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3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三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三章货币
•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 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 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 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 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
•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
• 统一性: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 能成为价值形式了。
• 商业信用的特点:
• 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 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
• 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 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 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 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 商业信用的局限:
• 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 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 制。
•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 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
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支付手段与货币流通量的变化
流通中商品 赊售商品 到期支 互相抵销 一定时期内流通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付总额 支付总额 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货币产生后 W---G---W 商品流通 买卖分离
3.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 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 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贮藏货币的“蓄水池”功 能
流通中的货币












贮藏货币
4. 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 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 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 等的职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含义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公式为: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①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价值形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②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2章货币及货币流通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货币相对价值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货币流通规律答案略二、选择题〔以下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及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及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及货币的对立2、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是〔〕A.实实在在的货币B.足值的货币C.想象的观念形态上的货币D.缺乏值的货币3、赊购到期还债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C.贮藏手段的职能D.支付手段的职能4、货币〔〕A.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是作为特殊等价物的商品C.表达着物及物之间的关系D.表达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及人的关系E.是价值的符号5、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A.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商品价格总额D.货币流通速度E.货币发行量6、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是〔〕A.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根底B.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C.货币流通不能离开商品流通D.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E.货币流通的规模与速度决定商品流通的规模与速度三、问答题1、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是什么?2、为什么说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完成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方面的职能?3、辨析“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同其他商品没有任何区别〞。

4、如果某一时期社会上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0亿元,那么是否需要投入10亿元货币用于流通?为什么?如果用纸币作为流通中的货币符号,那么纸币的发行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5、通货紧缩的根本特征是价格持续下跌,是否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只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选择题1、D,2、C,3、D,4、AD,5、ABCD,6、ABC。

三、问答题1、参考答案:〔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表达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近代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历史上,许多经济学都曾以“政治经济学”为题名,系统地阐述他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理论。

目前,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政治经济学是特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创立的、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结合各时代社会经济实践所发展了的一套关于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系统理论。

政治经济学课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及其载体的分析入手,全面把握由社会生产关系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规律和现象。

政治经济学是学习经济科学所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所提供的是对社会经济机体结构的全面分析,经典作家曾把政治经济学称为“市民社会”的解剖学。

政治经济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抽象法透过人们日常感觉经验的表面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从而提供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经济表面现象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与经济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深入理解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性质】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财经与管理类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政治经济学课程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为其它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发展史、自然科学和经济发展史方面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是要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二是要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争取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社科院研究生院2007研]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

属于经济与管理类所有专业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下一阶段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为此,要求学生有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写作等相关知识。

掌握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2、3、4、5、6、7、11、13、15、16、17、18、19、21。

难点2、4、5、7、13、16。

其中10、12章,第六章的第3节、11章的第3节、20章的2和3节、21章的第2节属自学章节,课堂不作介绍。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哲学、历史文化学、逻辑学、写作等知识是学好本课程的知识准备,对社会经济热点的敏感性有利于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

以上课程应是本课程的前提或平行,而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是本课程的后续。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政治经济学》,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参考书:(资本主义部分),徐禾等编《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

(六)教学时数:本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

(七)考核:平时考核: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三、课程内容导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通过学习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的性质及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它研究经济事物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重点内容: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3、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根本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主要内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五、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旨在让学习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逻辑结构。

政治经济学重点

政治经济学重点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是相对于单个资本运动而言的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两大部类的划分:①社会总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在物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②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③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 + v + m),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
三次产业划分: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的货币
与以前的货币形 式上什么不同。
?手中的货币到底是
什么东西?有哪些用途?
一、货币的起源
人类已有百余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 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的事情
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物物交换 中国古书的记载:神农氏的时候,“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通过媒介的交换 畜牧、贝--司马迁《史记》
价值形式的发展 1、货币的概念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2、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的演化是商品价值表现中 的矛盾推动的。
商品价值表现中的矛盾:商品作为 价值存在,要求表现价值的特有性质。 但是它的表现方式又不能充分表现这一 性质。因此,要求有价值形式的不断发 展变化以寻求更加适合的形式。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第一次社会大分 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以前,原 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因为当 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少有剩 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
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
左端:相对价值形式:即用其它商品把自己的价值相 对表现出来的商品,它处于主动地位。
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
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例如:牧人的1只绵
羊与铁匠的2把斧子进行的交换
价值在量上的表现:
1只绵羊=2把斧头
价值表现的相对性:斧头作为绵羊 价值的代表,而不是直接表现出价 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斧头的 数量相对地表现绵羊生产中耗费的 劳动量。
产生时间与经济背景
商品价值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 也只有从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 现出来。
服装
食品
书本
自行 车
笔笔
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劳动
劳动 劳动
劳动
交换 交换 交换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大家都知道, 在原始社会,甚至现在农村的一些地方, 还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实际上就是用我 手中的东西去买你手中的东西,只要两 者的价值量相等就行了。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很多,比如:
布匹
金银
法国女郎凯莉到大洋州的群岛上演出,收到 的门票千奇百怪。回家之前,她的身边堆积 了35头猪,100只羊,2麻袋的香蕉,20串 贝壳等物品。凯莉烦恼了。
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
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进步: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与此
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
的特殊等价物。这时,商品(绵羊)的价值就
能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货币是随着商品的交换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 而发展的,它的产生经历了以下的历程: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
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
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 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 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 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 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 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 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如今的交换最常见的是以货币为媒 介的交换过程。
即: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 的发展演化的结果。
因此,政治经济学通 过研究价值形式的演化过 程,来“探讨商品价值关 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 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 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 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迷就 会随着消失。”
?货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扩大价值形式对价值的表现仍是不充分的: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 的统一等价物。
这些缺陷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反映为物物直接 交换的困难。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概念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
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 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进 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 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 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 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 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 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 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之
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
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
多种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
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货 币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货币的本质、 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纸币流通规律;培养 和提高同学们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现 自己的价值?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无差别人类 劳动,商品自己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的价 值只有通过另一个商品才能相对表现出来。
右端:等价形式:用自己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物质 实体表现其它商品价值,它处于被动地位。
1只绵羊=2把斧头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概念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