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课件

货币流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会加快,因为交易活动增多,需要更多的 货币来完成交易。
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适度扩张可 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需求,促进生产扩张。
货币流通与物价稳定的关系
02
货币流通量包括在市场交易中流 通的货币量和银行体系中的存款 货币量。
货币流通量的计算方法
直接法
根据各行业销售额和从业人数,计算出各行业 的货币流通量,然后加总得到总货币流通量。
间接法
根据各行业销售额和从业人数,计算出各行业 的货币流通量,然后加总得到总货币流通量。
综合法
综合考虑直接法和间接法的结果,得出总货币流通量。
欧元区
欧元作为单一货币,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
日元国际化
日本政府推动日元国际化,提高日元国际地位。
汇率制度的类型与选择
固定汇率制度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维持本币与另一国货币的 固定汇率。
盯住汇率制度
国家将本币盯住另一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 维持汇率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
国家不干预外汇市场,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
物价水平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物价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当物价上涨时,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会加快 ,因为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完成交易。
货币流通对物价稳定的影响
适度的货币流通量可以维持物价稳定。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会导致货币贬 值,物价上涨。
货币流通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金融市场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会影响货币流通。例如,金融市场的发 达程度会影响资金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从而影响货币流通。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1.黄金和外汇储备 2.贴现贷款 3.政府证券 4.其他资产 1.现金发行 公众持有现金 商业银行库存现金 2.商业银行存款 负债
• 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
汇率
外汇
外汇是国外汇兑的简称,它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 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货币的兑换,即人们将一种货币兑 换成另一种货币的行为。 •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又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外汇与狭义外汇
– 广义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包括三项内容: » 国外现钞,如持有的美元或欧元 » 外币有价证券,如以外币为面值的外国政府债券、公司 债券、股票等 » 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如票据、银行存款凭证等 – 狭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 段。因此,上述三项内容中,只有第三项,即存放在银行的 外币资金和外币票据才是外汇。 –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汇更多的是广义外汇
– 公众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总和构成了货币供应,公众 少持有现金,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多持有现金,这部分就 可以转化为贷款 – 公众持有的定期存款,属于准货币,处于商业银行体系 内的这部分定期存款可以被贷放出去,从而部分地转化 为活期存款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就是表示基础货币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变 动的倍数。这个倍数值是多少,要看是M1还是M2而定。
钱不是万能的
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知识; 钱可以买到职位,但买不到尊敬; 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血液,但买不到生命;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考研802经济学综合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考研802经济学综合讲义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P61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P45-48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①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②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只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④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和工资等的职能)⑤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3、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P57-59答: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
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2公式:①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②在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金属货币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3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
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3货币与货币流通量-8页word资料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第二节货币的形式第三节货币流通量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的职能一、货币的起源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形成的一、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与商品交换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偶然会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比如,1只绵羊=2把斧子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要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自己的价值,即相对价值形式等号右边的商品则被动地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即等价形式(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绵羊与斧子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凝结了抽象劳动这种共同的价值内容一只绵羊能够同两把斧子交换,表明二者具有相等的价值量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 只绵羊 =2 把斧子等式表明,如果生产 1 只绵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100 小时,则生产 1 把斧子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 50 小时如果生产 1 只绵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 1 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25 小时,则1 只绵羊 = 4 把斧子一种商品和别的商品交换时实现的价值量是一种相对价值量等价形式(等价物、价值镜):某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此时,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简单价值形式依然很不充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交换的商品的种类增多,交换的范围扩大,简单的价值形式便逐渐地过渡到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的价值形式此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商品经常交换作为等价物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特殊等价物(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比简单的价值形式更加充分:绵羊的价值可以和各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相等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自然地和他们各自的价值更为接近绵羊的价值量能够更为正确地反映出来(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系列商品,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会被一种新的价值形式即一般价值形式所取代(三)一般价值形式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产生了一种客观要求,就是需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愿意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用它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贝壳、兽皮、盐→金银(货币形式)(四)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所不同的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商品上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四)货币形式金银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计算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宜于长期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四)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世界分裂为对立的两极表示各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表示商品价值的货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以物物形式交换的困难,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四)货币形式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的起源,货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一般商品,同时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二、货币的职能货币固定地充当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这一本质,是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的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相继出现了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一)价值尺度即用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此时货币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标明价格(一)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价格标准,即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用以计量商品的价格,如克、盎司、银两等(一)价值尺度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二)流通手段即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的物物直接交换。
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货币

第三节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纸币总额超出商品的价值总额,纸币会贬值,引发商品的价格上升,形成所谓的通货 膨胀。
相反,则会导致纸币的升值,形成通货紧缩。 纸币既可以是法定货币,也可能是非法定货币,现在一般国家为法定货币。两者都属
于信用货币。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商品流通量(价值总量)与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银行信用与债务危机
40公斤小麦 2把斧头 2匹布 1只绵羊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原因:价值量大、耐磨耐腐蚀、便于携带、便于保存—交易费用低。
结果:一般等价物的产生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
盾
一极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使用价极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
二、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大额可转让存单。 M3=……
第三节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一、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断 重复的流动过程。
W-G-W
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从属于商品流通,是与商品流通相适应 的规律,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第三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形式)
分散的价值表现形式、偶然的物物交换关系。 1只绵羊=2把斧头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第一、绵羊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第二、绵羊本身具有一定价值量
1只绵羊
=40斤小麦 =2把斧头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解释下列概念1 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3 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 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 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 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 市场经济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货币流通》PPT课件

2、 存款人之间由相互提供劳务、服务引起的转帐活 动。
3、 商业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发生的贷款及还贷活动引 起的转帐结算。
4、一国的财政部门与存款人之间由于税款的上缴及财
政资金的下拨引起的转帐结算。5、某一经济主体,或
某一部门单位内部因资金的横向调拨引起的转帐结算。
精选PPT
13
非现金货币流通的数量
所谓非现金货币流通数量,指某一时点所有 部门单位、个人在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之 和。
三、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1、货币的存量
2、货币的流量
3、将货币流通量区分为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的意义
精选PPT
2
所谓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媒介 商品交换时产生的一种连续运动。
精选PPT
3
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其自身之比。 例如,一元人民币在一年之内,被人们反复使用中实 现了总价格为十元的商品,则货币流通速度为10: 1,若用次数来表示,即为10次。需要说明的是, 货币流通速度是就一国流通中所有货币而言的,并非 指其中某具体单位的货币。因为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 总是用一定时期内一国在经济活动中产出的各项商品 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与同期该国流通中存在着的货币数 量,即货币流通量相比计算得出的。
与现金货币流通的情形不同,非现金货币的流通的 渠道可以说只有一条,即银行内部转帐结算的渠道。 然而正如现金流出流入银行的具体渠道不同一样,引 起存款货币流通的具体原因也不同。以我国为例,一 般而言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经济主体之间或开立结算帐户的存款人之间,发 生商品交易引起的转帐活动。
流通中的现金
精选PPT
11
流通中的现金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
1只绵羊=2把斧子
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
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
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
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
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用公式表示: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货币的产生并没有消除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而是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的内在矛盾。
二、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标明价格。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但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
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0一W1;货币出现后,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即W1一G—W2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贮藏是货币流通的“蓄水池”。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但纸币可以持币待购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该职能一方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
1.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是由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2.金属货币之所以能够被纸币代替,是与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分不开的。
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3.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必须获得社会的公认,公认它能代表真实货币进行流通。
4.纸币一旦当进入流通就会受到流通规律的支配
二、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1.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
2.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存款货币就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3.电子货币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三、外汇
1.所谓外汇的动态含义
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便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
2.所谓外汇的静态含义
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的静态含义是动态含义的抽象和发展。
3.外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1)外汇是国际购买手段
(2)外汇是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是国际储备资产,可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4)外汇是调节国际资金余缺的手段,可以促进货币信用的国际化
4.外汇汇率(Exchange Rate)
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
(1)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两别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不变。
可以细分为中心汇率和干预汇率
(2)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是固定不变,是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浮动的。
可以细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
5.汇率的决定
汇率由供求关系决定。
汇率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汇率的变动又会对经济产生
第三节货币流通量
一、货币的层次
M0=现金(纸币和硬币)
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货币乘数
1.定义
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2.推导
假设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为零;公众均利用活期存款签发的支票进行交易;商业银行仅仅开设了活期存款的储种;每家银行都必须保留20%的存款准备金,则一家银行的存款增加数是前一家银行的80%。
每一家银行的存款增加数排列成如下几何级数:
其中,R为第一家银行所吸收的活期存款(即原始存款),r为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假设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数之和为D,则:
从上述公式可看出,公式中的D(存款总额)与R(原始存款)之间存在着乘数关系,乘数是1/r。
因此,公式中的l/r,即称之为货币乘数。
以K代表货币乘数,则上述公式又可变化为:
3.若放松假定条件,货币乘数的其他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公众定期存款倾向对存款乘数的影响;公众现金持有倾向对存款乘数的影响
三、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1.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且服务于商品流通。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
2.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没有考虑货币支付手段条件)
(考虑支付手段职能)
3.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
4.银行信用货币流通规律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具有等同的意义。
但从银行信用货币能够被信用规模调节的角度看,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又有不同的意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违背货币流通规律发行货币所产生的宏观结果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
(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2)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