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有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1.黄金和外汇储备 2.贴现贷款 3.政府证券 4.其他资产 1.现金发行 公众持有现金 商业银行库存现金 2.商业银行存款 负债
• 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
汇率
外汇
外汇是国外汇兑的简称,它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 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货币的兑换,即人们将一种货币兑 换成另一种货币的行为。 •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又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外汇与狭义外汇
– 广义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包括三项内容: » 国外现钞,如持有的美元或欧元 » 外币有价证券,如以外币为面值的外国政府债券、公司 债券、股票等 » 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如票据、银行存款凭证等 – 狭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 段。因此,上述三项内容中,只有第三项,即存放在银行的 外币资金和外币票据才是外汇。 –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汇更多的是广义外汇
– 公众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总和构成了货币供应,公众 少持有现金,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多持有现金,这部分就 可以转化为贷款 – 公众持有的定期存款,属于准货币,处于商业银行体系 内的这部分定期存款可以被贷放出去,从而部分地转化 为活期存款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就是表示基础货币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变 动的倍数。这个倍数值是多少,要看是M1还是M2而定。
钱不是万能的
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知识; 钱可以买到职位,但买不到尊敬; 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血液,但买不到生命;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共52页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2015311180 整理,祝大家考试顺利!
2015311180 整理,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 3 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 表现材料,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价值形式: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 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 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3、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交换价值。商品价格的变动, 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却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质的方面) 、衡量商品价值量 的大小(量的方面)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 现为价格。 5、流通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具有这一职 能,是因为它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 货币。 6、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 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 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7、 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 租金、 利息、 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8、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价 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货币是货币 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9、外汇: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所谓外汇的动态 的含义, 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便清偿国际间的债权、 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 所谓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 支付手段。 10、 汇率: 外汇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 又被被称为汇价、 兑换率、外汇牌价、外汇行市。 11、货币乘数: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 供应量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 这就是通常 所说的乘数效应。 12、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作为购买手段在 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且服务于商品 流通。 1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 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14、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 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从本质上来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不足而 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二)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 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1)

三
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
章
比率,是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 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货
汇率划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币
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
与
兑换比率基本固定不变。
货
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
币
兑换比率是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流
自发浮动的。
通
量
第
3、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章
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货
2、信用货币的形式
币
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发行 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
与
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
货
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
币
电子货币,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 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符号。电子货币是
流
一种虚拟货币,不需要任何实物性的货币材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
章
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货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币 与 货 币 流
一定时间内流通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中需要的货 同币 一量 货币单位 通的 速平 (次 度均 数 ) 流
流通中赊 商售 品商到 品期互 支相抵销 一定时期内 价流 格通 总价 额格总 付 额总支 额付总额 中需要的货同 币一 量货币单位 通的 速(次 平 度数 )均流
章
第二,影响国内就业;
货
第三,影响利率水平;
币
第四,对本国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与
第五, 影响外汇储备;
货
第六,对国际资本流动有影响。
币
流
政治经济学第3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流通中的货币量少了——退出储藏进入 流通。
贵金属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起的是调节流通中
货币供应量的蓄水池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
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
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 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进 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 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 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 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 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 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 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它的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执行的各种职能,
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些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
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
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
先就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而
存在的,其他三个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
中派生出来的。
(一)价值尺度
1.定义——货币充当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 大小的尺度的职能。
尺子有长度,所以可以衡量物体的长短; 砝码有重量,所以可以衡量物体的轻重; 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2.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或用货
币把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 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初级经济师-金融-基础练习题-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第三节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初级经济师-金融-基础练习题-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第三节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单选题]1.按照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所需要的(江南博哥)货币数量就()。
A.越多B.越少C.不相关D.先多后少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在一定时期内,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越少,反之货币需要量就越多。
[单选题]5.弗里德曼认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呈()关系。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先正相关后负相关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
他认为,大多数财富持有者的主要资产是其人力财富。
在个人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就越多,而非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则相对较少。
所以,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单选题]6.剑桥方程式是()。
A.M d=n´+P´+υ´B.M d=kPYC.D.M d=L(y,r)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剑桥学派提出如下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M d=kPY,其中,M d为名义货币总需求;k为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实际国民总收入。
[单选题]7.A.当期收入B.前期收入C.恒久性收入D.名义收入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y,ω代表收入及其构成,其中,y表示实际的恒久性收入。
[单选题]8.根据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假定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为1000亿,而银行券的流通总量为4000亿,则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为()。
A.1/4B.1C.2D.4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1000÷4000=1/4。
[单选题]9.若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50亿元,而银行券发行量达到了150亿元,则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为()。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货币与货币流通量)【圣才出品】

第3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名词解释1.货币答: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
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通货膨胀答: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
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
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二、辨析题1.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原因如下: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
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原因如下: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起源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1只绵羊=2把斧子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
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40千克小麦=2把斧子1只绵羊]=2匹布-1克黄金、二一定量其他商品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
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
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40千克小麦=]2把斧子=2匹布=4只绵羊1克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二」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形式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用公式表示:40千克小麦二、2把斧子二2匹布=A克黄金1只绵羊二--定量其他商品二」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时间和经济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之
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
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
多种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
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一般价值形式的本质
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 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进 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 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 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 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 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 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 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货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现在的货币
与以前的货币形 式上什么不同。
?手中的货币到底是
什么东西?有哪些用途?
一、货币的起源
人类已有百余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 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的事情
பைடு நூலகம்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物物交换 中国古书的记载:神农氏的时候,“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大家知道,如今的交换最常见的是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
即: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 的发展演化的结果。
因此,政治经济学通 过研究价值形式的演化过 程,来“探讨商品价值关 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 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 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 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迷就 会随着消失。”
通过媒介的交换 畜牧、贝--司马迁《史记》
价值形式的发展 1、货币的概念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2、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的演化是商品价值表现中 的矛盾推动的。
商品价值表现中的矛盾:商品作为 价值存在,要求表现价值的特有性质。 但是它的表现方式又不能充分表现这一 性质。因此,要求有价值形式的不断发 展变化以寻求更加适合的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对价值的表现仍是不充分的: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 的统一等价物。
这些缺陷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反映为物物直接 交换的困难。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概念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
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进步: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与此
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
的特殊等价物。这时,商品(绵羊)的价值就
能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商品价值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 也只有从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 现出来。
服装
食品
书本
自行 车
笔笔
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劳动
劳动 劳动
劳动
交换 交换 交换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大家都知道, 在原始社会,甚至现在农村的一些地方, 还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实际上就是用我 手中的东西去买你手中的东西,只要两 者的价值量相等就行了。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很多,比如:
布匹
金银
法国女郎凯莉到大洋州的群岛上演出,收到 的门票千奇百怪。回家之前,她的身边堆积 了35头猪,100只羊,2麻袋的香蕉,20串 贝壳等物品。凯莉烦恼了。
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
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例如:牧人的1只绵
羊与铁匠的2把斧子进行的交换
价值在量上的表现:
1只绵羊=2把斧头
价值表现的相对性:斧头作为绵羊 价值的代表,而不是直接表现出价 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斧头的 数量相对地表现绵羊生产中耗费的 劳动量。
产生时间与经济背景
产生时间及经济背景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 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 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 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 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 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 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是随着商品的交换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 而发展的,它的产生经历了以下的历程: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
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货 币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货币的本质、 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纸币流通规律;培养 和提高同学们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现 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思考商品如何表现自己的价值?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无差别人类 劳动,商品自己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的价 值只有通过另一个商品才能相对表现出来。
右端:等价形式:用自己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物质 实体表现其它商品价值,它处于被动地位。
1只绵羊=2把斧头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概念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第一次社会大分 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以前,原 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因为当 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少有剩 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
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
左端:相对价值形式:即用其它商品把自己的价值相 对表现出来的商品,它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