潮位z(t)间的变化曲线,其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高度z,原点位于平均海平面上。

潮汐要素主要包括:涨潮、高潮、平潮(涨平)、高潮时、高潮高、涨潮时;落潮、低潮、停潮(落停)、低潮高、低潮时、落潮时;潮差、高潮间隙、低潮间隙。

潮汐类型: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半日潮、正规全日潮、不正规全日潮。

引潮力:地球上任一点处单位质量质点所受的月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矢量和称为该处的引潮力。

形成海洋潮汐的真正原动力是引潮力的水平分量

当月赤纬d=0时,潮汐椭球对称于赤道,地球上各点均为正规半日潮,此时的潮汐称为分点潮;当d≠0时,潮汐椭球与赤道不对称,此时除赤道仍为正规半日潮外,低纬度出现日不

等现象,高纬度为正规日潮;当d达到最大值(28°36′)时,日不等现象最显著,此时的潮汐称为回归潮

八分算潮法

我国沿海渔民,根据长期的海上劳动经验,提出一个估算正规半日潮海区或港湾潮时的简易方法——八分算潮法,其表达式是:高潮时=0.8h×[农历日期-1(或16)]+高潮间隙(*)

所谓高潮间隙是月中天时至下一个高潮发生时刻的时间间隔。

潮汐静力理论表明高潮时应发生在月中天时刻(不论上中天或下中天),即高潮时等于月中天时。但由于实际潮汐不可能于月中天时马上发生高潮,而有一个滞后时间——高潮间隙(因地点而异),因此实际的高潮时应满足:高潮时=月中天时+高潮间隙。

农历初一(或十六)的月中天在0时。农历十六的0时(即十五的半夜)月球在观测点的上中天,初一的0时月球在观测点的下中天。其后,月中天时刻每日约推迟50min(即约等于0.8h)。故每日高潮出现时间与农历日期的关系有(*)式。

由式(*)可算得一天中的一个高潮时。对于正规半日潮海区,将其数值加或减12时25min即得另一高潮时;若将其数值加或减6h12min即可得低潮出现的时刻——低潮时。

潮流

海水在潮波运动过程中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潮流是由于潮波运动而引起的水质点的移动过程。水质点处于波峰时,运动方向与波动方向一致,通常显示涨潮流;水质点处于波谷时,运动方向与波动方向相反,通常显示落潮流。潮流的许多特征同潮汐相似。潮差大,则潮流大,大潮时的潮流最大。潮流在大洋中甚小,但近岸浅海潮流显著。特别在狭窄水道、海峡、湾口等处,常有强大的潮流。

往复流:一般在海峡、港湾入口或江河海口,潮流受海岸宽度的限制,周期性地由一个方向变为相反方向的潮流。

旋转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不断作周期性旋转的潮流。旋转流无憩流现象发生,其旋转方向因受地形、科氏力的影响而不同。

无潮点:水位始终没有变化的点。

潮流椭圆:旋转潮波系统内一个固定的无潮点把不同时刻的流速矢量端点连成的椭圆。

潮汐动理论:

潮汐动力理论是从动力学观点出发来研究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产生潮汐的过程,此理论认为,对于海水运动来说,只有水平引潮力才是重要的,而引潮力的铅直分量(铅直引潮力)和重力相比非常小,因此铅直引潮力所产生的作用只是使重力加速度产生极微小的变化,故不重要。

潮汐动力理论还认为,海洋潮汐实际上指的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水平引潮力作用下的一种潮波运动,即水平方向的周期运动和海面起伏的传播,海洋潮波在传播过程中,除了受引潮力作用之外,还受到海陆分布、海底地形(如水深)、地转偏向力(即科氏力)以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海洋科学导论分析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海洋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1、地球外部圈层 (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 a、大气圈 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 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 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e、人类圈(智能圈) (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 (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 2、地球内部圈层 海洋的划分 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的分类 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世家海和波罗的海。 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如东海、日本海。 南大洋: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 海岸带: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动力学:下界浅海波浪对海底开始起作用的地方,上界最高潮位激浪还能作用到的上限。 潮间带:高潮时的海岸线与低潮时的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 一、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1-10)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海水运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姓名曹静逸 学号1012101104 班级测绘一班(10121011)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目录 绪论 (1) Part1 海洋环流 (2) 1.1海流的分类 (2) 1.2海流形成的原因 (3) 1.3地转偏向力与地转流 (3) 1.4上升流与下降流 (4) 1.5风海流理论 (5) Part2 潮汐 (6) 2.1潮汐现象概述 (6) 2.2 潮汐的分类 (7) 2.3 引潮力 (7) Part3波浪与深层水 (8) 3.1 波浪 (8) 3.2 大洋深层水的运动及主要特征 (9) Part 4 海水运动对沿岸的影响 (9) 4.1 气候系统 (9) 4.2海洋对气候系统的作用 (9) 4.3洋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参考文献 (10)

绪论 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用。(1)它占地球表面积70.8%,被陆地分隔。 (2)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高为8848米),(3)海洋中海水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4)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67.5%,南半球占32.5%;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比例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为80.9%和19.1%。 (5)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水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水无法流出、进入其他大洋。其他大洋底层水均来自于南极大陆附近的边缘海。 2、海洋的概述 (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占海洋总面积的90.3%;全球有4个,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 面积大,水深(平均2~3千米); 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 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占海洋总面积的9.7%;全球共54个。 海的水文特征: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 面积小,水浅(小于2千米);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 底质为陆沉积;

哈尔滨工程大学818海洋科学导论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考试内容范围说明 考试科目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考查要点: 一、地球系统与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地位,海洋在国防安全、防灾减灾、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装备工作保障中的作用,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认识未来海洋科学发展趋势。 二、海底科学基础 地球圈层结构与海陆划分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与板块构造学说,海洋沉积类型与成因;海底底质声学属性特征;海底矿产资源成因。 三、海水的物理特性与大洋的层化结构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水团。 四、海洋环流 地转流特征及形成原因;风海流的形成规律;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特征;海流的基本声学观测方法。 五、海洋波动 波浪要素、小振幅重力波;海洋内波特点与成因;风浪和涌浪的区别及其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 六、海洋潮汐 潮汐现象特点与形成、控制因素;平衡潮含义与成因;潮汐动力理论。 七、海气相互作用规律 平均大气环流,海洋上的天气系统,不同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基本特征,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ENSO、PDO、AO、NAO等气候波动如何影响中国近海。 八、海洋生态系统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和组成,海洋生物生产力及其调节因素,主食物链与微食物环,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赤潮灾害及其遥感监测。 九、海洋声、光传播及其卫星遥感应用 海洋声学特性,海洋中声的波导传播与反波导传播,海洋声学探测应用;海水中光的散射与衰减;海水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海洋遥感主要类型与探测要素。 十、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水团和海洋锋;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与变化;生物特征与海洋资源。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20分) 简答题(50分) 综合题(80分) 参考书目: 冯士祚等,《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荣华等,《海洋学导论》(原书第11版)译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 《 5、根据经典性观点,现代陆架上主要分布着三种沉积物: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准残留沉积。 6、海水中由氮、磷、硅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 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8、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称为海洋生产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二、名词解释 ( 1、饱和水汽压: 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2、两极同源:主要是指同一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而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3、地转流: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4、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或科氏力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产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海水对CO2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是海水的静态容量,即达到平衡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多少,即热力学平衡问题; 二是动力学问题,即大气-海洋之间二氧化碳交换速度有多快; 三是海水铅直混合速率。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科学概论论文

《海洋科学概论论文》 考号:28号 生命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生命的起源 内容简介:从地球的演化形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生命最初的存在形式及演化、分类。 引言: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很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他的古老在于,很久很久之前,人们就开始好奇,开始探索:而他的年轻则是因为,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真正探索清楚,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更是在积极的寻求自身发展。从地球最初的形成,到第一片海洋,第一片大陆的诞生,再到第一个生命开始,发展壮大,这一切的一切那么自然,又那么神秘…… 一.地球的演化形成 关于地球的演化,科学界也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那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发展与演化是相互关联的。地球的演化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冥古宙;(二)太古宙;(三)元古宙;(四)显生宙。 如下图: 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很明显的了解到,地球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漫长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具有先进系统的地球。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现有的假说并不能作出对宇宙及地球起源以及进化的定论,科学探索仍然在进行中。地球的演化离不开她的载体宇宙,也离不开最基本的结构基础物质。正是在宇宙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物质无休止的发展变化中,地球一步步的成长演化。如今地球仍然在不停的变化演化之中。很难设想,数亿年之后,地球乃至宇宙将会是什么样子?茫茫宇宙,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这些问题,也是无数科学家不懈研究地球起源与进化的不竭动力。 二.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

当第一只古猿解放双手开始直立行走,进化成人类,当人类不再为食物奔波劳碌,开始学会思考,人便开始好奇,好奇自己从哪里来,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些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造论或神创说 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比如上帝、阿尔修斯。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这种学说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于神的创造。 2. 自然发生论 又称“自生论”或“无生源论”,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如中国古代所谓“肉腐出虫,鱼枯生蠹”。中世纪有人认为树叶落入水中变成鱼,落在地上则变成鸟等。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但是,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肉汤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他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生物学,化学的研究结果发现生命的创造只能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以及细胞的分裂过程来实现。我们在生活中所直观观察到的生命“自生”现象,全部都是某种不易发现的复制过程在起作用。这些发现彻底地否认了自然发生论的可能性, 3.陆地起源说 地质学家们于1946年在澳洲埃迪亚加拉山的赤红岩层中发现了最古老的大型多细胞化石,其生存年限要早于寒武纪进化大爆炸(Cambrian evolutionary explosion),先前的研究表明正是在该时期产生了类似于这些化石的现代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要追溯到至今 5.42亿至 6.3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Ediacaran)时期,其中有狄更逊水母(Dickinsonia)化石。埃迪亚加拉纪化石代表了一种独立的陆地生命进化辐射模式,这种模式要比寒武纪进化大爆炸出现的海洋生物至少早2000万年。长期以来,远古时期的多细胞化石被认为是早期海洋生物的先祖,它们生活在海洋里,是一些陆栖地衣或其他微生物菌群的残留部分。但最新的化石研究发现,这些远古时期的多细胞生物与陆生生物具有共性,所以它们很可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而非海洋里[1]。 4.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是被很多学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米勒模拟实验(Miller’s simulated experiment)通过模拟的原始大气中的最初物质,通过通电引爆,合成小分子有机物,进而合成大分子有机物,最终成为生命。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因为有比较充分的根据和实验证明,这一学说为多数科学家接受。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历史时间,是整个宇宙演化的一部分。但仍需要深入进行研究。但是米勒实验有如下缺陷:米勒试验提供持续的电能,但是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不能完全确定米勒试验各物质浓度的配比;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科学证明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地球的高温环境和强烈的紫外线会使有机物迅速分解。 该理论的质疑者认为,仅仅能够证明蛋白质大分子可以自然形成便宣称生命可以如此自发产生,就好比给猴子一台打印机,就宣称它可以写出一本红楼梦。形成一个大分子固然简

海洋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 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 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13、海水混合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14、对小振幅重力波而言,深水波波速取决于波长,而浅水波波速取决于水深。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地大北京海洋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任课教师: 学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开课时间:

一、《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学习感受。 二、答:(一)通过学习,我认为“海洋科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 包括: 三、1.海洋科学发展史、研究海洋的意义以及海洋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守护神,它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其奥秘的文明史;海洋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强大压力,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这一巨大宝库,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海洋进行研究与开发,同时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我国海洋的现状。 四、2.地球上海洋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自然效应,地球的结构、海 与洋定义及特征,地球上三大洋情况分述。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海洋主要有连续性、广大性等特点,用海和洋的基本特征来区分海和洋,地球上洋和海的基本分布。 五、3.海底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有海底地貌构造及其历史演化,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海底地貌现象的地质解释。这些知识主要是与地质、地貌有关,对于研究海底有很大作用,便于分析海洋上的一些情况。 六、4.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海水运动。海水基本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运动形式,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及运动情况,水团。 七、5.海洋的化学资源及生物资源。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中的 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及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

八、6.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法与海洋权益。 (二)谈到学习海洋科学导论与我专业的关系,首先二者都是地质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海洋是地质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载 体,海洋中的洋中脊、大洋沉积等对研究现今的地质现象有很重 要的意义。通过海洋生物在岩石中形成的化石判断岩层的形成时 期是当今地质工作中判断地层形成时期的一种简单而有效地方 式。同时我学习的专业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这与海洋科学又有 特别的联系,二者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地球包含水最多 的地球系统,其他地球系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的影响。当今 的缺水问题已成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的问题,陆地上淡水资源(特 别是地下水)的缺乏严重制约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解 决陆地缺水问题,已成为现今的重要的议题。学习海洋科学,利 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开辟新的淡水资源来源,同时为人类提供更 多的储备淡水,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地质类 专业,特别是以研究水为主要对象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 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学习并研究海洋科学,可以对为临海 地区盐碱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保护临海地区地下水不受海洋咸 水的污染。同时,地质专业的学习中,内容相对枯燥、抽象,在 专业学习中融入海洋科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学习 的趣味性,使地质专业的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九、海洋生物的分类依据?试举例说明。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

必做作业 向一个没有学过海洋学的人介绍并解释大尺度海流与普通人直觉相悖的现象。 一、风海流体积输送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冰洋浮冰随海水运动的方向与风吹方向不一致)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风海流是湍切应力和科氏力平衡时的稳定流动。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引入一个理想的海水模型: 1)密度均匀; 2) 海区无限宽广,海面无起伏; 3) 风场均匀,长时间吹; 4) 科氏力不随纬度变化; 5) 只考虑垂直涡动粘滞系量引起的水平方向的摩擦,且视为常数。 也就是说,在我们研究的理想海水中,密度均匀,海区宽广,这意味着因密度造成的海流和地形的制约因素可以不考虑;风场均匀并且恒有风,意味着风海流的动力是源源不断且均匀的;科氏力,也就是地转偏向力不随纬度变化,即海水的受力不会因位置的变动而改变大小;同时,我们只对水平方向上海水层之间的摩擦力予以考虑,方便起见,将其大小视为常数。 于是,我们可以在理想海水海面上加一股定向的风,假设风吹向北。由于海水表面与大气的摩擦力的存在,海水得以运动,而科氏力的存在,又使得海面上海水流动方向与风向存在一个45°夹角,即海面海水流向东北。

我们继续研究更深处海水的运动状态。可以想见,随着深度的增加,风的动能越来越多地通过摩擦力做功转化为海水的内能,海水的流速在竖直方向上显著减小,到达一定深度后,海水的流速甚至不到表面流速的5%. 另一方面,科氏力在海水的运动中客观存在着,并显著改变着其方向。如果把海水看做由一层一层薄薄的海面拼合而成,那么,上一层海面的运动会带动下一层海面的运动,他们间的摩擦力因上一层海水的运动产生,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一致,但科氏力的方向不会改变,于是他们的合力方向愈发向右偏(对于科氏力向右的北半球而言),进而导致每一层海水的运动方向都较上一层偏右,在到达某一深度时,甚至会偏向与表面海水完全相反的方向。 该模型被称为埃克曼(Ekman)深海漂流理论,在三维空间中,每一层海水速度矢量终点的连线呈螺旋状下降,该曲线叫做埃克曼螺旋线。 而对沿竖直方向从海面到无限深处速度的定积分,便是风海流的体积输送量。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北向和东向分别求定积分。计算结果告诉我们,北向的定积分为零,而东向的定积分为一常数。这也就意味着,虽然速度方向千变万化,风海流的体积输送方向却是与风向垂直的正东! 积分算是十分复杂,我们不妨定性地解释这一现象。上文说到,从表面到深水,每一层海水的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方向不短偏向右,而运动速度减小的速度是远远快于方向变化之速度的,这就意味着,当海水运动方向指向正南或西南时,它的速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海水向西运输的体积微乎其微,难以与向东运输的体积抵消,但向南和向北运输的海水体积大致相等,相互抵消,总量为零也就并不奇怪了。所以宏观来看,海水的体积运输方向是垂直于风向向东的。 二、洋流的西向强化现象(大洋西岸洋流比东岸强许多) 显而易见,考虑全球范围的洋流运动时,如果仅仅加入风应力和不随纬度变化的科氏力时,大洋环流会是图(a)中的样子:一个套着一个的环流圈。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建议 摘要:卫星海洋遥感,或称空间海洋学,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学科分支。它属于多学科紧密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卫星海洋遥感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日益重视,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这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海洋遥感应用价值发展建议 正文:一、卫星海洋遥感系统 1、空间平台及轨道 装载传感器的空间运载工具称为空间平台,它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等。卫星作为海洋遥感的空间平台,除安装传感器外,还装备如设备:电源、热控制器、方位控制器、数据处理系统等。电源通常采用太阳能电池并与畜电池相连以提供夜间能源。热控制器为保证传感器及其它电子装置正常工作。方位控制器用于控制空间平台的方位。 2、卫星传感器 目前用于海洋观测的所有卫星传感器,均根据电磁辐射原理获取海洋信息。遥感技术采用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其中,可见光谱范围在0.4~0.7μm,红外波谱在1~100μm,微波波段在0.3-100GHz。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被动传感器如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微波辐射计等;主动式如微波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卫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主要有: ①海色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移质浓度、海洋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他海洋光学参数。 ②红外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海表温度。 ③微波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有效波高、海面风速、海流、重力异常、降雨指数等。 ④微波散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10m处风场。 ⑤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波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海洋内波、浅海地形、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征信息等。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VIP专享】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第三章: 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何谓海水盐度? 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 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 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海水状态方程? 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 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 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 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 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 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 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李宏鹏 学号:1004132227 任课教师:杨娟、刘宝林、周东身 学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5.3-5

一、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的意义。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 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这门课带我重温了初高中时学习的基础海洋知识,例如全球有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一些地质成因。同时,更进一步的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五大洋。此外我还学习到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影响到地球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研究海底构造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它吸取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威尔逊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在陆上矿物资源已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海洋化学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为海水化学,海洋沉积物化学,活体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我们了解了海水的组成和性质,还有其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这也让我联想到高中化学时学到的海水淡化技术。 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大气和海底相互作用的学科。海水的温度和密度影响海水的运动,还有科里奥利效应等也会影响,产生波浪、潮汐、洋流和水团等。同时,海气之间有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有热、水效应及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等。这些气候效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海洋生物是研究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的种类、分布、生理、生化,尤其是它们的生态,即它们的生长、发育、栖息、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海洋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和食用价值,对海洋环境和全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示,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能源形成和开发起到巨大贡献作用。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生物资源。 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这个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相信在海洋科学领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 —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0.1 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3.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太阴日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24.8412 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 的视觉运动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12.9 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372.19 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 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 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 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 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 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 997 年建立湛江海洋大学) . 7.最小风时在定常风的作用下,对应于风区内某点,风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段时间称为最小风时。或者说,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称为最小风时。其实从讨论开始的假设条件知,这段时间就是风区上沿所产生的波浪传播至某点经历的时间,因此不同风区,对应于不同的最小风时,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波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8.最小风区 当实际风时一定时,当然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 为最小风区。最小风区的定义为,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二、简答题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复习(重新整理,精简版)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书本: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

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课外:随着国际国内海洋科学技术一些大计划的推出和国内对于海洋科技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面部署了科学技术工作,并将海洋技术列入前沿技术,将海水淡化、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型海洋工程与技术装备,列入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这些都为海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并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我们相信,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一定能够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也一定能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全球海陆分布极不均衡,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和19.1%。从全球来看,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