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精选ppt
4
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 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 是:(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 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 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 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 创造和改进工具。
精选ppt
5
他还以制针业中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根 据当时的情况,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 一个粗工每天连一根针也制造不出来。 而在分工的情况下,十个人每天可制造 48000根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了几千倍。因此,他认为在生产要素 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劳动生产率可 以得到提高。
第二章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 易理论
第四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
精选ppt
1
国际贸易学说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
一。国际贸易问题也经常是经济理论中争 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早在16世纪,西 欧重商主义者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
了探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 理论研究工作在18-19世纪日益发展。古 典经济学的最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大 卫·李嘉图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 理论基础。在他们之后,经过其他经济学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 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 (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 或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Cost)。
精选ppt
13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 的经济学家,是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分工前 英国
1
120
葡萄牙 1
80
总产量 2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375
190
总产量 2.375
交换后 英国
1
葡萄牙 1.375
1
70
1
110
2
2.7
190
2.7
1.7
1
2021/7/22
12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4、评价
(1)贡献及现实意义
A、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宝贵贡献
至于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是由交换引起的。人们为了追求 个人利益,就要生产产品进行交换,由于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就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2021/7/22
9
第3章பைடு நூலகம்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3、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
(1)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A、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进行贸易的产品 B、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要素就是劳动 C、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流动,但在一国范围内可自由流动 D、两国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转移机会成本不变 E、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间可自由流动 F、进出口的价值相等 G、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021/7/22
26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2)不足之处
A、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优势观念,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 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B、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比较优势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托马斯-孟: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
反对进口,鼓励出口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
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
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传统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
李嘉图的基本思想: 李嘉图的基本思想: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 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 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仍可以通过生产 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在国 际贸易中获利。 际贸易中获利。
Company Logo
英国 葡萄牙
生产1单位葡萄酒 生产 单位葡萄酒 120 80
生产1单位毛呢 生产 单位毛呢 70 110
英国 葡萄酒的价格 毛呢的价格 1.74v/1w 0.58w/1v
葡萄牙 0.72v/1w 1.375w/v
Company Logo
(四)绝对成本论的局限性 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 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生产两 种商品都处于劣势, 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这时会不会发生国际 贸易?如果发生国际贸易, 贸易?如果发生国际贸易,那么处于劣势 的国家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的国家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Eli Hecischer
Bertil Ohlin
Company Logo
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Company Logo
要素禀赋衡量方法(1)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1707.50 人口(亿 人口 亿) 1.45(2000年统计 年统计) 年统计
比较优势
生产1单位毛呢 生产1 生产1单位酒 生产1
英国
100人 100人/年
120人 120人/年
国际贸易理论

29
数量
出口
消费 进口 生产 创新国
出口
生产 消费 一般发达国
出口消生费产发展中国家
进口
进口
t1
t2 t3
t4
t5
时间
30
新发展(续)
新要素论
*技术要素说 *人力资本说 *R&D要素说 *信息要素说
31
新发展(续)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论
*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产业部门内差异 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 。即两国互相 进口与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能流动 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22
基本论点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
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H—O理论)
*论证逻辑: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
础;而价格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禀 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所以……
代表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核心思想:严禁金银输出,少买(不买)
多卖,追求贸易顺差
* 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 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将陷入穷 困;而他们则日趋富足
41
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Thomas Mun(1571--1641) 代表作:England’s Treasure by Foreign Trade 核心思想:多卖少买,追求贸易顺差
2
3.1.1 绝对利益论
(Absolute Advantage Doctrine)
代表人物: Adam Smith,1723--1790
代表作: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的研究一.理论归纳(一)传统的贸易保护1 在发展中国家支持贸易保护理论有以下几种理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实行贸易保护以保护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工业,等工业成熟再取消保护。
代表人物: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2)改善国际收支论实行贸易保护来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
(3)改善贸易条件论用增加关税等贸易手段限制进口减少需求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4)增加政府收入论通过关税来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政府收入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行为。
(5)民族自尊论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政府一方面从政治上把使用国货作为爱国主义来宣传,一方面企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减少外来冲击,发展本国工业。
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的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实践上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在保护幼稚工业论的实践中存在保护对象的选择的问题以及保护手段的选择的问题。
在改善国际收支论的实践中存在别国贸易政策对本国出口的影响的问题。
在改善国际贸易论的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能否成功的通过贸易保护来降低产品的进口价格首先要取决于该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其次,通过降低进口价格也未必能够获利,贸易是相互的,实行贸易保护很可能会引起别国相应的报复,结果是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贸易量下降。
至于增加政府收入论,研究表明关税的比重跟异国的发展程度有反向关系,发展程度越低关税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就越高。
历史表明通过贸易保护实现民族自尊的做法往往是不成功的。
清末中国在闭关锁国后使国家更落后,离现代科技发展更远,民族也就没有资本来自尊了。
2在发达国家支持贸易保护理论有以下几种理论(1)保护就业论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时,西方国家就以因外国的竞争而导致的经济不景气为由,来采取限制进口的方式来保障本国工业的生产和就业。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2)保护公平竞争论这一理论最初是用来对付国际贸易中因为政府参与而出现的不公平行为,后来又被广泛用来要求对等开放市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第1章 国际贸易理论

1.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
– 所谓比较利益,是指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里,贸易 一方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贸易另一方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 通过贸易双方获得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的各个行 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低成本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仍可能 获得利益;而另一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生产都有效率,成本比国外 同行也都低,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更大利益。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1.2.1 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赫-俄理论的要点:
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资源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
2)该理论正确地分析了生产要素在各国进出口中的作用。认为在国际竞 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是构成一国商品价格 的重要因素,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1.2.1 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3)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条件的基础上的,而 这些假定条件都是静态的,忽视了他们的动态变化;它把各国要素禀赋 的差异和产品技术条件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的真正原因, 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忽视了科学技 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Ohlin (1899-1979)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国际贸易理论,是指从资源原始积累一直到当代各国积累开展国际贸易的整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与资本主义上产方式一同发生和发展,经历了各部相同的历史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两大阶段。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又分了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和新古典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生产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实为重金主义,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其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马克思称之为“重商主义福晋书”。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论)古典学派首先由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出版)提出国际分工,实行自由贸易。
他在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这也是贯穿于他的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思想。
斯密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地域分工的利益。
由于先天的自然条件或后天获得条件的不同,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
如果实行国家间的分工(及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即国际贸易),则对参与分工和交换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1815年英国政府推行《谷物法》,维护地主阶级,伤害 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1817年大卫· 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建 立以自由贸易为前题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工业资产阶级的 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世界永恒不变)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自由贸易; 3、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两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第二节
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
一、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 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二、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比较优势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或 转换曲线(transformation curve),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 素都被充分有效利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 的产品的不同产量组合。 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了该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 产的两种产品的一个产量组合; 边界以内各点表示生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或即使充 分利用也缺乏效率; 边界以外的点表示现有资源和技术所达不到的产量; 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位的某商品所必须 牺牲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某商品的机会成本。
4、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 5、没有运输费用; 6、不存在技术变化; 7、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8、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 质的,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所 以任何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 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对外贸易; 2、贸易模式: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贸易原 则
二、绝对优势论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三、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式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英国与葡萄牙分工前的产品产量
国家 酒产量 分 工 前 劳动人数 毛昵产量 劳动人数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120
80 200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100
90 190
英国与葡萄牙分工后的产品产量
国家 英国 分 工 后 酒产量 劳动人数 毛昵产量 劳动人数
220/100=2.2 120+100=220
例:
小麦 (X)
玉米 (Y)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6
4
1
2
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为: 美国PX /PY=2/3, 英国PX /PY=2/1, 表明美国的PX /PY值低于英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玉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为: 美国PY/PX=3/2, 英国PY/PX=1/2, 表明英国的PY/PX值低于美国,在玉米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玉米
3、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⑴相对商品价格(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是指一种商品 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 品的价格之比。 如: 设小麦的价格为PX,玉米的价格为PY,则小麦相对于玉米 的价格为PX /PY,而玉米相对于小麦的价格为PY/PX。 ⑵假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 则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价格。 因此,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的比较 优势所在,贸易双方可据此展开互惠贸易。 如: 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于Y的价格,即PX /PY
两国分工后的贸易利益
毛呢 葡萄牙 英 国 1.1 单位 1.1 单位 酒 1.025 单位 1.1 单位
五、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进步性 (1)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改变了自由贸易的利益只能在一切商品都具备绝对低 成本的国家生产的观点。 (2)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 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 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3)有历史上起到重大的进步作用 2、局限性 (1)方法上仍是形而上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静止的均 衡世界;
分工后美国和英国每年生产和产品状况
美国 小麦(吨) 6 ×100=600 英国
玉米(吨)
5 ×100=500
贸易后美国和英国每年消费的产品状况 (按1﹕1比例交换)
美国 小麦(吨) 380 英国 220
玉米(吨)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小 麦 数 量
A B C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D
0
玉米数量
小麦
①机会成本不变的PPC—-增加任一单位某产品的生 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相同。
玉米
小麦
②机会成本递增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 加,每增加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 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多。
玉米
小麦
③机会成本递减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 每增加 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 的数量越来少。
四、比较优势的衡量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2、用产品的相对成本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A产量(△QA)
3、奖出限入政策 4、保护关税政策 5、发展航运业政策 6、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三、理论评价 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资源的静态观,即国际贸 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 之上。因为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将通过分工和贸 易所获得的财富包括在财富之内。 重商主义具有的积极意义:①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了最初的考察;②指出贸易富国; ③认识到货币具资本职能;④政策上提供了关于国家干预 外贸的一系列主张。
第一节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一、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1、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其学说是对外贸易学 说,但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思想学派。 2、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⑴重商主义于15世纪产生,全盛于16世纪及17世纪上半叶, 它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后在英、法两国得到发展。 ⑵早期的重商主义代表学说——货币差额论 主张禁止金银外流,在贸易上少买多卖,甚至只卖不买, 实质是防止货币外流的外贸政策。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1、两国能否进行生产分工? 2、分工后对贸易作出怎么样的安排,才对双方有利?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小麦(吨/年人) 玉米(吨/年人) 6 4 英国 1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美国 小麦(吨) 玉米(吨)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分工前美国和英国每年生产(消费)的产品状况
美国 小麦(吨) 玉米(吨) 6吨×50人=300 4吨×50人=200 英国 1吨×50人=50 5吨×50人=250
小麦(人均产量)
法国 英国 0.5 0.33
布(人均产量)0.2 0源自4表3-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
小麦 法国 英国 2 3 布 5 2.5
表3-4 法国与英国开展国际分工后
小 麦 劳动力(人) 法国 英国 合计 200 200 产量(吨) 100 200 100 200 80 80 布 劳动力(人) 产量(匹)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外贸学说、绝对优势论、比较 优势论、相互需求原理、要素禀赋理论、里 昂惕夫之谜
国际贸易理论的组成: 1、传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一般由富国提出,主张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能给参加 国带来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该部分的理论又可细分成宏观与微观两部分,宏观部分到 目前仍不能形成系统的学说,因此主要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微观 理论部分。 微观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机会成本论、 相互需求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等。 2、保护贸易理论 一般是由贸易劣势国主张,这些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经 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会产生阻碍发展的不良后果。 主要理论有:保护关税论、保护幼稚工业论、对外贸易乘 数论、中心—外围论等。
葡萄牙
合计
170/80=2.125
2.125单位
80+90=170
170 2.2单位 220
英国与葡萄牙贸易后的产品产量 (按1﹕1比例交换)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贸 易 后 酒产量 1 1.125 2.125 原来产量 1 1 2 毛昵产量 1.2 1 2.2 原来产量 1 1 2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⑶边际机会成本 边际机会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 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