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有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经典:有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之
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
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
多种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
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
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 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进 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 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 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 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 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 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 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货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现在的货币
与以前的货币形 式上什么不同。
?手中的货币到底是
什么东西?有哪些用途?
一、货币的起源
人类已有百余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 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的事情
பைடு நூலகம்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物物交换 中国古书的记载:神农氏的时候,“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大家知道,如今的交换最常见的是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
即: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 的发展演化的结果。
因此,政治经济学通 过研究价值形式的演化过 程,来“探讨商品价值关 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 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 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 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迷就 会随着消失。”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1)

三
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
章
比率,是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 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货
汇率划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币
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
与
兑换比率基本固定不变。
货
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
币
兑换比率是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流
自发浮动的。
通
量
第
3、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章
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货
2、信用货币的形式
币
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发行 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
与
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
货
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
币
电子货币,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 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符号。电子货币是
流
一种虚拟货币,不需要任何实物性的货币材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
章
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货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币 与 货 币 流
一定时间内流通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中需要的货 同币 一量 货币单位 通的 速平 (次 度均 数 ) 流
流通中赊 商售 品商到 品期互 支相抵销 一定时期内 价流 格通 总价 额格总 付 额总支 额付总额 中需要的货同 币一 量货币单位 通的 速(次 平 度数 )均流
章
第二,影响国内就业;
货
第三,影响利率水平;
币
第四,对本国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与
第五, 影响外汇储备;
货
第六,对国际资本流动有影响。
币
流
第三章货币和货币流通量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的层次
1、狭义货币---M0( =现金,硬通货), M1 ( = M0+活期存款) 2、广义货币--M2(= M1+商业银行定期), M3 (加其他银行定期), M4 (加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3、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区别---流动性 的程度不同
3.货币贮藏手段的作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
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
用。
即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思考:
为什么在金本位制下,难以出现通货膨胀?
(联系第三节内容,再作进一步思考)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概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 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 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二)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
1. 银行券(汇票、期票等) 2. 存款货币(支票) 3. 电子货币(长城卡、牡丹卡等)
(三)现代货币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货币形式,主要有钞 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也就是纸币, 也称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 指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现的活期 存款。
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 在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用劳动时 间来直接表现,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等于 多少货币间接地表现出来。
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 的外在尺度
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叫做 商品价格。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 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 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因为在本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 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一时期内用延期 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时期内到期的货款 需要支付货币;但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 商品则可以彼此抵消。这样,货币流通 规律的内容就需要有如下的改变:
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起源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1只绵羊=2把斧子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
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40千克小麦=2把斧子1只绵羊]=2匹布-1克黄金、二一定量其他商品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
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
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40千克小麦=]2把斧子=2匹布=4只绵羊1克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二」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形式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用公式表示:40千克小麦二、2把斧子二2匹布=A克黄金1只绵羊二--定量其他商品二」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概念题1.货币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3.价格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2章

第2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货币相对价值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货币流通规律答案略二、选择题(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2、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是()A.实实在在的货币B.足值的货币C.想象的观念形态上的货币D.不足值的货币3、赊购到期还债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C.贮藏手段的职能D.支付手段的职能4、货币()A.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是作为特殊等价物的商品C.体现着物与物之间的关系D.体现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E.是价值的符号5、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A.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商品价格总额D.货币流通速度E.货币发行量6、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是()A.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B.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C.货币流通不能离开商品流通D.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E.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三、问答题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2、为什么说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完成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方面的职能?3、辨析“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同其他商品没有任何区别”。
4、如果某一时期社会上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0亿元,那么是否需要投入10亿元货币用于流通?为什么?如果用纸币作为流通中的货币符号,那么纸币的发行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5、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是价格持续下跌,是否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只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选择题1、D,2、C,3、D,4、AD,5、ABCD,6、ABC。
三、问答题1、参考答案:(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6)111111

价值没有统一的表 现 没有统一的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没有固 定
一般价值 形式
货币形式
2把斧子 2匹布 1克黄金 一定量 其他商品 2把斧子 2匹布 1只绵羊 一定量 其他商品
=
1只 绵羊
=
1克 黄金
一般等价物固 定在金银上
货币的本质特征
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 物的特殊商品。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货币首先是商品,它和普通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统一体。 (2)但是货币与普通商品又不相同,其不同点有两个方面: ①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普通商品 是没有这种作用的;②货币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 能力,其他商品只能通过货币进行间接交换。货币能和其 他一切商品相交换,使货币除了具有专门的使用价值外, 还多了一种一般的使用价值,即人们有了货币就可以用它 来购买任何商品,取得任何商品的使用价值。
‥ ‥ ‥
1 只 羊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对一般价值形式的评价
•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 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 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 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 不过,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 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 而异。在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和 地区,曾经使用各种不同的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 物的材料。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对交 换的发展是一大障碍。交换的发展要求等价物在 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地区上具有统一性。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主要内容
一、货币的起源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二、货币的职能 一、金属货币向 纸币的演化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课后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圣才出品】

第3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概念题1.货币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3.价格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
食品
书本
自行 车
笔
笔
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劳动
交换
劳动 劳动
交换
交换
劳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大家都知道, 在原始社会,甚至现在农村的一些地方, 还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实际上就是用我 手中的东西去买你手中的东西,只要两 者的价值量相等就行了。 大家知道,如今的交换最常见的是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 即:商品——货币——商品。
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 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 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后的社会影响
货币的产生使价值有了独立的表现 形式。货币形式成为商品经济中社会财 富的代表。
商品界分裂为商品与货币两大部分, 一切商品都只是作为使用价值存在,只 有货币作为价值存在。商品要真正成为 价值,就必须转化为货币。商品内部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 的外部对立。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概念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 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 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 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 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 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 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一定量 其他商品 2把斧子 2匹布 1克黄金 一定量 其他商品 2把斧子 2匹布 1只绵羊 一定量 其他商品
一般价值 形式
=
1只 绵羊
出现一般等价 物,单一的、 统一的 一般等价物固 定在金银上
货币形式
=
1克 黄金
思考:
如果没有交换会不会有货币出现? 已经存在的货币会不会永远存在?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它的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执行的各种职能, 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些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 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 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 先就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而 存在的,其他三个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 中派生出来的。
1只绵羊=2把斧头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概念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 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
单选题:
1.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通过( D ) A.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B.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 C.抽象劳动表现出来 D.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表现出来 2.货币的本质是( B ) 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B.一般等价物 C.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特殊等价物 3.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是 因为( B) A.它们天然是货币 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C.人们协商的 D.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什么东西?有哪些用途?
一、货币的起源
人类已有百余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 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的事情 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物物交换 中国古书的记载:神农氏的时候,“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通过媒介的交换 畜牧、贝--司马迁《史记》
价值形式的发展 1、货币的概念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2、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的演化是商品价值表现中 的矛盾推动的。 商品价值表现中的矛盾:商品作为 价值存在,要求表现价值的特有性质。 但是它的表现方式又不能充分表现这一 性质。因此,要求有价值形式的不断发 展变化以寻求更加适合的形式。
货币是随着商品的交换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 而发展的,它的产生经历了以下的历程: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一)价值尺度
1.定义——货币充当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 大小的尺度的职能。
尺子有长度,所以可以衡量物体的长短; 砝码有重量,所以可以衡量物体的轻重; 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2.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或用货 币把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 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
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 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 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例如:牧人的1只绵 羊与铁匠的2把斧子进行的交换
价值在量上的表现:
1只绵羊=2把斧头
价值表现的相对性:斧头作为绵羊 价值的代表,而不是直接表现出价 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斧头的 数量相对地表现绵羊生产中耗费的 劳动量。
(四)货币形式
货币概念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 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 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的本质
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区 别,所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等价物已经固定 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了,金银等贵金属 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
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
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 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进 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 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 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 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 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 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 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商品能否卖出去,决定着商品生产者 的命运,因此,销售(售卖)阶段被称为 “惊险的一跳”。而买东西相对较容易。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 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 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 而是商品所有者。 请问: (1)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 所有者?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货 币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货币的本质、 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纸币流通规律;培养 和提高同学们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现 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思考商品如何表现自己的价值?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无差别人类 劳动,商品自己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的价 值只有通过另一个商品才能相对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 也只有从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 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之 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 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 多种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 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 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二)流通手段
1.定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只是将商品的价 值表现出来(标价),所以不需要现实 的货币,但标价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 了方便买卖,流通过程就是买和卖的过 程,所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 现实的货币。
2.商品流通:
商品(Ware)— 货币(Gold)— 商品(Ware)
产生时间与经济背景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第一次社会大分 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以前,原 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因为当 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少有剩 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
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 左端:相对价值形式:即用其它商品把自己的价值相 对表现出来的商品,它处于主动地位。 右端:等价形式:用自己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物质 实体表现其它商品价值,它处于被动地位。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进步: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与此 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 的特殊等价物。这时,商品(绵羊)的价值就 能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扩大价值形式对价值的表现仍是不充分的: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 的统一等价物。 这些缺陷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反映为物物直接 交换的困难。
四种价值形式比较
原 因
简单的价 值形式 扩大的价 值形式
公式
特点
商品的内在矛 盾外化为商品 与商品的对立 价值表现比较 充分
缺陷
价值形式不完全不 充分 价值没有统一的表 现 没有统一的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没有固 定
商品 1只绵羊=2把斧子 生产 和商 品交 2把斧子 换的 1只 2匹布 发展 绵羊 = 1克黄金
商品价值不能由个别劳动价值转化为社会劳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能自负盈亏。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