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题-(2)2012.11

合集下载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植被(10题)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植被(10题)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植被(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

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

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2.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A.地表光照减弱B.地表温度升高C.表层土变湿润D.土壤氮素减少3.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A.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B.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C.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D.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5.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6.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频度:某物种在调查X围内出现的频率.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A.莲藕B. 芦苇C.马铃薯D.玉米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的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 E.HaeckelB. E.P.OdumC. A.G.TansleyD. Darwin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44,下列X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45,臭氧层破坏属于(B).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X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 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A.s2/m=0B.s2/m=1C.s2/rn显著大于1D.s2/m显著小于1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A.小于K/2B.等于KC.等于K/2D.大于K/2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A.加速期B.转折期C.减速期D.饱和期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生产量为正值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A.密度增长缓慢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C.密度增长最快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99,欧洲的穴兔于1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高等植物B.哺乳动物C.大型真菌D.蓝绿藻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A.树木B.鸟类C.昆虫D.蚯蚓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温带C.寒温带D.寒带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雨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A.大陆架B.开阔大洋C.河流与湖泊D.珊瑚礁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沼泽与湿地B.开阔大洋C荒漠D.冻原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A.热带雨林B.橡胶园C.北方针叶林D.冻原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A.海洋B.撂荒地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A.农田B.果园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A.热带雨林B.温带农田C.温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XX流域农田>热带雨林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A.湖泊B.热带雨林C.农田D.水库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荒漠D.开阔大洋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A.雨林B.季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草原D.极地冻原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A.太阳能资源B.天然气资源C.土地资源D.淡水资源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A.2~3个B.5~6个C.8~10个D.12~14个143,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14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148,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149,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淡水湖泊D.极地冻原150,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151,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A.植食动物B.一级食肉动物C.二级食肉动物D.三级食肉动物152,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53,具体的生物个。

2012年高考地理复习检测题及答案: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2012年高考地理复习检测题及答案: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人教新课标版2011年高考一轮复习第36课时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以热带雨林为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面对当前热带雨林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 ( ) A.保护 B.开发C.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D.保护的同时加以开发(2011年高考天津卷)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2-3题)2.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3.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 cB. dC. eD. g4.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强烈 B.土壤肥沃C.生物生长迅速 D.生物循环旺盛5.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繁衍物种④维护生物多样性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6.下图所示曲线反映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调节气温、改良城市小气候B.减弱噪音、美化环境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以下3题。

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示意图7.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8.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A.地形B.降水C.风力D.洋流9.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3题。

(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10.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a B.b C.c D.d11.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 B.b-土壤C.c-生物 D.d-供给养分12.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主要陆地植被分类分述2植物地理学

主要陆地植被分类分述2植物地理学

4
(三)季雨林的分布和区域差异
东南亚的热带季风盛行,季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类型亦多。缅甸、泰国著 名的柚木林便是落叶季雨林的典型类型,它分为1)湿润柚木林,含木荚豆 (Xylia xyloca-rpa),无叶期约3个月,2)干燥柚木林,含麻竹 (Dendrocalamus strictus),分布很广,柚木木材是贵重的出口商品。此 外本地区还有近似常绿季雨林的常绿龙脑香林,三层乔木中上层高达45—50m, 含有一些落叶种类。半常绿林的木荚豆、数种龙脑香和紫薇(Lagerstromia sp.)等占优势。
石灰岩季雨林是生长在石灰岩地区由热带常绿和落叶树种混合构成的一种森林。 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拔700 m以下的山地上。其特点是组成的种 类多数是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它们具有耐旱的生态适应,如根系发达,叶 呈革质或被茸毛等。包括擎天树(Parash orea chinensis var. kuangsiensis)、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nenmu)、金丝李(Garcinia paueri-nerocs)、肥牛树(Muricococcum sinense)和四数木(Tetrameles nudiflora)等代表种类,擎天树、蚬木均为珍贵树种,材质优良,抗虫耐腐 性强,应加以保护和发展。
3. 季雨林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
教学ppt
2
(二)季雨林的基本特征
季雨林的特征是在旱季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 的季节变化。其种类成分、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辛伯尔在描述亚洲东南部的季雨林时曾说过:“季雨林在旱 季多少是无叶的,特别是在旱季末期。具季节性变化的特性,高 度通常不及雨林,富于木质藤本,草本附生植物很多,但木本附 生植物贫乏。”

《植物地理学》试卷 A卷(含答案)

《植物地理学》试卷 A卷(含答案)

师范学院《植物地理学》试卷 A卷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3页,5个大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闭卷。

一、名词解释题 (9分,每小题3分)1.孢子植物2.四强雄蕊3.物种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1.列出以颈卵器作为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类群。

2.什么低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有何区别?4.毛茛科有哪些特征比木兰科进化?5.写出三个具有柔荑花序的科。

三、判断题(6分)1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2.()高等植物依靠导管或管胞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3.()菊科植物的花冠常常变态称为冠毛。

4 ()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十字花冠、二强雄蕊、总状花序。

5.()松柏类植物的果实常常成球果状,故称为球果植物。

6.()颈卵器是全部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

四、填空题(10分,每空0.5分)1.国际上制定的植物命名法规为(),其中第一个字为(),为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为(),一律小写。

2.高等植物包括()、()和()三类。

4.杜鹃花科植物的花药开裂形式为()。

5.维管植物包括()、()和()三个类群。

五、问答题(45分,每小题15分)为什么说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有何区别?列举菊科植物的进化特征。

师范学院《植物地理学》试卷 A卷评分细则一、名词解释题 (9分)1.孢子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2.四强雄蕊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群有6枚雄蕊,四枚花丝长,2枚花丝短,称为四强雄蕊。

3. 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二、简答题:(30分)1.列出以颈卵器作为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类群。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2.什么低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组织的分化,生活史中没有胚形成的植物称为低等植物。

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有何区别?4.毛茛科有哪些特征比木兰科进化?草本,叶分裂或复叶,有两侧对称花5.写出三个具有柔荑花序的科。

舌尖上的植物学期末考试答案

舌尖上的植物学期末考试答案

舌尖上的植物学期末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植物学定义:(B)– A. 研究动物的科学– B. 研究植物的科学– C. 研究地球的科学– D. 研究人类的科学2.植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是:(C)– A. 物理学和化学– B. 数学和地理– C. 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理学– D.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遗传学3.植物的主要结构包括:(D)– A. 叶、土壤和花– B. 树干、水分和光– C. 根、茎和叶– D. 根、茎、叶和花4.植物通过哪种途径吸收水分和养分?(A)– A. 根部– B. 叶片– C. 茎部– D. 花朵5.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哪个器官?(B)– A. 根部– B. 叶片– C. 茎部6.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D)– A. 无性繁殖– B. 有性繁殖– C. 自交– D. 所有选项都正确7.植物通过哪种方式传播花粉?(C)– A. 风传– B. 水传– C. 昆虫传– D. 动物传8.植物的种子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A)– A. 风传– C. 昆虫传– D. 动物传9.植物的生长受什么因素的影响?(D)– A. 光照– B. 温度– C. 湿度– D. 所有选项都正确10.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什么?(C)–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葡萄糖– D. 水二、填空题1.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3.植物通过何种结构与地下的土壤交换气体和吸收水分(根)4.植物的茎具有提供支撑和传输水分养分的功能(茎)5.植物的雌配子称为(卵细胞)6.植物逆境抵抗的一种适应方式是(耐旱性)三、简答题1.描述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中的叶绿素颗粒中。

当光线照射到叶绿素上时,叶绿素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接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能转化阶段和化学能合成阶段来完成光合作用。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1.种2.生态位3.冷害4.群落的最小面积5.地带群落交错区二、判断题1.种群是生物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岛屿面积相同,距离近者较快达到平衡,保留种数也多。

3.起源于沈阳的植物移植到北京种植,会提前开花。

4.光补偿点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候的点。

5.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植被型。

6.天山的基带植被类型是草原。

7.演替的方向可以预测。

8.适度干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9.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10.垂直带谱与海拔有关,与经纬度无关。

三、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选错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面植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Populus alba L.B.Populus alba L.C.populus alba L.D.populus alba L.2. 下列选项中,哪些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特征()A.种子B.花粉管C.花和果实D.双受精3. 生活型谱组成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为1%﹕22%﹕60%﹕15%﹕2%,最可能是哪种植物群落类型()A.草原B.荒漠C.稀树草原D.苔原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高等植物是()A.海带B.银耳C.肾蕨D.毛竹5.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红树林的特征()A.支柱根B.呼吸根C.胎生D.泌盐6.垂直带谱是间断的,是因为可能缺少()A.夏绿阔叶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D.灌木林带7. 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分布区的变化()A.气候变化B.板块运动C.地形变化D.人类活动8. 下列选项中,属于温带地带性植被的是()A.夏绿阔叶林B.草原C.寒温性针叶林D.暖性针叶林9. 热带季雨林的土壤类型不包括()A.砖红壤B.赤红壤C.石灰性土D.黄壤10. 下列选项中,属于苔原植被特征的是()A.通常为多年生植物B.花色鲜艳C.植株矮小D.苔藓典型四、辨析题1. 寒温性针叶林与暖性针叶林2. 生态型与生活型五、简答题(任选两题作答)1. 简析极地植物矮小的原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目(DOC)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目(DOC)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第1章 绪论★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答:①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地球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见作业本)②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见作业本)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答: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既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地球圈层的支撑。

②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它不仅受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土壤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吸收氧气,释放2CO 、4CH 、S H 2、O N 2等;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关系水循环和水平衡;也是地球的保护层,减少岩石圈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关系地质循环。

③综上所述,土壤圈与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土壤与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所以说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答:土壤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 热带雨林B 红树林C 常绿硬叶林D 常绿阔叶林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B. 集群分布C. 随机分布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 稳定种群B 增长种群C 衰退种群6、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他感作用B 抑制作用C 竞争D 领域性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 不规则波动B 周期性波动C 种群爆发D 生态入侵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A. CO2浓度升高B. 水体温度变化C. 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 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A.变型;B.变种;C.亚种;D.品种.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群丛;B.种群;C.种;D.群系.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A.C3植物;B.CAM植物;C.C4植物;D.B和C.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

A.趋同适应;B. 竞争;C. 互利共生;D. 趋异适应.11、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A.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B.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无天敌.15、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

A.他感作用B.抑制作用C.竞争D.自疏16、从以下答案中选择"常绿阔叶林"在植物群落分类单位中的等级.()。

A.植被型;B.群丛;C.群系;D.植被亚型.17、海南岛,杭州和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雨林,黄山松和针叶落叶松林; B.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落叶松林.第2大题:多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1、从下列植物中排除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种. ()。

2、从以下答案中选择世界分布种. ()A.大车前;B.龙葵;C.圆叶鹿蹄草;D.芦苇3、将广州起源的龙角豆引种到哈尔滨,可能发生的现象从以下答案中选择:()。

.A.生长期缩短,花期提前而减产;B.生长正常,花期及产量均不受影响;C.生长期延长;D.来不及开花被冻死4、选择植物种群个体的水平分布型. ()A.均匀型;B.随机型;C.构件型;D.群聚型.5、()是热带雨林独特的特征。

A 板根 B茎花现象 C 胎生现象 D绞杀植物6、选择红树林的生态适应特征.()。

A.胎生现象;B.气生根;C.盐生结构;D.有滴水叶尖.7、红树植物具有()等生理生态适应。

A.板状根B.呼吸根C.胎生现象D.老茎生花8、从以下答案中选择非地带性植被类型. ( )A.沼泽;B.坎普群落;C.加里哥宇灌丛;D.草甸.9、()等植被为隐域植被。

A 草甸B草原C水生植被 D 沼泽10、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与()有密切关系。

A 光照强度B 温度C 湿度D 营养状况11、纳米布荒漠中,具有特色的裸子植物叫()。

A 买麻藤B 红豆杉C 百岁兰D 麻黄12、()是阴暗针叶林。

A.松林 B.落叶松林 C.云杉林 D. 冷杉林13、下列植物中,()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者。

A.樟科 B.龙脑香科 C.壳斗科 D. 山茶科14、按照MacArthur 的观点,生态对策包括()等对策。

A. C-选择B. K-选择C. r-选择D. S-选择15、种群增长的基本类型包括()等类型。

A J型增长B 钟形增长C S型增长D 抛物线形增长16、自然种群具有()等特征。

A数量特征 B空间特征 C 动态特征 D 遗传特征17、()是自然界较罕见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B. 集群分布C. 随机分布18、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包括()。

A. 植被型B. 群系C. 群丛D. 集团19、在群落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较大的是()。

A. 竞争B. 寄生C. 捕食D. 共生20、陆生群落的外貌特征()决定。

A. 植被型B. 生活型C. 叶的性质D. 周期性21、生物群落的地下成层现象取决于()。

A. 土壤中的空气B. 土壤中的水分C. 土壤中的养分第3大题:判断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吴)1、南半球由于没有适宜的气候,因此没有落叶阔叶林的分布。

3、草甸和草原都是气候顶极群落。

4、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5、草原是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以多年生中生植物为主要组成者。

6、在稀树草原中,乔木层植物决定了植被的群落特征。

7、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具有两个层片。

8、无林现象是苔原的基本特征。

9、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种具有旱生植物的特征,是对其生境中缺少水分的适应。

10、热带雨林的分布仅在赤道南北5°~10°范围内。

11、板根、老茎生花是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独特现象。

12、荒漠环境极度干燥,群落内的植物都由旱生植物组成。

13、生态位重叠会导致种群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

14、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15、r-选择者的存活曲线为凸型,k-选择者的存活曲线为凹型。

16、生态位重叠会导致种群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17、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18、群落的复生必须具备种源及土壤。

19、演替和偏途波动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

20、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可以预测的。

21、有一生物群落,其生活型谱组成中高位芽植物为52.0%,地上芽植物为5.0%,地面芽植物为38.0%,隐芽植物为3.7%,一年生植物为1.3%,反映了群落所在地的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

22、环境条件的不均匀性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23、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24、建群种就是生物群落最高层的优势种。

25、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第4大题:填空题(请在下面空格中填写正确答案)1、.完成亚洲下列山体的基带(当地的典型水平植被带)植被类型.①喜马拉雅山_热带季雨林__________________;②峨眉山常绿阔叶林_________________;③小五台山夏绿阔叶林__________________;④长白山针阔混交林________;⑤维尔霍杨斯克山__泰加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单型属___.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__成对种__.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连续分布区_.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即泛北极植物区_和___古热带植物区___________.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地理__成分.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抗寒冷锻炼____已经解除.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春化作用________.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光补偿点__.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龙脑香______.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欧亚大陆________和_北美___, 其中___欧亚大陆__草原构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北美__ 及亚洲地区,其中糖槭分布在__北美__夏绿阔叶林中.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欧亚大陆__大陆连续成非常宽广的地带,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明亮针叶林__和__阴暗针叶林__________.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地衣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西伯利亚___的北部.第5大题:解释下列名词(请在下面写出正确答案)1.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3.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5.生境:生物群落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也就是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小环境,是与一般的、广泛的环境相对而言。

6.生态因子:外界环境包括很多要素,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地理分布有直接影响的要素通称为生态因素(因子)7.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这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8.积温:积温是日平均气温的累加数,只要达到某一限度(如大于0℃或大于等于10℃)的温度都可以累计进去。

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9.世界种与特有种: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特有种:是指只生长分布限于某一地区出现的植物。

10.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是指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互为关联的总体。

11.层片与层次:层片:是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

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称为层片。

层次: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所表现出的分层现象。

二者均属于适应适应环境的表现,属于植物群落学范畴的概念问题。

12.季相:群落外貌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季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