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机噪声的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匹配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EXCITE—Designer的车用汽油机曲轴扭转振动分析和不同减振器性能对比

基于EXCITE—Designer的车用汽油机曲轴扭转振动分析和不同减振器性能对比
E CT X IE—d s n r A L公 司 开 发 的 汽 车 、 ei e 是 V g 发
具 有易 使用 的友 好 界 面 、 块 化 及 灵 活 的后 处 理 功 模 能 , 完成 的计算 任 务 包 括 : 能 曲轴 扭 振 计 算 、 曲轴 强 度 计算 、 体 动 力 轴 承 计 算 , 此 进 行 曲轴 优 化 设 液 据 计 。计 算功 能 与过程 如 图 1 示 。 所
宋 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北汽 车工 学 院 汽 车 工程 系 , 湖 湖北 十 堰
420 ) 4 0 2
摘 要 : 用 A L公 司的 E CT 利 V X IE—ds n r 件 , ei e 软 g 建立 四 缸发 动 机 的 曲轴 扭振 模 型 , 比 对 了曲轴 安装 减振 器前 后扭 振特 性 的 变化 。计算 结 果表 明减 振 器 能 明显 改 善 曲轴 扭 振特 性 , 并
Ana y i fTo so br to f Cr n h f nd Pe f r a e Co p r s n t l ss o r i n Vi a i n o a ks a ta r o m nc m a io wih Di e e m pe s o f r ntDa r n EXCI TE — d sg r S fwa e — e i ne o t r
承负荷 I 曲柄负荷f静态扭矩 I 质量数据 I f I f l 质量数据
扭振计算
液体 动力轴 承计 算
——厂
曲轴强度 计算
曲轴 优化设计
图 1 E CT X IE—ds n r ei e 的计算功 能与过程 g
动机 系列模 拟 软件 的一 个 模 块 , 于 往 复 活 塞 式 内 用 燃机 曲柄 连杆 机构 的模 拟 计 算 , 可 以用 于 初 期 开 既

基于BRICKS的车用柴油机曲轴扭振与减振分析

基于BRICKS的车用柴油机曲轴扭振与减振分析

b L.To so a i r t n o r n s at s se fa v hc e d e e n i e i n lz d b y AV ri n l vb a o f c a k h f y t m o e i l is l e gn s a ay e y i
使用 的友 好界 面 、模块 化及 灵 活的后 处理 功 能 ,通 过计 算任 务 能优 化 曲轴 设计 ,能 完成 的计 算 任务 包
2建模与计算 B I K 的扭振功能模块 可计算轴系或传动系 RC S 扭 振 .支持 线性 和分 又系统 。扭振 模 型为一 质量 一 弹簧系统 ,还考虑绝对阻尼,并计入粘性和粘一弹
— —
图 2 RI KS工作界 面及 某直 列四缸 车 用柴 油机 轴 系模型 图 B C
括系统质量问的动态扭矩 、角位移 、耗散能等。在 驱动系和台架计算中可考虑齿 轮传动比,多种减振 器类 型 ,如 :计算橡 胶 和粘性 ( 油 )减振 器 ,可 硅 进 行变 参优化 计算 。也 可考虑 双质 量减 振器 ,可 计
维普资讯
算 减 振 器 的热 耗 散 以评价 减 振 器 系统
期的 效果 。
Ab ta t h s p pe t o u e u c i I d c a a t r t s o s r c :T i a r i r d c d f n t l a h r c e i i BRI : S c d e e o e n O Sn s c f CK o e d v l p d
1前言
内燃机曲轴的扭转振动容易使其在工作转速范 围内发生强烈共振 ,如不采用专 门措施 ,轻则引发 较 大噪声 .加 剧 曲轴 及齿轮 系 的磨损 ,重 则 会使 曲 轴扭 断 。 因此 ,在 内燃 机常 用转 速范 围内不 允许 曲

重型高速柴油机轴系扭振与减振器匹配优化

重型高速柴油机轴系扭振与减振器匹配优化

如 图 1所示 。 概 念 分 析 阶段 中对 轴 系 的主 要 参 数 进 行 计 算 ,包 括 平衡 性 ,扭 转 振 动 、 曲臂 危 险 截
面 强度 以及径 向滑动 轴 承 的液 力润 滑 特性 ,其 中 , 扭 转 振 动 分 析 对 曲轴 系 的扭 振 响应 进 行 校 核 ,分 析 减 振 器 的匹 配 特 性 ,保 证 降 低 扭 振 响应 的 条 件 下 ,避 免 减 振 器 过 热 。此 阶 段计 算 模 型简 单 且 部 件 之 间 的 连 接 特 性 简 化 为 理 想 连 接 副 ,曲 柄 连 杆 机 构 主 要 进 行 运 动 学 特 性 的 计 算 。 在详 细 分 析 阶
满足 运 动 学平衡 条件 , 并对 曲轴 本 体 的 三维振 动 进行 有 效 的控 制 , 同时也要 保 证 外 围部件 的 工作 可靠。针 对 某柴 油机轴 系扭 转振 动特 性与 减振 器 匹配进行 分析 , 利 用 实测扭 振 响应 结果 验证 了计
算模型的有效性 , 对硅油扭振减振器与曲轴的 匹配进行优化, 重点关注了减振器设计尺寸、 硅油特 性 对其发 热 量和 减振 效果 的影响 , 并进 行试 验验 证 。采 用数值 模拟 方 法建 立 的发 动 机 曲柄连 杆 系
刘 宏 李 红 珍
郭 磊 : 重 型 高 速 柴 油 机轴 系扭 振 与 减 振 器 匹 配 优 化

重型 a t i o n o n Cr a nkTr a i n To r s i o na l Vi br a t i o n a n d Vi s c o us Da m pe r
图 1不 同阶 段 的 曲轴 系 分 析 流 程 l i t
2 曲轴 系统 的 扭 振 计算 模 型

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设计

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设计
围并制 作 相应 的样 件 进行 扭 振试 验 ,根 据 分析 结 果
0 . 0 0 7 2
3 6 8 3 8
和试 验结果确定最优 的 T V D参数 :频率 为 3 4 0 ± 2 0 H Z , 惯性环 的转 动惯量 0 . 0 0 6 k g . m . m , 橡 胶的刚度 2 4 0 0 0 ~ 3 1 0 0 0 N . m / r a d , 阻尼系数 1 _ 3 ;
般 ,通过曲轴前端 的扭振振幅的大小来评价 扭转振动的强烈程度。 在发动机转速范围内, 所有谐

d ) 总结 : 通过 C A E工 程 师 、 设计工程师 、 试 验 工
次的单 阶扭转角度应低于一定值 ,且 总扭角也要低 于一定值 , 各企业 , 车型都有不 同的要求和标准 。在 这里 , 只需比较扭振幅值及发生扭振的转速 。 从分析 结果可得知 , 低频率的减振器对于低阶扭振有好处 ,
表 2 减 振 器 的 参 数
2 3 4

TVD 3 2 0 Hz TVD 3 4 5 Hz TVD 3 6 1 Hz
TVD 3 7 6 Hz
T V D频率( H z ) 环惯量( k g . m. m ) 刚度( N . m/ r a d )
2 8 0
需重新匹配减振器 。E X C I T E d e s i g n e r 能快速有效地 对轴系进行建模 分析 。本文运用 A V L E X C I T E d e — s i ne g r 软件对某发动机轴系进行扭振分析 , 分别对不 同的曲轴减振皮带轮参数进行计算 ,然后通过分析 结果 曲轴扭转角度 、振 幅等指标来评价减振器的效 果 ,最后选择出一组较佳的 曲轴减振器进行减振皮

发动机曲轴橡胶扭转减振器稳健性优化匹配

发动机曲轴橡胶扭转减振器稳健性优化匹配

第45卷第2期2017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45 No.2February2017文章编号:l〇〇〇-565X(2〇17)〇2_0075-09发动机曲轴橡胶扭转减振器稳健性优化匹配郭一鸣1魏玉明2上官文斌11(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2.东风日产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800)摘要:利用分数导数动力学模型描述橡胶扭转减振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根据系统能 量等效思路,将分数导数模型等效为“质量-弹簧-阻尼”模型,并建立带有橡胶扭转减 振器动力学模型的发动机曲轴系统集总参数模型;接着采用遗传算法对设计参数进行初 步优化,然后应用Taguchi方法进行橡胶扭转减振器稳健性优化匹配;最后在优化结果的 基础上,试制不同组合设计参数的橡胶扭转减振器,并开展相关试验验证匹配了不同橡胶扭转减振器的曲轴轴系的扭振减振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分数导数扭转减振器动力学模型 可用于发动机曲轴扭振特性的分析,对橡胶扭转减振器进行稳健性优化匹配可得到在现 有条件下最佳的减振效果.关键词:橡胶扭转减振器;分数导数模型;Taguchi方法;优化匹配;扭振特性中图分类号:U464.133 + .3 doi :10. 3969/j. issn. 1000-565X. 2017.02. Oil扭转振动是压缩机、涡轮机、发动机曲轴等旋转 机械的固有特性[1].曲轴的扭转振动会使发动机轴 系在运行时产生附加的扭转交变应力,冲击发动机 附件系统,磨损齿轮机构,从而影响整个发动机的 NVH( Noise, Vibration & Harshness)性能、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2].减少曲轴扭转振动最常用的方法就 是在曲轴前端加装扭转减振器.在汽车发动机上常 用的扭转减振器主要有两种:橡胶扭转减振器和硅 油扭转减振器.与硅油扭转减振器相比,橡胶扭转减 振器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成型方便,因此得到了广 泛应用[3].橡胶扭转减振器是基于动力吸振器原理而实现 减振的[4].影响橡胶扭转减振器动态特性的因素有 很多:如减振器轮毂的激振振幅、激振频率和工作温 度等外部因素,也有橡胶圈的材料类型、硬度、形状、压缩比和惯量环转动惯量等内部因素[5].为达到良好的曲轴扭转振动控制效果,在匹配橡胶扭转减振 器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其动态特性的各种因素,为 此需建立有效的动力学模型用以描述扭转减振器的 动态特性,并将各种因素对曲轴扭振特性的影响控 制在合理的范围内.Kodama等[5]利用3参数Maxwell模型描述橡 胶扭转减振器的动态特性,分析了减振器结构类型 和温度对减振器动态特性的影响;Wakabayashi等[6]利用Vmgt模型描述橡胶扭转减振器的动态特性,分析了减振器橡胶材料类型对减振器动态特性的影 响;上官文斌等[7]利用Kelvin-Voigt模型、Maxwell模 型和分数导数模型分别描述橡胶扭转减振器的动态 特性,分析了激振振幅对减振器动态特性的影响,结 果表明分数导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橡胶扭转减振器 的动态特性;张代胜等[8]和时培成等[9]分别对动力 总成悬置系统进行稳健性优化设计.但截至目前,采收稿日期:2016-07-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5175)Foundation item: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275175)作者简介:郭一鸣(1978-),男,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E-mml:gym9643@ 163. comt通信作者:上官文斌(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橡胶隔振器振动控制和疲劳特性研究. E-mail:shangguanwb99@7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用分数导数橡胶扭转减振器模型分析曲轴扭振特性 以及对橡胶扭转减振器进行稳健性优化匹配的文献 比较少见.本研究利用分数导数动力学模型描述橡胶扭转 减振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建立含有分数导数扭转 减振器动力学模型的发动机曲轴集总参数模型,并 应用Taguchi方法进行橡胶扭转减振器稳健性优化 匹配,最后基于优化结果试制样品并开展相关试验.1橡股扭转减振器分数导数模型橡胶扭转减振器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 由惯量环、橡胶圈和轮毂3部分组成.惯量环赋予扭 转减振器转动惯量特性;橡胶圈位于惯量环和轮毂 之间,赋予扭转减振器扭转刚度和阻尼特性;轮毂便 于将扭转减振器直接安装到曲轴上[W].〇。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

1前言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传动系扭转振动是汽车的主要振动形式之一, 会直接影响到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一些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如轻量化、柴油发动机在轿车上的推广和低转速大扭矩发动机的应用等)使得限制扭振减振变得愈发困难。

传统的汽车扭振减振措施是在离合器从动盘上安装扭振减振器,简称CTD。

由于离合器从动盘受其空间尺寸的限制,弹性元件刚度大、减振器相对转角小、设计尺寸小,从而使得CTD振动传递率较大, 隔振效果很差,尤其是在低速区几乎没有明显的隔振作用。

由于自身的不足, CTD很难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乘坐舒适性的要求, 最典型的取而代之的扭振减振器是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简称DMF)。

所说的DMF,就是将发动机飞轮分成两部分, 并在中间用扭转减振器连接。

这样, 扭转减振器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便可以布置在较大的空间内, 因此减振器相对转角较大, 可以将刚度设计得很小,发动机传递到变速箱上的扭振波动便被有效的隔离了。

1.2扭振减振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DMF扭转减振器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因为其克服了CTD扭转减振器的不足之处, 因此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扭转振动, 使汽车的减振降噪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84年,日本一家汽车公司在一款涡轮增压柴油机汽车上首次安装了DMF。

该公司装备的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基本沿用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的形式,但是它的采用成为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发展史上的起点。

第二年底,德国宝马公司将DMF装备在宝马324D上, 该车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安静的柴油车。

随后,宝马公司推出的系列车型上相继采用DMF并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外DMF研制的产品已基本趋于成熟,在期间有大量的专利产品和专业研究论文出现, DMF的产量也急剧增长。

在我国国内也颇为重视对DMF减振器的研究, 早在十年之前,一些高校、汽车公司以及科研单位就开始在DMF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为DMF国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柴油机扭振分析及减振器匹配研究_第五章轴系强迫振动计算_38_45(精)

柴油机扭振分析及减振器匹配研究_第五章轴系强迫振动计算_38_45(精)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轴系强迫振动计算5.1激振力矩所作的功计算柴油机是按照一定的发火顺序工作的,在曲轴轴系上作用着一组变化规律相同,彼此相差一个固定间隔角的激振力矩的作用。

当激振力矩的频率与轴系的固有频率相近时,激振力矩就对轴系作功,产生扭振;当两者频率相同时,激振力矩对轴系所做的功达到最大值,产生共振。

由于平均扭矩不产生扭振,所以第ν次激振力矩为Mν:Mν=π4RD2Cνsin(νωt+ψν) (5-1)激振力矩Tν对轴系产生的角位移ϕν为:ϕν=Aνsinνωt (5-2)式中:Aν为第ν次激振力矩产生的角位移的最大值,简称振幅。

由第ν次的激振力矩在柴油机一次发火间隔内所作的功WTν为:2πWTν=∫ωMνdϕν 02π =∫ωMν0dϕνdt dt2π0=π4RDCνAνcosψν∫sin(νωt)cos(νωt)d(ωt) 2 +π4RDCνAνsinψν∫cos2(νωt)d(ωt) 022π由于∫∫2π02πsin(νωt)cos(νωt)d(ωt)=0 cos2(νωt)d(ωt)=π 0所以WTν=π4RD2CνAνπsinψν(5-3)(5-4)即WTν=MνAνπsinψν31论文题目:柴油机扭振分析及减振器匹配研究第ν次的激振力矩Mν为:Mν=π4D2RCν (5-5)所以,当共振时,第ν次的激振力矩Mν与振幅Aν之间的相位差ψν=90o=π2,sinπ2 =1,则共振时激振力矩功WTν为:WTν=MνAνπ (5-6)Z个气缸的柴油机已某一种振动形式进行振动时,各质量振动位移的初相位是相同的,而每一缸的激振力矩由于发火顺序不同,有不同的初相位,使各缸具有不同的振动相位差。

一次发火间隔内由第ν次的激振力矩所作的功WT为: ZWT=π∑MνKAKsinψKK=1 (5-7)式中:ψK 为第k质量的激振力矩与位移振幅之间的相位差;MνK为第k质量的第ν次的激振力矩; AK 为第k质量的位移振幅。

【精品】汽车曲轴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精品】汽车曲轴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汽车曲轴扭转减振器的设计07汽车黄好锐一.摘要:为降低曲轴扭转振动对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的影响,在介绍曲轴减振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曲轴二级并联橡胶扭转减振器参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这种方法以同时降低曲轴和带轮的扭转振幅为目标对减振器进行优化。

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设计的减振器,不但曲轴的扭转振动特性得到改善,曲轴带轮的振动也得到很好控制。

二.关键词:曲轴橡胶扭转减振器扭转振动优化设计振动模型三.前言;汽车发动机曲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它的制造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

当发动机工作时,曲轴振动主要为扭转方向的振动,同时弯曲方向也可能产生振动。

如何减小曲轴的振动,是发动机曲轴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减少曲轴振动的常用手段是曲轴前端安装减振器。

目前在汽车发动机曲轴系统广泛应用的是橡胶阻尼式单级扭转减振器,其阻尼值偏小,常常达不到曲轴系统的减振要求。

本文介绍了当今国外发动机中应用较多的若干复杂结构型式的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希望国内的发动机生产厂家在开发新机型时,应采用这些具有良好减振性能的曲轴减振器的新结构,以提高国产发动机曲轴的寿命和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四。

目录;1.扭转减振器的设计2.曲轴轴系扭转振动设计3橡胶扭转减振器设计4.扭转减振器的DMF的性能设计5.扭转减振器的阻尼设计6.扭转减振器优化设计7.扭转减振器的模型设计8.结论五。

正文1.扭转减振器的设计扭转减振器主要由弹性元件(减振弹簧或橡胶)和阻尼元件(阻尼片)等组成。

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传动系的首端扭转刚度,从而降低传动系扭转系统的某阶(通常为三阶)固有频率,改变系统的固有振型,使之尽可能避开由发动机转矩主谐量激励引起的共振;阻尼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耗散振动能量。

所以,扭转减振器具有如下功能:如何降低主轴承的负荷和曲轴的内弯矩,减小曲轴的扭转振幅,把曲轴的共振转速移向发动机从不使用的转速区域内,把曲轴的扭转频率改到人们感觉不到的频率上去,避免在正常转速内出现共振现象,设计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现有的计算手段和试验条件,全方位考虑降低发动机曲轴与传动系接合部分的扭转刚度,调谐传动系扭振固有频率,增加传动系扭振阻尼,抑制扭转共振响应振幅,衰减因冲击而产生的瞬态扭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整机噪声的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匹配分析马俊达1,卢小锐1,王晖1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NVH工程室,沈阳,110141【摘要】某机型在开发过程中,整机噪声比竞品机高,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轮系侧引起,本文对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进行重新匹配,降低发动机扭转波动,结果显示,重新匹配减振器后,发动机的扭转角度最大衰减量为0.095°,满足了单阶次扭转角度小于0.1°的目标要求,同时降低了发动机轮系侧噪声水平。

经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重新匹配后的减振器使发动机整机声压级在高转速工况下降低2.8dB(A),满足整机设计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发动机;扭转减震器;激励力矩;曲轴系统Matching Analysis of Crankshaft Torsional DamperBased on theEngineNoise PerformanceJunda Ma1, Xiaorui Lu1, Hui Wang1Brilliance AutoR&D Center, China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matching of engine crankshaft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was analyzed based on torsional vibration test method, the tes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ttenuation of engine torsional angle was 0.095 °. After optimization,the target value was reached.The single order torsional angle was less than 0.1 °andthe noise level of the engine front end was reduced.These results were verified on test bench, it showed thatthe damperrematchesmakes the whole sound pressure level lower than priorin engine high speeds and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whole machine design.KEYWORDS-Torsional damper, Optimization,Noise level, Test bench前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在国内迅速普及的同时,汽车的NVH 性能也备受关注,已经成为了汽车性能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众所周知,曲轴扭转振动是整机激励振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仅能够引起轴系和机体的振动,也是发动机轮系侧主要的噪声源。

某四缸机在开发过程中,NVH性能不满足竞品机的目标水平,试验分析表明主要的噪声贡献量来源于发动机轮系侧,为了满足NVH的目标要求,对曲轴扭转减振器进行重新匹配,降低曲轴前端扭转振动幅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匹配不同的扭转减振器轴系扭振特性的试验测试,比较曲轴前端扭转角度的变化,并通过发动机台架1米噪声试验对匹配后的噪声水平进行验证,最终满足目标要求。

1发动机轮系侧噪声特征某发动机在开发过程中,NVH性能较差,与竞品机测试结果对比后发现,发动机前端(轮系侧)噪声测试结果曲线在3000rpm~5500rpm间存在“鼓包”,如图1所示,比竞品机同侧噪声总声压值高出4dB(A)左右;进气侧、排气侧、顶部的噪声水平与竞品机噪声水平相当。

而四点平均后的声压级比目标值高1.7dB(A)左右,因此样机轮系侧噪声较大应是造成NVH水平不满足目标要求的主要原因。

图1 1m声压级发动机前端噪声对比为了找出引起发动机轮系侧噪声较大的原因,在发动机半消声室进行摸底测试,找出引起轮系侧噪声大的主要原因。

试验工况:①满负荷工况下从1000rpm匀加速到最高转速;②满负荷工况下稳态4000rpm、4500rpm、5000rpm;在上述两种工况下,分别测试正时罩盖的结构振动、曲轴扭转振动、轮系侧的声学照相。

图2 发动机前端声学照相声学照相结果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前端,主要噪声源处于皮带轮区域,中心频率为1358Hz。

发动机结构振动和扭振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皮带张紧器Y向振动频谱图显示,在340Hz附近存在明显的共振带,且Y向最大振动加速度达到36g,远远大于附件系统表面振动所设定的目标值要求。

工程实际中要求,曲轴前端扭转振动角位移单阶次的目标值须小于0.1°,总值不能大于0.2°。

从样机的扭振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一阶共振频率为340Hz,发动机转速达到5050rpm时,4阶发生共振,扭转角度的最大幅值为0.16°,不满足单阶次扭振目标值。

且一阶扭转共振频率与皮带张紧器的共振频率相吻合,曲轴扭转振动激励引起张紧器的振动较大,必须重新匹配曲轴扭转减振器。

图3 发动机结构振动与扭振测试结果2轴系扭振微分方程有阻尼强制振动多质量系统中任意质量k 处的力系,其运动方程为:k 1k k k 11,,11,-1,11()()(-)()sin()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I c c c k k M t ϕϕϕϕϕϕϕϕϕϕωψ⋅⋅⋅⋅⋅⋅⋅-+-+-++--+-+-+-=+(1) 其矩阵式为I C K T φφφ⋅⋅⋅++=(2)其中,惯量矩阵为对角线1200kn nxnI I I I I ⎧⎫⎪⎪⎪⎪⎪⎪⎪⎪=⎨⎬⎪⎪⎪⎪⎪⎪⎪⎪⎩⎭(3) 刚度矩阵仍为对称的三线对角带矩阵1,21,21,21,22,32,31,1,,1,12,12,11,1,1,1,00k kk k k k k k n n n n n nn n n nn n nxn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4) 阻尼矩阵为11,21,21,21,222,32,31,1,,1,1,1,11,21,22,12,n 11n 1,nn 1,n 1,1,00k k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n n n n n nn n n nxn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 (5) 当扭矩0T =时,计算系统的自由振动,计算结果包括特征值(固有频率)及特征向量(振型);当扭矩0T ≠时,计算系统的强迫振动,计算结果包括扭振振幅、轴段扭矩等。

令干扰力矩sin(t )sin cos t k k k ck sk T M M t M ωεωω=+=+(6) 式中k M =7)arctanskk ckM M ε=(8)则特解为sin(t )sin cos k k k k k A X t Y t ϕωϕωω=+=+(9)3扭转减振器匹配分析本文选取固有频率为340Hz 、306Hz 两款减振器分别进行扭振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在数据处理分析中提取第2、4、6、8阶次,由于2阶受滚振影响较大,滚振属于低频、低转速的问题,轴系滚振时其各节点振幅相等且较大,但不会在系统的轴段上激起扭振应力,所以在评价扭振的时候需要扣除滚振的影响,故重点分析4阶和6阶。

由图4(a )可知,更换固有频率为340Hz 的减振器后,单阶次最大扭转角度均小于目标值0.1°;4阶在发动机转速5400rpm 左右处产生的最大峰值为0.074°,6阶在3700rpm 处峰值为0.048°,8阶最大扭转角度为0.023°,发生在2800rpm 。

单阶次(4阶)最大扭转角度衰减量达到0.086(a )340Hz 扭转减振器测试结果(b)306Hz扭转减振器扭振测试结果图4 重新匹配后的扭转减振器测试结果由图4(b)可知,更换固有频率为306Hz的扭转减振器后,在5000rpm左右4阶最大扭转角度为0.065°, 6阶最大扭转角度发生在4900rpm时493Hz 的共振带上,为0.041°,8阶最大扭转角度在2800rpm时也衰减到0.12°。

通过扭振测试结果分析可知,固有频率为306Hz的扭转减振器同样满足最大扭转角度总值小于0.2°,单阶次小于0.1°的目标要求,但与固有频率为365Hz的扭转减振器相比其扭振衰减量增加0.009°,虽然存在333Hz、490Hz 两处峰值,但扭振衰减效果更加明显。

41m噪声验证曲线按照上述分析结果,选取固有频率为306Hz的扭转减振器作为重新匹配后的新减振器安装在曲轴前端,并进行发动机台架1米噪声测试。

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发动机前端噪声水平明显降低,较优化前降低大约2.5dB(A)。

由于4点1m噪声中发动机前端的贡献量明显减小,四点平均声压级与优化前相比降低了1.9dB(A),而且略低于目标线0.2dB(A),满足发动机整机噪声目标要求。

图5 优化后1m噪声对比6结论本文论述了某样机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发动机台架测试找出引起与目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噪声源,经过摸底测试,如声学照相等相关试验方法得知噪声贡献量较大的主要位置在曲轴皮带轮处,通过扭振测试发现现有的减振皮带轮不能满足扭转减振的目标要求,对扭转减振器重新进行匹配,选取合适的固有频率,降低曲轴的扭转振动,最终降低了整机的噪声水平,满足NVH性能要求。

参考文献[1]陈超.发动机曲轴系统扭转振动计算方法及优化控制.机械传动.2012,02(36),53—57.[2]郑长亮,王贵勇,毕玉华等.某四缸机曲轴扭转振动测试与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25,(12),125-129.[3]段秀兵,郝志勇,岳东鹏,宋宝安等.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的多体动力学分析汽车工程 2005,02,(27),233-237.[4]上官文斌,陈超,段小成等.发动机曲轴系统扭转振动建模与实测分析.振动、测试与诊断.2012,04,(32),85-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