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定律

合集下载

韦伯定理

韦伯定理

韦伯定理?韦伯定律?科普中国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贡献者王玮详情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1]中文名韦伯定律外文名Weber law 类型定律时间1795年国家德国涵义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E.H. 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E.H. 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

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

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

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

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

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

1846年为R.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

韦伯对心理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的概念,他利用类似圆规的仪器刺激被试的皮肤,逐渐增大圆规角度,直到被试说出他感到的刺激是两点而不是一点时为止,这就是两点阈。

但他用外周神经纤维簇的“感觉圈”概念加以解释,此说已无多大意义。

二是他提出的韦伯定律。

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为一常数;后来推广到研究皮肤上的两点阈限及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为K=△I/I。

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

换句话说,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式表示为:P=KIn公式中的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

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心理物理法,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作出决定的理论。

它是信息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SDT实验中通常把刺激变量看作是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或感知处理信息中的随机变化看作是噪音。

常以SN(信号加噪音)表示信号,以N表示噪音。

信号检测论最初是信息论在通讯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专门处理噪音背景下对信号进行有效分离的问题,其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统计决策程序。

在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后,一些原先的基本概念、思想和假设被移植到心理物理学情境中来。

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在心理学中,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根据颜色混合的事实,扬首先提出了三原色的假设。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
韦伯定律是由卡尔·韦伯(Carl Weber)在19世纪提出的一个
经验规律,它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的大致含义是:一个市场、一个社会或一个系统中,更多的资源(如财富、权力、地位等)倾向于聚集在少数优势者手中,而这些优势者又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

这个规律的一个常见例子是财富分配不均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根据韦伯定律,富人越富有,他们的财富增长的速度也会越快。

这是因为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如投资、创业等。

与此同时,穷人则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限制,导致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更少。

在社会科学领域,韦伯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权力和地位的分配不均。

权力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就越有能力影响和控制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相对较弱势的大多数人则难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总的来说,韦伯定律指出了资源和优势的不均衡分配趋势,这种不均衡往往会加剧,从而造成更大的差距。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和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韦伯定律是指个人的行为受其环境和他人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可观察到的一些外部刺激、他人对某一个体行为的期望、对该行为的赞许程度、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还有家庭背景。

而且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左右,当我们从事某一行为时,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赞同,这种动机产生出来的行为,就是“受到赞许”的行为。

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心理学实验,弗里德曼证明了以下两条定律:一、韦伯定律证明了有些人总是把别人赞许的行为当成自己的行为。

二、韦伯定律表明了赞许具有一种稳定性,即个人所得到的赞许越多,越倾向于按照赞许者的行为方式去行动。

根据这两条定律,管理者要鼓励下属的长处,为员工的成绩表示赞扬,对违反纪律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

韦伯定律亦称社会一致性原则或行为特质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H.J.韦伯提出。

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个人对别人做出某一特定行为,都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下做出的;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有什么样的才能,拥有什么样的家庭,以及其他一切能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社会一致性。

韦伯曾经做过著名的“官职追随者”实验,根据这一原理,对领导者的行为应进行适当控制,通过下属追随者的“社会比较”来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

韦伯定律说明,人的行为是会受到社会影响的,这种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如果社会一致性得到维持,并使它逐渐增强,便会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人们按照群体规范去行动。

此时,人的行为将反映出一种趋势,即一旦社会价值体系得到公认,就会被人接受,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

反之,如果这种社会一致性遭到破坏,则会削弱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偏好,并在心理上起阻碍作用。

韦伯定律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西方早已被人们普遍运用,美国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影响力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是指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威性人物的观点和名誉,来提高一个组织或集团的声誉和信誉。

简述韦伯定律的内容

简述韦伯定律的内容

简述韦伯定律的内容
韦伯定律,也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或费希纳-韦伯定律,是指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小,反之亦然。

这一定律是经济学家欧仁·费希纳和阿尔弗雷德·马歇
尔在19世纪末所发现。

简单来说,韦伯定律是对经济需求的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

他们发现,
随着价格的上涨,消费者的需求也开始下降。

但是,这种现象不是线性的。

韦伯定律指出,需求下降不是和价格成正比的,而是与价格成反比例的关系。

因此,如果价格上涨10%,
需求可能下降15%。

韦伯定律进一步表明,随着价格的上涨,商品需求会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种是
替代品的存在。

如果同类商品中存在便宜的替代品,那么随着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选择
购买替代品。

第二种是消费者的购买力。

如果价格上涨到超出消费者的购买力范围,那么
消费者就无法购买这个商品。

韦伯定律常常被应用在各种商业领域,特别是市场营销、商业战略和价格策略中。


一定律可以帮助商家确定产品的价格,并帮助他们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

同时,
韦伯定律也可以告诉营销人员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推广战略。

总之,韦伯定律是指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小。

它已成为
商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帮助商家优化他们的价格策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WeberLaw)是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该定律指出,对一种刺激反应强度的变化,受测者所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是大体恒定的。

它也被称为“绝对判断定律”,它描述了从静态刺激到动态刺激的过渡,从短暂的刺激到持续的刺激,从低强度刺激到高强度刺激,行为变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韦伯定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西蒙韦伯于1834年发表的,是识别心理学上一种重要的概念。

西蒙韦伯在1834年发表的《心理学论文》中提出了韦伯定律,随后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研究和实践中应用这一定律,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领域。

韦伯定律表明,对超过一定强度刺激的反应强度变化,受测者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大体保持恒定。

受测者在反应加强和减弱刺激之间的判断是主观的,受测者必须自己作出判断。

根据韦伯定律,受测者必须选择一定阈值,通过判断两个刺激的幅度大小,来确定刺激是否加强或减弱。

由于这两种刺激的大小比率是相同的,所以除非相对的刺激加强或减弱,受测者才会作出反应。

除了韦伯定律之外,其他心理学定律包括贝洛克定律,广义贝洛克定律和实验室比值定律等。

此外,韦伯定律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法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

在法律领域中,韦伯定律被应用于法律的适用性和认同性,经济学中应用韦伯定律来解释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在企业管理中,韦伯定律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机构人员对任务和责任变化的反应模式。

总之,韦伯定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表明,对超过一定强度刺激的反应强度变化,受测者所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大体上是恒定的。

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法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

韦伯定律举例

韦伯定律举例

韦伯定律举例
韦伯定律是指在互联网上,用户生成的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分布规律。

根据韦伯定律,只有少数用户会主动产生内容,而大多数用户则是被动的内容消费者。

下面列举十个符合韦伯定律的实际例子。

1. 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发表大量帖子,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和点赞他人的帖子。

2. 在一个在线论坛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发表大量回复和发起新的话题,而大多数用户只是默默地阅读。

3. 在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上,只有少数用户会留下评论和评价,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商品信息。

4. 在一个博客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写博文并积极互动,而大多数用户只是阅读博文。

5. 在一个视频分享网站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视频,而大多数用户只是观看视频。

6. 在一个问答社区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回答大量问题,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提问或者搜索问题。

7. 在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教学资源,而大多数用户只是观看学习。

8. 在一个音乐分享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音乐作品,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收听音乐。

9. 在一个图片社交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照片,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他人的照片。

10. 在一个新闻网站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发表大量评论,而大多数用户只是阅读新闻。

总结起来,韦伯定律指出了互联网上用户生成内容的不平衡现象,少数用户贡献了大部分的内容,而大多数用户则是被动的内容消费者。

这种不平衡现象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都普遍存在,了解和理解韦伯定律对于设计和运营互联网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韦伯定律及其意义

韦伯定律及其意义

韦伯定律及其意义一、引言韦伯定律是指英国科学家韦伯(G. Robert Merto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定律,他通过研究学术界的科学家发现,科学家的知名度与其发表文章的数量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数值关系。

这个定律在社会学、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我们理解知名度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研究人员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韦伯定律的描述韦伯定律的基本描述是:知名度与产出呈正相关,但增长速度递减。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产出增加时,他的知名度也会随之增加,但是随着产出的进一步增加,知名度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

三、实证研究为了验证韦伯定律的准确性,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艺术界、商业界等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学术界的研究。

1. 学术界的研究在学术界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通过分析论文引用数与发表文章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韦伯定律的存在。

这些研究表明,那些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的学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发表文章数量较少的学者则相对较低。

2. 艺术界的研究在艺术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数量与其知名度之间的关系,也验证了韦伯定律的存在。

他们发现,艺术家的知名度与其作品数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 商业界的研究在商业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分析企业的市值与其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他们发现,那些产品数量较多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值,而产品数量较少的企业则相对较低。

四、韦伯定律的意义韦伯定律的发现对我们理解知名度与产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一种普遍的规律,对于评价一个人的学术能力、艺术创作、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 学术能力的评价根据韦伯定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学者的发表文章数量来评价其学术能力。

当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时,他往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说明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2. 艺术创作的评价在艺术界,我们也可以根据艺术家的作品数量来评价其艺术创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定律 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 用公式来表示 就是△Φ/Φ=C 其中Φ为原刺激量 △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 C为常数 又称为韦柏率。

韦伯定律的提出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 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 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C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 所以通过韦伯比例我们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韦伯在研究对顾客初始刺激量和变化刺激量之间关系时 总结出识别刺激变化量大小与初始刺激量成正比 提出了K=△I/I的公式 其中K 为常量 △I 为刺激变化量 I 为初始刺激量。

这就是消费者心理学中提到的韦伯定律。

他总结出一般刺激变化量在10%以上时 消费者能够明显察觉到变化。

例如 当某品牌商品价格为5000 元 价格变化幅度在500 元左右时 顾客能够明显感觉到其价格的变化。

当然 这也会受到个人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 当整个市场上的该商品价格都在下降 而且下降幅度差不多时 这样对顾客的刺激就小得多。

相反 如果整个市场上的行情没变 一个商场该品牌原价5000 元 突然降价300 元销售 这就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注意。

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在定价方面 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商品陈列等等都有广泛应用。

情感中的韦伯定律
在情感生活中 韦伯定律也常有体现。

有些人总抱怨恋人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 其实这也是韦伯定律在作怪。

在还不熟悉的情况下 对方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都会觉得情深似海 而当你们相恋许多年之后 与原来相同的那些关爱也会觉得平淡如水了。

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

在外逛了一天 直到肚子很饿了 她才来到一个面摊 却发现忘记带钱了。

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

女孩感激地说 “我们又不认识 你就对我这么好 可是我妈妈 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 “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 你就这么感激我 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 你不是更应感激吗 ”女孩一听 整个人愣住了 是呀 妈妈辛苦地养育我 我非但没有感激 反而为了小小的事 就和她大吵一架。

女孩鼓起勇气 往家的方向走 快到家门时 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

妈妈看到女孩时 忙喊 “饭都已经做好 快回去吃 菜都凉了 ”此时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 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 却我们就感激不已。

这便是“韦伯定律”在操纵我们的感觉。

对于亲人朋友 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 而且期望值很高。

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 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

对于陌生人 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 因此 他们的一点点帮助 我们都感动不已。

从韦伯定律中读出生活智慧
我们的感觉很敏感 ,但也有惰性,:它会蒙骗我们的眼睛 ,也会加重我们的感受而迷失理性。

所以我们应带着谦卑的心对待万物众生 。

韦伯定律中的生活智慧是 :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少做锦上添花的事 ,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 ;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