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转化(110501)

合集下载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将外源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将外源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

(一)CaCl2 转化法 核心: 核心:目标细胞在 CaCl2·H2O 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转化效率 H 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cell/ 107-109 cell/gD 。 NE.coli: DH5, TG1, XL-1Blue, JM105 DH5 XL(1)冰上 30min 90“ (2)热激 42℃ 90 (3)恢复 1~2min 45(4)复苏 37℃ 45-60 min 原生质体转化法(protoplast) (二)原生质体转化法(protoplast) 细菌,特别是芽胞杆菌、酶母。 适用于 G+ 细菌,特别是芽胞杆菌、酶母。 过程: 过程: 等渗环境下,脱细胞壁(Lysozyme) (1)等渗环境下,脱细胞壁(Lysozyme) (2)细胞壁再生 电转化法(electroporation) (三)电转化法(electroporation) 缓冲液: 甘油或蔗糖, 或不含) 离子。 缓冲液:10% 甘油或蔗糖,含(或不含) Mg2+ 离子。 转化条件: 25 200-400 转化条件:2.5 KV/0.2cm 25F 200-400。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下次实验观察并分析筛选结果
四、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转化效率, 为了提高转化效率, 实验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 素: 细胞生长状态和密度: 1. 细胞生长状态和密度: 不要用经过多次转接 或储于4 的培养菌,最好从-70℃或 20℃甘油 或储于4℃的培养菌,最好从-70℃或-20℃甘油 保存的菌种中直接转接用于制备感受态细胞的菌 细胞生长密度以刚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为好, 液。细胞生长密度以刚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为好, 可通过监测培养液的OD600 来控制。DH5α菌 可通过监测培养液的OD600 来控制。DH5α菌 株的OD600 0.5时 细胞密度在5 /ml左 株的OD600 为0.5时,细胞密度在5×107 个/ml左 不同的菌株情况有所不同),这时比较合适。 ),这时比较合适 右(不同的菌株情况有所不同),这时比较合适。密 度过高或不足均会影响转化效率。 度过高或不足均会影响转化效率。

基因工程题库版--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题库版--名词解释

各种题型确定题目重要题目候补题目不确定答案的题目试卷与题库重复题目名词解释同裂酶(同切点酶):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苷酸靶序列,这类酶称为同裂酶。

同尾酶:与同裂酶对应的一类限制性内切酶,它们来源各异,识别的靶序列也各不相同,但切割后都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特称为同尾酶。

测序酶:是经修饰过的T7噬菌体DNA聚合酶,是采用缺失的方法,从外切核酸酶结构域中除去28个氨基酸,这样使得T7DNA聚合酶完全失去了3~-5~外切酶活性,只有5~-3~聚合酶活性,而且聚合能力很强,测序时常用此酶。

与klenow相比优点是:是双脱氧链终止法对长片段进行测序的理想用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碱基系列的核酸水解酶。

限制-修饰系统中的限制和修饰作用:限制-修饰系统中的限制作用是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外源DNA(如噬菌体DNA等),使得外源DNA对生物细胞的入侵受到限制;而生物细胞(如宿主)自身的DNA分子合成后,通过修饰酶的作用,在碱基中特定的位置上发生了甲基化而得到了修饰,可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这就是限制-修饰系统中的修饰作用。

5.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当DNA序列的差异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时,或当DNA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复导致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其片段长度的改变可以经过凝胶电泳区分,出现的这种DNA多态性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6. 星号活性: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和切割特异性位点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测定的。

当条件改变时,许多酶的识别位点会改变,导致识别与切割序列的非特异性,这种现象称为星号活性。

(“非最适的”反应条件例如高浓度的核酸内切限制酶、高浓度的甘油、低离子强度、用Mn2+取代Mg2+以及高pH值等。

)克服星号活性的方法:维持反应体系适当的离子强度、较低的温度或酶浓度,尽可能缩短反应时间或DNA 样品的重新处理等。

基因工程原理题库-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原理题库-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原理题库-名称解释1.基因: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2.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3.重叠基因: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4.结构基因:指受调控的编码特定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中的酶/蛋白质的基因。

5.调节基因(regulator gene): 是编码合成那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RNA和蛋白质的特异DNA序列。

6.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7.基因表达: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8.基因组: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9.基因工程:是指在分子水平上,根据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理,在体外将一个生物体中有用的目的DNA(或基因)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掺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中内,而能持续稳定的繁殖。

使后者获得所需的新遗传性状或表达所需产物,最终实现该技术的商业价值。

10.操纵子:是原核生物中一组功能上相关,受同一调控区控制的基因组成的一个遗传单位。

11.mRNA (messenger RNA):由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携带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类单链核糖核酸。

12.启动子:在DNA 转录起始时RNA聚合酶识别并与其结合的一段DNA 片段,一般不编码蛋白,具有与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并引导转录的起始。

13.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生态毒理学 第二章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生态毒理学 第二章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3) pH值降低 (4) 水中配合剂含量的增加
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
重金属发生价态变化,受到水体PH值、溶 解氧气、有机物、CO2、N、S、Fe、Mn
等化合物控制。
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
沉积物中金属含量与其粒度、矿物组成有关 Pb、Cr、Cu主要与氢氧化物结合 Pb被Fe(OH)3吸附 Cu随着含水氧化铁、氧化锰几乎全部沉淀 Zn、Cd同碳酸盐结合 沉积物中的金属含量会随着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盐度增高 --PH变化 --氧化-还原条件变化 --天然和合成络合剂增加
含氮化合物的大气化学过程 碳氢化合物的大气化学过程
原子氧和臭氧的氧化作用
有机化合物的光解作用
亚硝酸的光解作用
含硫化合物的大气化学过程
H2S的氧化 SO2的光化学氧化
光化学烟雾

概念 反应机制(链式反应)
引发反应 支链反应 传递反应 终止反应

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危害
酸雨



概念 酸雨的形成过程 酸雨的危害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包括吸 附、吸收、富集和降解几个环节, 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直接 通过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 吸收到体内的有机物,属于难降 解的种类,如重金属及DDT、六 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可贮存于体 内的某些部位,其蓄积量甚至达 到很高时,植物仍不会受害。
水生植物对重金属Zn、Cr、 Pb、Cd、Co、Ni、Cu等有很 强的吸收积累能力。植物对重 金属污染位点的修复有三种方 式: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 物吸收。植物通过这三种方式 去除环境中的金属离子。
烃类:在光照下氧化和微生物降解为酸类、醇类以
及较易分解的化合物。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原核生物基因转移(转座)

原核生物基因转移(转座)

基因转移包括自然基因转移和人工基因转移。 原核生物基因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接合、转化、转导、转染。
2
2014年9月11日
1.转化(transformation)
定义:受体菌吸收来自周围环境游离的DNA片段,通过同源重组将其整合到 自身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代表案例: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转座酶
RES
拆分酶 抗性基因
17
2014年9月11日
可转座噬菌体
可转座噬菌体是一类具有转座功能的温和噬菌体,以裂解生长和溶源生长 两种交替方式之一繁衍自己。包括以 E.coli为寄主的Mu和D108等噬菌体。
特点(以Mu噬菌体为例)
1.游离的Mu噬菌体DNA两端连接着一段宿主DNA。 2.有一个可以翻转的G片段,含有编码负责其吸附宿主细胞的尾丝蛋白,故G的不 同走向导致了不同的寄主特异性。 3.两种不同的插入方式,一类类似于其他转座子,在溶源化过程中任意插入寄主 DNA;另一类进入裂解生长后复制产生后代Mu DNA几乎全部插入寄主DNA中,并可 继续转座,形成更多拷贝,噬菌体成熟时,连同左右两侧宿主DNA一起包装进入 噬菌体。

酵母 Ty1 转座子的结构(a)与 Soloδ 的形成(b)
果蝇转座成分:copia家族、FB家族、P家族
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3
2014年9月11日
2.转导(transduction)
定义:一般对于温和性噬菌体而言,以噬菌体为媒介把细菌的基因从一个细菌 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对于溶菌性噬菌体,因其不发生整合而不发生转导。 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部位的基因随机包装进噬菌体颗粒中进行转导



分类: 局部性转导:供体菌少数特定基因包装进噬菌体颗粒中进行转导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第一节概述一、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定义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称之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有时也称之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或环境转归(environmental fate)。

二、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意义1. 可阐明污染物种类,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从而研究相关毒作用。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物,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否则就不能阐明有预谋中接触而导致的一系列毒作用。

2. 环境毒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的认识。

例如:污染物的物质形态、联合作用、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剂量效应关系等,都要涉及到接触污染物的真实情况的确定。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一、概念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ants)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迁移的结果导致局部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综合毒性强度发生变化。

二、机械性迁移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移的作用力,可以将其分为气的、水的、和重力机械性迁移三种作用。

1.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

其影响因素有: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排放高度。

一般规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排放量成正比,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2.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的搬运作用。

一般规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主要包括悬浮物污染物的沉降作用以及人为的搬运作用。

三、物理化学迁移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最基本的迁移过程。

第二章_迁移与转化

第二章_迁移与转化



Produced by Cao Haiq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10-13
14
第二章 迁移和转化
2.2.3 酸碱作用

环境pH的变化会加速环境中岩石、矿物风化 淋溶的速度。酸性降水还可促使土壤中铝的活 化。大量的三价铝进入土壤溶液或河流湖泊等 水体,便成为杀伤树木或水生生物的毒物。
1. 通常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实际上主要发生在 对流层,特别是靠近地面的1~2km范围内。
2. 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后,可以使污染物遍布全球。 3.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Produced by Cao Haiq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10-13
根据污染物机械性迁移的驱动力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大气、 水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Produced by Cao Haiq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10-13
7
第二章 迁移和转化
2.1.1 大气的机械性迁移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由污染 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 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主要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和水流迁移作用。 • 降水是空气净化的主要途径 。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随水体一起运动,一般规律是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 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Produced by Cao Haiq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8
第二章 迁移和转化
大气污染迁移影响因素


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8普遍性转导

8普遍性转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组中有下列两个特点:
1、只有偶数次交换才能产生平衡的重组子
2、不出现相反的重组子,所以在选择培养基上只出
现一种重组子。
三、重组作图 如果2个基因间的转移时间<2min则用中断杂交作图 不可靠,应采用传统的重组作图法。 ●杂交 Hfr lac+ade + ×F-lac- adelac +乳糖不发酵 ade-胸嘌呤缺陷型 用完全培养基但不加腺嘌呤,可选出F-ade+的菌 落 ●由于lac+ ade-近,两者相继进入时间相距很短,难 以准确界定,所以只能根据产物确定。 ●如果选出ade+同时也选出lac+ ,说明lac- ade 间没 有发生过交换;如果是lac-ade+说明发生交换。
当处于游离状态时,细菌为F+,当整合到宿主染色 体上时即为Hfr品系。所以经吖啶橙处理不会丢失F因 子。 Hfr和F-细胞接触时OriT活化,进行滚环复制。开 始时,缺刻蛋白识别并结合在OriT区,切开单链,以 另一条链为模板,在3′-OH上从头合成。5′端沿箭头方 向延伸,将宿主的DNA移到受体中。 由于整合后控制合成性伞毛的基因位于DNA环的末 端, 一般尚未进入受体细胞前,接合管就已经断裂,使 转移中断,故Hfr杂交的后代不能获得合成性伞毛的基 因,故不能产生性伞毛而呈F-的性状。
F′所携带的细菌DNA片段的大小不等,可以是一 个基因,也可以长达细菌染色体的一半。
F′因子以极高的频率转移它所携带的基因。 F′因子有极高的自整合率,且整合在一定的座位上, 因为它有与细菌染色体同源的区段。F因子整合在 染色体上的位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某一Hfr系(stock)的F因子在环出 时带走了lac+,当此F’转移到F— lac—以后, 受体菌(receptor)成为 F+ lac+的比率很 高。但lac位于染色体的远端,在中断杂交 试验中,只有1/100的受体成为F+ lac+。这 是因为F’携带 lac+ 基因进入受体后使 lac座 位成为部分二倍体F’lac+ / lac—,lac+对 lac—是显性,所以部分二倍体的表现型是 la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换思路分析思考,迁移转化巧妙解题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蒋仪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往往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按照原来应用题的类型的解题思路去思考解答,很多时候难以下手,有时甚至很难解答。

但如果变换另一种方法去思考,把一些较复杂的新接触的问题,迁移、转化成另一种学生已学过的问题来解答,促使知识的正迁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

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与掌握。

如:
一、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转化为和倍数问题。

例1、某车间有工人65人,已知有女工人数是男工的6/7,这个车间男、女工各有多少人?
这道题是分数应用题,如果用分数应用题三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去解答,初学时一般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有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已知车间男女工人的总和(65人)与表示车间男女人数相等关系的关键句,(女工人数是男工的6/7),求男女工各有多少人?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与和倍关系问题极为相似。

如果把表示男女工人数的分数关系,转化为表示男女工人数的倍数关系,就可以把分数应用题转化为“和倍”问题来解答了。

为此,可把题中表示男女工人数关系的关键句--“女工人数是男工的”转化为倍数关系,这就是解题的关键了。

怎样转化呢?首先要确定哪一种量为一倍量,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单位1”。

因为题中表示等量关系的词句--“女工人数是男工的”,通常把“是、等于”后面的量“男工人数”看作一倍量(单位1)。

因女工人数=男工人数的6/7,即把男工人数看作“1”,则女工是“”根据“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

=1倍量。

即可列式为:
男工人数:65÷(1+6/7)=35(人)
女工人数:35×6/7=30(人)
或65-35=30(人)
这样的“转化”,是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运用正迁移的方法,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晰地表达出来。

二、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转化为“差倍问题”。

例2、某车间的女工人数是男工的,男工比女工多5人。

求男工女工各有多少人?
这道题的主要特点是“男工人数比女工多5人”,这是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差。

还有一句表示男女工人数关系的关键句:女工人数是男工的。

这些数量关系与差倍问题极为相似。

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按上述方法。

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差倍”问题来进行解答。

数量关系:=一倍量
列式为:男工人数:5(1-)=35(人)
女工人数:35=30(人)
或:35-5=30(人)
综上所述,应通过“迁移,转化”的方法,疏通学生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再把“倍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进行相比较、区别,揭示其内在联系,找出解题的规律与关键。

这类题的解题规律是:已知“和数”或“差数”就必须去找与其相对应的“和倍”或“差倍”,或分率的和(分差率)。

再按照:和(差)数和(差)倍,(或分率和、差)=一倍数(单位“1”的数)。

这样以桥引路,把前后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结合。

使之前后贯通,融为一体,举一反三,收效较大。

三、整体“1”的转化。

例3、某人看一本课外书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页数的。

如果再看45页,则已经看的页数是未看的页数的。

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从这道题中出现含有分率的关键句来看,两个分率都是以未看的页数当做单位“1”,都是以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作比较的,再仔细去想一下,虽然两个分率的出现都是以未看的页数作单位“1”。

但未看的页数前后两次是不同的,两次已经看的页数也当然不同了,也就是说,两个分率所依的标准量“1”前后不一样。

那么,怎样的页数才是不变的呢?显然不管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怎样变化,这本书的总页数始终是不变的,抓住这点,就抓住了解这类题的关键,我们从这点出发,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当已看的页数为2份时,未看的页数则占5份,即总页数为(2+5)份,即已经看的页数占总页数的)。

当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发生变化后,已看的占了3份,未看的页数占了5份,则已看的页数占总页数的。

那么为什么已看的页数所占总页数的分率会不同呢?很明显是由于后来再看了45页,这是引起分率不同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已经看的页数占总页数的与它的的页数相差了45页,从这里可以想到,如果我们找到了45页所对应的分率(-)那么就可以求出全书的总页数了。

45(-)=504(页)。

从上面的分析,使我们懂得了一个数理,已看的页数占总页数的
(后来占总数的)时。

已经不是把未看的页数看作单位“1”了,而是以全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这是一个不变量)。

也就是说题中的单位“1”已经转化,这个转化仍然是要借助原题中的“1”这个原始条件才能实现。

因此,对于题中标准量“1”不统一的题型,就必须利用原来部分的“1”,,转化为总整体的“1”这个不变量,统一标准量,这便是解这类题的关键所在。

四、比与分率的转化。

例4、甲乙丙三人有一批图书,甲的图书数与乙的图书数的比是9:8,乙的图书数与丙的图书数的比是3:5,已知丙的图书数比甲的多39本,求乙的图书有多少本?
这道题的数据以“比”的形式出现,若用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来解,需要用到连比的知识,解题的难度则较大,解题较为复杂,若把甲乙丙三人图书数的比转化为“分率”关系,那么解答就方便多了.因为乙的图书数与甲的图书数都有“比率”联系,故可把乙的图书数看作单位“1”。

从线段图中可得到“甲的图书数是乙的图书数的丙的图书数是乙的,即可找出丙的图书数比甲的图书数多39本的对应分率为(-)=由对应关系,即求得乙的图书数。

如图:
乙的图书为:39(-)=72(本)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转化是一种思路灵活,富有情趣的一种较为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从隐蔽的数量关系中,找出题目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把已经学习的知识前后联贯,融会贯通,在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中纵横驰聘,从实际问题或数量关系的转化,从捷径中释惑消疑,达到解题的目的,并做到举一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