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手机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网络违法经营十大典型案例

全省工商系统查处的网络违法经营十大典型案例山东正邦基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利用网络虚假宣传企业名称案2011年3月,济南市工商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接举报,称山东正邦基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其公司网站上使用未经工商机关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对外宣传从事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对当事人进行检查时,当事人不能提供集团名称的相关证明,涉嫌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经查实,当事人为扩大企业知名度便于经营,自2010年9月6日委托济南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网站,使用未经工商机关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山东正邦集团”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了对企业集团名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
2011年4月,济南市工商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法对当事人做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20000元的决定。
济南韩某利用淘宝网店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手机案2011年2月,济南市工商局历城分局华山工商所接举报称:济南韩某自2009年以来,通过其在淘宝网上开设的网店销售假冒著名品牌手机,且销售数额巨大。
执法人员对当事人办公地点及仓库实施检查时发现:现场存有大量的手机包装盒、电池、充电器、说明书、保修凭证、系统光盘等配件,并当场查获标注三星、诺基亚、苹果、HTC、摩托罗拉等五种注册商标的手机2051部和手机销售资料。
经三星手机公司有关人员初步认定,现场存放的三星手机全部为假冒产品,仅此一种品牌假冒手机按正品价格核算货值近30万元,上述侵权商品货值总额近200余万元。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构成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违法行为。
因该案涉案金额巨大,2011年2月24日,济南市工商局历城工商分局按照规定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青岛王某利用淘宝网店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摄影器具包案2010年7月,青岛市工商局市南分局接某公司举报称,青岛王某通过名为“小水蛛蛛”的淘宝网店销售侵犯该公司注册商标(“乐摄宝”)专用权的摄影器具包。
手机无限刷钱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手机无限刷钱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手机无限刷钱的定义、现状、法律规定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手机无限刷钱的定义所谓手机无限刷钱,是指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资金,进行消费、投资或其他非法活动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非法获取他人账户信息,进行转账、取款等操作。
2. 利用网络赌博、虚假投资等平台,通过手机进行资金投入,获取非法利益。
3. 利用手机短信、社交软件等传播虚假信息,诱导他人进行投资、消费等行为,从而获取非法利益。
二、手机无限刷钱的现状近年来,手机无限刷钱现象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获取他人账户信息: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加剧,非法获取他人账户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信息被用于非法转账、取款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巨大损失。
2. 网络赌博、虚假投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赌博、虚假投资等平台层出不穷。
许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手机进行投资,最终血本无归。
3. 虚假信息传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社交软件等传播虚假信息,诱导他人进行投资、消费等行为,从而获取非法利益。
三、手机无限刷钱的法律规定针对手机无限刷钱现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非法获取他人账户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非法获取他人账户信息,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试题(三)及答案

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试题(三)及答案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试题(三)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违反国家规定,故意干扰无线电业务正常进行的,或者对正常运行的无线电台(站)产生有害干扰,经有关主管部门指出后,(),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A、拒不接受批评的B、拒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C、及时改正的D、不再从事同类行为的2、能够灼伤皮肤引起表层红肿、腐烂,误食则会迅速破坏肠胃等组织器官,严重的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的物质是()。
A、爆炸性物质B、有机剧毒物品C、放射性物质D、腐蚀性物质3、移动、损毁国家边境标志、设施或者领土、领海标志设施行为侵犯的客体是()。
A、国家边境的正常秩序B、国家安全C、国家边境标志设施D、国家领土、领海标志设施4、擅自进入铁路防护网或者火车来临时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强越铁路,影响行车安全的,处警告或者()以下罚款。
A、一百元B、二百元C、五百元D、一千元5、根据《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参加人数在( )以上的,由地(市)级公安机关许可。
A、一千人B、两千人C、三千人D、五千人6、组织、胁迫、诱骗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A、单处B、并处C、可以单处D、可以并处7、以强迫接受的方式卖花、卖唱、开车门、拎包等行为属于()。
A、威胁乞讨行为B、诱骗乞讨行为C、强迫乞讨行为D、冒犯性乞讨行为8、在真实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上,采取涂改、拼接等手段,改变其真实内容的,属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行为。
A、伪造B、制造C、改造D、变造9、伪造、变造船舶户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船舶户牌,涂改船舶发动机号码行为中的船舶,不含长度小于()米的艇筏。
A、3B、4C、5D、610、涂改船舶发动机号码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一千元以下罚款。
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涉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

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涉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22.12.30•【分类】其他正文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涉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案例一汤某甲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网络“套路贷”在校大学生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复合危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旨】“套路贷”是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类型化犯罪行为。
按照主客观一致原则,对存在制造民间借贷假象、制造虚假给付事实、故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违约金及利息畸高、恶意垒高债务、软硬兼施“索债”等情况,综合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属于“套路贷”犯罪。
对有组织地实施网络“套路贷”犯罪活动,实施“软暴力”催收达到与“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等相当的程度,产生欺压、残害群众的效果,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认定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对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对象实施“套路贷”犯罪,或因实施“套路贷”导致被害人及相关人员自杀、精神失常的,应该评价为在相关领域造成重大影响,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基本案情】被告人汤某甲,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
被告人汪某柏,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
被告人邓某龙,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
被告人汤某乙,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
其他31名涉案人员基本情况略。
2017年9月起,被告人汤某甲先后邀约被告人汪某柏、邓某龙、汤某乙注册成立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内设技术部、市场部、风控部、贷后部等部门,依托公司形式运作,利用信息网络,通过“任你花”“100分”等7个App平台,采取现金贷或者虚假购物再回购形式,签订虚假合同,以扣除服务费、保证金、中介费名义恶意减少实际放贷数额、恶意垒高违约金等手段,向在校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三年以内的群体实施网络“套路贷”犯罪活动。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分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用户进行欺骗,从而获得财物或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生活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难以辨别真伪,尤其是对老年人和网络素质较低的群体更易受骗。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点击链接、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汇款,从而非法获取财物。
他们往往采用虚假的身份、假冒的机构和高科技手段,使得受害人难以察觉真相。
对于这些犯罪分子,法律应该给予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本文将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犯罪形式、危害、常见手段以及案例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应对措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共同防范和打击这种犯罪行为。
1.2 问题提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问题,找出其根源所在,以便有效地加以应对和解决。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呈现出愈发复杂和隐蔽的趋势。
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通信设备,通过各种手段对公民、企业进行欺骗和诈骗,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扰乱和人们财产的损失。
问题的提出就是要解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带来的各种困扰和损失。
如何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如何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认真研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形式、危害和常见手段,分析其案例并探讨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字数:244】2. 正文2.1 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电信网络诈骗是指利用电信网络手段,以虚假信息、诱骗等手段,欺骗受害人进行财产转移的犯罪行为。
通常情况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会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渠道进行联系,虚构各种理由诱使受害人将个人账户信息、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泄露出去,从而实施诈骗。
预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经典模板

预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诈骗安全班会“电信诈骗”是指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或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发布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非法侵害受害人财物的犯罪行为,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电信诈骗安全班会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电信诈骗安全班会1一、班会主题(名称):预防电信诈骗二、活动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诈骗现象也成为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诈骗分子,将目标转向学生。
学生容易受到他人别有用心的欺骗,而且对于大人所说的话都容易产生一种信赖和顺从的心理。
因此,在面对成年人诈骗的情况时,难以有效作出清晰地判断。
所以,为了使学生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诈骗形式,增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诈骗现象灵活应对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应对、自我逃生的能力。
三、活动过程: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
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
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四、举行时间:2017年5月24日五、举行地点:三年一班六、主持人:杨健七、出席人员:三年一班全体同学八、主要内容:防诈骗在中上路天虹附近等同学的她轻易相信了一位推销人员所宣称的只要两三分钟的调查问卷,并被领到了某写字楼的四楼。
一进屋便被限制了与外界的联系并被强制性的做起了护肤。
当美容师热情洋溢地介绍完她所使用的护肤品的种.种好处后便要求尚美青购买,不买还不行,当尚美青拒绝并提出要离开时却发现几个身形高达的男子堵住了出去的路?就在她束手无策之时,同学一个电话打破了僵局,在同学的帮助下她逃出了这家黑美容院。
同学们要引以为戒,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打着促销打折优惠活动大酬宾幌子的行骗人员。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同学们万万不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轻易相信这类陌生人的1、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容易上当受骗?①不加选择的结交朋友; ②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③疏于防范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④求人办事,成事心切,从而导致上当受骗2、发生在高校的诈骗案件中,针对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骗术?①通过上网聊天交友,取得信任后编造谎言进行诈骗;②假称自己发生意外,利用同学的同情心寻机诈骗;③编造学生在学校受到意外损害,对学生家长及亲属实施诈骗:④冒充学校工作人员诈骗学生(开学时较多);⑤利用手机发送中奖短信进行诈骗。
网络信息安全十六不准

网络信息安全十六不准1. 不准随意泄露个人隐私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石是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用户不应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不准将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号、手机号等重要隐私信息透露给他人或在公共场合公开。
2. 不准使用弱密码密码是保护个人账户安全的重要手段,不准使用弱密码,如生日、123456等常见简单密码。
用户应使用强密码,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组合,定期更换密码。
3. 不准点击可疑链接为了防止网上钓鱼和恶意软件攻击,用户不准点击可疑链接。
不明来源的链接可能包含恶意代码,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用户应保持警惕。
4. 不准下载不明软件用户不准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尤其是来自不正规渠道的应用。
这些软件可能含有病毒或恶意软件,会对用户设备造成损害。
5. 不准随意公开位置信息不准随意公开自己的位置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使用社交媒体或其他应用时,用户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位置隐私。
6. 不准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用户不准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如网络诈骗、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
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应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7. 不准恶意攻击他人网站用户不准恶意攻击他人网站,进行DDoS攻击或网络爆破等行为。
这些行为损害了其他网站的正常运行,违反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原则。
8. 不准发布虚假信息不准发布虚假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虚假信息会误导其他用户,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用户应保证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9. 不准故意传播恶意软件用户不准故意传播恶意软件或病毒。
这些恶意软件会导致用户设备受损甚至信息泄露,用户应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10. 不准随意扫描他人网络用户不准随意扫描他人的网络,包括Wi-Fi、路由器等设备。
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用户应尊重他人的网络安全。
11. 不准网络诈骗用户不准进行网络诈骗活动,如虚假投资、虚假销售等。
网络诈骗不仅损害了被骗用户的利益,也破坏了网络的正常秩序。
12. 不准恶意监听他人通讯用户不准恶意监听或窃取他人的通讯内容。
江苏法院发布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江苏法院发布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9.23•【分类】其他正文江苏法院发布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编者按近年来,各类危害网络安全犯罪持续高发蔓延,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侵害人群范围广泛,社会危害十分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为进一步揭示各类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违法性质,警示违法犯罪分子,彰显全省法院依法严惩危害网络安全犯罪的坚定立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天公布七起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利用DDOS流量攻击手段侵害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案件,利用非法获取的账号密码篡改政府网站数据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案件,非法获取他人手机账号密码以解锁手机的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犯罪案件,以及批量发布违法犯罪信息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等。
一、朱某亮、朱某兵等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诈骗案基本案情被告人朱某亮、朱某兵等人为骗取他人钱款,购买机票诈骗网站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制作了假“民航票务”网站,同时通过伪造资料等手段非法控制某网站部分推广账号,后将假“民航票务”网站自动链接到非法控制的推广用户网站,并将关键词修改为“特价机票”等内容后置顶推广。
当被害人在某网页上搜索“机票”相关内容时就会优先出现假“民航票务”网站,在低价、特价机票的引诱下登录该网站购买机票,从而被骗钱款。
为提高诈骗成功率,作案团伙在某酒店长期包房,安排人员冒充客服接听电话,引导被害人重复操作付款,并有专人对诈骗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共计骗取18名被害人钱款共计人民币56563元。
另外,涉案团伙还从网络上购买需要贷款人员的信息资料,冒充北京某融资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贷款对象取得联系,以办理贷款为由获取被害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再由专人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正式贷款需要20%的准备金进行资金验证为名,让被害人将钱款打入事先已获知密码的银行卡,将钱款转走,通过这种手法得款13万余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网络、手机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有哪些?
12类网络违法行为
一、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
二、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的;
四、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
五、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的;
六、在互联网上建立赌博网站、网页,提供赌博投注服务的;
七、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的;
八、利用互联网发表、传播有害信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
九、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重大安全事故的;
十、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违法行为的;
十一、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管理制度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其他网络违法行为。
5类利用手机违法行为
一、是假冒银行或银联名义发送手机违法短信进行诈骗或者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
二、是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内容或者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的;
三、是非法销售枪支、弹药、爆炸物、走私车、毒品、迷魂药、淫秽物品、假钞、假发票或者明知犯罪所得赃物的;
四、是发布假中奖、假婚介、假招聘,或者引诱、介绍他人卖淫嫖娼的;
五、是多次发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以及含有其他违反宪法、法律、行政法禁止性规定的内容的。
短信诈骗的七种常见手段
据市公安局民警介绍,虽然手机的短信犯罪行为五花八门,但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您的朋友13XXXXXXXXX为您点播了一首XX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你拨打9XXXX收听”。
———回电话听歌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
2.屡次听到铃声,一接电话又挂。
按照号码回拨,对方的录音提示:“欢迎致电香港六合彩……香港中心驻XX为广大彩民爱好者提供信息,透露特码。
联系电话1395983XXXX。
”———以非法“六合彩”招揽客人,而回电话可能既损失话费又容易上当。
3.“XX,我现在在外出差,手机马上快没钱了,麻烦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和密码。
”———该机已被盗,现持机人用盗得的手机发送短信给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骗取对方话费。
4.“你好,移动通信公司现在将对您的手机进行线路检测,请您暂时关闭手机3个小时。
”———因某种原因泄露了家庭电话号码,行骗者可能在你关机的时候以“要求汇款”等事由诈骗你的家人或朋友。
5.“我是X公司的工程师,现在将对你手机进行检查,为配合检查,请按90或90。
”———若按指示进行按键,SIM卡卡号可能被骗取,行骗者利用该卡肆无忌惮地打电话。
6.收到开头为0941或0951的未接来电,一回拨即收费500元。
———利用0941、0951加值型的付费电话。
7.“我是XX省公证处公证员XX,恭喜你的号码在XX抽奖活动中中奖了,奖品是小轿车一部,价值8.8万元,请你带着本人身份证和750元手续费去XX 处领奖。
”———利用人们的贪利心理设计“巨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